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
【摘要】在“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總體要求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注重德育思想的滲透,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挖掘德育要素,滲透德育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思想滲透要從小學生的實際思想出發(fā),合理選擇教學策略,提升德育滲透效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德育思想;教學滲透
一、前言
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這些內容對小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想要做好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積極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在模仿、學習、討論、活動中德育內容深刻理解[1],增強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二、注重師德師風,發(fā)揮示范作用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在學習和生活中會不經(jīng)意模仿教師的行為和舉動。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通過師德師風發(fā)揮示范性作用,引導學生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自覺糾正自身行為,自覺按照教師的引導參與德育學習,增強德育的滲透性。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德育,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以自身良好的品格和行為來感染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想,自覺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德育學習任務,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以“走近我們的老師”為例,走近教師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如果教師平時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與學生的關系不密切,師生互動比較少,那么學生如何實現(xiàn)走近教師呢?學習教師什么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課前要注重自己的穿衣搭配等,在教學過程中行為舉止、語言等都要符合師德師風建設的標準,同時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在課下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爭取學生的信任與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提升教師在學生群體中的公信力。
三、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德育
德育滲透離不開教材內容的支持。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指導的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內容、教學目標選擇德育方向和內容,確保德育內容與教材內容一致。此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合理進行德育知識的布局與滲透,避免整堂課不分主次、不分內容地進行德育滲透。
以“走近我們的老師”為例,培養(yǎng)學生尊師重道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德育一般是圍繞教材而設計,將教師的位置放在優(yōu)先位置,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反感情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德育進行設置和引導,注意德育內容的主次順序。一般來說,本課的德育主題應放在“老師,您辛苦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其他環(huán)節(jié)如“我和老師的故事”等不適合滲透德育內容,而是需要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如“有時候我們當時不能理解或接受老師的做法,但事后發(fā)現(xiàn)老師是有道理的”“有時,老師也有疏忽大意或者誤解你的時候”等教學內容適合教師與學生一起互動,既可以由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情景進行講解,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然后開展德育指導,從而提升德育滲透的實際效果。
四、實施生活德育,增強德育認同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實施德育必須要注重生活化元素。在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下滲透德育內容,能夠降低學生對德育的理解難度,緩解學生的反感情緒,增強學生對德育的認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自覺在生活和學習中貫徹德育理念,提升德育效果。
以“做學習的主人”為例,三年級學生在學習方面開始出現(xiàn)分化,部分學生出現(xiàn)怯懦心理,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對學習缺乏信心,加劇成績下降。因此,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特殊心理,積極開展德育,樹立學生信心。教材中設計了“人人都能學得好”討論環(huán)節(jié),提出了問題:“既然人人都可以學得好,為什么有時候我們還是覺得自己學得不理想呢?仔細想一想,互相交流一下原因。”在說具體的原因時,學生都認為自己的學習沒有問題,也不認為自己的學習有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如利用圖片展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如晚上十一點依然在玩游戲,寫作業(yè)時注意力卻在客廳電視的聲音上,沒有完成作業(yè)謊稱完成了然后打游戲等等,讓學生討論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情景。教師還可以用視頻的方式展示課堂上其他學生都在認真聽講而有的學生在課桌下看小兒書,其他學生在朗讀文章而有的學生在與其他人聊天等情景,通過實際生活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快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讓學生了解到如何做學習的主人,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實現(xiàn)德育的有效滲透。
五、巧設具體情境,滲透德育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不同的情境下對德育內容的理解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時,需要為學生搭建起具體的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與討論,在討論與交流中實現(xiàn)德育滲透,增強德育認同。
以“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為例,德育的重點是讓小學生自覺維護學校的環(huán)境,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從而培養(yǎng)起小學生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校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學習過程中因為熟悉而被忽視的情況普遍存在。學生對學校的建議普遍是多栽樹多種花才能讓學校更美好,沒有考慮到人文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時要巧設具體的情境,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愛校、護校的情感。
如教師可以播放提前錄制好的視頻資料,視頻中展示某個班級門口的垃圾桶滿了沒有人傾倒,甚至有蒼蠅上門,而另外一個班級門口的垃圾桶非常干凈,有同學分早中晚定期處理垃圾和更換垃圾袋。讓學生分析自己班級的垃圾桶是否干凈?是否有人定期處理?為什么每次都是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傾倒而沒有學生負責呢?問題設置和情景創(chuàng)設快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樹立起愛護班級環(huán)境、愛護校園環(huán)境的意識和思維,從而實現(xiàn)德育的有效滲透。
六、利用角色扮演,實現(xiàn)德育內涵
在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要真正實現(xiàn)德育在小學生群體中的內化,需要注重德育引導,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了解德育的內涵與實質,在角色扮演中認識到德育對自身發(fā)展的價值,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德育思想在小學生群體中的滲透。
以“父母多愛我”為例,這一課的主題是讓學生感受并理解父母之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但對小學生來講,從幼兒園開始就已經(jīng)接觸有關父愛、母愛的德育指導,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事實上的抵觸心理,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因此,教師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學會轉換立場,多從父母角度進行思考,理解父愛、母愛的內容。如教材中有“父母讓我不能理解的行為”表格,主要內容有“父母的做法”“我的不理解”“如何改進和理解行為(父母角度、我的角度)”。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每個小組成員準備2~3個“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案例進行分析,一名同學扮演母親,一名同學扮演父親,一名同學扮演調解人,其他作為學生。
以“超過九點不能玩手機”為案例分析,學生擺明自己的不理解,而扮演“父母”角色的同學站在父母的立場上進行分析和闡述,居中調解人負責傳達各自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對于父母的不理解逐漸變成理解,特別是對于晚上“做作業(yè)”優(yōu)先還是“玩手機”優(yōu)先更加清晰,也了解了父母對自己的愛意和尊重。當然,部分小組中列舉的父母的做法存在不對的情況,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制訂了如何與父母共處的方案,達到了非常好的德育效果。以小組為單位,以具體事實為基礎,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學會不再只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問題,而是多了一層理解,少了幾分抱怨,實現(xiàn)了良好的德育滲透效果。
七、融入社會實踐,踐行德育思想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指導過程中,德育的滲透不應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是要積極融入社會實踐當中,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踐行德育思想,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德育的價值,體會到德育實踐的意義,從而在學生群體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發(fā)揮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價值。
以“安全記心上”為例,“不讓溺水悲劇發(fā)生”是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教材設計了溺水的“相關鏈接”,用具體事跡的方式展示了學生溺亡的悲劇,同時準備了“小貼士”,提示發(fā)生溺水以后如何自救。結合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開展社會調查,以所在學校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會游泳的學生數(shù)量,是否發(fā)生過嗆水、溺水等現(xiàn)象,是否存在脫離父母監(jiān)管的情況,是否與小伙伴私自下水游泳等現(xiàn)象。將調查結果整理以后,教師讓學生分析本校學生溺水的風險等級,進而通過班會、板報、學校小講堂等多種方式開展溺水宣傳教育工作。所有的板報設計、小講堂內容設計都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生在整理資料和設計過程中必然會將防止溺水的思想融入自身的行動當中,從而強化對溺水的認知,從思想上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實現(xiàn)德育的有效滲透。融入社會實踐是道德與法治德育教學的中心思想,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要發(fā)揮德育實踐的價值,通過實踐將德育內容轉換為學生自主行為,從而讓學生從思想上接受德育理念,從行動上踐行德育思想,提升德育滲透效果。
八、結語
單純的理論說教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也不符合當代小學德育的整體要求。教師在德育滲透過程中要從小學生學習特點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創(chuàng)新入手,為小學生提供豐富的德育場景,提升德育滲透效果,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強化德育對小學生的影響,為學生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宋志波.情景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開展研究[J].家長,2020(2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