摘要:學校文化背景下的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是對當下勞動教育弱化現(xiàn)象的一種深入探索與積極應答。學校勞動教育絕不是孤立與外生的,而是融入學校文化的,是基于學校全面發(fā)展的育人文化、喚醒學生內生自覺的教育實踐。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大生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正是體現(xiàn)了學校大生文化的追求,在多個角度、不同類型的課程實踐中彰顯勞動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勞動文化;大生文化;勞動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6A-0009-05
勞動是人類脫離蒙昧并獲得延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就個體而言,勞動與生存、生活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加強勞動教育做出了一系列批示,中共中央、國務院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凸顯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目的是要全社會形成共識,讓勞動教育回歸到應有的地位。
一、學校勞動教育弱化的背后是文化缺失
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是因為勞動教育邊緣化甚至缺失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F(xiàn)實中,學生體力勞動實踐的缺失導致他們勞動意識淡薄、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的依賴性強。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內在原因是缺乏對中華民族勤勞美德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這種文化缺失體現(xiàn)在:
一是漠視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許多家長內心深處受功利主義驅使,覺得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文化課程,不愿意讓勞動擠占孩子的學習時間。同時,社會中的不良價值取向也影響勞動教育,削弱學校勞動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
二是忽視營造勞動教育的家庭氛圍。目前,在校學生的父母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獨享寵愛,缺乏勞動的意識和經驗,覺得自己的父母為他們帶小孩、做家務是理所應當?shù)?,沒有覺察到自己也應該承擔家務勞動。這樣不利于在家庭中營造勞動氛圍,學生父母起到了反向的示范作用。
三是勞動教育實踐簡單乏味。人們對勞動教育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打掃衛(wèi)生、做菜、參加社區(qū)公益等體力勞動上。勞動教育的方法單一,路徑窄化,枯燥乏味。更有甚者把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異化了孩子們對勞動的認識。
四是勞動教育課程形同虛設。勞動教育被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課程體系中逐漸式微。有的地方要求每兩周開設一課時,真實的狀況是課時無法保證。學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勞動教育紙面化、表面化。
勞動文化的缺失使得學校勞動教育失去方向,脫離了勞動教育賴以生發(fā)的土壤,削弱了勞動教育的地位,影響了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
二、學校勞動文化復興與價值彰顯
“所謂勞動文化,是文化的勞動化或向勞動的回歸,是勞動的‘文化化或向文化的提升,是一種提升勞動的價值和地位、勞動者的尊嚴和權利的文化,是一種弘揚勞動者的經濟政治主體、精神文化主體和社會歷史主體地位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的文化。一句話,是一種屬于勞動者(勞有)、依靠勞動者(勞治)、為了勞動者(勞享)的文化。”[1]學校勞動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勤勞美德,弘揚勞動精神,以實踐為主要特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文化。學校勞動文化只有扎根于學校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的背景脈絡中,從學校文化的主干上生長出來枝葉,才能成為學校內生的教育力量,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其育人功能。
《周易·系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贝蟮略簧鷦谧鞑幌?,傳承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清末狀元、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先生以“大生”作為締造近代中國第一城的思想原點與行動指南,作為“父教育,母實業(yè)”偉大實踐的根本宗旨、強大動力和高遠境界。這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實業(yè)家對勞動意義的體認和對勞動價值的推崇,也是他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不竭動力。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以下簡稱“通高師附小”)是依托張謇創(chuàng)辦的通州師范而設立的附屬小學。學校以張謇先生的“大生”思想為勞動文化建設的核心,挖掘、梳理張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實業(yè)教育思想,結合勞動教育的時代要求,推動與學校文化融為一體、富有蓬勃生命力的大生勞動文化的建設。大生勞動文化是“大生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fā)展為主旨,傳承中華民族勤勞美德,弘揚張謇的創(chuàng)業(yè)勞動精神,實踐張謇的勞動教育思想,根植地域勞動教育資源,融入學生生活的勞動教育文化。
一是全面發(fā)展的勞動文化核心。張謇先生說:“負責任,知實踐,務合群,練能力,夫世界今日之競爭,農工商業(yè)之競爭也。農工商業(yè)之競爭,學問之競爭,實踐責任合群能力之競爭也。”[2]157張謇看到世界的競爭是以勞動為特征的農工商業(yè)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是人全面發(fā)展的能力的競爭。而今,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決定了學校的育人方向,也決定了學校全面發(fā)展的文化核心。此外,學校勞動教育本身不能僅僅視作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更要指向勞動態(tài)度、勞動精神的培養(yǎng),指向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發(fā)展要求,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根植于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學校文化建設要把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落實到學校日常的教書育人的行動中,要用強有力的學校勞動文化影響家庭文化,輻射社會文化。
二是生活本源的勞動文化路徑。生活離不開勞動,勞動也離不開生活。勞動是生活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也是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與生活水乳相融。學校勞動文化建設更是與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勞動文化中的技能方法、勞動素養(yǎng)、勞動情感、勞動態(tài)度等來自于生活的需要,又影響著生活的態(tài)度、狀態(tài)與品質?!白⒅貙嵉鼐毩?,以養(yǎng)成切實應用之知識”[2]123張謇認為教育是伴隨著生活而進行的,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獲得對生活有用的知識。他還說“整潔教室內之污垢,啟閉教室內之門窗,排列食堂之食器,日本學校皆學生為之。中國貧儒或禮法家之子弟,猶執(zhí)其事。非此列也,以惰為教而已?!盵3]他認為勞動教育是在生活的日常細節(jié)中進行的,如果忽視生活細節(jié)里的勞動教育那是教育的懶惰。
三是內生驅動的勞動文化視角?!爸T生知若何而承此幸福乎?相勸以勤學,相規(guī)以飭行,相愛以合群,如是則私德修而公德進,如是則能承。”[2]29張謇認為只有在為百姓服務的勞動交往中才能獲得崇高的幸福感。學校勞動教育不能只關心生活的外部狀態(tài),更要關心學生的內心體驗,要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出發(fā),從感知自身能力和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要求處發(fā)力。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享受到勞動的收獲,激發(fā)他們對勞動的認同與熱愛,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這是學生現(xiàn)實生活應有的樣態(tài),是面向未來生存的需要,也是讓生命更好地成長的需要。所以勞動教育又是一種價值教育,是內心體驗的幸福和樂此不疲的態(tài)度,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是自主自立的勞動文化主張。張謇說:“人言自立,當能自謀生活,而不專賴乎人?!盵2]484在他看來這種自立要從勞動實踐中培養(yǎng),“凡能做者,須自己做,切勿習懶”[2]87,他所創(chuàng)辦的學校安排學生開展自助式勞動,讓學生去食堂從事?lián)悦?、揀菜洗菜、生火燒飯等勞動。張謇還欣然鼓勵說:“余甚望諸生等學彼勤儉之德,并甚愿以后得食諸生等自制之菜焉?!盵2]197人的成長本身就是不斷擺脫依賴的過程,同時也是精神思想不斷獲得獨立自主的過程?!绊毷侨巳顺梢环N有人格人。”[2]90勞動教育是知行合一的躬身修行,是創(chuàng)造人獨立存在價值的方式。通過勞動教育學生不斷拓寬對世界的認識,嘗試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世界,認識到與世界和諧共生的意義。同時,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對勞動的認識也是不斷走向深入的,不僅知道勞動與生存的關系,而且認識到勞動是自身獲得獨立自主、自強自立的重要路徑,勞動是最偉大的。在傳統(tǒng)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被部分機器取代之后,社會正在不斷產生新的勞動形式,勞動的功能逐漸轉向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尤其是隨著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快速發(fā)展,新的智慧型的勞動方式代替簡單的重復性勞動,已經在許多領域出現(xiàn)。只有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才能實現(xiàn)精神與智慧的自我超越。
五是自然融入的勞動文化樣態(tài)。學校勞動文化是流淌在校內外的有意蘊的教育氛圍,是通過有形的塑造與無形的濡染共同發(fā)揮教育作用的。學校通過物態(tài)的勞動文化建設給師生以有形的影響。當然,更重要的勞動文化是學校的勞動課程、勞動課堂,從課程計劃、課程實施到學生評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溢著勞動文化的氛圍?!皩W問兼理論與閱歷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踐履。”[2]111從課堂、學校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學習領悟,開闊眼界,增長才干。勞動文化融入學生的生活,自然、妥帖地發(fā)揮育人的功能,成為學校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基于學校勞動文化的課程建設
學校勞動課程以勞動文化的傳承、提煉、發(fā)展為目的,汲取學校文化的營養(yǎng),體現(xiàn)國家意志和地域特色,彰顯學校勞動教育的文化追求,成為學校內生的教育自覺。
通高師附小從學校文化的視角出發(fā),立足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將勞動教育列入課程實施方案,推動文化育人的具象化構建。從課程的內容上來看,包括這樣四個方面:一是基于張謇“大生”勞動教育主張的勞動探究課程;二是基于張謇實業(yè)救國人格魅力的勞模精神課程;三是基于張謇大生勞動項目的特色勞動課程;四是基于張謇慈善情懷的公益勞動課程。學校讓勞動教育回歸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生內在需要,促進自主自立,優(yōu)化學習方式,搭建保障系統(tǒng),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了意義詮釋和整體架構(如圖1)。
著眼于兒童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依據(jù)學校文化特色優(yōu)勢,通高師附小基于學校的地域環(huán)境特點建設了自理類課程、幫手類課程、創(chuàng)意類課程和公益類課程四類課程群。
(一)自理類勞動課程
自理類勞動,是在大人的帶領下,學生學習基本的生存能力的勞動。學校通過新生家長會明晰課程目標、實施要求以及家校配合的任務。課程內容從整理書包、整理書房、穿衣、疊被、系鞋帶等生活小事開始。課程教學包括課堂指導與課外實踐兩個方面,方法指導與實踐練習相結合。同時,建立“每日自理十項勞動”的學生自我評價以及表彰“自理小能手”的他評體系。小事情大教育,自理類勞動教育課程在學生生活中發(fā)生,學生深深體會到勞動改善了自己的生活,領悟到“物品擺放有序則使用方便”“使用后的物品要放回原處”等生活常識,培養(yǎng)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不妨礙別人”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勞動與自身的密切關系,幫助學生找到自身主體價值,享受人格獨立、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二)幫手類勞動課程
幫手類勞動課程,是基于學生年齡特點,在以協(xié)助他人為主要方式的勞動過程中學習、體驗勞動幸福與價值的勞動教育課程。幫手類勞動課程開發(fā)學校、班級的資源,讓學生做教育教學的小助理;在社會生活中選擇適合的勞動項目,讓學生擔任實業(yè)的小助工。家庭是幫手類勞動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基地,有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家長不僅要成為學生勞動教育的導師,還要成為監(jiān)督員。學生勞動的本領與體驗多是在幫手類勞動中獲得的。學校通過多種途徑給予家庭指導,幫助家長提高認識,轉變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營造家庭勞動教育的文化氛圍。學校明確家庭幫手類勞動課程建設的目標與任務,系統(tǒng)建構幫手類課程的內容。如“家務助手”課程要求低年級學生協(xié)助擺餐具、中年級學生協(xié)助揀菜、高年級學生協(xié)助做飯;根據(jù)年齡特點逐步學會使用家庭電器設備等。學校注重提高家長實施課程育人的能力,增強家長榜樣示范、身教育人的意識,以自己的勞動態(tài)度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勞動熱情感染孩子,使孩子知道怎樣做和為什么這樣做。
(三)創(chuàng)意類勞動課程
創(chuàng)新始于勞動,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生活、創(chuàng)造幸福、成就未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勞動變成了真正的創(chuàng)造。每過一周,每過一月,勞動中就會增加某種新的東西。孩子們不斷提出新的幻想,向往新的前景?!盵4]521學校創(chuàng)意類勞動課程是以學生產生新問題為導向,基于知識積累,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推動勞動實踐的課程。
學校是創(chuàng)意類勞動課程的建設主體,要建設創(chuàng)意勞動教育的精神載體,搭建宣傳典型人物和社會勞動模范的媒體平臺,開展文化活動,完善創(chuàng)意勞動教育的制度。通過創(chuàng)意類勞動課程的探究活動,學校把其他教育內容聯(lián)結在實踐之中,點燃藝術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想,傳承工匠精神,弘揚奉獻美德。通高師附小建設了“能工巧匠”特色創(chuàng)意課程,開設“女工傳習”“大生城市”等特色勞動項目,傳承張謇的創(chuàng)業(yè)、敬業(yè)精神。學校為創(chuàng)意類勞動課程的開設提供了物質基礎,建設創(chuàng)意廚房、室內創(chuàng)意裝飾、新型創(chuàng)意農業(yè)等創(chuàng)意類課程教學基地。學校通過招聘與委培的方式配備專兼職勞動課教師,也聘請社區(qū)非遺傳人、能工巧匠以及家長中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等走進校園,擔任兼職教師。如“智慧城市”課程中涉及諸如“盒馬生鮮”的送貨到家需要匯集多少人的勞動、掃地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水電燃氣費的自動扣款繳納、智慧家庭的遠程預約操作等內容,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使學生形成敢于質疑、善于批判、富于想象、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品質。
(四)公益類勞動課程
公益類勞動是指服務公共利益事業(yè)、無需回報的勞動,此類勞動可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類勞動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服務社會公益的良好思想品德為旨歸,以推動學生接觸社會、參加社會實踐為路徑,鼓勵個體或團隊以勞動的方式為他人和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其范疇包括校園服務性公益勞動和校外服務性公益勞動。
校園服務性公益勞動課程建設可為學生設立各種各樣校級公益勞動崗位,比如“愛心服務”課程包括紅領巾禮儀崗、文明就餐崗、圖書管理崗、食堂分餐崗等。班級也同樣可以設立多種多樣的公益勞動崗位,如作業(yè)收發(fā)崗、桌椅整理崗、墻報宣傳崗等,盡可能釋放更多的空間給學生,讓他們加入公益勞動的行列。教師要精心設計這些勞動體驗課程,讓學生在勞動中記錄、交流、分享自己的體會與收獲。如在“大生果園”收獲節(jié)期間,學生通過合作完成采果、清理、銷售、理財?shù)裙ぷ?,收入存入“慈善基金”,用于幫助校內外困難的學生或是資助西部結對學校的學生。學生在課程實踐中充分感受到“讓別人因我的勞動而幸?!保形虻絼趧觿?chuàng)造一切、財富源于勞動的價值觀,養(yǎng)成“勞動從我開始”的自覺。
校外服務性公益勞動課程不僅拓展了學生學習勞動的場地,激發(fā)了其勞動興趣和熱情,更讓他們親身體會了勞動者的辛勞和不易,懂得勞動成果的珍貴,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校開發(fā)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去校園附近的街道、社區(qū)進行衛(wèi)生清潔、植樹、幫助殘疾人、宣傳垃圾分類等公益勞動,讓學生感受到用自己的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美麗鄉(xiāng)村,體驗勞動的社會價值與意義。通高師附小的“尋跡大生”“導游南通”課程組織學生去南通博物館、大生碼頭等地學習知識、訪問專家,當一天小導游,在游客的嘖嘖稱贊中體會公益勞動架構的友誼橋梁和個人勞動的社會價值。
總之,學校勞動教育要重視勞動文化,并推進勞動課程建設,從學生內生的勞動需要出發(fā),聚合多方力量與教育價值,扎根并服務于學生的文化生活,體現(xiàn)學校的育人主張和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江松.勞動文化的復興和勞動教育的回歸[N].中國教育報,2018-11-22(8).
[2]曹叢坡,楊桐.張謇全集:4卷[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3]沈行恬.張謇教育文論選注[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34.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全一冊)[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521.
責任編輯:趙赟
*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2019年度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項目“‘大生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3-31
作者簡介:帥寧華,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10)校長,正高級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