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
元 楊維禎《壺月軒記》冊頁33厘米×25.5厘米×5北京保利2021春拍拍品
楊維禎不僅在元代書法史,即便在整個書法史上,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異類”特征。
“中正”一路的書風與“偏激”一路的書風對立存在,一定會有某種“ 性情”變化,這是人性所決定的。開放自由的時代就不用說了,如唐時的“顛張”“醉素”。即便一個時代極其混亂或壓抑,出現(xiàn)這樣的書風更在情理之中。五代楊風子、明代徐渭和楊維禎屬于一個“大系”,書法追求個人的精神氣質。鮮明的個性氣質,也注定楊維禎會在書法史上有一席之地。
元代書壇,趙孟頫所標榜與呈現(xiàn)的是一種正統(tǒng)——晉韻和唐法的融合,建構了元代書風圓熟流利的特點。趙書刻碑,往往變形很大,手札墨跡更見個人性情,但總的來說不脫流麗儒雅的特點。楊維禎則與之對立,激越、奔放、恣肆和狂野。
這種風格自然無法刻碑,因此楊維禎只有墨跡傳世,在全球范圍內(nèi)計40余種。趙、楊的共同點是取法章草,所宗皇象《急就章》實質是一種字典式的“標準化”范本。趙孟頫、鄧文原等人對此基本是全盤繼承的,多法度、少性情,楊維禎則能做到在法度中見性情。書法既有“常態(tài)”,各有各的“常法”,也有“變態(tài)”,各有各的“變化”,唯有如此才能體現(xiàn)多元的價值。
不能不說,自楊維禎始,章草成為書家變法的一種重要資源和借鑒手段。一是天生的古意;二是與大草結合,變體出新;三是在技法和結字上可以求新,適度夸張,成就自家個性。楊維禎的忘年交宋克,深受其影響,時有放縱之筆,成一家風范。后世之中,沈曾植、高二適做得很好。王蘧常則比較特殊,以北碑化用,凸顯篆意,另辟蹊徑。由此可見,如果對章草創(chuàng)作略加梳理的話,楊維禎的價值和意義立即顯現(xiàn)出來。
元 楊維禎《真鏡菴募緣疏》卷 33.3厘米×278.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前不久,楊維禎《壺月軒記》拍出9027.5萬元。這件作品風格與楊維禎的《元夕與婦飲詩》和《真鏡菴募緣疏卷》差異很大,與《張氏通波阡表》風格接近。前兩件作品是“破體書”,楷行篆隸都有,以雜求變、求奇,以氣引領。這種風格的作品,首先是取法來源一定要廣,博涉多家;其次是氣息一定要正,字形變化哪怕到了怪異的程度,只是一種外在的形,關鍵是內(nèi)在的氣一定要正,也一定要純。這里的純主要是指不同書體最終要猶如一體,信手拈來,巧妙組合,而不能雜湊搭配。清代鄭板橋作品時常出現(xiàn)“腸梗阻”現(xiàn)象,就是沒有打通。更重要的是,鄭板橋的字是一種大雜燴,沒有主干。而楊維禎則不同,他以章草為主,然后兼容多體,雜而不亂。要而言之,破體書關鍵不在于“破”,而在于“立”,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對比《夢游海棠詩卷》來看,《壺月軒記》筆畫尖利過多密集,氣息有些急促?!吨裎鞑萏弥尽非逄撿`動,雋逸瀟灑,但整體上感受比較單一,與晚年平淡中見豪邁的風格大相異趣。雖然《壺月軒記》相對楊維禎早期作品已非常平和,但較之趙孟頫、鄧文原的平和,依然有些恣肆。也許,楊維禎本性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楊維禎寫出趙孟頫一樣的“平和”,那就不是楊維禎了。
楊維禎早期作品強調字形之變,萬千體態(tài),《壺月軒記》重在用筆,整體上章草格調,雜以漢隸、楷書和今草筆法,點畫銳利豪爽、結字新奇多變,夸張變形、奇正相生,使得章草書有了一種奇肆雄逸的美感,創(chuàng)造出利用章草書也可以極盡自由的抒情風范?!秹卦萝幱洝芬詢皂撔问奖4?,在書寫即將結束的最后一開,可以看到烏絲欄已用盡,或許是全文已近尾聲,覺得沒有再補新欄的必要,所以最后幾行明顯地較前幾頁顯出放縱感。
相對于《真鏡菴募緣疏》卷來說,《壺月軒記》無疑是一種“理性回歸”。當然,最主要的變化在于氣息,歲月有痕,人到了晚年激越回歸平淡是必然的。書家一生的作品無時無刻不在變,因為環(huán)境在變、人在變、心態(tài)和感覺在變,如果不變反而不正常,預示了某種固化。盡管如此,作品中一定會有一生不變的特點。這就是個體習性,在《壺月軒記》中就很明顯。
鑒于對楊維禎的史料挖掘和考據(jù)材料已經(jīng)有很多,這些都屬于宏觀的論述,不妨從具體的字例入手,進入微觀世界,從細節(jié)上具體地解讀楊維禎書法之美。
起筆斬釘截鐵、干凈利落,如“表”“其”二字,使得字形顯得精神抖擻。如果是“一招熟”,就容易形成習氣。楊維禎寫這種字速度很快,但細微動作很多,如“肯”“經(jīng)”二字,顯現(xiàn)出自然變化。
起筆點畫顯然來自于顏真卿,后世的何紹基與楊維禎作品對比也有接近之處,同中見變,如“新”“守”“家”“莊”四字,行筆中的使轉動作一氣呵成,毅然決然。這無疑得益于精良的毛筆。楊維禎常提到自己喜歡用硬筆,尤其是好友陸穎貴所制“畫沙錐”極其稱手。
“則”字起筆原本是大忌,拖泥帶水,但在楊維禎作品中,卻從來不避諱,反倒顯得天真有趣。不過,也只能偶爾為之,順其自然,多見必俗。
楊維禎書風之所以令人有驚心動魄之感,在于用筆不避尖利,直接尖鋒入紙,如兩個“書”字,形如利矛,直插云霄,給人觸目驚心之感。“近日”二字連帶展現(xiàn)弧度之美,盡顯柔和之感,“近”字入紙,毫無頓挫,尖筆銳利,形成強烈對比。
再看行筆與連筆的處理?!笆稀弊肿顬榈湫?,行筆痕跡全部保留在紙面上。方切入紙,中間兩個輕快的轉圈動作,收筆鉤畫銳利,堪稱神來之筆。
兩處“壺秋月”連筆各見變化,同中有異、異中見同。
連筆分外精彩,一一不同,這在楊維禎以前的章草書寫中是沒有的。毋庸置疑,楊維禎走出了一條新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瓣膛毙泄P纏繞,回環(huán)往復,而且用的是長線?!皦卦隆币彩情L線,近乎直線下行,鋒芒畢露,展現(xiàn)強勢?!暗氯彰鳌焙汀白婧稳恕笔钦虏葑中?,直接相連,跌宕多姿,大膽創(chuàng)新,既有新意又有古意,十分巧妙。
兩處“壺秋月”連筆各見變化,同中有異、異中見同,對于全篇文字來說,確實起到了“點題”作用,凸顯主旨。在這一處理技法上,很大程度上啟發(fā)了何紹基。很多筆法特別相似——也許是一種“ 暗合”—— 書法是存在共性的,但也可能就是直接的借鑒。最明顯的特征,除了剛剛提到的起筆點,便是連帶牽絲的長線處理。章草原本是字字獨立而不相連屬的,實筆映帶,增加了流動氣息,也形成了對比,變化更加豐富。差別在于,何紹基用長鋒羊毫,楊維禎所用為硬毫,起筆方切或尖利,筆畫硬朗勁挺,濃枯一任自然。
以章草促變,自楊維禎始。對比來看,《真鏡菴募緣疏》卷屬破體書,雖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免有傷古雅蘊藉。不過話說回來,書法風格有時確實難以兼得。《壺月軒記》作品有古風、古意和古韻,根本原因在于立足章草。楊維禎的章草功底很深,從“必、辨、孟、平、學、陰、張”等字可以看出來,與皇象《急就章》中的同字對比,筆筆到位。但另一方面,楊維禎不甘于墨守成規(guī),他的大膽從兩個“畫”字便一目了然,一個為常態(tài)、一個為變態(tài)——這種寫法,沒有第二人。其余各字,如“兵、龍、辟、世、為、先、行、之”等多有變化,有時增繁、有時精簡,有時緊湊、有時松弛,最有意思的是“之”字,將捺畫從平捺變成斜坡,陡然間有了生動跡象。
楊維禎是浙江紹興人,那里是書法的“圣地”。然而,這個地方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既有王羲之平和書風,也有楊維禎、徐渭這樣的激越書風。盡管楊維禎看起來非常叛逆,但無論如何,他的內(nèi)心對于“鄉(xiāng)賢”王羲之是心有戚戚的,不可能沒有一點感覺,沒有一點想法和看法。人是有多面性的,書風亦然,尤其是注重性情之變者。有意思的是,楊維禎“移民”后長期定居松江,也常赴湖州賞玩。湖州是同時代另一位書法大家趙孟頫的故鄉(xiāng)。不禁感慨,楊維禎寫這樣的書風,是有意還是無意呢?好在書法家可以多元共存,不像政治對手,必須你死我活,弄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
楊維禎與趙孟頫最終成了“一時瑜亮”,并列為“雙子星座”,且都是南方人。更有意思的是,元代還有另一對書家能夠加以對比,又都是北方人,那就是與趙孟頫風格接近的鮮于樞,與楊維禎部分作品風格相近的康里巎巎。
明 吳偉《鐵笛圖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此圖以楊維禎的遺事為題材。據(jù)記載,楊維禎游太湖時,得莫邪劍,命冶人緱長弓鑄鏌铘鐵笛,長三尺左右,吹之以奇音絕世。
《壺月軒記》署名“ 楊禎廉夫”,致使真?zhèn)未嬖跔幾h。楊維禎的簽名所見最多的是“楊維禎”,實際上“楊維楨”“楊禎”“楊楨”均有,不僅“禎”“楨”俱存,有時候干脆就寫“貞”,史料記載中甚至還有“楊木貞”這樣匪夷所思的情況。張之洞早就說過楊維禎的簽名和名章對照,存在不相稱的問題。楊維禎寫自己的名字時,隨心所欲。如果想到其為人放蕩不羈,為文雖被譽為“文章巨公”,然多以史事與神話為題材,詭異譎怪,還被人譏為“文妖”等情況來看,簽名之變也算是見怪不怪。
《壺月軒記》的書寫時間是“乙酉春二月花朝”,時節(jié)不錯,心情也不錯,不禁想到其50歲時的詩句:“去年生旦吳山雪,我食無魚客彈鋏。今年生旦逢立春,座上簪花寫春帖。主人錦筵相為開,烹羊炰羔作春杯。柳車昨夜送窮去,羯鼓今日迎春來。”
人生的遭遇與人世間的很多事情,常常有兩面性,東方不亮西方亮,起起伏伏,禍福相依,百般滋味,全部體驗了才能懂得人生。楊維禎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算是體驗到了“遺民”生活,但他從未像王鐸和傅山那樣存在糾葛,從來也沒有人認為他是明代書家。他是一個真性情的人,在自我人生選擇中很早就確立了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要知道,在他的《壺月軒記》和倪瓚《壺月軒圖》的后面,有多達14位當時文士的“壺月詩”,見證了當時文人各種雅集活動的興盛。
書法家既要有“大世界”,介入時代,承擔使命,也可以有“小天地”—— 當然不只是體會“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快樂,而是可以主導自我的精神世界,最終從小我走向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