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楓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何況,是爛記性。我記憶力差,被當作笑柄。不認識或不了解我的人,卻因為我在寫作里的細節(jié)還原,認定我言不由衷或夸大其詞。其實,都是拜“爛筆頭”之功。我隨身攜帶一個巴掌大的小本子,依靠這個便利的道具,我成功掩蓋了自己的缺陷,顯得像是擁有照相機般的記憶力。
遇到陌生而概括準確的詞語,我會像學單詞那樣記下來;得到新奇而蘊藏能量的想法,我會在睡到一半時爬起來書寫。也許是我偏激,但我認為寫作者應該終生保持著內心的敬與畏———學習詞語,要像學外語一樣學;珍惜想法,要像對待遺囑一樣重視。老子所謂的“慎終如始”并非最后的評判,而是每時的準則。速跑的成績不完全由沖刺和撞線決定,而是取決于過程中的每分每秒。好作品是由平日訓練的每個詞語、每個句子、每個段落點滴匯聚,所以,我必須從儲存一個詞、一個意象、一個念頭開始,孕育它,直到它破腹而出。許多才華橫溢的偉大作家都像守財奴一樣看護著每個靈感的分幣,相比之下,我更沒有偷懶的資格。
靈感和積累數(shù)量升級,肯定會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篇幅和體積是能夠帶來震撼意義的,微縮的就是稱不上壯觀———就像一堵院墻不是長城,從菜場買回的一兜海鮮無法讓人聯(lián)想到大洋里遷徙的魚群。為什么要聚沙成塔?為什么要積水成淵?因為大氣象不能發(fā)生在一捧沙或半杯水里。
別怕寫壞。不寫就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很多問題只有在寫的過程中才能被發(fā)現(xiàn)、被重視、被解決。寫作有秘訣嗎?即使有,它也只有在運用中才能成為顯靈的魔法。創(chuàng)作沒有成法定規(guī),寫什么題材和文體,用什么語氣和節(jié)奏,這些需要上手才能判斷好壞。天賦的直覺當然重要,但訓練才能找到準確的手感。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以為這個“天”,指的是機會,也是時長。寫作需要時間的力量。素材好比食材,看你要用來做什么;無論做什么,都需要熬煮的沉淀和醞釀的時間,粥不到火候只是粒米,酒不到時候只是糟糠。
一直寫。這個世界的“巧”,多是靠“笨”獲得的。有的人才華花團錦簇,一望即知;有的人才華像塊莖深埋,難以判定。有人一出手,你就知道他是天才;有的天才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是在持續(xù)的挖掘中開采出自己的礦源。所以,盡最大可能去寫,不要給自己省力氣。只要省了力氣,你就無法碰觸自己的邊界。都說“不撞南墻不回頭”,其實,撞破了南墻就不必回頭,因為你的前方有血肉開辟出的更遠的路。這就是堅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