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雪
摘要:提問作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既體現(xiàn)著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機制,又引導、啟發(fā)著學生思維,能夠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獲得良好的發(fā)展。余映潮老師在課堂提問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其講授的《陳太丘與友期行》一課中亦有所體現(xiàn)。本文簡要分析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借鑒余映潮老師的課堂提問方式,以期優(yōu)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使其發(fā)揮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9-110
一、課堂提問的內(nèi)涵概述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須教,而尤致力于導?!痹诔踔姓Z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課堂提問來實現(xiàn)。關于課堂提問,簡單地說,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它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教師作為提問主體,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而設置問題,期望得到學生回答,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另一種是學生作為提問主體,針對課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向教師質(zhì)疑以尋求解答。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前者。“課堂提問”作為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對于教學來說意義非凡,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更顯重要。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通過提問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促進學生思維活動,使學生真正融入語文課堂之中,同時教師亦可以了解學生對于所學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調(diào)整教學進度。然而,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分析課堂教學實錄,觀看網(wǎng)絡授課視頻以及親身實習經(jīng)歷,筆者發(fā)現(xiàn),初中語文課堂提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二、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提問次數(shù)多,間隔短
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強調(diào)師生之間的互動,反對“一言堂”,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了這點,于是出現(xiàn)“滿堂問”現(xiàn)象。在一節(jié)語文課中,教師提問次數(shù)過多,而且提問時間間隔較短,學生缺乏深入思考,被動回答問題,這種“提問”與“回答”,看似“熱鬧”,實則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二)過分關注“預設”忽視“生成”
有的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準備得很“充分”,甚至設定了回答某個問題的具體學生人數(shù),在授課時,他們更注重的是如何通過一步步提問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預設的教學思維走。當學生的回答與預設不一致時,教師沒有關注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提問理答不足,而是通過不停追問引導學生向預先制定的“標準答案”靠,以完成所謂的“教學目標”,學生茫然,因此失去提問的意義。
(三)面向少數(shù)“優(yōu)生”的提問
在一部分初中語文教師的公開課上,常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被點到回答問題的總是個別幾名成績較好的同學,多數(shù)同學對教師所問以及同學所答毫不關心,常規(guī)課上更是如此。究其原因,不難理解,由于“優(yōu)生”回答問題比較準確,一方面可以節(jié)約時間,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但是,實際上會挫傷中等生以及基礎比較薄弱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久而久之,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優(yōu)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對策探究
(一)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強化“主問題”意識
1.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
課堂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的目的主要取決于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這要求初中語文教師鉆研教材和與之匹配的課程標準,不斷提高個人專業(yè)素質(zhì),結合班級學生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確定中心問題。教師只有深入文本,與文本對話,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課堂提問才有價值。余映潮老師對文本的深層次剖析,體現(xiàn)于《陳太丘與友期行》一課中設計的思考問題上,例如“辨析活動”的五個問題——
兩個意思比較難以理解的字
兩個分別表示敬與謙的美字
兩個同形而意義有區(qū)別的字
兩個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
兩個能夠表現(xiàn)本文要義的字
辭約義豐,最能體現(xiàn)一位語文教師扎實的專業(yè)功底,這一設問減少了提問數(shù)量,提升了提問質(zhì)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消耗時間的“碎問碎答”。
2.強化“主問題”意識
“主問題”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研讀的重要問題、中心問題或關鍵問題。還可以說,“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能從教學內(nèi)容整體的角度或者學生整體參與的角度引發(fā)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創(chuàng)編、欣賞過程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這類問題往往比較系統(tǒng),具有整合性,可以涵蓋許多細碎的提問,而且有深度,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爸鲉栴}”設計研究一直是余映潮老師所提倡的,他也在教學中不斷踐行。不同于一長串的“連問”,不需思考便可答的“碎問”,簡單隨意的“追問”,“主問題”的意義在于能夠用較少的關鍵性提問去引發(fā)學生對于整篇課文的深入思考與探究。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一課中,余映潮老師設計了“朗讀、辨析、品評”三個教學活動,從不同角度深入學習課文,突出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點,在簡約的提問中使學生抓住重點,把握內(nèi)容,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適時適當引導,提高反饋質(zhì)量
1.適時適當引導
問題提得好僅是成功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適時適當?shù)匾龑W生回答問題。適時適當?shù)匾龑В⒎恰懊婷婢愕健?。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時便“放手”,當遇到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或者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遇到阻礙時,需要教師悉心洞察其思考方式和經(jīng)驗背景,作出相應的引導,此時教師也可以嘗試采用多種提問形式去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他們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拓展思路,循序漸進地得到問題答案,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一課的“朗讀活動”中,余映潮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請同學們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用朗讀表現(xiàn)課文的兩個層次。(前三排讀第一層次,后三排讀第二層次。學生自己思考、相互討論層次劃分,朗讀要求為同起同落。)
繼續(xù)朗讀,要求用朗讀表現(xiàn)課文中的人物(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元方”與“客”兩人前后語氣的變化,要求讀出情境。)
在要求學生“繼續(xù)朗讀,用朗讀表現(xiàn)課文中的人物”時,考慮到七年級學生剛接觸課文,還不太了解文中人物特征,在學生朗讀之前,教師便先引導學生分別體會“元方”與“客”兩人前后語氣的變化,順勢提出注意讀出情境,學生自然明白了該如何去讀。
2.提高反饋質(zhì)量
這里所提及的“反饋”,是指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點評,在評價時要注意進行疏導性提問和鋪墊性提問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讓學生知曉自己的答案合理與否的同時明白應該如何構思、作答,要重視提問理答,在此基礎上的提問才有價值。
(三)體悟課堂提問的普遍性,使學生主動融入課堂
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多樣功能,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必然要轉(zhuǎn)移課堂教學的價值本位,由以往的知識本位轉(zhuǎn)向?qū)W生本位。面向全體學生,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要求教師體悟課堂提問的普遍性,在提問時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通常情況下,優(yōu)先提問中等生,此時提示其他學生注意聽該同學發(fā)言,尤其要暗示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認真聽,待中等生回答的差不多時,叫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起來嘗試回答或者對前一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皟?yōu)生”可待提問遇到“危機”時用來化解“危機”。這樣就調(diào)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主動融入課堂。同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以傾聽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建構平等對話,使提問過程成為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的過程,建立尊重與信任、理解與支持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余映潮老師在教授《陳太丘與友期行》時是這樣做的——
從文中的一個字(詞)讀出了:
從文中的一句話中讀出了:
從這篇文章讀出了:
以“字、詞、句、篇”的形式問學生學到了什么,提問精確,便于理解。并且變疑問句為陳述句,使提問學生“你學到了什么”轉(zhuǎn)變?yōu)閷W生自問“我學到了什么”增加學生學習主動性,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供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譚向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誤區(qū)及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06):80-81.
[2]李洪春.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探析[J].語文建設,2018(20):24-26+38.
[3]趙敏霞.金軍華.課堂提問要把握“六度”[J].語文建設,2013(25):36-38.
[4]潘娜.對語文課堂提問教學方法的探究——以余映潮課堂提問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8):26-27.
[5]余映潮.好課,提問的設計要精粹[N].中國教師報,2016(02),第6版.
[6]余映潮.“主問題”的教學魅力[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02):25-27.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