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曉菁
摘要:強迫思維一直是令心理教師較為頭疼的個案,因為強迫的背后通常是焦慮情緒。有強迫思維的學生經常是一緊張就來找心理老師,一交流焦慮就緩解,但是下一次又會重復這一過程。本案例嘗試用心理分析的視角看待焦慮的成因,以認知的方法進行價值引領下的目標調整,幫助來訪學生降低焦慮情緒,減少強迫思維出現的頻率,增強對生活的掌控感,提升幸福感。
關鍵詞:強迫思維;焦慮情緒;心理成長;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9-0059-03
一、個案概況
小美,高三學生,成績優(yōu)異,性格乖巧,家庭里與媽媽關系緊密,無話不談,與爸爸較為疏遠。高中三年出現過很多次考前的緊張,伴有生理反應,頭疼、干嘔等,最近是腦中一直不受控制地出現念頭“我喜歡他”(他是班里的一個男生),自己不能接受這個行為,而且認為該念頭影響了她的春考發(fā)揮和摸底考,比較焦慮,前來咨詢。
小美在剛進入高中的一年時間里,由于適應不良、成績不太穩(wěn)定,經常出現焦慮的癥狀,但當時并未尋求幫助。她憑借著自己的踏實努力,一直在一點點地進步,學業(yè)上也是穩(wěn)步提升,慢慢建立了對學業(yè)的自信。在進入高三后,再次出現較為明顯的焦慮伴有強迫的情況,但屬于較輕程度。
焦慮狀況的背后原因和她對自我的要求、期待密切相關,日常生活里她也缺乏一些情緒疏導的方式。
二、咨詢方案
老師試圖幫助小美分析目標背后的價值,因為從制定目標開始,沒實現的時候會感到焦慮、苦惱,實現的時候有短暫的愉悅,然后陷入空虛停滯的狀態(tài),直到可能尋找到下一個目標,在沒實現目標的時候經常容易產生情緒困擾。幫助學生發(fā)掘目標背后的價值能持續(xù)驅動他,因為價值的追求是無限循環(huán),認識到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以不同的目標形式去追尋相同的價值,也能讓學生接納不太理想的現狀,先聚焦當下可以做的事情,緩解焦慮癥狀。
三、輔導過程
咨詢開始之初,小美為自己的念頭感到焦慮,但是當我想了解具體是什么念頭的時候,她又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說出來,只是一直在描述上課的時候,念頭會不自覺地出現,寫作業(yè)也會,回到家復習的時候也一樣會浮現在自己腦海里?,F在最麻煩的是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這次春考英語考試的時候,就不受控制地出現了這個想法,干擾了答題,導致英語成績不是自己滿意的水平。
我聽到這里的時候,也擔心過她會不會有一些強迫性思維,詢問小美大腦被想法占據的時候,會采取什么舉動去應對?小美說:“告訴自己不要想,不應該想?!睉撜f也是具備了反強迫的想法,可每次在這個時候,我都會猶豫,我要和學生怎么溝通這個問題,需要告訴她可能的評估嗎?考慮到學生已經高三,距離高考還剩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我決定還是不說判斷,關注背后的焦慮情緒,來幫助她降低一些念頭出現的頻率。于是,我問了她的目標學校和專業(yè)。
小美:我現在的成績考上復旦和交大應該沒問題,但我有點想去試試清華,雖然我知道概率很小。
老師:清華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小美:我想報考清華的生化專業(yè)。
老師:我特別欣賞你有自己明確的目標,而不是只看到名校的牌子。能和我說說,目標是如何設定到清華的生化專業(yè)的呢?
小美:我加三科目加的是化學,我不太喜歡和別人打交道,喜歡一個人做事情,學生化專業(yè)以后可以在實驗室搞科研,比較適合我。
老師:我們已經考慮了興趣與性格、能力優(yōu)勢的匹配。而且能感覺到你對科研的熱愛。如果真的能夠夢想成真,你想過嗎,它對你的重要性在哪里?
小美:實現自我價值吧,我媽媽還和我說過,可以為國家做貢獻。
老師:我非常感動,你除了自我價值的部分,還有更高層級的價值,這些是你努力的動力源,會一直激勵著你。
小美:所以特別想考進,就很焦慮。
老師:那我們一起想想,你最在乎的是實現自我價值,是可以為國家做貢獻,那一定要是在清華大學生化系嗎?當然這個目標很好,能進入當然好,先把它放在那里,仔細想想自我實現的價值,為國奉獻的價值,一定要清華大學生化嗎?
小美想了十幾秒中,突然點點頭說:老師,我明白了,我最在乎的價值是一直驅動我的力量,而某一個大學是具體的目標,它是可調整的,如果上不了清華,并不影響我繼續(xù)追求我在意的價值,我可以先去復旦或交大的生化專業(yè),積累專業(yè)知識,可能也能實現我的價值,或者研究生的時候考清華試試。當然,還有一段時間,我打算再努力一下,看看強基計劃有沒有可能。
老師:你悟性真好,一下就明白了價值與目標的關聯。
原本以為已經摸清了焦慮的來源,幫她化解得差不多了,沒想到小美好像打開了話匣子,開始和我聊起了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
在她小時候,爸媽都很忙,媽媽是醫(yī)生,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她,都是老人幫忙帶大的。從小學開始,媽媽換了工作有很多時間,悉心照料她的學習和生活。媽媽對于效率有著嚴格的標準,到目前為止,吃飯、洗澡、每門作業(yè)都規(guī)定了具體的時間,比如洗澡時間10分鐘,從進入浴室開始計算;每天晚上寫作業(yè),媽媽也一直盯著她,一走神就會提醒她。
聽到一個高三的學生媽媽還坐在一邊輔導作業(yè),我有些咋舌;聽到洗澡就10分鐘,我感慨她挺多事只是完成任務,缺少對生活的自主安排。
老師:跟隨你的描述,我腦中出現一個畫面,我們現在經常自嘲的“輔導作業(yè),雞飛狗跳,不輔導作業(yè),母慈子孝。”
小美:我倒沒有那么反感我媽媽盯著我寫作業(yè),可能習慣了吧。
老師:那你感覺這幅畫面的主人公是多大?
小美:小學生吧。
老師:嗯,我也覺得是,所以我們一個高中生,更確切地說,快進入大學的高三學生,還需要媽媽在一邊陪伴的原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