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華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在低年級選編了大量的兒歌、兒童詩,旨在引導低年級學生快樂地掌握拼音工具進行識字與寫字,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初識語文、愛上語文。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憑借教材資源,開啟學生愛語文的心智呢?
一、明確目標,識寫結合
1.依托文本語言識記漢字。兒歌、兒童詩為學生識字、寫字提供了趣味語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兒歌、兒童詩所提供的語境指導學生認讀字音,鞏固字形,理解字義,正確書寫。特別要關注學生筆畫、筆順的規(guī)范書寫,關注學生的書寫姿勢,培養(yǎng)學生“端端正正寫字”的好習慣,切實樹立“教習字、教做人”的教育思想。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一課時,在學生初讀兒歌,讀準字音后,教師可以出示帶拼音的詞語(一群竹葉月牙不用幾步為什么參加睡著)引導學生通過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掌握字詞讀音,并通過朗讀接觸文本,理解字義,觀察字形,然后書空字的筆順,書寫字詞,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扎實地掌握生字詞的書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币荒昙墝W生初學語文,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教師應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兒童詩等營造一個聽詩、讀詩、賞詩的良好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兒童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3.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教閱讀重在教方法”的教學意識,利用兒歌、兒童詩讓學生經(jīng)歷閱讀一篇課文的全過程,潛移默化地把一些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方法教給學生。如教學《荷葉圓圓》《要下雨了》(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下冊)等生動有趣的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朗讀與扮演角色的過程中與課文中的人物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二、抓住重點,讀文感悟
兒歌、兒童詩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文學樣式。統(tǒng)編語文在低年級教材中選編了大量的兒歌、兒童詩作品,對陶冶學生的情操、發(fā)展語言能力及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觀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理解關鍵詩句。教師在教學時,要找準詩歌中應著重理解的關鍵詞句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詩句的意思,為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進行鋪墊。兒歌、兒童詩中的詞句大體有三類:一是新詞或新句式;二是與課文中心意思相關的詞句;三是擁有引申含義的詞句。如《江南》(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一文中需要著重理解的詞句有:(1)新詞:“何田田”的意思。(2)新句式:魚戲蓮葉間。(3)關于課文中心意思的有引伸含義的詞“何田田”。本義是:“何田田”形容荷葉挺立水面,飽滿勁秀的樣子。引申義是:由荷葉“荷田田”想象荷花也是很繁盛的,那么蓮子必然豐收,采蓮人的心情自然非常愉快。又如《大還是小》(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一文中有學生較難理解的句子,如:“有時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長大。更多的時候,我盼著自己快點兒長大?!痹诮虒W時,一年級學生大多數(shù)都不能理解這種矛盾的心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想必你也有和課文中的“我”有一樣的困惑吧!你們在學習與生活中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又覺得自己“很小”呢?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去想一想,說一說,在互相的啟發(fā)與分析中茅塞頓開,進而理解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想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對詩歌的要求是:“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眱焊?、兒童詩在豐富兒童心靈和情感、發(fā)展兒童審美能力和語言能力等方面有著優(yōu)越于其他體裁文學作品的功能。教師要利用兒歌、兒童詩的語言表達特點,啟發(fā)學生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學葉圣陶先生寫的《小小的船》(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體會作者用詞表達的精妙,感悟詩歌的意蘊,即作者大膽地把彎彎的月兒想象成“小小的船”,“兩頭尖”寫出了彎月的特點,“坐”“臥”用在句中押韻,可作者用的是“坐”,準確地寫出了小女孩在彎月上的姿態(tài)?!爸豢匆婇W閃的星星藍藍的天”則帶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3.訓練口語表達。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課后練習”中的句式填空,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青蛙寫詩》(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一文運用擬人化的表達,把“小蝌蚪”比作“逗號”,把“池塘里的水泡泡”想象成“句號”,把“荷葉上的一串水珠”當作省略號。青蛙在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幫助下,寫成一首詩。教師要通過教學突出教材的特點,在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初步認識逗號、句號和省略號這三種標點符號。
4.注重價值取向。統(tǒng)編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的兒歌、兒童詩所具有的人文價值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如《小書包》(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一文是讓學生知道愛護文具;《項鏈》(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上冊)一文的人文價值是教育學生熱愛生活;《升國旗》(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是教育學生愛國旗,愛祖國,《端午粽》(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下冊)則是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傳統(tǒng)文化。
三、熟讀成誦,培養(yǎng)語感
教師要重視兒歌、兒童詩教學,要通過朗讀、欣賞和創(chuàng)作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兒歌、兒童詩,做到音量適中,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不拖音。
1.重視初讀。初讀是整個閱讀教學的起點。初讀課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的同時,結合已有的識字方法有效地識字,從而把課文讀通讀順。低年級學生對識字工具掌握的還不熟練,更需要通過初讀來磨礪其閱讀能力。初讀好比最有營養(yǎng)的“牛初乳”,教師要把初讀留給學生,不以各種形式的范讀來代替初讀。要讓學生借助拼音自己讀,把閱讀的機會留給學生。
2.示范朗讀。教師示范朗讀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教師應找準范讀的時機,選擇好范讀的內(nèi)容,在需要學生提升朗讀質量的時候進行示范,讓學生感受到范讀的美好,促使學生努力學習范讀并超越教師的范讀。
3.讀出節(jié)奏和意韻。兒歌、兒童詩語言活波,富有童真童趣。在指導學生誦讀兒歌、兒童詩時要注意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讓兒歌、兒童詩散發(fā)出獨特的語言魅力。如朗讀《荷葉圓圓》(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下冊)一文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自拍節(jié)奏讀、對拍巴掌讀、打快板讀、師生對讀、分組輪讀、男女生對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出節(jié)奏和意韻,從中體會到荷葉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帶來的歡樂,感受夏天的美好。
4.糾正不良的朗讀習慣。學生朗讀中有時會出現(xiàn)拖腔拿調(diào)、語調(diào)上揚、缺乏停頓、唱讀喊讀等現(xiàn)象,此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在朗讀中做到“自然、真情、連成段、抱成團、一個意思、一個單元”,確保朗讀訓練質量。
5.誦讀積累,培養(yǎng)語感。利用學生記憶力強的特點,教師可以有意讓學生多記誦經(jīng)典語段,豐富積累。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將記誦的書面語言逐漸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也就培養(yǎng)了語感。
四、拓展延伸,培養(yǎng)能力
教師要把兒歌、兒童詩的教學拓展到課外,融入到學生的課外閱讀、日常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除教材收錄的兒歌、兒童詩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拓展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1.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拓展。當學生積聚了一些閱讀的方法后,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引導、頭腦風暴等方法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如開展“小小讀詩會”活動,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搜集詩歌,通過自主閱讀的形式讀熟詩歌,然后在學習小組內(nèi)交流,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做到誦讀、傾聽、評價相結合,在活動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在課外閱讀中拓展。教師可以通過推薦讀物,推薦配套的同步讀本及教學參考書中提供的詩文等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