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我坐在書桌前,端詳著一縷透過葉間縫隙的和煦的陽光悄悄地在書桌上挪移,那些斑駁的光影將我的視線拉得老長老長,直抵內(nèi)心深處。
難忘兒時在外婆家度過的美好時光。每日,我都會和小伙伴們在鄉(xiāng)間飛奔玩耍,傍晚捉魚摸蝦回來,滿身泥濘,外婆總會笑著說:“整天瘋得沒個女孩兒樣!”說話間,一邊幫我換下臟衣服,一邊招呼我吃飯。外婆總會想方設(shè)法地給我做各種美食,但我最期待的還是那酥軟香糯的桂花糕。
微風吹過,外婆家門前的桂樹枝杈輕輕擺動,桂花散發(fā)出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我知道,采摘桂花的日子到了。外婆拿木棒朝著桂花不停地敲打,我則拿筐在下邊接著,花瓣落在手上、頭發(fā)上、身上,散發(fā)著淡淡清香,讓人心曠神怡。
接下來,外婆就要“大顯身手”了。我拿來小木凳坐到外婆旁邊,只見外婆把準備好的糯米磨成粉,將新鮮的桂花和磨好的糯米粉混在一起揉成團,然后用各種樣式的模具印出不同的形狀,再等其發(fā)酵片刻,便可上鍋蒸了。我一般會幫著外婆將米團放在模具里,然后結(jié)結(jié)實實地填壓進去,再掏出來擺在案板上。看著各種樣子的米團一字兒排開,心里滿滿都是成就感。
桂花糕蒸熟后,外婆會打包幾個送給鄰居家的小孩,我便也成為了小小“快遞員”,飛奔到各家去分享我的喜悅。鄰居們從不會讓我空手而歸,我的口袋里裝滿了各家大人給的小零食。每每想起,我的臉上總會浮現(xiàn)出笑意。
外公在桂花樹下給我綁了一個秋千。我和小伙伴們常在樹下蕩秋千、玩游戲,歡笑聲彌漫在整個小院上空,勾勒出孩子們最開心的童年剪影。
如今的我,已是一名中學生,由于課業(yè)繁多,陪伴外婆的時間愈來愈少,桂花糕的味道也已淡忘。漫步校園,聞到教學樓外飄香的桂花,縷縷香氣又勾起了我溫暖的回憶。
這段溫暖的童年時光讓我的成長路上多了幾縷幽香,也多了幾束陽光……
(陜西西安市鐵一中濱河學校初2021屆S5班)
作者感言
選材上,我著意于走出校園,寫一寫具有鄉(xiāng)土情懷的文字,我覺得這樣構(gòu)思能讓作文內(nèi)容更加豐富,捕捉到的素材也更加小眾。
一提起溫暖的時光,我不由得回憶起了童年在外婆家生活的那段經(jīng)歷。鄉(xiāng)村里,外婆外公對我的寵溺,小伙伴們開心快樂的嬉鬧,鄉(xiāng)間的桃紅柳綠……這些生活的點滴都印在我的腦海中,成為我成長路上難以磨滅的記憶。
具體到撰寫成文,我不能把所有的內(nèi)容一一列舉,這樣必然會受到篇幅所限而難以具體描述,但蜻蜓點水的文字也不會有多少感染力,所以在選材時,我以外婆家門前的桂樹為切入點,寫桂花的香甜,寫外婆做桂花糕的過程,寫我給鄰居送桂花糕,寫外公在桂花樹下綁的秋千。這些內(nèi)容都是我鄉(xiāng)村生活的縮影。
習作開頭,我用慢鏡頭走進我要書寫的那段時光中,這樣構(gòu)思,讓讀者跟著我的腳步走進習作設(shè)置的情境里。結(jié)尾以一個初中生的身份回望童年時光,因為現(xiàn)在學業(yè)的繁重,讓我回鄉(xiāng)成為一種奢望,這種遺憾讓習作的抒情意味更加濃郁。
同窗評說
當大家普遍都在寫初中生活的時候,王筱言同學的這篇《剪一段溫暖的時光》一改大眾化選材,帶我們走出了校園,走出了師生情、同學情的固定思維模式,讓我們領(lǐng)略到鄉(xiāng)村生活風情。外婆做桂花糕的過程,外公為“我”綁秋千,“我”像小“快遞員”一樣給大家送桂花糕,鄰居給“我”口袋里裝吃的,這些具有煙火氣息的生活圖景,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輩對“我”的寵溺,以及鄉(xiāng)里人之間的淳樸和熱情。
(楊璇)
老師點評
1.精準審題
“剪一段溫暖的時光”,關(guān)鍵詞分別是“一段”“溫暖”“時光”。
“一段”是一個限制,告訴我們只能寫一段,而不是兩段、三段。
“溫暖”告訴我們習作主題的方向,即要選擇一些溫暖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不是讓作者單單覺得溫暖就可以了,而是要讓讀者讀后也有一種溫暖的感覺。
“時光”暗含著一種時間流逝、歲月變遷的感覺。所以習作在結(jié)尾處所著意強調(diào)的就不僅僅是一個人、一件事,而是這個人和這件事背后所承載的一段光陰。
比如王筱言同學的這篇習作就正好選擇了童年時在故鄉(xiāng)生活的片段,通過這段生活,表現(xiàn)出了溫暖的主題。這樣審題更加精準,更加貼切。
2.選材優(yōu)勢
懷舊情愫是每個人內(nèi)心最柔軟的感覺。讀這篇習作,感覺像褪色的老照片在眼前閃現(xiàn):摯愛親情、故土情思、童年記憶、少年伙伴……這些情愫讓人感慨萬千。這樣的構(gòu)思和選材往往能略勝一籌。
3.語言表達
習作想要出彩,需要運用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需要敘事和抒情相結(jié)合,需要多種修辭手法綜合運用,需要結(jié)尾的抒情升華……
本篇習作就把這些手法運用得游刃有余,大大增加了習作的感染力。
(董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