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池樂琪
在有著“木偶之鄉(xiāng)”之稱的浙江泰順,一個男孩自出生起就與非遺結下了緣分。他的父親是提線木偶技藝非遺傳承人,母親是車木玩具技藝非遺傳承人?!皬男「赣H對我就兩個要求:一個是在完成功課后,要背誦唐詩宋詞;另一個是要雕刻木偶來賺取零花錢。”為了能夠去書店里買連環(huán)畫看,男孩只好多雕木偶頭坯。現(xiàn)在,即使平日里工作繁忙,他也會抽出時間雕刻幾個木偶頭坯。他的手上有一些刀疤,是以前用刀雕刻時不慎留下的,這些痕跡見證了他與非遺的故事。這個男孩,就是對泰順縣每一項民間藝術如數(shù)家珍的浙江省非遺保護專家——季海波。
泰順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剛成立時,浙江正在開展非遺大普查。季海波團隊深入各個村進行田野調(diào)查。泰順山多,非遺的分布又很分散,開展非遺普查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憑著對非遺的滿腔熱愛,數(shù)十年間,季海波組織發(fā)掘和申報了各級非遺項目共計150項,汗水顆顆,換來的是碩果累累。
在泰順人的心中,土陶這個粗獷的家伙卻是個柔軟的存在。過去,人們用它盛水、釀酒,身著素衣的它承載了許多溫暖的歲月。泰順縣的大丘坪村有著百年手工制陶歷史。以前,村民以制作大型土陶制品營生,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土陶制品的市場急劇縮水,大丘坪村及其制陶工藝逐漸衰落。2012年,季海波來到大丘坪村,發(fā)現(xiàn)許多年輕人向當?shù)卮迕褓徺I陶罐,用來種植多肉植物。于是,他動員村民制作順應市場潮流的小型陶制品。他解決各方面的問題,解決不了的,就去請教專家。大丘坪村的窯火在這數(shù)十年間飽受冷落,如今再次燃燒起來。隨著土陶傳習區(qū)、制作技藝體驗區(qū)和土陶燒制區(qū)等的開設,大丘坪村的名氣越發(fā)響亮,游客不斷增多,今昔對比,著實令人感動。敏銳、細心、堅持、腳踏實地……在季海波身上,我看到了一個非遺人的品格。
季海波癡迷于廊橋,是廊橋的研究者,也是廊橋的守護人。2016年,臺風“莫蘭蒂”襲來,暴雨沖垮了3座百年廊橋。我在廊橋之鄉(xiāng)長大,深知廊橋對泰順人而言有多么重要。時至今日,我仍記得那滿布黑云的天空,那駭人的暴雨,以及廊橋長久屹立的身軀在暴風雨中轟然倒塌的場面。這噩耗重重地打在了季海波的心上。慶幸的是,在民眾的自發(fā)搶救下,廊橋的絕大部分大中木構件被找回。為了讓這3座廊橋不成為泰順人心中的遺憾,在省市縣政府部門的努力下,國家文物局批準泰順廊橋災后修復工程。季海波每天往返于各個施工現(xiàn)場,橋臺修砌工人都被他“氣”走了好幾批。2017年10月,這3座廊橋終于被全面修復,季海波的頭發(fā)也白了許多。
在我查閱資料,了解了更多關于季海波的故事后,除了深深的感動,我的心底涌上一股奇妙的溫暖和自豪感。我自豪有這樣一位同鄉(xiāng),在被各種現(xiàn)代化文明洗禮的今天,他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非遺保護工作。數(shù)十年來,他四處奔走的身影,如同春日里的暖陽。在這個紛紛擾擾的時代,他為非遺重放光芒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為祖國的文化事業(yè)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而當我得知,季海波畢業(yè)于泰順中學,是自己的校友時,心中的喜悅和自豪越發(fā)鮮明而熾熱。每當我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感到疲倦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他,有人為廊橋堅守如斯,那我碰到的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
廊橋,在非遺人的守護里,有了抵御時間的勇氣;非遺人,在每個記住廊橋的人心里,化成了另一種不朽。
指導老師:汪航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