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慶茂
1982年我考上了河南大學(那時還叫河南師大,1984年恢復今名),河大是河南最好的大學,我上的又是河南大學專業(yè)最強的中文系。那時候河南大學全校22個教授,中文系就占了6個,僅次于歷史系。于安瀾先生是中文系教授中年齡最長的,但卻精神矍鑠。那時任訪秋先生背已經駝得很厲害,高文先生走路很慢,挪著小碎步,而于安瀾先生腰挺得很直,走路很穩(wěn)健,眼窩深而有神,稍有點耳背,說話聲音宏亮。
那個時候的大學生進入校園,感覺大學特別神圣,對于大學里的老師特別是那些滿腹學問的老教授充滿了崇拜仰慕之情。我們從各種介紹中得知他是范文瀾先生的高足,又在燕京大學師從錢玄同、羅常培讀研究生,便對先生的生平充滿了好奇。
雖然像于安瀾先生、任訪秋先生這些老教授都已經退休,不再給本科生上課,但學校還經常會請他們來給學生做講座,學生組織的一些活動,請老先生參加或作為顧問。我作為校學生會宣傳干事,每次講座前寫海報、布置會場,為老師端茶倒水,都是我的工作。在這些工作中也多次和于安瀾先生近距離接觸,感受到老先生的魅力。第一次跟于先生談話,他問我家是哪里的,我說是濟源的,老先生立刻跟我講王屋山、濟瀆廟,講他的濟源同學。他說的好多人事我完全不知道,但拉近了距離,感覺就像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一樣。
1983年中文系幾個學生發(fā)起成立一個大學生詩歌社團“羽帆詩社”,辦一個油印的《羽帆詩刊》,于先生很高興地為我們題寫刊名,封面上于先生的題名,是我用雙鉤描摹下來刻在封面上的。我也刻過幾期蠟版。后來得知,這個詩社竟然從那時一直延續(xù)到現在,走過將近40年的歷程了。
那時候我們常請老教授利用晚上時間做講座,有一次請于先生談書法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請他當場寫字。于先生的小篆很有名,我在《中國書法》雜志上看到過他的小篆作品。系里老師不僅把于先生的筆墨紙硯帶來了,還帶了他年輕時畫的花鳥、山水畫作,篆書、行書對聯(lián),還有他解放前出版的好幾種專著,做一個小型展覽。我們圍繞在周圍看他拈一支細長的筆,懸腕作鐵線篆,老而彌堅,特別有古人之風。我看到他20世紀30年代的成名作《漢魏六朝韻譜》,是大字寫刻的線裝書,記得還有函套,我對線裝書很入迷,這個印象經過近40年仍然很深刻。
大概是1985年秋天,于安瀾先生請南京師范大學尉天池先生給我們做講座,講座海報和教室歡迎標語都是我布置的。晚上于先生偕尉天池先生過來。我那時已經準備考南京師大的研究生,知道尉天池的大名。那天的講座最有趣,講臺上放了厚厚一大摞宣紙和一大碗墨,尉先生講了一會兒,外套一脫,一手夾煙,一手揮動如椽大筆,開始狂草,雙腳作馬步站穩(wěn),口中念念有詞,寫完一張又一張,一張接一張不停地寫,一晚上寫了厚厚一大摞。于安瀾先生就拄著拐杖,站在邊上看著,同學們也站起身來圍觀。一直到結束,尉天池先生擦擦汗說:“這不是腦力勞動,簡直是體力勞動?!庇谙壬玖撕瞄L時間,絲毫沒有疲憊之態(tài),聽了這話,爽朗笑出聲來。
于先生從不寫草書,只寫楷書與小篆。他的小篆造詣頗深,但他從不自珍,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幾乎全都有求必應,從不拒絕。我覺得自己名字寫不好,請于先生給我寫了名字,他在我拿的本子上寫下我的名字,我臨摹過好長時間。
1985年的暑假,我的兩個高中老師到河大改高考試卷。一位老師新蓋了房子,想請于安瀾先生和高文先生寫一幅字,掛在家里或做成匾額。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帶兩位老師到兩位老教授家去求字。高文先生二話不說,按照老師的要求寫了一幅隸書“小院春深”。到于先生家,于先生卻不肯寫這四個字,笑著擺擺手說:“小院春深,太俗氣了,不好,不好。我給你寫個‘和氣致祥’吧?!币粫蛯懞靡环ふ目瑫唤o我們。我們來時在街邊買了一個西瓜表達謝意,于先生卻讓家人把西瓜切開,一定要我們吃了再走?,F在回想年輕時候冒失的舉動,心里還會感覺不安。這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對于年輕無知的大學生真是太好了。
因為我家里有一些線裝古籍,所以有的時候到老先生家去,會帶上一兩本古書去請教,有兩次印象比較深。一次帶我祖父小時候用的《論語章句》,在這本書朱子序的后面,可能是我祖父小的時候隨意寫的“淳熙四年×月×日”的字樣,那時候自己很無知,看到這幾個字,不知道這是抄的朱熹序中的落款,還以為這是宋代的書。于先生哈哈笑著給我講,這就是清末的一本普通課本,根本不是什么宋版書。還有一次我拿著家里清代王堯衢的《古唐詩合解》,以前我曾問過好幾個教古代文學的老師,都不知道,我便以為是很稀見的書。誰知道于先生一聽書名,就把這個書作者、書的內容說得一清二楚。我也去問過華鐘彥先生,兩位老教授講的大致都一樣,才知道自己確實太孤陋寡聞了。于先生絲毫不嫌棄我們的無知,會經常給我們普及各方面的常識,讓我們知道應該遵守的“規(guī)矩”。有一次我從十號樓出來,門口掛起中文系剛做的木匾,上面寫“中國語言文學系”幾個大字,我正好在門口看到于先生站在那里端詳著這個匾,我跟于先生打個招呼,于先生說:“你看,這個木匾就是不懂規(guī)矩的。木制的牌匾,字要凸出來。石碑刻的字才要凹下去。棕色的底子,字不能用綠色,應該是黃字,或藍底黃字,這樣一點都不醒目。”聽了這話,我才知道牌匾的基本規(guī)矩要求。后來到各個地方,牌匾看得多了,每每拿于先生的話來驗證,果真是這樣的。
于安瀾 篆書 《處于樹之》聯(lián)
于安瀾 篆書 《紅花銀燕》聯(lián)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拔母铩鼻皬谋本┯幸环庑偶慕o于先生,是請他參加教育部中國美術史教材的一個審訂會議,但是中文系辦公室的人以為這封信肯定是寄錯人了,因為于先生是一個訓詁學、音韻學家,跟美術沒有什么關系。后來于先生看到信件,只淡淡地說了兩句:“沒寄錯。我以前編過一些畫史、畫品的書,所以他們邀請我去參加教材的審訂?!笨梢娪谙壬牡驼{與淡泊。后來看到王伯敏先生的回憶文章,參加這次審訂會的,還有傅抱石、潘天壽、伍蠡甫、俞劍華、曾昭燏等十幾位專家,都是全國最頂尖的美術家。
我是后來工作之后才讀到于先生的畫史系列叢書的。他的《畫論叢刊》齊白石題簽,余紹宋、鄭午昌作序,《畫史叢書》潘天壽題簽,《畫品叢書》劉海粟題簽。美術史家黃賓虹、俞劍華先生對《畫論叢刊》的??敝o予極高的評價,由此可見這些著作的地位和影響,直到現在這幾部書仍是中國美術史最權威的參考書。如果當年在大學時能夠早點看到于先生的著作,向于先生請教一些有學術價值的問題,那該多好?。∶肯氲酱?,都會深深后悔當初的淺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