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當下文學需要培養(yǎng)讀者

2021-08-03 08:21
江南 2021年4期
關鍵詞:作家文學

▲主持人

楊慶祥(詩人,批評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觀察者

潘昱竹(導演、表演藝術家,居合肥)

楊瀾潔(高校教師,居北京)

黎 成(事業(yè)單位行政管理者,居北京)

丁校書(國企管理者,居深圳)

楊琳琳(法官,居北京)

曾記魯(銷售公司總經理,居合肥)

吳增言(中學語文教師,居武漢)

張 舒(銀行高級產品經理,居深圳)

趙子瑩(青年寫作者、大學生,居北京)

周倩宇(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

龔 麗(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

賈志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yè)研究生)

郭宇澤(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學生)

蘇兆一(北京亦莊實驗中學初二學生)

主持人語

本期“非常觀察”欄目繼續(xù)做文學相關的同題問答,不過這一次,我刻意選擇了一批“圈外”的觀察者。在我看來,文學之所以有價值,恰好在于與其它學科相比,文學是最具有普遍性,最能夠引起共情的體裁。文學是被讀出來的——相信所有學過文學理論的人都知道這個觀點。但是在日常的慣性中,我們往往又會無視讀者的存在,或者將讀者轉化為碼洋和利潤。無論如何,讀者構成了文學龐大同時又是沉默的一極,傾聽他們的聲音,也許會對當下文學發(fā)展有所裨益。需要說明的是,社會學的調查和取樣應該遵循嚴格的理論和模型,因條件所限,我沒有采取這種方式。我選擇的對象基本上是我熟悉的讀者,即使如此,他們的回答依然提供了非常豐富有效的信息。

楊慶祥:首先請談談你的職業(yè)和日常的閱讀情況,在工作學習之余,一般會閱讀什么樣的文學作品?主要通過什么方式(紙質書、電子書、網絡……)閱讀?

潘昱竹:我出身戲曲世家,受父輩影響,耳濡目染在戲曲氛圍里長大,對于戲曲的愛是在骨子里。目前,我的職業(yè)是戲劇、戲曲導演,因此,我的閱讀除戲曲專業(yè)類書籍外,更多也是從職業(yè)角度出發(fā),如小說、散文、詩歌、歷史文化類書籍,會相對偏愛有畫面感和空間感的小說。閱讀,選擇紙質書更多,當然,我并不排斥電子類書籍,但與紙質書籍相比,電子書的感覺會差一點。

楊瀾潔:我供職于北京985某高校文史哲類專業(yè),“新亞新聲”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就本人的情況而言,我的閱讀經驗與個人的生活、工作具有高度關聯(lián)性。就文學作品而言,各類文學名著是常看常新的日常陪伴,《西游記》《紅樓夢》已經被讀過無數(shù)遍了,《魯迅全集》的各種版本、《莊子》《三言二拍》,也是日常會主動去閱讀的作品。但是,在這類作品的閱讀中,閱讀的目的常常是為了給自己的思考和工作提供思路,在這類閱讀中,常常不能分清工作與非工作之間的界限。在疫情期間,因為流動性受限,反倒是認真閱讀了一些不帶任何工作性質的小說,例如《血疫》《花冠病毒》《盜墓筆記》《心經》等。

閱讀的方式也是跟閱讀的對象高度關聯(lián)的。因為工作的關系,日常已經有了非常多的紙質書了,但是如果要進行某個問題的深入思考,需要反復閱讀某一文本的不同版本的話,我會購買需要的所有紙質書,因此家中已經藏有許多紙質書。在完全以放松為目的的閱讀中,我會選擇電子書閱讀,而如果特別喜歡某部作品,或者因為某部作品比較稀缺,我會想盡辦法購買紙質書來珍藏。

黎 成:我是一名事業(yè)單位的行政管理人員。我的日常閱讀主要集中在經濟、金融投資、歷史、時政方面;閱讀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孩子學校要求或推薦的相關作品以及一些手機自媒體推薦的優(yōu)秀作品。閱讀方式以電子書為主,也有部分紙質書。

丁校書:我在一家國企上班,工作生活相對來說比較規(guī)律。除了運動,平常的主要愛好就是看書??吹臅饕且韵聨讉€方面:第一類是國內外名著。孩子讀小學,有要求閱讀國內外名著。我給她買了后,自己也看。比如國外的《綠山墻的安妮》《草原上的小木屋》《海底兩萬里》《時代廣場的蟋蟀》《西頓動物故事集》等等,國內的兒童文學作品,曹文軒、沈石溪的一些作品等等。讀國內的兒童文學作品,主要是看看現(xiàn)在兒童文學是個什么狀況,什么主題,是否適合孩子閱讀。也會時不時讀《追憶逝水年華》《霍亂時期的愛情》這些經典。第二類是社會類書籍,很多人推薦,評價比較好的,比如《人類簡史》《榮光與夢想》《南渡北歸》《大學與大師》《三體》這一類,主要是拓寬世界觀和認知。第三類是黨史教育。比如《西行漫記》《長征》。了解黨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第四類是武俠小說。我從小愛看武俠小說。時不時會把金庸、古龍的小說重讀一遍。第五類是會突然讀到某本書,產生興趣,就連帶著想同時代其他人、其他事和當時的整體情況。比如,讀《蘇東坡傳》,對整個北宋,對其他同時代人物和事件產生了很大興趣,就買了《王安石傳》《廟堂之憂——范仲淹與慶歷新政及北宋政局》,對照著讀,很有意思。此外,我這兩年訂閱了《三聯(lián)生活周刊》,每周一期,這個節(jié)奏很好。

我一直喜歡讀紙質書,讀紙質書會比較有氛圍和感覺,對視力也好。只有武俠小說,是用kindle讀的,小巧方便適合攜帶。現(xiàn)在也有很多聽書的,我不太習慣這種方式。還有講書的,那更加不能接受。讀書一定要自己讀,融入自己的體驗、思考。聽別人講,很多觀點不能贊同,還會有一種別人嘴里嚼過的飯菜塞你嘴里的感覺。

楊琳琳:我本碩博都是法律專業(yè),目前是一名法官。審理案件之余,喜歡閱讀小說、詩歌和散文。主要閱讀紙質書,也會在微信讀書軟件、京東讀書軟件上閱讀。

曾記魯:工作之余會看一下短小精悍的散文以及時事話題類文字,主要看人生感悟以及時事分析,還有就是網絡文學,真正意義上文學作品只有選擇性閱讀。閱讀方式主要是網絡平臺,一些籠統(tǒng)網絡平臺推送的作品為主。紙質書籍一般沒耐心看完。

吳增言:我的職業(yè)是高中語文教師,所以在工作過程中會有大量閱讀,現(xiàn)階段更多地重溫經典。與大學期間個人情趣主要集中在中外長篇小說不同,工作之后由于時間等條件限制,我更多閱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對于古詩有了更多的感悟和體會。主要的閱讀方式還是閱讀紙質書,但不可否認,網絡以及電子書等方式對于閱讀的參與和幫助也與日俱增。

張 舒:閱讀較多的包括經管類(國內外企業(yè)管理)、歷史文化類(中西方都有,包括散文等文體)、前沿趨勢類(包括科技和社會學)、金融投資類(主要是涉及工作相關的內容)。方式是紙質書或電子書,主要是kindle,如果遇到非常好的電子書,會選擇買紙質書以收藏或重復翻閱。

趙子瑩:閱讀即生活,但我不是閱讀家。網絡是閱讀的道場,人類優(yōu)先成為網絡上的“蜘蛛”。我是網絡空間的釘子戶,在云世界完成了與“西方”的相遇。哲學像毒品一樣吸引我;文學豐富了我的青春期;唐吉訶德像一個幽默……有趣的靈魂……擴大了的靈魂;我在復雜的敘述中,從魯爾福的“巴拉莫”回到“馬孔多”,他們最后的形象是“博爾赫斯”。莫言可以掀翻馬爾克斯,但他無法穿透??思{。約克納帕塔是世界文學中“著名的虛構”,是高密的原鄉(xiāng)。

周倩宇:本科在讀。日常除了專業(yè)必讀如《奧德賽》《麥克白》《貝奧武夫》等英語語言文學作品以外,會試圖閱讀一些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外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個人更傾心于中國古典文學。更喜歡紙質書,但是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電子書更便于攜帶。

龔 麗:本科在讀。每日閱讀四十分鐘左右,在工作學習之余,一般會閱讀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等。主要通過紙質書和網絡進行閱讀。

賈志超:工科研究生在讀。日常讀的書籍基本都是專業(yè)相關的技術書籍,閱讀方式主要是紙質書。對文學作品閱讀較少,刷微博或者知乎一些APP的時候,可能會被推送一些作品,我會選擇其中感興趣的部分進行閱讀。

郭宇澤:我是一名高二學生,目前就讀于人大附中。鑒于對未來大學專業(yè)選擇的決定,最近主要閱讀了一些偏哲學專業(yè)類的書籍,如《哲學的故事》《中國哲學簡史》等。在上高中以前,我偏愛閱讀像《邊城》《少女小漁》及《殺死一只知更鳥》《無聲告白》等中外小說,或是能讓我有無限代入感的武俠小說。高一在校期間,主要閱讀了高中必讀書目。疫情居家讓我收獲了更多的讀書時間,在這樣一段特別的時間,有意識地選擇了讓我能夠跳出思維局限的《德米安》《瓦爾登湖》等外國作品和《人間草木》《阿勒泰的角落》這樣治愈人心的文字。關于紙質書和電子書的使用概率幾乎對半,大多數(shù)時候取決于在家閱讀還是要攜帶外出,但一般拜讀后喜歡的書籍都會買一份紙質版留存。

蘇兆一:我就讀于北京亦莊實驗中學直升初二。只閱讀過紙質書,喜歡“聞書香”。而且電子書會讓人更加失去耐心,所以更喜歡紙質書帶來的厚重,時光慢下來,走向深度閱讀。

楊慶祥:在你的日常文學閱讀里,會不會讀中國當代小說作品?請列舉幾部你喜歡的中國當代小說作品,說說喜歡的理由。

潘昱竹:近期關注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的作品,他的《主角》《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都很好,寫盡了大歷史背景下的小人物,這些作品會給戲劇工作者提供非常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

喜歡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將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余華的《兄弟》,用荒誕手法再現(xiàn)歷史,卻又處處體現(xiàn)作者的人性關懷;李洱的《應物兄》,以儒學家應物兄為軸心人物,上下勾連、左右觸及所有的相關者,記述了70多位鮮明生動的當代人,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

之所以喜歡這些作品,還是覺得這些作者的筆觸都非常扎實,關注大時代更關注大時代背景下的人。就以《主角》為例,通過秦腔名伶去照映秦腔及其背后的大歷史。這一類書籍會引起我的關注,與我的職業(yè)不無關系。書籍,要關注時代,也要寬慰人心。

就普通人而言,眼里自然愿意看到的是小橋流水,但作家心里必須清楚,苦難或許才是生活的底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舉重若輕,也才能使文字更有厚重感。這些,常常只有在余華、陳忠實、路遙……他們的作品里才能看到。

楊瀾潔:在日常文學閱讀中,中國當代小說一定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的閱讀經驗中,陳忠實、賈平凹、劉震云、閻連科、阿來等作家的早年作品我特別喜歡,《廢都》《白鹿原》《塵埃落定》《一地雞毛》《丁莊夢》《受活》都是一定時間會拿出來重新閱讀的作品。池莉的中篇小說我也非常喜愛。

我喜歡的中國當代小說作品中呈現(xiàn)出一類較為固定的特點,這類作品以某種地域性的經驗、地方性的風情為描述對象,講述的是一種現(xiàn)實的悲劇或者荒誕的情節(jié),以及人如何與現(xiàn)實進行激烈的對抗。

黎 成: 會閱讀中國當代小說作品。喜歡的中國當代小說作品有《活著》和《平凡的世界》。《活著》這部作品在不同的年齡段閱讀會給我不同的感受。作品展開的背景是內戰(zhàn)、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主人公福貴不斷經受著苦難,兒子有慶死于抽血過多,女兒鳳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福貴的親人一個個死去,只留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在日常生活中重復發(fā)生的死亡事件使讀者的靈魂在苦難的煎熬中得到了凈化和升華,使普通人生存本身的意義得以凸顯。作者客觀中立的敘事立場、溫情深沉的情感基調在文本中的運用,使得《活著》不同于現(xiàn)當代那些煽情和理念化嚴重的作品,是中國當代回歸于文學本身的難得佳作。

《平凡的世界》吸引人的是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作者對陜北黃土高原的深沉情感,對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生存現(xiàn)狀的娓娓道來,對普通人面對苦難生活時的承受和反思,對人性中閃光點的不懈追求和對人格尊嚴的堅守。此外,作品超越性的精神追求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借用普希金《囚徒》中的名句: “我們原是自由的鳥兒,飛去吧-飛到那烏云后面明媚的山巒,飛到那里,到那藍色的海角,只有風在飛舞,還有我做伴”,表達了普通人孫少平不甘于命運安排,試圖沖破命運的束縛,飛向更廣闊世界的嘗試。孫少平和孫少安的家庭背景,以及所處的艱難和困苦的生活,在正處于現(xiàn)代化起步和征程中的中國當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是普通人。他們雖然渺小,卻并不卑微,他們一直保留著對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對自我內心信念的堅守。通過自己的努力,對自身的不斷超越,在艱苦環(huán)境中不斷地學習和磨礪,對于愛情的忠貞和對于情誼的看重,都使少平和少安這些平凡世界中的普通人贏得了同樣普通的讀者的喜愛?!镀椒驳氖澜纭飞钌畹卦谥袊鞅秉S土高原普通人的世界,它的生命力也必將隨著這個世界一同成長。

丁校書:以前上學的時候,在圖書館把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幾乎都讀過一遍。余華、蘇童、莫言……大多數(shù)作品都讀過。最近讀的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汪曾祺的全集買了一套,正在讀。我最喜歡的是汪曾祺《受戒》《大淖記事》這種類型的作品,質樸清新自然,里面的人不做作,率真,很美好,但又有點不著痕跡的淡淡憂傷。此外,比較喜歡蘇童的作品,比較喜歡寫江南地區(qū)的作品,喜歡有歷史感,又有點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

楊琳琳:閻連科的《受活》。一個很殘酷的故事,被他冷靜地用文字一一講來。每一句都能擊中我。或許,每個人年輕時都是理想主義者。但這本書讓我照見了自己人性中的一些自私,也照見了他人的自私。我們都有丑惡的一面。我們要盡可能讓自己擁有更多美德。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沒有敘事迷宮,屬于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模式,方便一般讀者閱讀。江南三部曲里都穿插了古今中外詩詞,如“我為你數(shù)歸期,畫損了眉梢”,收了翟永明作品《潛水艇的悲傷》。在《春盡江南》中,格非還創(chuàng)作了長詩《睡蓮》。我喜歡讀著讀著小說,突然與一首詩相遇的感覺。

殘雪的長篇《五香街》,講兩性關系,具有女性話語和性別文化涵義。作者通過很多議論和推理,描述了中國人隱秘的性心理。我覺得此書是女人成長必讀書。

曾記魯:說實話,還真沒有閱讀過多少當代小說,會因為影視作品紅火后去嘗試看一些原著,例如《亮劍》《天道》的原著。也會看點金庸的武俠系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我覺得值得喜歡的文學作品。故事真實而豐滿,主要是農村出身的,很多情節(jié)在身邊似曾經歷或真實經歷。

吳增言:我會讀一些當代作品。因為我的閱讀視野尚淺,我喜歡的作品相對還局限在八九十年代,如賈平凹的《廢都》。

我國當代文學階段性的特點比較強,分段化比較明顯,而且代際之間存在著較為強烈的否定意味,我認為這種否定是相對積極的,但是每一代之中缺乏否定的否定,《廢都》則不同,它存在著對一個新時代的思考,不單調的歌頌或是批判,而帶有人性的特點與時代互動。而且,我認為文學作為對社會的一種思考與研究,未必一定要站在過高的高度上,過多的意義會“無意義”,作品中的色情未必噱頭或是挑釁,讀者也無需視而不見或沉溺其中,這些應該被接受,如生活的真實被我們內心所肯定。

張 舒:會讀,但較少。劉慈欣《三體》、易之《我是個算命先生》以及一些短篇的,因其內容與本人感興趣的科幻、社會、歷史等等相關。也偶爾通過話劇、電影等形式了解一些經典的當代小說作品,如《白鹿原》《活著》《平凡的世界》《狼圖騰》等,主要因為閱讀此類大部頭小說對所需的時間和心境有較高要求,暫未有幸拜讀原著。

趙子瑩:很同意魯迅先生“幾乎不讀中國書”的決絕。魯迅幾乎是“痛苦”的隱喻,老顧彬對莫言、余華們的評述是可信的,小說虧欠我的從詩歌里找。西川可信,荒原在擴大,中國文學仍然需要高原。虛無是一種病,高峰情結是主要的虛無。

周倩宇:喜歡畢飛宇《平原》、閻連科《日光流年》,不僅是鄉(xiāng)村的故事,更是一種鄉(xiāng)土的寓言,如水底巨流以酷烈、暴力、傾軋擊碎了對于“鄉(xiāng)土中國”溫情脈脈的想象,反倒成為了中國歷史與現(xiàn)實的更深刻的映照。魯敏《奔月》,關于如何逃脫、如何逃不脫現(xiàn)代社會黏膩的網絡,探查是什么事物端坐在網絡中央。葛亮《北鳶》,當代小說中少見的典雅抒寫,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胡發(fā)云《如焉@SARS.com》,靜水流深,空谷傳音。

龔 麗:在我的日常文學閱讀里,會經常讀到中國當代小說作品。比較喜歡的中國當代小說: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文筆極度細膩,溫柔,頗有“哀而不傷”的意味,但余韻悠長。用一個女人一生的視角去見證一個族群在時代下的衰亡,完全是一種訴說的口吻,沒有任何批判或者抱怨,但頗能引發(fā)人對于現(xiàn)代文明以及原始文明沖突、消解的思考。

蘇童《妻妾成群》《紅粉》,在中國男性作家普遍缺乏客觀女性視角的情況下,蘇童是極其罕見能夠站在女性角度看待問題并保留男性觀點的作家。這兩本書都是描寫特殊時代下特殊女性群體的悲劇,并且發(fā)出了對于該時代、對于男女身份不等的控訴,極為可貴。

白先勇《臺北人》《孽子》,作為從大陸轉移到臺灣的作家,白先勇是中國當代作家里具有特殊視野的一個?!杜_北人》主要描寫了一群由大陸轉移到臺灣的女性群像:軍官夫人、夜總會小姐等等,由這群女性生命的熱度去折射時代的刺痛?!赌踝印穭t主要描寫上世紀臺北同性戀這一特殊群體在時代中的掙扎。

金宇澄《繁花》,用頗為細膩的、帶有典型地域特點的文筆描寫了上海的時代變遷以及上海兒女的價值觀變化。

余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用一個人物的生命反射出中國普通人的生命價值觀,無關評價,用最普通的東西達成最多人生命的共鳴。

賈志超:有讀過,不過讀得比較少。我喜歡的作品是余華先生的《活著》。余華先生用第一視角的方式敘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一次次經受生活的摧殘和打擊,但仍舊堅持活下去,當我們以為他的堅持會換來生活的轉機時,可命運卻像是在玩弄他,生活帶給他的只有無盡的苦難。剛讀完這本書時,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為福貴的悲慘一生感到難過,并為他活著的勇氣感到敬佩。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就在于這本書讓我感觸很多,最深刻的一點便是無論遇到怎樣的境遇,都要有活下去的勇氣,活著就有希望。

郭宇澤:我日常會閱讀中國當代小說,如《平凡的世界》《活著》等。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阿城的《棋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翻看的小說,它用最樸實的語言、以小人物的視角呈現(xiàn)時代。它給予我對執(zhí)著事物的認可,每當我對所堅持的事物感到游移時,王一生都在用他的所為堅定地告訴我思考和學習本身就具有意義;無論外界大背景如何狂風亂舞,王一生都心如止水、不迎不持,也讓我得以從對考試和名次偶爾的焦慮中跳脫出來獲得成長。而作者通過敘述者之口的發(fā)問,又讓我重新意識到在時代大背景下,小說所要表達的對精神渴求的主題。除這之外,韓少功的《馬橋詞典》也帶給我相當大的沖擊,其以獨特的虛構詞條形式展現(xiàn)出中國鄉(xiāng)村的真實風貌,并挖掘其中的民族特性。

蘇兆一:《群山之巔》:喜歡農村鄉(xiāng)下的一種氣息,感覺置身于一個閑適的鄉(xiāng)下,身邊有炊煙,有靈性的生物,鄰里之間彼此的噓寒問暖。喜歡不斷曲折變化的情節(jié),并在其中探尋人性的善與惡。還喜歡作家營建的一種傳奇性,每個人的身上都有特殊的特點,包含著不同的性格、命運并因此面對的處境和絕處逢生的態(tài)度。喜歡整體文章的情調,如“用太陽光點煙”、“一世界的鵝毛大雪,誰又能聽見誰的呼喚”還有一種處于歷史中的抉擇。

《蛙》:喜歡莫言所謂的“邪勁兒”寫作。喜歡莫言的寫作風格與意象和色彩的結合。喜歡莫言整體文章的厚重性和“歷史、傳說融入當下”的寫作風格。

《人生》:喜歡全文的曲折敘事,并能因此唉聲嘆氣。喜歡路遙對于人生、命運的思考。喜歡整體環(huán)境、意象的滲透描寫。

《駱駝祥子》:喜歡老舍的語言風格以及其影響整個文章的技能。喜歡老舍一波三折卻不乏味不重復的敘事風格。

《飛行家》:喜歡整體文章人物處于邊緣而尋求“光芒”的意義與情節(jié)。喜歡整體的敘事節(jié)奏。

楊慶祥:在活著的中國當代作家中,你最喜歡哪幾位?為什么?你想象中的作家應該是什么樣子?

潘昱竹:余華、李修文、韓少功、高行健、莫言……如果將喜歡的“活著的中國當代作家”名字舉出來,可能太多了。他們的書我都非常喜歡,如果說喜歡的原因,我想,他們的作品就是理由。我想象的作家,應該是心懷天下的,是熱愛生活的,是有悲憫之心的,是幽默的,哪怕是在最幽暗的日子里都不曾丟失掉對未來希望的人。

楊瀾潔:劉震云、莫言。他們的作品有一種適可而止的想象力,有一種對現(xiàn)實世界入乎其內也可以出乎其外的冷靜自持。我想象中的作家大概是海明威或者村上春樹,在不斷的寫作中一次次掏空自己,同時再得到生活新的澆灌。

黎 成:余華,寫出了我喜歡的作品,而且長期以來一直以嚴肅的態(tài)度在努力寫作;我想象中的作家應該對自己的寫作要嚴肅和真誠,長期以來一以貫之,同時做人要低調、善良、真誠。

丁校書:喜歡蘇童、格非、余華這些。原因前面都講過了,對展現(xiàn)人性美好、和歷史相關的作品比較有興趣。

想象中的作家首先應該與世界保持距離,尤其與一些不能讓自己保持獨立的東西保持距離,這樣才能站在第三方角度去觀察世界和生活。作家應該是有些寂寞和孤獨的。其次是要有社會責任感。任何一部作品應該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觀點在里面,傳遞什么,表達什么,應該是有責任感的,不能胡來胡寫。最后還是希望作家的文學功底要深厚一些,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更強一些。

楊琳琳:我喜歡格非。他的《人面桃花》將情欲、愛情和革命交織在一起,懸念迭生,好看。我喜歡《山河入夢》中的姚佩佩,她是一位很有個性的女人,即使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她依然活出了真實的自己?!洞罕M江南》全書貫穿著譚端午看《新五代史》這一意象。在書中,譚端午是有夢的,但譚若若被學業(yè)和生活壓力磨滅了所有的夢。這恰好契合了我自己內心的某種焦慮感,往深里說,這是一代人的精神病態(tài)和精神危機。

也喜歡阿城。讀阿城的文字,能感到沈從文那種中文的行云流水之美。他筆調平實細膩,有古代的味道。筆觸也快,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幅畫面。阿城筆下的人物多丑怪,但正是這些畸人讓我們看到了亂世中人的智慧。

也喜歡北島。如果能有一個人被稱為詩人,那就是北島。他的短詩里有很多凝練的短句,意象美而細膩緊湊。他的詩歌里還有一種精神,一種深情,有感染力,可以一讀再讀。

巴爾扎克說過,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我覺得小說家和詩人內心應該有大氣象與大悲憫,有對歷史、現(xiàn)實及人性的再反思。這幾位作家,我覺得做到了以上這一點。

曾記魯:莫言,閻連科。莫言別的不說就因為諾貝爾文學獎,喜歡他就理由足夠了,閻連科是我認為繼莫言之后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所以喜歡唄。

吳增言:最喜歡格非、賈平凹、鐵凝。我喜歡“大膽”的作家,內心沒有怯懦或忌諱,這樣更為真實(尤其是《哦,香雪》,我認為它非常大膽,展現(xiàn)了生活中的激情和人的本性)。

我無法確切地想象作家的生活,標簽化地認為他們應該是忙碌的、痛苦的、高傲的,尤其是詩人,生活的痛苦與內心的痛苦交錯,可能終其一生,無法擺脫。

張 舒:劉慈欣、馮唐、余秋雨、吳軍。大劉的文風、腦洞、專業(yè)知識和其人清晰的邏輯和表達綜合起來很令人欽佩;馮唐淵博的知識儲備、豐富的個人經歷、幽默戲謔的文風獨具魅力;余秋雨善于串起中西方歷史,結合其自身對家國的感情和舒緩的文筆將遙遠的故事向讀者拉近;吳軍睿智、冷靜、善于洞察,對高科技企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了如指掌,對前沿技術的發(fā)展和方向把握精確,同時擁有極強的思考和表達能力,獨有的親和力也令其成為最無距離感的作者之一。

趙子瑩:活著的作家,只是身體的勝利,他們還不能成為“經典”。所以我喜歡的永遠是少數(shù)中的少數(shù),部分的于堅和整體性的西川。余華的活著僅僅是活著,他的敘述過于設計,低于他的隨筆;莫言勝在天分,除此以外他乏善可陳。倒是身邊的朋友,豐富了我的閱讀,他們是我剪不斷理還亂的文化現(xiàn)場。

我想象中的作家應該是喬伊斯那樣的“開風氣之先”,或者像莎士比亞那樣獨立成為“萬神殿”。薩特尤其講道:“一流的知識分子,除了反對,還是反對”。作家是旁觀者,也是人類生活的參與者、文明的制定者……是宙斯也是撒旦……它從不標榜大海,它堅持混沌的恒河。贊歌在呼喚烏鴉,人間從不缺少喜鵲。大量的平庸,拉低了中國文學。

周倩宇:畢飛宇,提煉荷爾蒙,萃取力比多,下筆洞穿世事人心如下毒一般,永遠以最直接、最醒活的語言刺激讓人獲得文學閱讀的單純快感;且對短篇小說文體的把握臻于精純之境,《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莊》等,都是神品。

張煒,已經長成了一大片森林,從改革文學年代的《秋天的憤怒》到《九月寓言》再到《艾約堡秘史》,感覺這片森林中已隱隱有了一派思想家的氣象。

劉震云,最直接的印象是,他的小說非?!靶≌f”,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故事也讓人很有讀小說的快感。蘇童,隱秘的南方故事、南方少年,“墮落的南方”、腐敗的南方,而不是那個“達達的馬蹄”的南方。喬葉,俗世中來,靈魂中去,日常生活綿長浩大的引力的撕扯被精微的書寫不動聲色地化解于生命體驗的無底海底,如《最慢的是活著》,嘆息如同鯨歌。阿城,《遍地風流》的語言和故事都凝縮得鋼筋鐵骨一般,敲起來錚錚響。

事實上我個人對作家不抱有任何想象,人家除了靠寫作掙錢,掙的錢多一些且享有文化上的格調惹人羨慕以外,其他的應該和我差不多,是一個“人”;只是,作為能“說話”且有不少人愿意仔細聽其“說話”的人,不昧著良心說假話說廢話,是我個人對作家唯一的期待。

龔 麗:蘇童、余華、遲子建、李碧華、白先勇等。想象中作家的樣子:可以是任何樣子,但萬不可缺少慈悲的心。

賈志超:我最喜歡余華。余華先生的《活著》很是打動我。也正是《活著》讓我了解了余華先生,他樸實的筆法和簡單的文字能夠觸動到我。

我想象中的作家應該是不堆砌華麗的辭藻,便可以用樸實的文字打動讀者,我認為作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利用簡單的文字引起讀者的共鳴。

郭宇澤:如今在世的中國當代作家中,我最喜歡的是阿城、嚴歌苓和李娟。不只是因為他們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題深得我心,更重要的是他們于我人生和性格養(yǎng)成的影響。在阿城樸實而發(fā)人深省的文字中,能夠窺見他對時代與創(chuàng)作的思考。其筆下人物的超脫和執(zhí)著,以及阿城本人對道家的追求在他的文字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嚴歌苓獨到細膩的女性視角引起我的共鳴,她用獨特的角度探討女性的力量、同性與異性、時代和文化,這甚至影響了我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看法;李娟的成長經歷、她恬淡的語言中流露出的艱難生活里的詩意、她從困苦中主動挖掘美好的處世態(tài)度,以及對生活本身的欣喜和坦然,能夠讓我汲取到能量。這樣的文學世界,讓我在浮動更迭的大環(huán)境中,能夠保有別人無法擁有的平靜。

我想象中的作家應當擁有一顆內斂細膩的心靈。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探尋本質、對周遭的環(huán)境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抽絲剝繭的體悟,就像汪曾祺對“苦瓜”,由平凡的事物和生活里窺見具有文學意義和價值的一面。向外,作家又要將扎根在內心的情感釋放而出,轉化成生動且細膩的語言,至情至性地分享給素昧平生的讀者們。譬如令我敬佩不已的史鐵生,閱讀他的文章都像是在聽他通過自己的坎坷人生向你訴說自己的心緒。

蘇兆一:畢飛宇,有無比打動人的細膩情感。爽朗、輕松的性格。余華,有態(tài)度的做事風格和幽默的表達技巧。遲子建,對于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并因此將文學目標投入家鄉(xiāng)的懷抱。幽默、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馮驥才,為了民俗而努力的執(zhí)著。一股藝術家的風骨。

我認為的作家:有能夠特立獨行的特點,能夠執(zhí)著于藝術、創(chuàng)作,有細膩的情感和表達。有洞察世界內部的眼睛,正如余華所言:讓我在曲折的事件和驚人的現(xiàn)實那里,可以看到更為深入和更為持久的事物。

楊慶祥:你一般從什么渠道了解到最新的文學資訊?

潘昱竹:現(xiàn)在的資訊太發(fā)達了,網絡推送的資訊不是少而是泛濫,這個時候除了自己辨別挑選之外就得好朋友的推薦,當然,我也會去逛逛書店,有時候發(fā)現(xiàn)一本兩本非外界推薦的好書,也會讓人有淘到寶的感覺。

楊瀾潔:我訂閱《小說月刊》,每期都閱讀新的小說,同時身邊有不少文學專業(yè)的朋友,他們的推薦比較有信服力。此外就是關注了一些公眾號,會得到一些新書的信息。

黎 成:從工作以后就很少關注文學資訊了,我所了解的信息主要來源于朋友的介紹和網絡。

丁校書:兩種渠道:一是關注了一些出版社或者文學類的微信號,比如中信出版社,看看這些號在推薦一些什么書。其次是老師朋友。一些靠譜的老師和朋友,在看什么,讀什么。

楊琳琳:一些文學專業(yè)人士的朋友圈以及公眾號推送。

曾記魯: 文學資訊主要是網絡上了解,我們這代人,手機網絡改變了生活方式,也顛覆了閱讀方式。所以,急功近利地需要獲得資訊時,手機網絡肯定首選。

吳增言:我會關注如《詩刊》《天涯》等與文學相關的公眾號等網絡資訊;同時,與大學期間一些老師及同學有相關交流;以及工作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對文學的關注,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對最新的文學資訊有一些了解。

張 舒:主要通過網絡資訊,包括京東、亞馬遜的圖書頻道和kindle首頁、豆瓣和若干微信公眾號如中信出版社、京東圖書、讀庫等等。

趙子瑩:所謂的文學資訊,無非是有關文學的信息。朋友圈從不缺少叫賣,沒有更好的渠道,優(yōu)秀的作品像泥土里的沙丁魚,沸騰的群山,偉大卻荒涼。

周倩宇:從關注的一些文學雜志、文學研究期刊的微信公眾號上了解得最多,如《收獲》《十月》《花城》與《文學評論》《文藝爭鳴》《南方文壇》等。

龔 麗:網絡資訊以及同學朋友間的溝通。

賈志超:處在理工科的學習環(huán)境下,身邊的老師和同學一般都不會討論文學作品。和身邊朋友聊天時,偶爾會聽到文學資訊,但是也不會去深入地討論。

瀏覽器首頁和各種APP也會有一些推送,不過很多推送因為標題的設置太夸張,我一般很少點開。

郭宇澤:隨著時代發(fā)展,文學資訊也逐漸普及。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關注相關資訊,可以定時得到推送,或是獲得博主的好書推薦和交流。同時,我也會主動在一些文學論壇社區(qū),如豆瓣這樣的平臺搜索感興趣的文學訊息進行了解。當然,老師的影響和與同學們的交流也能讓我收獲頗多。

蘇兆一:豆瓣、北青藝評、各出版社公眾號、老師、同學、家長。

楊慶祥:就你的閱讀感受而言,與中國古典文學、西方文學相比,你覺得當下中國文學的優(yōu)點和缺點是什么?

潘昱竹:我只能從自身閱讀談一談最簡單的看法,對當下中國文學而言,優(yōu)點是時代性強,幾乎一切皆可行文,缺點是讓作品缺少了一點意境,少了一點讓你放下書后會思考會回味的機會。譬如網絡類文學,在興起全民寫作熱潮的同時,使文學由神圣的事業(yè)變成了大眾化,對提高國民的寫作水平當然是有益的,但寫作門檻的降低,寫作水準的參差,必然造成作品思想內涵不夠、藝術水準不高的狀況。

楊瀾潔:在我看來,當下中國文學的優(yōu)點在于,許多作家的自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網絡平臺的快速運營,使得一部好作品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進而可以進行多種樣態(tài)的產品轉化,這對好作家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但是,當下作家和當代作品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泥沙俱下”,寫作不再僅僅是一個作家與世界對話、與讀者傾訴的過程,而是夾雜了許多現(xiàn)實利益的考慮,于是很多的作品呈現(xiàn)出強烈的庸俗性。

黎 成:這是一個宏大的問題,基于我本人有限的閱讀感受而言,當下中國文學的優(yōu)點主要在于:創(chuàng)作主題和內容的多元化、創(chuàng)作形式的多樣性、創(chuàng)作主體和讀者群體的龐大;缺點主要在于:嚴肅文學作品和真正精品的不足、商業(yè)化和模式化寫作的過度和泛濫、缺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對文字精益求精的錘煉、缺乏西方文學中對宗教和終極精神的叩問和求索。

丁校書:說當下,尤其近十年,真的沒讀什么作品??傮w感覺是好作品不多,當下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比較受限,作家普遍能發(fā)揮的空間不太多,很多領域和題材都無法涉獵。久而久之,很難出好作品、經典作品。就我剛才說的兒童文學這一類,我讀了那些書籍,覺得一些作品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作品,視角有問題,語言的運用也有問題,不太適合小學階段的孩子讀。

楊琳琳:優(yōu)點:從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來講,相比于傳統(tǒng)文學延續(xù)千年的文言文傳統(tǒng),現(xiàn)代漢語作為一種文學語言還有待成熟。對比被傳統(tǒng)重負抑制的西方文學,現(xiàn)代漢語可能性更多,潛力更大。當下中國文學名家多、名作也不少,存在著風格獨特的創(chuàng)作流派。有的作家的作品,可以讓人在閱讀中產生一定激情甚至超驗體驗。

缺點:對比俄羅斯文學的濃重、拉美的魔幻主義和日本的物哀,中國文學應該有自己更強烈的風格,有我們自己對世界的解讀。

老一輩作家由于年齡原因,很難真正超越時代和歷史,大部分都只能靠不斷回憶寫作,開篇常常還是鄉(xiāng)土中國的大躍進和十年動亂,雖然很多不乏精彩,但畢竟遠離當前現(xiàn)實。即使他們寫都市,其體驗與都市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也是不同的。新生代作家后繼乏人,探尋靈魂、主體和孤獨的力度不夠,我很期待出現(xiàn)“天下風云出我輩”的文學盛況。

當前,很多年輕人是從閱讀天蠶土豆、唐家三少、郭敬明和大冰的文字起步的。因此,除了需要優(yōu)秀文學作品外,當下中國文學還需要培養(yǎng)讀者。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編輯也很重要。在西方小說的扉頁上,我們??吹阶骷腋兄x編輯,優(yōu)秀編輯確實可以幫助作家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曾記魯:當代中國文學在網絡推手下,有著驚人的產量和不少得新的寫作方式。有好的作品也有太多功利性過大的作品。優(yōu)點是文學創(chuàng)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缺點是銅臭味太多,為了迎合口味一味追求利潤的作品比比皆是,難以傳承,沒有千古名著的產生。

張 舒:以目前我所涉獵還不足以給出太中肯的評價。個人感覺,不同的作者創(chuàng)造的作品都會有其個人以及所處具體時代的印記,難免受到影響抑或加持;西方文學同理,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下滋養(yǎng)出來的作者必定存在差異,無論在行文風格、故事類型、批判形式還是比興手法上都難以類比,更遑論優(yōu)劣。如果硬說,那就是每個時代的“求生欲”表達形式不一樣,簡單說,就是對社會的批判程度和手法,以及作者在創(chuàng)作此類作品時心里的踏實感和手上的自由度。

趙子瑩:我們的“審判”來了,城堡,既是廢都,又像死城??ǚ蚩]有走,大甲蟲在房間等著醒來。古典文學和西方文學是我靴子的增高墊,也是我的上書房。左邊是生活,右邊是藝術,我對當代信心不足。當代文學的優(yōu)點乏善可陳,它離資本太近了,到處是便宜的臭豆腐味,朋友圈殺死了趣味,批評被“懸置”……淪陷為“把母雞打扮為鳳凰的工作”。這是一個大時代,也是小時代。我們擁抱黑夜,就是貶低黎明。沒有旗手,沒有思想,沒有二重奏。去魯迅化,就是自我矮化,解構吶喊,就是誹謗野草。在酒樓上,就是在流放地。外邦驚詫:贊美詩迎來了默片時間。這不是皈依,是悖論,是亡靈書——平庸的惡聲援了生活的悖謬,我們也成為喪鐘的一部分。

周倩宇:文化是能夠“捕捉”人的。中國文學是從中國的土地里生長的文學,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是天生具與文化吸引力的,這或許是中國文學的最大優(yōu)勢。但相較西方文學,似乎少了些一脈相承的傳承感,古典與現(xiàn)代的文學似乎是割裂的;此外,西方文學不乏構建于理論上哲學上的作品,而中國文學似乎缺少這方面的作品。

中國古典文學,精致典雅,充盈著意象,甚至是無需細讀輕掃一眼就可以感受到美的地步。至于傳奇小說一類,連情節(jié)都充滿隱喻,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些似乎是現(xiàn)當代文學缺少的。但是當下文學的“當下性”是無可取代的,在小說里看到自己和自己的的生活,這是古典文學做不到的。

龔 麗:與中國古典文學相比,中國當代文學缺少一種純粹,什么都想要寫一點,反而容易使得整本小說顯得震撼力不足,可能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中國作家的長篇小說易顯得冗長,反而不如中短篇小說更有力量的原因;并且相較于中國古典小說而言,中國當代小說整體向中下層轉移,文字優(yōu)美性稍顯不足。

與西方文學相比,中國當代文學的價值表現(xiàn)仍然稍顯淺顯,并且主題表現(xiàn)不夠豐富,結構不夠清晰。

賈志超:我認為中國文學的優(yōu)點在于情感的表達,漢字的博大精深有助于情感的抒發(fā),更能夠讓讀者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感情。與西方文學相比,西方文學整體更加氣勢恢宏。缺點應該是在對各種現(xiàn)代寫作技巧的運用上吧。

另外一方面,作為一個文學閱讀較少的理科生,在讀一些技巧性很強的文學作品時,確實會感覺到吃力和不好理解。

郭宇澤:將中國當代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西方文學放在一處對比時,其最明顯也最重要的優(yōu)點就是在語言表達上。中國當代文學是最生活化、最簡單的表述,如果閱讀的“門檻”確實存在,對于普通的中國大眾來說,這必然是三者中最低的。從敘述內容和主題來說,中國當代文學也更加“親近”,這片土地上獨屬其本身的故事、那些字里行間的感同身受,是翻譯過來的異域文學無法比及的。同時,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就發(fā)生在當下,這樣的沖擊是古典文學所不能相比的。從寫作對象和主題,乃至表達的精神情感來說,“當代”本身具有的特性便是我在閱讀時體會到的最大優(yōu)點。因此缺點也非常明顯,從1949年起至今不到百年時間,這期間形成的文學創(chuàng)作,還未經受足夠的時間考驗以篩選出經得起考究的作品。我們對待當代文學的態(tài)度,不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因與當下的生活過于貼近,而無法客觀公允地給出評價。

猜你喜歡
作家文學
作家談寫作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xiàn)的
作家阿丙和他的靈感
我和我的“作家夢”
來吧,與大作家跨時空PK吧!
中外文學中的“頑童”
文學小說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文學
文學社團簡介
全州县| 黔江区| 丰城市| 临江市| 大庆市| 桦甸市| 玛曲县| 平和县| 桦川县| 武鸣县| 祁门县| 明溪县| 广南县| 横山县| 馆陶县| 丰镇市| 康保县| 西丰县| 高安市| 汝城县| 漳州市| 白山市| 靖远县| 林周县| 双牌县| 阿拉善左旗| 花垣县| 盘锦市| 红安县| 潞城市| 社旗县| 白水县| 蒙阴县| 南皮县| 胶州市| 丹棱县| 新源县| 斗六市| 舟曲县| 高陵县| 雅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