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御制五體清文鑒》及漢語詞條挖掘研究

2021-08-09 08:22娜仁圖雅
辭書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體例局限

娜仁圖雅

摘 要 《御制五體清文鑒》是乾隆年間官修的大型語義分類辭書,包括(滿文、藏文、蒙文、維吾爾文、漢文)五種語言,是清前期重要的民族語和漢語詞庫資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文章在對其編纂體例等介紹的基礎上,對漢語詞條面貌進行了全面梳理;重點就其古今詞匯變化進行了篩查、整理與辨析;并進一步就詞條存在的局限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御制五體清文鑒》 體例 收錄特點 古今變化 局限

一、 《御制五體清文鑒》紹介

《御制五體清文鑒》是清朝乾隆年間編寫的一部多語種對照分類辭書[1],包括五種文字(滿文、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漢文)。正編32卷,分36部、292類、556則;補編4 卷,分26類、71則。共收詞條18671個。

(一) 版本及編排體例

《御制五體清文鑒》清代未曾刊印?,F(xiàn)存手抄本三部,原紫禁城景陽宮、重華宮和沈陽故宮各藏一部?,F(xiàn)世具體流布情況已不甚確切,據(jù)金炳喆(1986)、春花(2014)的研究,景陽宮、雍和宮和大英博物館應各藏一部。1957年10月民族出版社對該部辭書進行了影印出版。較之手抄本,影印本對正文未做改動,去原書名“御制”二字,改為《五體清文鑒》,分上中下三冊,發(fā)行9000套。在以往研究中,學界并沒有嚴格區(qū)分這兩個版本,大概與之內(nèi)容完全一致有關。

《御制五體清文鑒》是以《御制增訂清文鑒》為藍本,在《御制四體清文鑒》基礎上增設維吾爾語編纂而成的。從最初的單體清文鑒發(fā)展至多體的《御制五體清文鑒》,歷時一百多年,在編排體例及詞條收錄上一脈相承,備采前書,承繼編入。辭書以滿文詞語為首項, 豎版,由上而下共有8欄。五種文字依次是: 滿文、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漢文。藏文欄下附有兩種滿文注音,一種叫切音(用滿文字母逐個轉(zhuǎn)寫藏文的字母),一種叫對音(用滿文字母為該詞標音)。維吾爾文欄下則附有“對音”。每頁4個詞條,從左到右列出。參見圖1。

如圖1所示,文鑒詞條的收錄與編排采用了“卷”“部”“類”“則”四級制。先是“卷”內(nèi)設“部”,而后下位設“類”,類目下設多“則”,“則”內(nèi)首字通常為基本詞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常用詞條的拓展,所擴展出的詞條若干不等。例如,“卷一”中“天部”下設了“天文類”,該類含有“七則”,其中“第一則”的基本詞匯是“天”,并圍繞基本詞匯擴展出“上天、蒼天、清天”等詞條。整部辭書的編排體例基本遵循了這一機制。

(二) 詞匯總貌及收詞特點

《御制五體清文鑒》用漢語譯出的詞條有18145個,另有526個“同上”注文的,標示為“漢語同上、漢語亦同上、漢語同上連用”字樣。稱為“漢語詞條”是從外部形式來看的,收錄層級含字(語素)、詞、詞組,有些若加上標點便可成為句子。從詞條的構成情況來看,既含有基本詞匯,如“日、月、雨、手”等;也含一般詞匯,如“春紗、大麥、鄉(xiāng)賢、柿子壺”等,同時也收錄了“的”字短語、兒化詞語,以及滿、蒙借詞等。并且收錄了大量漢語北方方言詞匯,如“打袼褙、生耳底、蝲蝲蛄”等。

總體來看文鑒收詞側(cè)重對人和事物的描述,因此短語性的詞條較為多見;同時重視對事物的分類,且分類尤為精細;特別重視場約性,同一個語義場內(nèi)的詞條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并帶有碎片化信息,組合起來或關涉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或關涉某一行為的組織流程。因此,其詞條收錄具有重描述、重分類、重“場”的特點。

1. 重描述

文鑒收錄了大量的摹狀性的詞條,描人、描物、描狀、描聲等。成義方式主要是對事物或動作樣態(tài)進行描述性的組合,形成的詞條主要是各類型的短語,如主謂短語、定中短語等;有些加上標點就可以成句,如“發(fā)水后樹木上掛的柴草”等,描述性的特點比較突出。

2. 重分類

同類事物關注點的不同則可產(chǎn)生不同詞義的詞匯,根據(jù)側(cè)重表達的義項而進行分類是詞匯能產(chǎn)的一個途徑。文鑒中對事物的分類俱全細致,基本是依據(jù)事物或種群特征(如毛色、歲齡)而進行的分類,如“馬匹類”詞條就有400多個(長山2010),如“兒馬、二歲馬、三歲馬”等。特別是與動物有關的詞條分屬尤為精細,集中反映了這一特點。

3. 重“場”

處于同一語義場內(nèi)的詞匯具有語義上的相關性。文鑒中處于同一類目下的詞條往往具有相關性,同時碎片化信息的特點凸顯,將其整合后能夠形成對某一特定場景或活動過程的概要性信息,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語義場。如“農(nóng)工類”里的“萌芽、挑旗、開花、結子、熟、穗子下垂”等詞條系統(tǒng)性地收錄了農(nóng)作物從耕種到秋收的生長過程。因此,文鑒詞條的收錄反映出了重“場”的特點。

綜上概述,我們認為該部辭書忠實記錄和保存了五個語種的詞匯語料,是清前期重要的民族語和漢語詞庫資源。其詞條的收錄具有重描述、重分類、重“場”的特點,客觀上保留和反映了清前期各語種間的語言接觸樣貌,為漢語北方方言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語料,具有重要的語言研究價值。

二、 詞匯古今變化

《御制五體清文鑒》漢語詞條與現(xiàn)代漢語詞匯相比,古今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四點: 第一,詞義轉(zhuǎn)移的變化;第二,詞義消亡的變化;第三,情感意義的變化;第四,詞匯構形上的變化。這種古今變化主要是由詞義發(fā)展帶來的,且大量存在,具有普遍性。此外,構形上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重疊,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

(一) 詞義轉(zhuǎn)移變化

文鑒中漢語詞條同現(xiàn)代漢語相比,詞義的古今變化差異較大,存在大量詞義轉(zhuǎn)移現(xiàn)象,即原詞條的意義對象轉(zhuǎn)移成為另一種對象。詞義轉(zhuǎn)移變化大多以名詞為對象,其中有些詞條有意義上的相關性,有些則沒有明顯的聯(lián)系。例如:

(1) 戲耍類

“打瓜子”,指的是一種小孩游戲,比賽后處罰輸者的方式(用兩個手指打在對方的胳膊上);而在現(xiàn)代漢語當中,則指的是打瓜的種子。打瓜是西瓜的一個品種,果實較小,因拳打而食和子多而得名,子可炒制食用。

(2) 破壞類

“回扣”,指的是某一動作,朝向某一側(cè)用圈、環(huán)等東西套住或攏住某物;而現(xiàn)代漢語中則指經(jīng)手采購或代賣主招攬顧客的人向賣主索取的傭金。

(3) 人類

“小馬”,指的是清代衙署中的一種執(zhí)役人員。據(jù)《清史稿·食貨志一》:“凡衙署應役之皁隸、馬快、步快、小馬、禁足、門子、弓兵、仵作、糧差及巡捕營番役,皆為賤役?!倍F(xiàn)代漢語中則指的是小的馬,一種食草性動物。

“纖手”,在文鑒中指的是(通過介紹買賣或租賃房地等從中取利的)掮客、中介人的意思,也可以叫“拉纖的”;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不具有此含義,雖可以用來指女子纖柔的手,卻已失去了語言使用活力。

(4) 獸類

“明視”,指兔子的別稱,具體是指祭宗廟所用的兔子,是一種特稱。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詞義完全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喪失了其原有含義,義為:“明亮的地方,視細胞中只有視錐細胞起作用,用這種狀態(tài)看物體時稱為明視?!?/p>

(5) 衙署類

“本科”,指的應是組織或管理科舉考試的部門,其功能大約等同于進士科?,F(xiàn)代漢語中則指學歷層次。

“酒局”,指的應是管理酒業(yè)的部門,而現(xiàn)代漢語中則指的是有目的的飲酒聚會。

(6) 雀類

“插花”,指的應是一種羽帶花紋的小鳥,是名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則是把鮮花兒插在瓶、罐等容器中的一種觀賞藝術,是動賓詞組。

綜上辨析,上述詞匯不僅詞義發(fā)生了變化,在詞性或結構類型上也發(fā)生了變化。例(1)中的“打瓜子”作為一種游戲,是動賓短語,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指的是打瓜的種子,是定中短語。例(2)中的“麻花”在保留了原有義項的基礎上,增加了“食品”這一義項,即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時出現(xiàn)了詞義的擴充現(xiàn)象,增加了名詞這一詞性?!盎乜邸眲t由動詞變成了名詞。例(3)“小馬、纖手”這兩個詞均是名詞,用來指特定行業(yè)人員,而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指動物,一個指手部。例(4)“明視”,在文鑒中指獸名,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專名。例(5)“本科”和“酒局”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是名詞,詞匯意義已有不同,但尚有關聯(lián)。類似的詞條還有“飯局”等。例(6)中的“插花”指的是“穿插著各種毛色的帶花紋的小鳥”,該語義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消失。

(二) 詞義消亡變化

詞匯的古存今廢現(xiàn)象,在語言的發(fā)展進程中屬常態(tài)。文鑒中的漢語詞條經(jīng)過兩百余年的發(fā)展,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消亡或已失去使用活力。例如:

(7) 臣宰類

“筆帖式”,指的是清代的一種官名,是執(zhí)掌部院衙門的文書檔案的官員,主要職責是掌理翻譯滿漢章奏文書,是滿語“(bithesi)”的音譯詞。

(8) 分給類

“為替”,用來指弄虛作假、唬弄的含義,該詞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不再使用。

(9) 步射類

“半不到”,指的是中途、半途而廢的意思。因其收錄在步射類,具體指的是射箭開弓脫弦后箭中途落了下來的情形。該詞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不再使用。

(10) 搖動類

“豆爆”,指的是炒制時豆子炸裂而噼里啪啦作響的樣狀,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

(11) 人類

“長隨”,指的是舊時官吏身邊的仆役,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

(12) 器用類

“耳順風”,應是“順風耳”的誤寫,指能夠聽到很遠聲音的人或回聲,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該字樣的詞條。

上述詞條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大多不再使用,雖然有些尚可知曉其真正的含義,如“筆帖式”,但語用范圍極小,只是出現(xiàn)在文獻當中;像“為替、長隨、耳順風”在現(xiàn)代漢語的語用中已徹底消亡,但“為替”在日文中得以保留并使用至今;還有些詞條意義已不明切,如“半不到、豆爆”等。這些詞條代表性地反映出了文鑒漢語詞條的消亡情況。

(三) 情感意義變化

同現(xiàn)代漢語相比,文鑒中的漢語詞條在演變進程中存在理性義向情感義轉(zhuǎn)變的現(xiàn)象,有時也存在情感義向理性義轉(zhuǎn)變等現(xiàn)象。例如:

(13) 營造類

“造作”,文鑒中指制造的意思,是動詞,無情感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是形容詞,貶義,帶有負向的情感性傾向。

(14) 軍器類

“尖子”,指一種很鋒利的尖刀,是名詞,無情感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用來指優(yōu)秀的、出類拔萃的人,褒義,帶有正向的情感傾向。

(15) 性情類

“灑落”,指的是瀟灑的性情,是形容詞,褒義,帶有正向的情感傾向。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僅指瀟灑、灑脫,還具有了“分散地落下”的意思,增加了動詞的詞性。

上述例(13)和例(14)中“造作、尖子”的收錄沒有反映出情感意義,但兩者在現(xiàn)代漢語中均具有情感意義。例(15)中的“灑落”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情感意義保持不變的同時增加了理性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文鑒中的有些詞條發(fā)生了理性意義向情感意義的轉(zhuǎn)向;有些則是情感義分離出了理性意義。

(四) 詞匯構形變化

文鑒中的漢語詞條存在構形字序上的變化,呈現(xiàn)為: “AB→BA”式、“AABB→BBAA”式的轉(zhuǎn)變。構形變化主要發(fā)生在動詞、形容詞及副詞上。例如:

(16) 爭競——競爭? 直高——高直? 老蒼——蒼老? 余?!S?/p>

料估——估料? 紅鮮——鮮紅? 心灰——灰心? 折挫——挫折

(17) 扭扭別別——別別扭扭 亂亂紛紛——紛紛亂亂 紛紛散——分散

綜上所示,構形變化主要發(fā)生在雙音節(jié)詞條上。例(16)中的詞條,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表現(xiàn)為前后兩字的顛倒,形成了“AB→BA”式的規(guī)律性的轉(zhuǎn)變。此外,例(17)所反映出的古今構形變化,表現(xiàn)為“AABB→BBAA”式的轉(zhuǎn)變,如“扭扭別別→別別扭扭”;“紛紛散”的詞形變化主要是“減員”,變成“分散”,即形成了“AAB→AB”式轉(zhuǎn)變??傮w上,詞條構形變化多見于“AB→BA”式以及“AABB→BBAA”式,而“AAB→AB”減員的現(xiàn)象在文鑒中并不多見。

三、 詞條存在的局限

滿語文規(guī)范的制定與貫徹離不開辭書實踐與引導,而辭書的編纂通常要求對語言事實正確描寫,并以此為規(guī)范。《御制五體清文鑒》作為釋義詞典,其漢語詞條究竟需要對滿文詞條翻譯及描寫到何種程度等問題都涉及語言的轉(zhuǎn)換,這是一個復雜而有難度的問題,難以十全十美。因此,其編纂也留下了一些美中不足的遺憾,存在書寫錯誤、釋義欠準等情況。

(一) 存在誤寫的情況

《御制五體清文鑒》作為官修辭書,可謂是多語種辭書的集大成者。整理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少量的書寫錯誤。在此試舉幾例,同時進行謬誤辨析。

(18) 鳥類

“驘”,以其俗字字形出現(xiàn),指的應是“騾子”。但收錄在“鳥類”中,是誤寫,應寫為“鸁”。

(19) 花類

“咕嘟、結咕嘟”,這兩個詞條里的“咕嘟”指的是“沒有開放的花朵”的意思,應寫為“骨朵”。

(20) 紡織類

“打格搭”,指用線等打結系成疙瘩的形狀。其中“格搭”指小的球形或結塊狀的東西,應寫為“疙瘩”。

上述詞條,例(18)中的“驘”這一詞條的辨?zhèn)?,從其收錄位置來看,以其俗字字形出現(xiàn)在“鳥類”當中,顯然是歸類錯誤。此處應寫為“鸁”,指的應是鸊鷉或桑飛鳥。由于“驘”和“鸁”字形上比較接近,造成了書寫錯誤。

例(19)中的“咕嘟”一詞,字形上錯誤,應寫為“骨朵”。收錄其后的“結咕嘟”一詞剛好可以證明這一論斷。另外,在文鑒“諸物形狀類”中有其重疊形式的詞條“咕咕嘟嘟的”(指液體沸騰、水流涌出的狀態(tài))也印證了這一點。例(20)中的“打格搭”中的“格搭”應是據(jù)漢語的讀音直接摹寫的,類似的還有“芥菜格搭”“算盤格搭帽”等詞條,當中的“格搭”都應寫為“疙瘩”。因此,這一組詞條的謬誤具有一致性。

(二) 存在釋義欠準或義項缺失的情況

詞條的對譯試圖尋找和匹配到一個與之等值的最佳詞條。文鑒詞條遵從直譯原則,受譯者水平的限制,存在釋義欠準或義項缺失的情況。這類詞條往往側(cè)重對滿語詞條原義的描述,有些大體可以通過字面了解其意。例如:

(21) 營造類: 物作咧了

(22) 問答類: 搜求著問

(23) 鄙瑣類: 小算人

(24) 生熟類: 飯有米心

(25) 懦弱類: 欲逢迎又畏懼

(26) 性情類: 度量、有度量、有度量的

通過上述幾例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類目中都含有釋義欠準的詞條,且主要表現(xiàn)在對一般詞匯的翻譯上。如例(21)中“物作咧了”可譯為“次品”;例(22)中“搜求著問”對應的漢語詞匯應是“追問”。例(23)、例(24)和例(25)則反映出了對熟語的把握不準,如“小算人”推測是譯者結合滿語經(jīng)意譯而形成的一個漢語詞條,應譯為“花花腸子”,指工于心計、狡猾的人;而“飯有米心”指“夾生飯”,“欲逢迎又畏懼”則大體相當于“敬而遠之”。上述詞條由于譯者對漢語慣用語及成語的陌生化程度較高,導致翻譯不夠精準。

此外,例(26)中的“度量”指器量的意思;“有度量、有度量的”則具有褒義。即“度量”這一漢語詞條主要收錄的是色彩義。而實際上“度量”一詞在該時期已具有多個義項,還可用來表示測量義或標準義等。此種情況可視為詞條收錄存在義項缺失的一個表現(xiàn)。當然,我們也可據(jù)此推測該滿語詞條的義項與漢語不是一一對應的,有些詞條在滿語文中可能只具有色彩義或在語用中更多見,而其他義項很可能是滿語文所不具有的。

(三) 存在大量的“滿式漢語”

“民族語言對漢語的影響,是有系統(tǒng)和規(guī)則的,這種影響的機制除了特殊詞匯借貸,更主要的是母語干擾和母語轉(zhuǎn)換?!保惐?005)44文鑒詞條,特別是多音節(jié)詞條存在很多滿語文特征。我們將含有滿語文特征的漢語詞條稱為“滿式漢語”。這些詞條受滿語特征干擾,讀之生硬,但大體能夠根據(jù)字面意思理解其真正的含義。我們認為“滿式漢語”是清前期滿語文特征在語言接觸過程中的一種極端表現(xiàn)。究其原因與以下兩個因素相關:

1. 因不通曉相應的漢語詞匯而形成的“滿式漢語”。該類詞條受譯者滿漢互譯水平的限制,沒能實現(xiàn)精準對譯的同時帶有滿語文直譯的特征。例如:

(27) 分給類: 一半中的一半

(28) 愛惜類: 看像了他

(29) 名聲類: 名字到去了

上述詞條,例(27)反映出的是對漢語專名或理學術語的翻譯欠準。“一半中的一半”應譯為“四分之一”。據(jù)清前期《數(shù)理精蘊·幾何原本·第十》[2]記載:“凡角相對之弧得圜界四分之一者此角必直故謂之直角”,說明至少在康熙時期“四分之一”這一用詞就已存在。因此,可推論是譯者對數(shù)學的漢語表達形式陌生,沒有掌握相應的漢語詞匯;例(28)和例(29)就字面已完全不知所云。其中“看像了他”字面看似乎是指“看上去像他”,但實際上指的應是“疑似”的意思;“名字到去了”大體相當于“實至名歸”,但其字面已完全喪失了達意的功能。上述“滿式漢語”詞條的形成,有些是由于譯者對特定的漢語表達形式了解缺位造成的,有些是因譯者漢語水平較低和直譯導致的。

2. 受滿語文語法特征干擾而形成的“滿式漢語”。以“使”字為前綴的漢語詞條最為典型,該類型的詞條共收錄了 755 個,從雙音節(jié)到六音節(jié)不等,詳見表1。

滿語動詞是富于形態(tài)變化的一類,有“體”和“態(tài)”的變化?!笆埂苯Y構的漢語詞條是滿語被動語態(tài)植入漢語中的一個表現(xiàn),其字尾形式標記為“(-bumbi)”。“使”詞條的大量收錄,反映了清前期語言接觸中滿語文的語法特征在漢語詞條上的殘留或折中的端倪。該類現(xiàn)象在一些專有名詞、典章制度等詞條上沒有發(fā)生,這說明在滿漢語言接觸過程中既有折中現(xiàn)象,同時又有排他現(xiàn)象。

“滿漢語言接觸加深階段,大約從康熙朝后期到乾隆時期”(張美蘭2016)566,而該階段也剛好是“清文鑒”系列辭書從單體到五體的編纂時期。乾隆中后期正是《御制五體清文鑒》的編纂時期。因此,大量“滿式漢語”詞條的收錄,實際上是滿漢語言接觸繁盛時期的一個極端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同時,翻譯的痕跡始終凸顯,這也是該部文獻作為民族語釋義詞典而區(qū)別于一般字典的一個主要特征。

四、 結語

清代是漢語發(fā)展的一個特殊時期,而清前期正處于滿漢語言接觸的一個繁盛時期,是漢語北方方言研究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重要階段。《御制五體清文鑒》所收錄的詞條包羅萬象,極為豐富,可謂百科全書式的,是研究清前期漢語北方方言,特別是北京話研究的重要語料資源。

本文對文鑒漢語詞條的挖掘與整理工作主要有三項: 一是對詞條總貌進行了全面梳理,并就其收錄重描述、重分類、重“場”的特點進行了分析、總結;二是對含有古今變化的詞條進行了篩查與整理,認為詞義的轉(zhuǎn)移、消亡、情感意義及詞匯構形變化都比較突出;三是就詞條存在的局限進行了分析論證,認為“滿式漢語”詞條代表性地反映了清前期語言接觸樣貌,是滿漢語言接觸的極端表現(xiàn)。這些整理與發(fā)現(xiàn)對系統(tǒng)性地了解當時的詞匯面貌、語言接觸狀況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了解清前期漢語北方方言的詞匯演變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遺憾的是學界對這部辭書文獻還不甚了解。作為多語種詞庫資源,對文鑒詞條尚未進行系統(tǒng)的挖掘研究,其可研究的空間還很大。比如,詞條存在各語種交叉的現(xiàn)象。據(jù)牛汝極(2008)介紹,江實(Minoru Goh)[3]對文鑒詞條進行了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有近2000個詞條的形式和意義在兩種或三種語言里是相同的。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以往研究中更多是對某一個民族語詞條的關注,其中蒙古語詞條的相關研究最多,而對民族語及民族語之間、民族語及漢語之間的交叉現(xiàn)象的研究還很薄弱,因此多語種詞條間的比較研究就很值得關注。希望能夠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展開。

附 注

[1]《御制五體清文鑒》的成書時間,學界均認同是乾隆年間,但對于具體的成書時間卻有不同的認識。各家對該部辭書的成書時間的考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時間點上: 一是1771年之后(季永海1982); 二是1790年(金炳喆1986);三是1791—1794年(江橋2013);四是1794年(春花2014);五是1795年(塔伊爾江1988)。成書時間難以確切認定,與《御制五體清文鑒》沒有序言,沒有跋尾,可供征引的直接史料較少有關。

[2]《數(shù)理精蘊》是清梅玨成主編,陳厚耀、明安圖等助編的一部融中西數(shù)學知識于一體的數(shù)學百科全書??滴醵拍辏?690)開始編纂,至康熙六十年(1722)成書。全書52卷: 上編5卷、下編40卷、表4種8卷。初刻于雍正元年(1723),流傳廣、影響大,促進了乾嘉時期數(shù)學研究的高潮。

[3]江實(Minoru Goh),主要從事《五體清文鑒》的研究。他從1967 年開始發(fā)表了多篇滿—蒙—維詞匯比較相關的研究論文,引人注目。

參考文獻

1. 陳保亞.語言接觸導致漢語方言分化的兩種模式.北京大學學報,2005(2).

2. 春花.清代滿蒙文詞典研究.沈陽: 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3. 春花.《御制五體清文鑒》編者及編纂年代考.滿語研究,2014(1).

4. 長山.《五體清文鑒》滿語詞匯中的蒙古語借詞——以“馬匹類·第一”為例.黑河學院學報,2010(4).

5. 季永海.滿文辭書史話.辭書研究,1982(2).

6. 金炳喆.《五體清文鑒》和它的價值.辭書研究,1986(5).

7. 江橋.御制四五體《清文鑒》編纂考.歷史檔案,2000(1).

8. 江橋.“清文鑒”類目名稱用語考.滿語研究,2013(2).

9. 牛汝極.日本的維吾爾學研究.亞洲研究動態(tài),2008(1).

10. 塔伊爾江.《五體清文鑒》及其研究述評.語言與翻譯,1988(4).

11. 史書琴.《五體清文鑒》察合臺文詞條研究.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2. 張美蘭.從《清文指要》滿漢文本用詞的變化看滿文特征的消失.中國語文,2016(5).

13. 五體清文鑒(影印本).北京: 民族出版社,1957.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89)

(責任編輯 馬 沙)

猜你喜歡
體例局限
注釋體例
注釋體例
注釋體例
注釋體例
重慶地票的成效與局限
打破私人影院的局限 LG ProBeam HF80JG
來稿體例
來稿體例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我國破產(chǎn)法的適用局限與完善建議
孝义市| 宝清县| 永年县| 维西| 湖州市| 房产| 彝良县| 秦皇岛市| 留坝县| 大庆市| 中牟县| 香格里拉县| 寻乌县| 陆河县| 崇州市| 北流市| 枝江市| 德州市| 射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鱼台县| 遂川县| 明溪县| 台安县| 桑日县| 黄梅县| 长春市| 岚皋县| 明溪县| 定边县| 大石桥市| 梨树县| 普宁市| 措美县| 康乐县| 金湖县| 汝阳县| 汝南县| 上饶县| 泗洪县| 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