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鳳
內(nèi)容摘要:李商隱抒情詩中最為人贊賞的是那些情真意切卻又含混模糊、隱晦多義的“朦朧詩”,這些詩用詞精工、典麗,但內(nèi)容卻撲朔迷離。教學時無法通過準確把握事實真相來理解詩歌主旨,只能遵循貫穿始終的情理邏輯,以語言美的感知為基礎(chǔ),走向情感美的清晰與明朗。
關(guān)鍵詞:李商隱 “朦朧詩” 教學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留存至今的詩歌約有六百首。其政治詩、詠史詩和詠物詩中都不乏佳作,但唯獨抒情詩代表了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非凡成就。只因在他的抒情詩中,以“無題”為名的愛情詩,或是《錦瑟》這類以首字為題的詩,大多詩旨含混、詩境迷離、詩意朦朧。這些詩究竟是純屬愛情之作,還是寄托了詩人的身世感慨一直難以確定。然而,也正是這些使人讀來感覺撲朔迷離、不知真意的“朦朧詩”,成為了李商隱個人獨特詩風的典范代表,也使其在整個詩歌史上獨樹一幟,開拓了詩歌向心靈世界的深入。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夜雨寄北》和《錦瑟》歷來都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常選古詩篇目,只是這些辭藻華麗、情意婉轉(zhuǎn)和情調(diào)凄迷的詩歌中也有主旨隱晦和朦朧難解的困惑,“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存在疑問。
一.深情隱匿朦朧中
極度凝練的古典詩詞盡現(xiàn)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魅力,而漫長的時空阻隔也在讀者與詩人之間筑起了籬墻。深入理解詩歌意蘊本就不易,更何況是要讀懂那些滿腹深情卻又朦朧迷離的義山詩?
1.依托現(xiàn)實而起。李商隱的“朦朧詩”是深情的,這深情熔鑄了生活的真實、情感的真切和內(nèi)心的真誠。無論詩中形象是否確有實指,逼真的日常細節(jié)都帶來了生活實感?!案糇豌^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是昔日宴會上的嬉戲場景,而記憶猶新的畫面也帶來了不容懷疑的真實感;“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是幽居女子的寂寞生活,可又何嘗不也帶著現(xiàn)實的烙印?無論詩中深情緣何而起,真摯而細膩的柔情都能引發(fā)強烈共鳴?!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此生永不斷絕的極致思念,相思直到生命的盡頭;“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是從白天綿延到了黑夜,輾轉(zhuǎn)入夢的無竭情思。這些深情仿佛一經(jīng)詠出就溝通了心靈,而且再也難以被超越。無論詩歌主旨是否另有寄托,詩人對閨中女子的同情與理解都能讓人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真誠?!按盒哪不幇l(fā),一寸相思一寸灰”是愛情幻滅的絕望,卻也像是詩人發(fā)出的勸誡;“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是無奈命運的傷感,但也只有深深的懂得才能看見這內(nèi)隱的苦楚。詩歌內(nèi)容宛如真實生活般可視、可感,詩歌情感以細膩和真誠打動人心,而這絕非是僅擁有精湛的詩歌技巧就足夠的,更需要詩人內(nèi)心真實的生活感受與深厚的情感體悟。
2.掙脫俗世而去。李商隱的“朦朧詩”是隱晦的,既因超越了現(xiàn)實時空而意境縹緲,也因隱藏了真實意旨而內(nèi)涵模糊。首先,詩人善于將幻境入詩,從而增添了詩歌的幽遠、朦朧之味?!芭钌酱巳o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中的綿綿情意直達蓬山仙境,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則要比遙不可及的“蓬山”更遠萬重。詩人在“朦朧詩”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片廣袤的夢幻領(lǐng)域,那里有“紫府”、“神女”、“瑤臺”……正是這些遠離塵世的縹緲意象所構(gòu)筑的虛幻世界,讓詩人起于現(xiàn)實的情思得以無限延伸,也讓詩歌意境變得朦朧迷離。然后,“朦朧詩”中的典故除了常有如夢似幻的特點,還往往在原典之外有著多重含義?!扒f周夢蝶”本指物我不分的齊物思想,卻也有夢境般迷人卻又難以觸及的寓意;“望帝托鵑”中的“杜鵑”既是“愛情鳥”的代稱,又是“亡國恨”的象征。多義的神話典故使人難辨真意,徒留一片悵然心境在詩中,這樣的“朦朧詩”又漸漸遠離了真實可感的一面。并且,掙脫了現(xiàn)實束縛的心靈之作雖然帶來了無窮的想象空間,但也造成了不盡的不解之謎?!稛o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究竟是為誰而作?“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是詩人的自述,還是想象對方的思念之態(tài)?《錦瑟》是為了悼念亡妻、感傷年華還是隱喻政治……似乎所有解釋都能找到依據(jù),可一切想象又都絕無現(xiàn)實佐證。
二.常法難教義山詩
依托現(xiàn)實的“朦朧詩”因深情而具有共鳴理解的基礎(chǔ),但那掙脫俗世而去的虛幻縹緲、隱晦多義又使讀者與詩人之間產(chǎn)生了難以跨越的障礙,“朦朧詩”的教學也必然受到這些特點的影響。
1.尋常教法易得。古典詩詞雖然數(shù)量龐大,但在創(chuàng)作和解讀上卻不失規(guī)律可循,因而在教學中也形成了一些通用的教學方法。使用最為廣泛的要屬知人論世,根據(jù)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來理解詩歌。盛世之下的豪情壯志、國家衰亡之時的感傷與憂慮,以及各種人生體悟都是歷代詩人的靈感來源。李商隱生活在衰敗的晚唐,幼年喪父而無依無靠,一生經(jīng)歷了六任君主,一入官場就卷入了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兩黨之爭,雖有遠大抱負卻終生輾轉(zhuǎn)幕府、沉淪下僚,在愛情上先后遭遇了與女道士宋華陽等的相戀挫折,以及結(jié)發(fā)妻子過早離世的不幸悲劇。這段人生經(jīng)歷理所當然地成了解讀李商隱詩歌的重要依據(jù),尤其是他的仕途遭遇讓人更傾向于將那些朦朧的愛情詩看作是身世感慨和政治寄托。此外,還有立足詩歌語言的鑒賞式教學。講究格律對仗、工于用字推敲、用意象暗喻心緒,以及使用比興寄托等都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常用技法,因而也就有了從誦讀中感知內(nèi)容、經(jīng)“煉字”揣摩深意、靠意象品味情感、借助想象補充留白或者還原畫面,以及通過修辭來鑒賞等各種古詩教學方法。李商隱的“朦朧詩”教學也是如此,借助詩歌韻律來誦讀理解,分析“青鳥”、“蓬山”、“紫府”等意象的寓意,探究“莊周夢蝶”、“望帝托鵑”、“滄海珠淚”等典故的含義,以及品味詩中的關(guān)鍵用字等都是常用的教學方法。
2.朦朧真意難覓。然而,這些尋常教法卻并不能解決李商隱朦朧詩主旨難辨的問題。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有賴于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但在這些“朦朧詩”到底緣何而作、深情究竟因何而起含混不清的時候,根本無法在課堂上達到“求真求實”的目標。知人論世方法的引入,能幫助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全面了解詩人,但卻并不能揭示“朦朧詩”中所隱匿的真相,更不能就此斷定它們必是有所寄托。圍繞詩歌語言進行的鑒賞式教學遵循了“就詩論詩”的原則,因為“相見時難別亦難”、“君問歸期未有期”中兩個“難”字和“期”字的使用,“蓬山”、“青鳥”、“紫府”這類縹緲意象,以及“滄海珠淚”、“望帝托鵑”、“藍田生煙”等典故的確是詩歌語言的獨特之處。但這些違反常規(guī)的重復用字更多在于詩歌技巧上的突破,虛幻的外衣之下也并無實指,典故雖看似有所寄托但其朦朧多義又讓人對寓意捉摸不定……總之,李商隱“朦朧詩”中的情感觸發(fā)并不涉及具體的一事一物,情感吐露也有意裹上了重重迷霧,常法下的教學也就只能是“朦朦朧朧”罷了。而在真意難覓的困境下,也出現(xiàn)了觀其大略、不求甚解式的教學,徹底放棄了對這些詩歌意蘊的探尋。
三.“詩教”勿失情與美
李商隱的“朦朧詩”帶給人最一致的閱讀感受就是“美”,但語文教學卻絕不能僅停留在“美”的感知上,還要引導學生將朦朧的美感體驗清晰化、明朗化,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弄清“美在何處”,進而提升“鑒賞美”的能力。
1.語言美僅在表。直覺上的淺層美感來自詩人精工、典麗的語言表達?!跋嗨肌?、“年華”、“惘然”、“蓬山”、“青鳥”這些詞雖然表意很虛,但卻并不艱深晦澀,使人讀來就有縹緲的美感體驗。而李商隱“朦朧詩”的語言美不僅在于用詞之絕美,還體現(xiàn)在這些用詞的巧妙組合上:“朦朧詩”中的意象雖極富跳躍性,但在情致上卻高度統(tǒng)一,共同組成了一個情感深厚的意象群——現(xiàn)實類的“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和“蠟炬成灰”等都帶有殘缺、破碎的感傷美;虛幻類的“蓬山”、“青鳥”、“紫府”、“寶燈”、“彩鳳”、“靈犀”等則都美得仙幻、美得可望而不可即。也正因為“朦朧詩”的這一語言特點,才有了王蒙將《錦瑟》中的意象重新組合成七言體、長短句和對聯(lián)體等不同形式后卻發(fā)現(xiàn)都仍然可讀。另外,節(jié)奏上的和諧所帶來的音樂美也是極易憑直覺就能感知到的。以《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錦瑟》為代表的七言律詩格律嚴整,讀來節(jié)奏鮮明而朗朗上口,給詩歌增添了一層韻律上的和諧美。這些由詩歌意象及其組合、以及韻律特色所賦予的表層語言美在教學中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只要引導學生認真誦讀感知就能體悟到,但若是僅停留于此則又丟失了“朦朧詩”內(nèi)在獨有的情感美。
2.情感美才是里?!半鼥V詩”的深層美來自詩人內(nèi)心深隱、幽微的情感表達。從“相見時難別亦難”中易于理解的“相見難”到不明緣由的“離別難”,從“滄海珠淚”的悲傷突轉(zhuǎn)到“藍天生煙”的欣喜,貫穿李商隱“朦朧詩”始終的有真相難覓,更有綿密深情。教學時若執(zhí)意以索引歷史來“求真求實”,甚至夸大詩歌背景與詩人經(jīng)歷在揭示詩歌內(nèi)涵上的作用,最終則不過是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罷了。只有拋開詩中混沌的事理邏輯,以情理為依據(jù)才能深入“朦朧詩”的內(nèi)核,突破語言感知和技巧分析的局限,將那些難以言明的直覺“美”清晰化和明朗化。雖然立足“情”來展開教學必然面臨困難,因為“情感”本身就十分抽象,而且“朦朧詩”中的深情還充斥著縹緲、迷離。但是“朦朧詩”中也只有共鳴的情感才能跨越朦朧和夢幻帶來的距離,使讀者深入詩人的內(nèi)心。對此,以“群文閱讀”方式進行的“朦朧詩”專題教學,或是在教學中引入情思相似的他人作品,都是在利用“朦朧”的共性來明晰詩人獨特的內(nèi)在情感。畢竟這些既不直接抒情、又不寓情于景的縹緲情感在組詩中更能突顯規(guī)律,反映出詩人彌漫在這類詩中共通的隱晦和含蓄;而廣闊的文學視域也更能加深這種跨越心靈的情感共鳴。并且,要突破“美”的直覺體驗還必須處理好朦朧迷離帶來的多義問題。課堂對含混的詩歌主旨要有更多包容,不強求標準一致的詩歌解讀,而是利用多義特征讀出個性化的理解。
李商隱的“朦朧詩”不僅美在語言,更美在深情!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來挖掘內(nèi)心真實的閱讀感受,進而把握詩歌的語言美和多義美,并圍繞“情”進行共鳴理解才是抓住了“朦朧詩”的特質(zhì)!因而把抒情詩當作抒情詩來教是第一步,創(chuàng)建合適的語言活動將“朦朧美”清晰化和明朗化才是關(guān)鍵。
參考文獻
[1]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劉學鍇.李商隱的無題詩[J].安徽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8).
[3]余恕誠.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對心靈世界的表現(xiàn)——兼談李詩研究的方法問題[J].唐代文學研究,1998(10).
[4]王蒙.混沌的心靈場——談李商隱無題詩的結(jié)構(gòu)[J].文學遺產(chǎn),1995(3).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