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沈陽急救中心 (遼寧 沈陽 110006)
內容提要:目的:探討開放式與腔鏡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腹股溝疝患者,根據不同術式分為兩組,對照組(n=50)接受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觀察組(n=50)接受TEP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相關指標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復發(fā)率。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住院費用明顯高于對照組,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疼痛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復發(fā)病例。結論: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TEP治療各具有優(yōu)缺點,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
隨著人們對疝的理解不斷加深,其治療方式已達上百種,但仍存在10%~15%的復發(fā)率,一直到腹腔鏡技術應用于外科領域才得以降低[1]。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的腹外疝,恥骨肌孔缺損或薄弱是其主要發(fā)生原因,腹股溝疝手術是外科臨床上常見的手術,雖然手術方式多,且療效也較好,但術后并發(fā)癥和復發(fā)率仍然是熱點話題[2]。本研究就探討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TEP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腹股溝疝患者,根據不同術式分為兩組,對照組(n=50)接受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齡21~78歲,平均(52.15±8.36)歲;病程2個月~15年,平均(8.54±2.47)年;疾病類型:7例直疝,43例斜疝;觀察組(n=50)接受TEP治療,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22~75歲,平均(52.18±8.32)歲;病程2個月~15年,平均(8.48±2.52)年;疾病類型:9例直疝,41例斜疝;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1)單側疝;(2)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研究;(3)具備手術指征。排除標準:(1)腹部手術后粘連史;(2)腰椎外傷手術史;(3)嚴重血液病、肝功能不全、肺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接受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取頭低腳高位,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斜形切口5~8cm,找到疝囊后,將其置于子宮圓韌帶或精索后方,分離至疝囊頸后進行高位結扎。精索后方置入6cm×10cm單層聚丙烯補片,分別固定于腹內斜肌、恥骨結節(jié)、聯合腱、腹股溝韌帶等組織,確保其展平充分,無卷曲,以避免引起血腫、積液導致感染,降低復發(fā)率,完成后將切口逐層關閉,術畢500g加壓24h。觀察組接受TEP治療:取頭低腳高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臍下緣切口1.0~1.5cm,分離至腹直肌后鞘后,沿腹直肌后鞘分離同時插入10mmTrocar,充氣保持氣壓,于恥骨與臍連線中上和中下1/3分別置入5mmTrocar。腹膜前間隙充分游離,以建立手術空間,暴露并游離髂恥束、腹股溝韌帶、恥骨疏韌帶、髂血管、腹壁下血管、精索或圓韌帶(若患者疝囊較大,則于內環(huán)處進行結扎切斷,置于遠端)。經臍下Trocar置入8cm×12cm聚丙烯疝補片,緩慢放氣使腹膜前間隙逐漸閉合平整補片,將腔鏡器械撤出,切口逐層關閉。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相關指標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復發(fā)率。
選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計量資料以n(%)、±s表示,χ2、t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相關指標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n(±s)]
表1.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n(±s)]
手術指標 觀察組(n=50) 對照組(n=50) t P手術時間(min) 63.72±9.54 51.52±7.24 7.2032 <0.0001出血量(mL) 39.25±8.41 42.54±8.36 1.9618 0.0263疼痛時間(d) 1.10±0.24 2.54±0.77 12.6248<0.0001住院時間(d) 2.32±0.74 4.57±0.83 14.3077<0.0001住院費用(元)8365.62±435.21 5647.25±417.64 31.8672<0.000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n(±s)]
表2.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n(±s)]
并發(fā)癥 觀察組(n=50) 對照組(n=50) t P皮下血腫 1(2.00) 1(2.00) 0.0000 1.0000腹膜破裂 0 1(2.00) 2.0202 0.1552陰囊氣腫 0 2(4.00) 4.0816 0.0434尿潴留 0 1(2.00) 2.0202 0.1552切口感染 1(2.00) 2(4.00) 0.6873 0.4071總發(fā)生率 4.00(2/50) 14.00(7/50) 6.1050 0.0135
隨訪1年,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復發(fā)病例。
腹股溝疝是常見的外科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分析是老年人群多患有便秘、咳嗽等疾病,在長時間的干擾下增加了腹壓,再加之老年人肌肉多存在萎縮,腹股溝區(qū)薄弱,因此脆弱的腹橫筋膜不能承受強大的腹內壓力就形成了腹股溝疝。成人的腹股溝疝不能治愈,且若任其發(fā)展不僅可影響行動,還可能引起腸絞窄甚至出現壞死,因此及時治療很有必要[3]。腹橫筋膜和恥骨肌孔的破壞或缺損是引起腹股溝疝的重要原因,恥骨肌孔是腹股溝區(qū)的一個缺乏骨骼肌纖維的生理薄弱區(qū),其是一個位于下腹前壁的卵圓形裂孔,該區(qū)域位于大腿、生殖區(qū)、腹部之間,髂血管、精索、圓韌帶都要從此通過,修補恥骨肌孔是治療和根除腹股溝疝的根源[4]。腹股溝疝修補術是利用合適大小的補片將恥骨肌孔覆蓋,不僅能修補缺損,還能提高腹股溝管底部強度,目前主要的手術包括開放式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和TEP[5]。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住院費用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是在腔鏡下分離同等組織難度更大,要求很高的精確性,因此耗時長,同時也可能與操作者缺乏經驗有關;另外該術式需要一系列器材,并需要實施全麻,因此住院費用高。但另一方面,觀察組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疼痛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分析是TEP僅需切開較小的皮膚,不僅能避免損傷周圍神經,也降低了出血量和疼痛以及并發(fā)癥,但其對器材和操作者經驗要求高,同時需要在全麻下手術,若老年人群患有心肺腦則可能不適合。結果顯示,隨訪1年,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復發(fā)病例,說明兩種術式均適合腹股溝疝治療,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