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隨手翻《節(jié)序同風錄》,便翻到“四月”,開頭便是“立夏”。書中沒有說到江南一帶在立夏這天常見的煮茶葉蛋、吃烏米飯,卻用很大篇幅來講飲茶。飲茶的部分,主要是三條——
一條烹新茶,佐以各色細果,祭祖先。巧者雕刻果核,飾以金箔,饋送親眷,謂之“戚家茶”。或斂七家茶葉,烹以奉親,曰“七家茶”。二條列茶具于蕉蔭,集雅人為“品茶會”,曰“湯社”,又曰“茗戰(zhàn)”。其色樣有團餅、旗槍、舌牙、毛片,其地道有松蘿、陸安、安化、天池、龍井、顧渚、武夷、羅岕、北源、虎丘、蒙頂各種,以新為佳,制法、烹法、器具俱載茶譜。三條茶中著果用榛仁、核桃仁,曰“清泉白石”。
《節(jié)序同風錄》是清人孔尚任所著??咨腥芜@個人,常跟洪昇一起被人提到,稱為“南洪北孔”。這是兩個戲迷。康熙時期照耀文壇的戲劇雙星——孔尚任寫了《桃花扇》,洪昇寫了《長生殿》,可謂中國古代戲劇迷里的成功人士。這兩部劇作流傳幾百年,至今來看,依然算得歷史上的巔峰之作。大概是寫戲太過投入了,孔尚任做學問就稍顯一點隨意,譬如《節(jié)序同風錄》這本書,是按“歲時記”的寫法,記下一年到頭的時節(jié)與習俗,但他在輯錄之時,并沒有注明某一風俗習慣的具體地理方位。畢竟,中國地大物博,習俗的差異化實在太大,你要不說清具體的方位,有一些東西還是叫人如墜云里霧中,不足為日常生活指導之用。
不過,從此書中感受一番中國古人的日常,體悟一下按時節(jié)過日子的儀軌、品質(zhì)、風雅、緩慢,倒是很合適——書中說到,采百花蕊頭,甑蒸之,香氣馥郁,曰“非煙香”,流下香水貯用,謂之“百花香露”。兒童繞鄰乞米,拔籬筍,寸斷之,雜煮作“百家飯”,老幼分啖,食之可一夏無疾——蒸花熏香,拔野筍做筍飯,都是跟著時令過生活。這個時節(jié),萬物欣盛滿眼春,怎么玩都很開心。
那么,立夏該怎么樣飲茶呢?這“立夏三條”里,提到松蘿、陸安、安化、天池、龍井、顧渚、武夷、羅岕、北源、虎丘、蒙頂,這些都是綠茶。譬如松蘿,我前幾天還在家中品飲,晚春時候喝點綠茶,杯中尚有春意在焉——關(guān)鍵還得是“新茶”,當季的新茶,自然是要鮮嫩一些,香氣也高揚。不過,第一條中,說到供奉祖先的“戚家茶”,到底是誰家的茶,又是如何煮的?
其實,“戚家茶”既是茶湯,也是一款小吃,流行于明初的華北地區(qū)。做這個茶,是把蒸熟的糜子面和進開水,不停攪拌,使之成糊糊,再加進蜂蜜、桂花、棗泥、蓮子之類的輔料,有點像今天的甜點,口感你也可以想象,一定是甘芳細膩。
這個吃法,其實離飲茶有點遠,更像是一道甜品,或是一碗黑芝麻糊——飲食上的價值差異,南北或東西之間,或山?;蚰呐麓舜迮c彼村之間,不免都是有一道深深鴻溝的。南方人喝茶,通常是只要茶葉與水就好,偶爾有一點例外,譬如湖州一帶,倒是有一種“青豆茶”令人印象深刻。這個青豆茶,也叫“烘豆茶”,以烘過的豆子為主料,加上芝麻、橘皮等輔料,講究的人還要加蘿卜干、桂花、豆腐干、筍尖或青橄欖,有的還會加進綠茶——在碗中沖泡而成。
這樣一說你也明白了,這一碗“烘豆茶”,若是沒有綠茶,依然還是“烘豆茶”;“戚家茶”也一樣,有沒有茶葉不要緊,依然也是“戚家茶”。至于想在茶中增加些什么,可以悉聽尊便自由發(fā)揮;以榛仁、核桃仁加入,名之“清泉白石”,這是風雅之稱,大可不必拘泥。
話說,這“戚家茶”是跟戚繼光有關(guān)。當年戚家軍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常在行營帥府備下福建糕點,配以茶湯,宴請當?shù)氐泥l(xiāng)紳、官府、有功將士等。凡能在帥府品嘗一碗戚將軍賞賜的茶品,都會讓人覺得無上榮光。于是,“戚家茶”就這么流傳開來。與此同時流傳開的,還有一道餅,“橡蘿葉餅”,簡單說,就是用橡樹葉子包的餃子。
夏天到了,列茶具于蕉蔭,雅人排排坐,開一個“品茶會”,倒是有意思的事情。但是,首先要有蕉蔭——雅人易尋,蕉蔭難得。古人的畫里,常常有芭蕉一兩叢,點綴在后花園的角落。假山錯落,流水潺潺——你得有個后花園。城市中人,大多居于高樓之上,十多幢房子住著參差數(shù)千人家,一家平均三四口人,這么多人住在空中樓閣,能均分和享受到的土地面積委實有限,你要有一片蕉蔭,并且擠到蕉蔭下去飲茶,簡直是,天大困難。上個月,我在鄉(xiāng)下老家園子里,栽下兩株芭蕉,芭蕉苗乃是網(wǎng)購來的,尚不足一尺長,栽下之后殷勤澆水,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