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國
隋朝大儒王通在《止學》中說:“大智知止,小智惟謀?!币馑际?,人知道該在什么情況下叫停自己,使自己的欲望或想法切合實際,做法或狀態(tài)合乎理性,無疑為智者。
熱帶地區(qū)有一種植物叫豬籠草,其葉片兩面和莖上均勻地分布著“引路”蜜腺,昆蟲和老鼠等小型動物在吸食香甜的蜜腺時,便會不知不覺地來到籠口,最終滑入籠內(nèi),落得小命嗚呼。
其實,聰明如人者,往往也會不知不覺落入自己貪欲的牢籠。在寓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那個倒霉?jié)O夫的貪婪老婆,因為無休止地向小金魚提要求,瞬間被扔回“解放前”。假如她能在某個階段識趣打住,豈不皆大歡喜?但沒有辦法,人心就是這樣,得隴望蜀,貪心不足。
《增廣賢文》曰:“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相比知足,想而不能或求而不得時能放下,或許更難??鬃釉l(fā)愿要治國平天下,年過半百還周游列國,希望成就一番事業(yè),但13年辛苦奔波,無人重用他。不過,孔子畢竟是孔子,仕途不通,他認了,轉(zhuǎn)而回到家鄉(xiāng)一心栽培后人。如果當年孔子放不下,到頭來怕也落個徒喚“誤盡平生是一官”不說,更重要的是,誰能想象這會對儒學、儒家文化及最近兩千多年來中華文明造成怎樣的影響?孔子是不遇而止,有的人則是本身就不具備條件,那就更得有點自知之明了,像南懷瑾先生所謂“人生三個不能犯”的錯誤,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便屬這類情況。
失之東隅,抑或收之桑榆,知止或許會是新成就的開始。1914年,愛迪生的實驗室發(fā)生了一場大火災。愛迪生的兒子查理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fā)瘋似地尋找父親,結果卻發(fā)現(xiàn)愛迪生在一旁平靜地看著火燒殆盡的現(xiàn)場。見到兒子,他說:“感謝上帝,一把大火燒掉了所有的錯誤,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惫?,火災過去3個星期,愛迪生就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留聲機。也有今人在自家譬如火災、車禍等災難現(xiàn)場拍照留念,想必也是想表達只要人還在,一切便可以重來的意思吧。
古人講:“知行知止唯賢者?!钡聡軐W家黑格爾也曾告誡世人:“一切人世間的事物——財富、榮譽、權利,甚至快樂、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過這個尺度就會招致毀滅?!狈彩陆杂卸?,知止就是要把握好事物的度,在行中止,于止中行,知行知止,知止而行。譬如,歷史上范蠡隱退經(jīng)商、張良辭漢修道、曾國藩勢盛時裁軍自貶,便是進退有度、行止恰當,故傳為佳話。
當下,這場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的新冠疫情,更是無情地在警示我們:生于自然取于自然的人類,和天地萬物共在一個生態(tài)中,是生態(tài)命運共同體,所以在處理和自然界及其萬物的關系上,也該知止!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