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路 平,石 祥 建
據(jù)《萬歷貴州通志》記載:“李渭,字湜之,別號同野先生。篤信好學,得之天性,以‘求仁’為宗,以‘毋意’為的,居家孝友,以四禮訓俗。遠近問學者以千記,呼諸子及門人戒之曰:‘我于學直拼生拼死不休,勖哉小子!’”(1)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古籍整理委員會編:《萬歷貴州通志》卷16,黃富源點校,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04頁。莫友芝《黔詩紀略》卷三載:“同野生平無日不以講學為事。自鄉(xiāng)舉后,學者即景附之?!?2)莫友芝:《黔詩紀略》卷3,關(guān)賢柱點校,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1頁??芍钗荚?2歲中舉后,即開始講學授徒。李渭在思南培養(yǎng)了眾多弟子,遠近問學者數(shù)以千計,從學者不僅有本地人,還有遠至江西等地者。如貴州思南人蕭重望、熊時憲、郭宗蔭、冉宗孔、安岳、安岱、李宗堯、李廷鼎、李廷謙、李廷言、羅國賢、羅廷賢、羅明賢,印江人田惟安,務川人胡學禮,江西人賴嘉謨、徐云從等,一時俊彥皆慕名至其門下,使得陽明心學傳播到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思南成為貴州陽明心學的五大重鎮(zhèn)之一。李渭弟子考錄,學界少有述焉。筆者曾在拙著《陽明文化與貴州旅游》一書有專章考述黔中王門譜系(3)王路平等:《陽明文化與貴州旅游——貴州陽明文化旅游圈的透視與開發(f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95-113頁。,對李渭弟子亦有錄入,惜未能深入全面考述之。今籍承擔思南縣人民政府委托項目《李渭思想研究》之因緣,不惜耗費精力和時間,對李渭門下弟子特加詳細考述,以補李渭研究之闕,俾以俟后來諸君子。
李渭師弟譜系承傳表
明萬歷五年(1577年)二月,李渭在云南任職三年后,“致其政”,榮歸故里,羅汝芳接替李渭升任云南布政司左參政。李渭致仕歸鄉(xiāng)后,先后在中和山大中書院、川上學舍、為仁堂、點易洞等處講學,聞名遐邇,一時名士云集,學子日益影附之。
中和山大中書院,乃李渭講學處,清雍正年間更名為中和書院。中和山,因李渭曾經(jīng)講學于此并題寫“中和”二字而得名。李渭留有《中和山》詩:“霜洲木落意踟躇,蘭紉秋風滿客椐。共道吳門如白練,可能赤水拾元珠。袖中明月人何似,曲里青山調(diào)自殊。寒署空悲雙鬢去,乾坤還借一身扶?!?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2002年,第436,488頁。思南中和山,在思南城西,山中翠柏繁茂,景色秀麗,氣候宜人,素有“中和夏綠”之譽。清人張清理有《中和夏綠》記之:“郁郁蔥蔥簇一林,清陰入夏更蕭森。綠云遍繞千章木,紅日微篩滿地金。苔磴印痕誰著展,蕉窗分影欲眠琴。中和石畔懷先正,翠柏蒼松自古今?!睆埱謇碜宰ⅲ好骼钔跋壬v學到山,鐫“中和”二字于石上。(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2002年,第436,488頁。中和山之勝景,得名之原由,清代郡人郭石渠在《中和山記》中,有較為詳細的描述,文曰:
中和山者,思城之主,頂而閣,郡人物之所由發(fā)祥者也。大巖之麓,相距數(shù)百余步,突起峰巒,巍然秀拔,怪石嵯峨,周于四隅,翠柏森森,與石俱古;一望崆峒,郁郁蔥蔥,蓋黔山之杰出而思唐之第一勝景也。登臨其半,有古坊焉,高插云際。由坊而上,茂林深樹,曲徑通幽,漸入佳境。粼粼秀石,若象、若獅、若龍、若虎,若奔、若立、若轉(zhuǎn)、若旋,殆難名狀。中有巨者,方正平厚,屹如屏立,矯然不群,同野李公渭鐫“中和”二字于石上,而斯山之名于是乎千古維昭焉。雖然,李公之名此山也,豈無所以名之者?以中和之靈秀,鐘盛世名儒,李公其最著者矣。創(chuàng)理學于黔中,啟名教于千古。中和之發(fā)越,孰大于斯!且申、田諸公,大忠大孝,后先接踵,光于家乘,榮于國史,垂芳百世,儀型后學,班班可考,非中和之囗囗,何以至此!他如人文蔚起,科甲蟬聯(lián),說禮敦詩,風俗淳厚,是皆中正之積厚,而和順之流光,尤其小焉者也?!傲w者,前集一館,虛敞軒豁,額曰“消夏盛景”,又曰“大中文會”。蓋有明一代諸先達講學論文,咸萃于斯,以闡大中之理,發(fā)雍和之蘊,不尤彰明而較著者乎!況山間之四時,亦迥殊于人世,夏則涼風襲體,而酷暑無聞;冬則暖氣熏騰,而嚴寒不入。惟中和之氤氳,實鼓蕩而無間,名實之孚,信有征焉。
嗚呼!名山勝地,造之在天,培之在人,創(chuàng)始甚難,賴后之承,盛衰何常!今非昔比,館閣蕭條,樓坊傾圮,流覽興懷,徒憑吊于高人達士,重新整舊,是所望于名公巨卿。(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2002年,第404-405,405,436,515頁。
郭石渠(1685年—1755年),翰林學士,字文淵,號介弢,思南邵家橋人,雍正五年(1727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歷禮部主祭司、吏部、刑部郎、陜西鄉(xiāng)試副考官、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
自中和山東麓沿石級而上,山腰立木質(zhì)牌坊一座,坊上有明末大學士呂大器題匾額。往上,道左有巨石一方,如屏屹立,鐫刻有李渭手書“中和”二字,旁有石碑一方,碑文乃郭石渠《中和山記》。萬歷三年(1575年),知府蔡修庵創(chuàng)建講學點于中和山,乃山中最勝之處,亭額曰“消夏盛景”“大中文會”,“蓋有明一代諸先達講學論文,咸萃于斯,以闡大中之理,發(fā)雍和之蘊”(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2002年,第404-405,405,436,515頁。,故曰大中書院。李渭撰聯(lián)“山色溪光羈客坐,花香鳥語寄詩懷”。又有一詩:“高閣峰陰人獨立,碧桐秋色滿江城。松巒月落猿啼冷,云路風凄雁字驚。紫塞未傳銷甲信,玉樓猶聽搗衣聲。年年對菊誰無賦,此日樽前意未平?!?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2002年,第404-405,405,436,515頁。盛贊中和山之勝景。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思南知府史瑗重建,并將“大中書院”更名為“中和書院”。學政晏斯盛題有“中和書院”匾額。據(jù)思南地方史志載:
大中書院,明通判于府治西中和山囗囗囗創(chuàng)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府史瑗重建更名為“中和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安化知縣鄭士范捐俸建前樓,于囗囗閣后添建書室三楹,以課生童。(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思南縣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15頁。
囗囗囗,在府城中和山上,為郡人李渭講學處,后增葺改稱中和書院。(1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2002年,第404-405,405,436,515頁。
中和書院,即大中書院,在府治中和山囗囗囗,明萬歷辛亥(1611),同知陳以耀重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府史瑗重建,更名“中和”。久圮。道光二十一年(1841),安化知縣鄭士范捐俸重修,前樓更于囗囗閣,后添建書室三楹,拓左簃為長廊,以課生童,樓前辟門,甃階以便出入,今廢。(1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22,515頁。
正是由于李渭曾經(jīng)在中和山講學,從而使中和山名聲大振,成為思南陽明文化的主要遺跡和文人墨客的主要游歷之地。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貴州巡撫郭子章(1543年—1618年)登中和山,有《追懷同野先生》詩云:“山繞牂牁水滿溪,德江深處穴鯨鯢。二田一夕成亡虜,五郡年前憶舊題。文物依稀荊楚北,聲華馥郁夜郎西。中和嶺上人如在,潔比河東與會稽?!?1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38頁;又見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貴州省思南烏江博物館2010年印,第23頁,二者文字有出入。詩末有李廷謙識題:“萬歷癸卯春,青螺郭先生登中和山,有懷先大夫作七律寄謙,戎州明年作《黔記·理學傳》,亦先大夫傳于世,茲令培兒勒石閣中,輔傳以傳。謙因記其歲月,以見先生懷人如在之高雅。郡人李廷謙識。”(13)見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思南縣志》,第820頁;又見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24頁。
川上學舍,為李渭故居?!睹駠寄峡h志稿》卷二載:“川上學舍,在府城外,郡人李渭故居?!?1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22,515頁。李渭同門焦竑在《參知李公渭傳》有云:“謝事歸,篋中圖書數(shù)卷,無長物也。四方負笈從游者眾,構(gòu)朋來樓居之,日惟明道作人為務?!?15)焦竑:《澹園集》,李劍雄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933頁。故此李渭所構(gòu)“朋來樓”為“川上學舍”的一部分,蓋四方從游者欲拜見李渭,必先至其居宅,因人數(shù)眾多,李渭乃在居宅處加構(gòu)“朋來樓”以居來學者。川上學舍既然在府城外,當離府城不遠處,郭子章謂李渭筑室讀書于萬圣山,故疑川上學舍當在萬圣山上,具體位置很有可能在山頂真源洞真泉井不遠處。
《萬歷貴州通志》載:萬圣山,治前一里。四面斗絕,上平坦可耕,景云“圣嶺春耕”,即此??と死钗贾易x書其中,書“必為圣人”四字。頂有泉,渭題曰“真源”。西崖如玉,郡守趙恒題“仁壽”于壁。(16)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古籍整理委員會編:《萬歷貴州通志》卷16,第295頁。
《黔記》載:(城)南一里有萬圣山,四面斗絕,上平坦可耕,景云圣嶺春耕??と死钗贾易x書其中,書“必為圣人”字。頂有泉,渭題曰 “真源”。西崖如玉,郡守趙恒題“仁壽”于壁。一名萬勝山。山下有龍洞,一名龍泉,水可灌田。李渭撰有《龍洞易問》。(17)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卷10,趙平略點校,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80-281,281頁。又云:“南山川壇有朝陽洞。南二里有天馬山。三里有三臺山,三峰奇秀,常有云覆于上?!?18)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卷10,趙平略點校,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80-281,281頁。可知龍洞、點易洞、朝陽洞為三個不同的洞。
李渭在川上學舍曾作有《川上雜詠》(又稱《和李別駕郡城六景》)詩六首,盛贊思南錦繡河山,美麗鄉(xiāng)村,人文風俗及生產(chǎn)勞作等場景:一曰《圣嶺春耕》,二曰《白泉漁樂》,三曰《桐崖鳴鳳》,四曰《三臺叢桂》,五曰《真源洞月》,六曰《德江晚渡》。莫友芝《黔詩紀略》卷三引錄六首詩,并按之曰:“六詩《省志》舍《三臺》、《真源》二篇,而錄其四,但總額曰《川上雜詠》?!笨芍肆自娕c“川上學舍”有莫大關(guān)系,進一步可證李渭在萬圣山讀書所筑之室很有可能即是“川上學舍”,從地理位置看當在萬圣山頂,距離山頂真源井(真源洞月)不遠。
李渭《和李別駕郡城六景》詩:
圣嶺春耕
巖阿黃虞民,獨志唯田園。日出復日入,不知城市喧。
去草培嘉禾,兩者不并存。汲隧甘自拙,抱膝聽禽言。(1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22-423,423,423頁。
白泉漁樂
野步任頡頏,所到成流連。況復泉壑清,渡云澹浮煙。
石高坐垂釣,月出歌放船。達人各有懷,那復論百年。(2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22-423,423,423頁。
桐崖鳴鳳
碧桐琴瑟材,離離立高崗。上棲鳳鳥雛,有道儀朝陽。
不入虞人羅,所謀非稻粱。提扶不易聞,一鳴興圣王。(2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22-423,423,423頁。
三臺叢桂
三臺何蜿蜒,上有叢桂芳。植彼月窟中,移來山之陽。
本仁以種之,灌溉元穆漿。寄語天臺人,天根毋目傷。(2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23,423,424,67頁。
真源洞月
一鶴自丁零,千峰散虛白。揮手弄潺湲,借茲洗形役。(2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23,423,424,67頁。
德江晚渡
山影江半陰,渡口喧人語。東林精舍近,揮塵自來去。
漁父歌放逸,悠然寡塵慮。為愛乘槎行,直到水窮處。(2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23,423,424,67頁。
李別駕,即李廷嘉,思南人,嘉靖元年(1522年)舉人,官四川夔州通判。時李廷嘉有《郡城六詠》,《黔詩紀略》卷三載其詩二首:
白泉漁樂
解卻袍簪到白泉,披襟散發(fā)酒腸寬。半篷夜月三更夢,兩岸春花一釣竿。
得句詩人來短棹,忘機鷗鳥過前灘。陰晴只恁煙波靜,流水高山自在看。(25)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卷10,第282,281頁。
德江晚渡
德水滔滔勢自東,江空誰為跨長虹。舟橫夕棹便歸客,風順春波不掛篷。
兩岸看時環(huán)漢綠,一篙撐處落霞紅。丁寧五馬休先渡,滾滾波心起化龍。(26)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卷10,第282,281頁。
明嘉靖時思南已有十景聞名:頓嶺春耕、柱山屹立、石馬名山、青鸞瑞跡、白露名洲、石犢眠潭、香爐疊石、鲇魚天塹、獅吼飛流、馬氏名泉。而明清時,思南以八景聞名:圣嶺春耕、德江晚渡、三臺叢桂(三臺積雪)、白泉漁樂、桐崖鳴鳳、真源洞月、中和夕照(中和夏綠)、仁壽秋高。而李渭的詩,大多與這些思南的景色有關(guān)。
其一,圣嶺春耕。圣嶺,又名勝嶺,即萬勝山(又名萬圣山),在思南城東一里,位于思南城的烏江東岸,與五老峰隔江相望,居高臨下,俯瞰山城?!都尉杆寄细尽肪砥摺妒斑z志》考證:“河東萬勝山,恐當作萬仞,勝字蓋俗訛也。山形勢最峻,巍然璧立,不止萬仞者。囗囗囗囗,宣慰氏與郡人避其上,就其處建東岳囗,宣慰弟田琦曾與囗囗陳志虛囗囗其上,后皆仙去?!?2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23,423,424,67頁。萬圣山山體龐大,四周懸崖峭壁,山頂平緩,上有萬圣屯。從江岸登山,可遇水質(zhì)清冽的龍洞,石壁上書“山高水長”四個篆體摩崖,為明兵巡僉事、分巡思仁道高任重(滇中廣南人)于明萬歷八年(1580年)題寫(28)見《民國思南縣志稿》(貴州文庫影印本),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30頁;又見思南縣文化館編:《思南縣文物志》(第一輯),1982年,第49頁。,委官田時茂鐫刻。西面另一處絕壁上,有高達三米的“仁壽”二字,為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思南知府趙恒所題寫。古人以仁壽巖壁為景,得名“仁壽秋高”,成為郡中八景之一。萬圣山頂之萬圣屯,自古適宜耕作,故云“圣嶺春耕”,就是明朝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思南八景之一。如今已成一片莽莽林海。萬圣山頂之萬圣屯有李渭手書的“臥月眠云”摩崖石刻,惜今已被毀壞,“李渭書”小字尚存。萬圣山頂,在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僉事周以魯建有斗坤書院,清乾隆時廢。(29)見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22頁。一說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年,府僉事周以魯,于城東萬圣山頂,初建。”見崔道貴、安國瑞、盧太玄:《思南四千年紀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頁。有學者謂李渭曾在其間講學,然遍查史乘,無征?!都尉杆寄细尽ど酱ā份d:
萬勝,在府治前一里,一名頓嶺。四面斗絕,囗囗囗囗,郡人避兵其上,多得全活。上復平坦,可藝。《十景》云“頓嶺春耕”,即此也。本朝郡人郎中安康詩云:“坤厚嵯峨秀所鐘,田園峭壁萬山宗。龍泉飛瀑懸千丈,虎峽成關(guān)鎖幾重。錦繡江河開眼界,珠璣星斗入心胸。思南形勝真佳麗,五岳齊名惜未封。”郡人田秋詩云:“青崖斗絕競崔嵬,曾為邦人捍大災。今日承平皆隴畝,千家東面看樓臺?!?30)《嘉靖思南府志》(貴州文庫本)卷1,黃尚文點校,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32頁。
《道光思南府續(xù)志》卷二載:
萬圣山,在河東,為郡城屏障。下臨德江,層巖陡絕,霧斂云收,與九老、三臺相揖讓。明,知府趙恒鐫“仁壽”二字于石壁。面有懸羊洞,白石挺出若懸羊然。山半有龍洞,水分為二,飛流直下,禱雨輒應。背有囗臺,囗囗囗囗囗囗囗,郡人李同野書“臥月眠云”四字。頂有真源洞,清澈一泓,旱甚不涸。(3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2頁。
今版《思南縣志》載:
圣嶺,即萬勝山嶺,又名萬勝屯。古曾擬“圣嶺春耕”為八景之一。其嶺拔地而起,四圍絕壁,方圓數(shù)十里,嶺下梯田層層,阡陌穿錯;嶺上蒼松翠柏,濃郁蓊翳,鳥語不絕;其左有太平關(guān),右有得勝關(guān),前有懸羊洞。洞下一泓清泉終年不竭,萬圣山右與三臺山相楫讓,左與雙峰山而連襟,既為思南之屏障,又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嶺上沃土千畝,特產(chǎn)地瓜,皮薄易剝,汁甘肉脆,多銷往鄰近省、縣。置身圣嶺,俯瞰思南山城,但見船廠焊光灼灼,城中街巷縱橫交互,房屋鱗次櫛比,江心船帆往復,夜來萬家燈火,天上繁星俱跌江中,不分河東河西,難辨人間天上。(3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思南縣志》,第820頁。
萬圣山頂有萬勝古屯,四面削壁懸崖,只有幾條羊腸小道可通山頂。李渭于此有詩贊此地遠離城市喧囂的清靜:
巖阿黃虞氏,獨志為田園。日出復日入,不知城市喧。去草培嘉樂,兩者不并存。汲隧甘自拙,抱膝聽禽言。(33)轉(zhuǎn)引自汪育江:《思南三古文化》,貴州省思南縣文物局印,2011年,第53頁,作者未注明出處。
萬圣山中部山腰有一溶洞,傳說內(nèi)藏有龍,故名龍洞,洞內(nèi)有泉水,龍洞口左右壁上,有古今題刻多處。萬歷八年(1580年)思仁道兵巡僉事高任重篆刻“山高水長”。(34)參見汪育江:《思南三古文化》,第51-54,185頁。龍洞石壁上還刻有清人程棫林《龍洞壁題》詩:
采茶時節(jié)艷陽天,炎帝風高云漢懸。友人爭著肖夏會,攜我遠游龍洞前。此洞生當絕壁下,龍泉晝夜流不舍。有口時為白云封,無人恰喜紅塵寡。我來歷級轉(zhuǎn)山坳,人聲漸小泉聲驕。一入龍門神倍旺,高舉兩袖風蕭蕭。暗中偷眼往內(nèi)注,的是蛟龍棲止處。欲仿張騫錄其源,怎奈漁郎不知路。有如谷口萬丈潭,杜公拔劍莫能攀。回顧怪石刻西東,披襟據(jù)石吟風松。有時長嘯驪相喚,應者答者聲滿空。小囗欲驚屈子賦,襟期同詡大風雄。果然身在清涼境,舉頭不見赤日影。偶蠶白水寒入牙,閑立青苔濕玉徑。對此使人意也消,功名富貴一齊冷。吁嗟乎! 附勢趨炎熱客多,冰山一倚旋蹉跎。瀟灑何如此閑樂,拍板高唱羲皇歌。
丁卯六月少珊題(35)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151-152頁。
程域林(1858年—1916年)(3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思南縣志》,第968頁。,字少珊,思南城內(nèi)人。幼嗜學,博覽群書。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進士,登張建勛榜,由翰林院編修官至侍讀充實錄館總纂。著有《說文通例》藏于家,其余經(jīng)學、小學及詩賦、雜文見《成均課士錄》。十九年(1893年)甘肅正主考,崇實學力,矯時人流弊,品學端粹,士林重之。(3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40、554,115,17,104頁。
萬圣山麓有李渭墓。“明參政李渭墓,在城東三里,萬勝山麓?!?3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40、554,115,17,104頁。筆者實地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李渭墓地已遭毀棄,具體遺址杳不可考。
其二,白泉漁樂。白水泉,在思南城南二里,一稱馬家泉,半出山為瀑布。《嘉靖思南府志》云:“馬家泉,在府城南十一里。泉自山麓流出,勢如瀑布,俗名曰白水泉?!妒啊吩疲骸R氏名泉’??と税部翟娫疲骸匙悠挛黢R氏泉,洞門無鎖石崖懸??軄碓罾柙|飲還吟刺史篇。月靜夜深無犬吠,云深春暖有龍眠。紅塵不到真仙境,誰謂蓬萊別有天?!?3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40、554,115,17,104頁。《黔記》云:“(城南)十二里有馬家泉,一名白水泉,泉如瀑布?!?40)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卷10,第282頁?!睹駠F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載:“白水泉,在思南城南二里,一稱馬家泉。水出半山為瀑布。”(41)《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點校,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8頁。
其三,桐崖鳴鳳。大桐巖(崖),在城北五里,演武校場在其下。(4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40、554,115,17,104頁。在今思南縣思唐街道大同社區(qū)附近。舊有大桐數(shù)株,故名之桐巖。《黔詩紀略》卷三云:“桐巖(崖),在城北五里,舊有數(shù)大桐繞之。演武場在其下?!?43)莫友芝:《黔詩紀略》卷3,第137頁。站在山腳仰望,山峰巍峨高聳,怪石嶙峋,青松翠柏環(huán)繞其間。站在山頂俯瞰,山城景色盡收眼底。
其四,三臺叢桂。三臺山,在今思南縣城烏江河岸東南七里,因山頂有三峰而名。冬季山巔霧氣覆蓋,雪凝不化,因又得名“三臺積雪”,成為郡中八景之一?!都尉杆寄细尽份d:
三臺,在府治南三里。山巔有三峰,奇秀可愛,峰上常有云氣覆焉。本朝巡按御史張淳詩云:“奇峰在目聳林垌,佳號三臺勒有名。峭峻人間爭仰翠,巉巖海內(nèi)亦稱靈。擎天偉績收安鎮(zhèn),宰物深仁著緝寧。時盼彩云飛絕頂,萬年光護紫微星?!庇盅舶从吠跣釉娫疲骸肮聞菽蟻砣f壑宗,碧霄深處立三峰。光浮嶼頂星霞接,影落波心蒼翠重。云近郵窗堪閣筆,石回江岸欲聯(lián)墉。請看崖靄悠揚上,生意猶堪散佳種?!庇痔锴镌娫疲骸暗矍才_星此降囗,芙蓉三朵插天青。移家未得親猿鶴,目逆時時到亭。”又安孝忠詩云:“聯(lián)峰雄勢谷南隈,四季云悠暝復開??墒蔷揿`凝正氣,夜深天上接三臺?!?44)《嘉靖思南府志》(貴州文庫本)卷1,第32頁。
王杏,字少壇,浙江奉化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任貴州巡按御史,原為陽明弟子,陽明歿后,繼入湛若水之門,成為甘泉弟子,宗王湛兩家之學。先是貴州鄉(xiāng)試附于云南,田秋疏請于朝,提出在貴州開科取士,章下貴州撫按,逾五年未有定議。王杏巡按貴州,即議上禮部,尚書夏言以聞,得俞旨,十六年(1537年),貴州遂專試諸生。(45)貴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校注:《道光貴陽府志》卷57,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15頁。在任期間,曾巡視思南,因作七律四首吟詠思南風光,其中之一即《三臺山》,其他三首為《德江覽勝》二首,《鲇魚天塹》一首。
《黔詩紀略》卷三云:“三臺山在城東南七里,左有三臺洞,洞門三石柱,大俱合抱,中宏廠,頂有穴,漏天光,今稱開仙洞?!?46)莫友芝:《黔詩紀略》卷3,第137頁?!睹駠寄峡h志稿》載:“三臺山,在城東南七里,根連諸山,蕩為巨壑,橫障得勝關(guān)之空,高踞云表,下有風神洞、開仙洞?!?4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08頁?!伴_仙洞,在城河東,山麓舊名三臺洞??な貏⒅t吉題曰‘開仙洞’,前有石柱三,大可合抱,中宏敞,石乳凝結(jié),俶詭離奇,頂有穴,噓吸天光,清嘉慶間,郡守項應蓮,于洞前聚石為臺。其下有泉,甚甘冽,側(cè)穴深遠,探奇者嘗舉火以游,聞風濤聲,不敢盡其境。”(4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09頁。這里要注意的是,此三臺山毗鄰萬圣山,俗稱筆架山,與思南城西約58公里的張家寨區(qū)胡家灣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的三臺山不是同一山,后者山頂有古建筑,在清咸同年間為號軍重要據(jù)點。
《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載:
開仙洞,在城河東山麓,舊名三臺洞。郡守劉謙吉題曰:“開仙”。前有石柱三,大可合抱,中宏敞,石乳凝結(jié),諔詭離奇,頂有穴,噓吸天光。嘉慶間,郡守項應蓮,于洞前聚石為臺,足布數(shù)席。下有泉,甚甘冽,側(cè)穴深邃,探奇者嘗舉火以游,聞風濤聲,不敢盡其境。(49)《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第247,94,95,247頁。
李渭在《三臺叢桂》中,以“本仁以種之,灌溉元穆漿”的詩句表達自己一生“為仁”的思想情結(jié)。此外李渭還另有一詩贊三臺山:
三臺山
奇峰在目聳林坰,佳號三臺勒有名。峭峻人間爭仰翠,巉岏海上亦稱囗。
擎天偉績收安鎮(zhèn),宰物深仁著戢寧。時盼彩云飛絕頂,萬年光護紫微星。(5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36頁。
其五,真源洞月?!肚娂o略》卷三載:“真源井在萬圣山頂,清澈一潭,甚旱不涸?!薄罢嫒?,萬勝山頂有真源洞,清澈一泓,雖旱不涸。明郡人李渭鐫‘真泉’二字,講《易》其上,撰《龍洞易問》。(《清一統(tǒng)志》)”(51)《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第247,94,95,247頁?!叭f圣山背有囗囗囗囗囗,萬歷李同野鐫‘臥月眠云’四字于臺側(cè)。(《黔詩紀略》)”(52)《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第247,94,95,247頁?!睹駠F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載:
龍洞,在府城東萬勝山麓??晒嗵锴М€,中有龍物,禱雨輒應。其頂又有真源洞,清澈一泓,雖旱不涸。明郡人李渭鐫“真泉”二字,講《易》其中,撰《龍洞易問》。(《清一統(tǒng)志》)(53)《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第247,94,95,247頁。
這里李渭講《易》之地指的是萬圣山頂?shù)恼嬖炊矗P者曾至此處實地調(diào)研,洞是一巨石,下有罅,其中有一泉井,尚留有李渭鐫寫的“真源”摩崖,惜字跡已模糊不清,周圍地勢平坦,很有可能“川上學舍”即在此處。(54)據(jù)思南李氏后人李愛民先生說,真源洞摩崖鐫刻的是“真源”二字,為李渭所書,而川上學舍在面對真源洞的左上方100米左右的地方,而且面對烏江。這可能寓意李渭在川上學舍面對烏江而有孔子川上之嘆,故以名之。
其六,德江晚渡。德江,一名水德江,即思南城郭外烏江下流。考德江,即今之烏江也?!兜拦馑寄细m(xù)志》載:德江,古延江,今烏江也。思南之水,以德江為巨流,自石阡葛閃渡而下至牛水口入境,首納明月溪水,次納銀溪口水,次納暗溪水,次納塘頭河水,次納掌溪水,次納昔樂溪水,次納埋鞋溪水,次納思邛水,次納牛渡灘水,次納獨油溪水,次納塹溪水,次納海溪水,次納馬蹄溪水,次納泉口寺水,次納豐落河水。出龔灘入四川酉陽州界,紀其大者,其細流不備錄云。(5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6,509,424頁。莫友芝《黔詩紀略》卷三按考之略曰:“德江一稱水德江,即烏江之下流。烏江出大定府之威寧州東北山中,下會云南鎮(zhèn)雄州西境,經(jīng)畢節(jié)、黔西、修文、遵義南、開陽北、甕安北、余慶西北、龍泉(今鳳岡)南、石阡北、思南西南,又經(jīng)城東,即德江渡也。又經(jīng)印江西北、婺川東北,西折北流,入四川酉陽南界。又北至龔灘,會湖北施南府溪水。又經(jīng)彭水西南,折西南流。又折而北至涪州城東北銅柱灘入蜀江(長江)。源流二千三百余里,昔人謂之延江水,亦稱涪江(涪陵水)、巴江、內(nèi)江、黔江、烏江也?!?56)莫友芝:《黔詩紀略》卷3,第121-122頁。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河,發(fā)源于貴州烏蒙山,唐代以前,稱延江,唐以后稱巴涪水、涪陵水等,明代始稱烏江。烏江全長1037公里,貫穿貴州全境,在重慶涪陵匯入長江,為長江七大支流之一。在貴州境內(nèi)河長874公里,通航河段589公里。從烏蒙山至遵義烏江渡為烏江上游,從遵義烏江渡至沿河為烏江中游,沿河以下為烏江下游?!睹駠寄峡h志稿》云:“思南水道,即烏江之下流,古所謂延江也,流至思南,始名德江?!?5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6,509,424頁。李渭所言德江,當指烏江之思南府一段?!肚∏献R略》載:“其江曰水德江,即烏江也。自石阡府入府界,經(jīng)城西有鯉魚峽,峽長十里,湍流灣溪,上有竇,若魚口然。又經(jīng)香爐灘,下為白鷺洲,又北三十里歷獅吼洞,有泉下瀉十余丈,激流怒吼,兩石排立,俗呼為鯉魚朝天。洞下為湖底灘,商旅皆于此易舟而下?!?58)愛必達:《黔南識略》卷16,羅麗麗點校,《續(xù)黔南叢書》第二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4頁。
除以上六景之外,李渭在思南還留有《嵇公泉》一詩:
嵇公泉
吾與二三子,覽勝求前賢。嵇公昔垂釣,傳聞于此泉。
披云尋往事,流水不知年。山空琴欲冷,樹古鶴來眠。(5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6,509,424頁。
嵇公泉,《黔記》載:“(城)南一里有嵇公泉,臨江。江中有小魚,以四月入夏潛于泉中,明年二月,雷動乃出,漁人網(wǎng)之?!?60)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卷10,第281-282頁?!肚娂o略》卷三,莫友芝按之曰:“泉在思南城南十里嵇公山下。山特起平地,昔有嵇囗人廬其上,仙去。泉為囗人垂釣處,有小魚,初夏即潛泉底,明年雷動乃出,方施緡網(wǎng)?!?61)莫友芝:《黔詩紀略》卷3,第137頁。《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載:
稽公泉,在府城西二里稽公山下。(《通志》)蓋稽公垂釣處。有小魚,嘗以四月潛于泉中,明年雷動乃出,漁人伺而網(wǎng)之。(《清一統(tǒng)志》)在思南城十里稽公山下。山特起平地,昔有稽囗人廬其上,仙去,泉為囗人所垂釣處。(《黔詩紀略》)(62)《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第248頁。
今嵇公泉位于思南縣城南烏江鲇魚峽內(nèi),距城1公里。相傳古時一嵇姓隱士隱居小巖關(guān)外嵇公山上,山因之以名,又常來泉邊垂釣,泉因以名。(63)參見汪育江:《思南三古文化》,第184頁。李渭《嵇公泉》詩,既表達了對嵇公古雅空寂意境的神往,又道出了嵇公泉名稱的來歷典故。
為仁堂,后稱為仁書院,在府城北?!睹駠寄峡h志稿》卷四《書院》載:
為仁書院,在思南府囗囗囗內(nèi),明知府田稔,推官伍佽與郡人李渭講學于此。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府劉謙吉重葺,題“理學名儒”額,巡撫田雯題“周情孔思”額。后廢。道光二十一年(1841),署府周作楫捐俸三百金重建講堂四楹,廳四楹。廳外甃池一泓,堂左增游廊為肄習所。巡撫賀長齡題“以友輔仁”額,并錫以聯(lián)。(6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22,78,227,379頁。
考為仁堂具體所在,清周作楫序《道光思南府續(xù)志》云:“余履任未久,訪知城東北,舊有鄉(xiāng)先生李同野為仁堂頹廢已久,急出俸重修堂構(gòu),為諸生肄業(yè)所?!?6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22,78,227,379頁。《民國思南縣志稿·職官志》周作楫條云:“為仁書院”在“郡北郭”,證明“為仁書院”在府城北?!睹駠寄峡h志稿》卷四載“為仁書院,在思南府囗囗囗內(nèi)”,而《道光思南府續(xù)志》則說“為仁書院,城北囗囗囗后”(6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22,78,227,379頁。。根據(jù)李渭在《修思南府學碑記》中的回憶,彼時李渭與田稔、伍佽等人于“囗囗囗中論孔子之學”(6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22,78,227,379頁。,由是可知,為仁堂應在其內(nèi)。故為仁書院應在思南府城北部(今屬思南縣第六中學所在地)。
考李渭在思南為仁堂講學的時間,最早可追溯至隆慶六年(1572年)。李渭在《修思南府學碑記》中回憶:“壬申(1572年,即隆慶六年),渭自粵入都,過舍,省封樹,育庵田公洎司理松滋伍公,晉諸譽彥囗囗囗中論孔子之學。育庵曰:‘孔學,學仁也?!?6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79,444頁。育庵田公,即思南知府田稔也,司理松滋伍公,即推官伍佽也。二人共邀李渭入囗囗囗為郡人講學。講學主題即是孔子仁學,又為紀念南京為仁堂盛會,故李渭命名其址曰“為仁堂”。
早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李渭任職于南京期間,陽明得意弟子王畿赴南京,主講于城中新泉精舍為仁堂,參加者有李遂、耿定向、蔡汝楠、王三渠、張士佩、許孚遠、顧桂巖、張緒、沈啟源、殷邁、王實等人。(69)《王龍溪先生全集·留都會記》卷4。李遂(克齋)時任南京兵部尚書,蔡汝楠(白石)時任南京工部侍郎,許孚遠(敬庵)時任南京工部主事,張緒(甑山)時任南京工部屯田郎中,沈啟源(霓川)時任南京禮部儀制郎中。這次盛會在王畿《留都會記》中又被稱作“為仁堂會”或“留都同志會”。(70)吳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系年:1522-1602》,北京:學林出版社,2003年,第261-262頁。作為耿定向的弟子,李渭參加了這次盛會,并于此時結(jié)識王畿、羅汝芳、許孚遠等人。李渭在隆慶六年(1572年)講學故里時,名其址曰“為仁堂”,乃是為了紀念南京新泉精舍為仁堂會,寓意賡續(xù)陽明為仁之旨,承接龍溪、天臺、近溪家風。
正是由于李渭于為仁堂講學傳道,開啟民智,此后仕宦名達,文人墨客,踵武前賢,相會于此,或重建、或興學、或主講、或憑吊、或賦詩、或撰文,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繼承同野精神,光大陽明心學,如劉謙吉、田雯、冉中涵、周作楫、賀長齡、吳瑞征等人資助修葺,講學其中,如姚夔、徐昌支、蕭嗣昌、鄭人惠、張鯤、何之潤等人賦詩作文,延續(xù)文脈。其中對為仁堂貢獻巨大者有劉謙吉、冉中涵、周作楫、吳瑞征等人。
劉謙吉,號仞庵,江南淮安人,進士,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戶部郎中任思南知府。三十年(1691年)劉謙吉重修為仁書院,追懷李渭當年講學事,有《仲夏為仁堂即事》詩二首記其事:
其一
巡皋晨愛出東岡,來坐先生舊講堂。晝永晴空松影亂,簾疏風細稻花香。
粼粼白石囗歸塢,漠漠蒼煙屟繞廊。當日德江江路下,一支流水接龍場。
其二
溪轉(zhuǎn)山回矗矗幽,凌歊且憩對新流。卻于樓下尋光景,豈以朋來作應酬。
荷笠掛瓢他日事,咬釘嚼鐵此心求。西南正學原毋意,仰止何須在句頭。(7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79,444頁。
第一首詩追述了李渭的心學淵源,他認為李渭之學源頭在陽明,且直承陽明,因為李渭揭示的毋意宗旨,實由陽明所傳至于王畿,王畿直接影響李渭,此乃即本體即功夫,直達良知本體,歸于萬物一體之仁,徹上徹下,了無滯礙之大學問。陽明心學在李渭的努力下,后繼有人,得到了發(fā)揚,故“當日德江江路下,一支流水接龍場”。第二首詩重點闡述了李渭的為學心路歷程和為學功夫,李渭年輕時為了探求本心,作種種功夫,乃有樓上樓下光景的求索,然而不管世事多變,求仁之心毫不動搖,必為圣人之志毫不衰減。一旦豁然貫通,仁心必然流行,良知必然發(fā)用,毋意原來是正學,何必枝枝葉葉向外尋!
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郡人冉中涵“主講為仁書院,書院為李同野先生講學地?!疄槿省?,同野堂名也。秋潭復揭‘求仁’二字于齋,與諸生相敦勉。”(72)陳田:《黔詩紀略后編》卷14,張明點校,《續(xù)黔南叢書》第八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72頁。先是明李同野于東北郭辟“為仁堂”講學,涵祖其意以志向往,品行醇正,后進仰之。(7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41,248,454-455頁。冉中涵,號秋潭,嘉慶三年(1798年)戊午科舉人,中式十四名。(7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41,248,454-455頁。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登吳廷琛榜。有《贊郡城六景詩》六首:
《圣嶺春耕》:屏山余沃壤,犁雨自年年。何當薄霧收,眺望復流連。刀耕遺風古,佳詠維前賢。鋤莠慰長懷,仰止白云巔。
《白泉漁樂》:鼓楫入江陰,乍聆泉聲聒。耳熟閭丈言,盛事夸漁奪。魚計工避餌,投竿鮮撥刺。祗今留真賞,清流自活活。
《桐崖鳴鳳》:浮煙淡碧梧,森然擢高岡。況復鳳雛棲,相枧如嶧陽。覽輝下有時,來儀卜休祥。陋彼鸚鵡姿,能言奚所望。
《三臺叢桂》:奇峰插太虛,佳號隆三臺。夙傳丹桂芳,根移月窟來。春深雨露渥,蒼翠足滋培。海上亦靈特,相將共徘徊。
《真源洞月》:秋夕披清景,寒泉漱澈冽。倒影玉盤沈,分暉余皎潔。千峰虛白散,一泓匯寥泬。兩兩證心源,水月應同澈。
《德江晚渡》:山城邇江流,夕陽分古渡。嘈嘈人語間,一葉競投暮。往復亦何常,悠然隨所遇。前洲白鷺間,登岸頻回顧。(7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41,248,454-455頁。
這六首詩,明顯受到李渭《和李別駕郡城六景》詩的影響,詩名文氣一脈相承,且中涵在心學上繼承了李渭的衣缽,主講為仁書院,復揭求仁之旨,高揚為仁之學,與諸生共襄敦勉,思南至今學風儒雅,文風濃厚,民風淳樸,或賴其化焉。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思南知府周作楫捐俸三百金重建為仁書院,重建工作由安化縣教諭吳瑞征具體負責,興建“講堂四楹,廳四楹,廳外甃池一泓,堂左增游廊為肄習所?!?7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27,537頁。周作楫,字小湖,江西泰和縣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翰林,由給事中出任銅仁知府。道光二十年(1840年)冬任思南知府。二十二年(1842年),調(diào)貴陽知府,擢貴東道,遷貴州布政使?!睹駠寄峡h志稿·職官志》載:“周作楫,江西泰和縣人,庚辰(即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翰林,兩任學政,由給事中出為銅仁府,道光二十年(1840年)冬署。續(xù)捐義倉、教紡織??け惫袨槿蕰海脧U,捐俸三百金成之。巡撫賀長齡錫以聯(lián)。”(7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27,537頁。事竣,安化縣教諭吳瑞征撰《為仁書院記》,詳述了為仁書院的興廢歷史,今錄全文如下:
為仁書院,前明李大參講學處也。我朝康熙三十年(1691),山陽劉讱庵先生重葺之,距今百五十年矣。道光庚子(1840)冬,泰和周小湖太史來守是邦,閱《郡志》猶存其名,進都人士而告之曰:
人之不可一日無仁,仁之不可一日不為,凡讀書者,類能言之,而行或不逮。予謂天地萬物,一仁之貫,相與維系于無窮也。人而仁,則天理周流,窮達常變,均有以自見,否則私意潛藏、桀驁狙詐、谿刻且雜,出于倫常,日用之地、士習之衰,正人材之盛衰、人心之厚薄,其端實肇于此。世之讀書者,株守時下,高頭講章,經(jīng)書旁訓,便握筆為制義帖,括以從事于科名,孰則與于仁?孰則與人不仁?若者為仁之近而有功,若者為仁之過而無當,何以培一物而謂之仁,何以覆一物而亦謂之仁?今日果能力去一不仁乎?明日果能勉行一仁乎?久之,而念念皆仁,事事皆仁乎?有以知其不逮矣,予用是心,儀前哲而思有以復厥初也。
屬吏瑞征敬聞斯言,乃集都人士,鳩工飭材而為之。中設講堂,后建祠奉同野鄉(xiāng)賢,齋舍旁列,又有水亭回廊,足供藏修者游息?;蛟?,是役也,糜白金數(shù)百,皆出太守清俸,為仁固由己哉,盍志之,以示來者。瑞征因述所聞之大而并詳其細。(7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14-415頁;又見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120-121頁。標點有出入。
吳瑞征,貴州遵義縣人,舉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安化縣教諭。他在文中借周作楫之語,重申李渭“為仁”之旨,認為“天地萬物,一仁之貫,相與維系于無窮”,此乃“人材之盛衰、人心之厚薄”之關(guān)鍵。強調(diào)“人之不可一日無仁,仁之不可一日不為”,并指出若人能處處為仁,日日行仁,久而久之,則“念念皆仁,事事皆仁”,天下必將歸仁焉。
點易洞,位于府城西小崖門(小巖門)左,李渭講《易》其中,因之而名“點易洞”。今有學者認為思南城南的朝陽洞為李渭當年講學的點易洞:
朝陽洞,位于思南城南二里的天馬山下。天馬山,又名錫帽山,山馬形,為思南山城右手護脈。以其在城右,故又名白虎巖。其半山腰有一洞,寬闊涼爽,洞口向東,便命名為朝陽洞。明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家李渭辭官返鄉(xiāng)(此說有誤,李渭乃致仕回鄉(xiāng)——引者注),便在此招徒講學,點解《易經(jīng)》,此洞又名為“點易洞”。李渭站在洞口,面對滔滔而去的烏江,在洞口石壁書寫有“不舍晝夜”四字。此洞今存。(79)崔道貴、安國瑞、盧太玄:《思南四千年紀事》,第304頁;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21頁,亦從此說。
此說恐有誤,因為歷代史志記載,點易洞位于城西之小崖門(小巖門)左,而朝陽洞在城南的天馬山下,方位與位置都與朝陽洞對不上號。翻檢《嘉靖思南府志》卷一《山川》云:
崖門,在府治西,兩山對峙,崖郡險峻,官道出其中。左曰大崖門,右曰小崖門。永勝、武勝二關(guān)即依崖而立。蓋郡之門戶也??と颂锴镌娫疲骸氨葎訇P(guān)西地,懸崖?lián)砜こ?。云根含古色,鳥道困人行。嚴重興頹廢,孤高比介清。會當?shù)墙^頂,平揖大微星。”又《登崖門》云:“登高縱目盡清秋,萬里云山在兩眸。地脈不因黔水斷,風光似與達人留。鳥鳴木落空村響,竹暝煙生石澗幽。興極馬蹄隨處到,恍疑身已在滄洲。”又一詩云:“云霽風清玉宇空,平看飛身俯琳宮。偶然小憩登高足,前面長途正不窮?!?80)《嘉靖思南府志》(貴州文庫本)卷1,第33頁。
可知此時尚未有“點易洞”之名,因李渭尚未來此講學。點易洞之名是在李渭萬歷年間講學后才有,故《嘉靖思南府志》無載。
《道光思南府續(xù)志》卷一載:“點易洞,城西小巖門左,郡人李渭講《易》其中。”(8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5頁。同卷又有“天馬山,城南二里,一名錫帽山,山馬形,為郡城右手護脈。以其在城右,故又名白虎巖。下有朝陽洞,郡人李渭書‘不舍晝夜’四字?!?8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3,509,460-461,263頁。同書卷十二《摭遺》又載:“(思南)城之南曰天馬山,固城之障山也,以府治向東,其山在右,石壁高出,因名白虎崖?!苯衩耖g謂天馬山為獸王山,山下臨江之朝陽洞,有李渭所題寫的“不舍晝夜”四字,今已不存。
從以上史料,可證朝陽洞不是點易洞,其一,方向不同。朝陽洞在城南,點易洞在城西之小崖(巖)門左,兩者肯定不是同一個洞。《民國思南縣志稿》載“天馬山”條與《道光思南府續(xù)志》相同,同卷所載點易洞仍為“在城西小崖門左,郡人李同野講《易》其中。”(8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3,509,460-461,263頁??梢娮髡卟⒉徽J為朝陽洞和點易洞為同一個洞。
其二,環(huán)境不同?!睹駠F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載:“思南城西,點易洞下路旁石壁,石刻有‘云深處’三字,徑四寸,大一尺。嘉靖間張鈺題?!?84)《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古跡志·秩祀志》,第87頁。今朝陽洞附近并未發(fā)現(xiàn)有“云深處”石刻,亦從側(cè)面可證朝陽洞不是點易洞。《道光思南府續(xù)志》有郡人符克閭《點易巖懷大參同野先生》詩:
茲巖實幽峭,昔賢存遺跡。河洛泄元機,羲文衍道脈。懷人千載前,嗜古久成癖。剝復參陰陽,乾坤究翕辟。昭然與目謀,燦若從心適。石鏡照韋編,兀坐云生席。得意幾忘言,深山常驀驀。同野古達人,點易丹霞谷。河洛闡圖書,蒼茫滿心目。念茲翕辟門,俱是乾坤屋。象爻幽且深,觀玩往而復。寄語此山靈,我將歌伐木。覽勝求前賢,嗜古深山曲。邈矣結(jié)天根,悠然探月窟。不知太極前,誰剖九與六。羲文雖已遠,河洛宛如掬。安得會心人,傳聲在深谷。(8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3,509,460-461,263頁。
符克閭,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丙午科舉人,郡城人,中式三十五名,由普安縣教諭升遵義府教授,選甘肅成縣知縣,品學兼優(yōu),授徒課子均成就。性沈毅,時胥徒勢甚張,閭獨不假詞色,士氣稍振,巋然為一郡倚重。年八十有八,猶日構(gòu)制藝,援筆立就如少壯,時詩古文詞,斐然可觀,著有《慎詒堂稿》。(8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3,509,460-461,263頁。從其“點易丹霞谷”詩句,可知點易洞周圍確如《嘉靖思南府志》所說的“兩山對峙,崖郡險峻”,田秋詩句所說的“比勝關(guān)西地,懸崖?lián)砜こ恰?,“望高縱目盡情秋,萬里云山在兩眸”,這里并沒有面對奔流不息的烏江。
《道光思南府續(xù)志》載:“巖門山,城后山,巖險峻。左與五老峰峙,曰大巖門,設永勝關(guān),出婺川路。右與天馬山峙,曰小巖門,設武勝關(guān),出石阡府路。兩關(guān)依巖而立,為郡門戶?!?8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4,474,480,32頁。莫友芝《黔詩紀略》卷三按田秋《巖門山》詩云:“山即思南城所倚,極巉峻。左與五老峰連峙,曰大巖門,門設永勝關(guān),俗稱大巖關(guān),出婺川道由之。右與天馬山連峙,曰小巖門,門設武勝關(guān),俗稱小巖關(guān),出石阡道由之。兩關(guān)郡之門戶?!?88)莫友芝:《黔詩紀略》卷3,第105頁。
郡人安于有《小巖關(guān)》詩云:
西去越重巖,雄關(guān)一線開。路通霄漢上,人帶嶺云來。
縹緲嵐煙接,延緣草樹堆?;乜瓷铰聪拢ゾ毨@城隈。(8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4,474,480,32頁。
清人洪亮吉(1746年—1809年)亦有《小巖關(guān)》詩云:
足底先驚萬疊山,半空樓閣自回環(huán)。紅云堆砌不知冷,白水繞門無用關(guān)。
日影鏡光偏照耀,鳥聲人語合綿蠻。差憐送客殷勤甚,七里岡前馬未還。(9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4,474,480,32頁。
田秋《思南府筑城記》亦曰大小崖乃思南最險之域:
西麓子曰:郡可無城矣。丘陵踞其背,大川繞其趾,二崖門之險,鳥道盤迂,昏黑難履。卓哉,天下之險域也。往年流賊擁數(shù)萬之眾,逼數(shù)舍之地,垂涎眈視者,數(shù)旬而去。雖守臣之功不可忘,而地險亦不可誣也。(9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04,474,480,32頁。
所謂二崖門,即指大巖門、小巖門,即今大巖關(guān)、小巖關(guān)。兩座崖門山,地勢險峻,其間狹窄陡峭的山間小道曲折迂回,天黑更難得通行。
又《黔記》載:“(府城)西有崖門山,兩山對峙,巖壁險峻,官道出其中。左曰大巖門,右曰小巖門,永勝、武勝二關(guān)依巖而立,郡之門戶也。去崖門數(shù)里,有迎春洞、藏春洞。二洞不甚深廣,而壁石奇潤,樹林喬郁,妍花異卉,盛產(chǎn)其中,一郡佳景也?!?92)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卷10,第280頁。大巖、小巖二關(guān)與太平關(guān)和得勝關(guān),組成思南城之四關(guān)。太平關(guān),在城河東,出印江路;得勝關(guān),在城河東南,出石阡路;永勝關(guān)(大巖關(guān)),在城西一里,出婺川路;武勝關(guān)(小巖關(guān)),在城西南二里。(9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29-130頁;又見貴州省思南縣人民政府編:《貴州省思南縣地名錄》,1985年,第450頁。
從以上諸人之詩與各種史乘所載,可知點易洞周圍奇險無比,且又多洞穴,與朝陽洞的周圍環(huán)境大不相同也。
其三,點易洞附近有永勝、武勝二關(guān)??加绖佟⑽鋭俣P(guān):永勝關(guān),在城西一里,出婺川路,即大巖門,明知府周舉修,知府帥機重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府夏修恕首捐俸二百五十兩,倡修由關(guān)前至煎茶溪抵石重蓋,共九十里,計費錢二千零百緡。(9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29,130,454頁。武勝關(guān),在城西南二里,即小巖門,明知府周舉修,知府帥機重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府夏修恕,捐俸銀一百五十兩,修治關(guān)前接鎮(zhèn)江閣十里。署縣陳文衡募修邵家橋、塘頭路,共四十里。夏府義捐俸四十兩,修越石阡府五十里,府屬之大地方路四里。(9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29,130,454頁。洪亮吉有《袁太守送行至武勝關(guān)麓即席賦贈》詩曰:
袁君揖我處,絕壁立千丈?;@輿方欲下,飛瀑眼前滉。
竹亭留少坐,茶話覺清曠。雨立三百人,升頭至微悵。
愁霖敢安坐,急騎出崖上。澗水奪路流,巖門不能抗。
前行泥滑滑,黑霧馬前障。五里甫出山,晴光草頭放。(9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29,130,454頁。
其四,再從《嘉靖思南府城圖》分析亦可見點易洞不是朝陽洞。從下圖中分析,整個思南依山巖以為城,俯德水以為池,東為太平門,南為永安門,西為中和門,北為遵化門。而小崖門(小巖關(guān))、武勝關(guān),都位于思南城西南側(cè),右為白虎巖,左為中和山,既為護城關(guān)隘,也是古驛道必經(jīng)之處。周圍奇石嶙峋,懸崖高聳。通道兩旁摩崖石刻甚多,今存“人間天上”“心境”等,如今已擴建200多級石階直達關(guān)口。郭子章《黔記》云:“(城)南山川壇有朝陽洞。南二里有天馬山。”(97)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卷10,第281頁。又云:“山川壇在(思南)城南三里?!?98)《黔記·群祀志》卷12,第336頁。而小崖門、武勝關(guān)卻在西,一目了然。筆者曾至思南城西小巖關(guān)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一洞名“古洞”,或有可能此洞為李渭講易之“點易洞”。
圖1
李渭在思南建立書院,傳播心學,開黔東北一代學風,影響波及黔東乃至黔中各地。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安化知縣姚夔在其《講學堂記》云:“思唐雖僻處,從前李同野、田西麓諸先生,丕振文風,昌明理學,迄今為黔省稱最?!?9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70,339,289頁。受思南心學傳播的影響,鄰近的石阡、印江、務川的學風也蔚然興起,明代石阡建立了明德書院,清代印江建立了龍津書院(依仁書院),婺川建立了敷文書院,與思南的為仁書院、中和書院等相呼應。彼時,遠近問學者數(shù)以千計,從學者不僅有本地人,還有遠至江西等地者。如貴州思南人蕭重望、熊時憲、郭宗蔭、冉宗孔、安岳、安岱、李宗堯、李廷鼎、李廷謙、李廷言、羅國賢、羅廷賢、羅明賢,印江人田惟安,務川人胡學禮,江西人賴嘉謨、徐云從等一時俊彥皆慕名至其門下,使得陽明心學傳播到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思南成為貴州陽明心學的五大重鎮(zhèn)之一。
李渭有五子,其中次子、四子師從其學。
李廷鼎,生卒年不詳,李渭次子,重義好施,積書汲古,以庠生告養(yǎng)之。(10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70,339,289頁。撰有《明教錄》。
李廷謙,生卒年不詳,李渭四子,字仲吉。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舉人,中式第九名。授直隸真定縣教諭、國子監(jiān)助教。后升云南楚雄府同知、知府。后擢升云南按察副使。廷謙“性至孝,事繼母蕭氏惟謹,友愛諸兄,和處異樂無間言。提學凌琯采諸輿論,獎其門曰:‘孝友著聞’?!?101)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古籍整理委員會編:《萬歷貴州通志》卷16,第305頁。他在道德學問上,也能繼承父志,“答諸生問難,辨博無滯”,“日進諸生,講論無不服其淹雅”(10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70,339,289頁。,在地方上影響較大。年輕時,曾得到江南名士、思南知府帥機的賞識,并有《桂花十月重開于學宮且時方修學事為益奇楊學博偕弟子李廷謙蕭重望等請余紀其盛賦之》云:“朱宮奕匕氣相鮮,玉蕊冬初故黯然。不逐桃花隨日艷,自除荊棘犯霜妍。天香浥郁招搖并,圣闕崇高雨露偏。應有郄詵符瑞應,敢云訟理得連翩?!?103)帥機:《陽秋館集》卷10,沈乃文主編《明代別集叢刊》第3輯第18冊,合肥:黃山書社,2016年,第580頁。楊學博,即楊成性,字益奇,學博乃古代學官之別稱。云南浪穹縣人,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舉人,十一年(1583年)任思南府學教授,成為李廷謙、蕭重望的業(yè)師。他才敏學優(yōu),廉慎不茍,后升四川烏蒙府通判。(10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85頁。
帥機(1537年—1595年),字惟審,號謙齋,臨川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江西鄉(xiāng)試中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羅汝芳應湯顯祖之父湯承塘之邀,講學于撫州臨川”(105)蔡世昌:《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羅近溪先生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59頁。,帥機與湯顯祖、姜鴻緒結(jié)社里中,“面質(zhì)修身為本之學于羅明德(羅汝芳)?!?106)劉繩武修、紀大奎纂:《道光臨川縣志·人物志》卷二十二之五,道光3年重修。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任汝寧府學教授,創(chuàng)辦大梁書院,選聘能師講學,文風斐然。升國子監(jiān)學正,旋遷工部主事。后升南京禮部郎中。(107)臨川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臨川縣志·人物志》,北京:新華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671,671頁。萬歷九年(1581年),以南京禮部郎中升任思南知府。心行頗古,不諧于俗,廉干有能。邃學問,善吟詠。尤加意學校,獎拔士類,多所成就。識郡人李廷謙、蕭重望于青衿中。(108)《黔記·宦賢列傳七》卷40,第922頁;又見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80-181頁。帥機聰明好學,擅長文、賦。曾隨軍征西夏,作《平西夏頌》,為穆宗賞識,召到錄史館任職。后又升為南刑部侍郎。一次遇皇太子出閣視事,又作《出閣講學頌》以獻,甚獲嘉許。但從政非其所長,官場屢遭挫折,后辭官歸家,專事著述。(109)臨川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臨川縣志·人物志》,北京:新華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671,671頁。著有《謙齋集》《陽秋館集》《南京賦》《北京賦》等。當時,帥機與湯顯祖、邱兆麟、祝徽被譽為“明代臨川四大才子”。又與邱兆麟、?;詹⒎Q為“三大名士”。后世評價三人云:邱作詩才思敏捷,用詞造句,常能化腐朽為神奇,別開生面;祝的文章師承王安石,勁骨奇姿,博大精深;帥機作賦即景生情,妙筆生花,所作“兩頌”(《平西夏頌》《出閣講學頌》)、“一賦”(《南北二京賦》),深為明神宗賞識。“公卿競相傳抄,紙為之貴”(《明才子傳》)。(110)《臨川縣志·才鄉(xiāng)紀略》,第45-46頁。李廷謙、蕭重望能得到帥機這樣的名士指點與賞識,說明二人亦非常人也。
李廷言,生卒年不詳,李渭之侄子,撰有《先行續(xù)錄》四卷。(111)《黔記·藝文志下》卷15,第378頁。
李培初,生卒年不詳,李渭孫,廷謙子,善書。有詩贊萬圣山云:“德江江水浸芙蓉,人在危岑秋思濃。波搖素練孤村出,云霽風高萬壑空。迷轍當年緣岐路,杖藜此日寄行蹤??赡苡鸷采兹眨w度層霄百二峰?!?112)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卷10,第281頁。另有詩和李渭《嵇公泉》(和原韻):“選勝近魚峽,題詩憶昔賢。披云尋古道,倚石聽鳴泉。攀幽乘遠嶼,問道愧流年。坐起前山月,松高白鶴眠?!?11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24頁。
李纘初,生卒年不詳,李渭孫,善書法,精篆刻。
蕭重望(1550年—1631年),字劍斗,思南人(114)一說“(江西)豐城人,貴州解元,御史?!币姟端膸烊珪そ魍ㄖ尽みx舉七》卷55。同卷“萬歷十四年(1586)丙戌唐文獻榜。蕭重望,豐城人,思南籍,御史?!?。父蕭亮自江西豐城來,寓思南府之水德司,遂著籍。在思南府學學習期間,被帥機寄以厚望,并有《別蕭秀才重望》詩贈之,惜此詩不傳。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鄉(xiāng)試第一,次年中進士,登唐文獻榜。為人端方嚴正,出仕歷有異政。十五年(1587年),授知河南省陜州府閿鄉(xiāng)縣(今河南靈寶縣)(115)《四庫全書·河南通志·職官五》卷34。。十六年(1588年),調(diào)任開封府祥符縣知縣。(116)《四庫全書·河南通志·職官四》卷33。二十年(1592年),升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蕭重望主纂《思南府新志》,并為之作《重修思南府志序》?!度f歷思南府新志》十卷,知府趙恒(號仲庵)主修,郡人進士蕭重望主纂,李廷言、李宗堯和安岱三人皆參與其事,惜此志今已亡佚。思南修志,始于明代,自嘉靖十三年(1534年)以來,萬歷、清康熙、乾隆、雍正、道光及民國約400多年間,前后七次修志。其中散失較多,現(xiàn)存志書僅《嘉靖思南府志》《道光思南府續(xù)志》《民國思南縣志稿》三部。《嘉靖思南府志》為嘉靖十三年(1534年)思南知府洪價主修,教授鐘添主纂,郡人進士田秋刪定,全志2冊8卷。《道光思南府續(xù)志》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府進士夏修恕、安化前任知縣進士陳文衡、后任知縣舉人楊矩源主修,郡人蕭琯、何廷熙主纂,全志12冊12卷?!睹駠寄峡h志稿》系1920年縣知事馬震崑修,郡人陳文燾主纂,共4冊10卷。三部志書共18冊,計90余萬字,1991年由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合訂編輯點校內(nèi)部出版,分別于1991年和2002年兩次印刷。除此之外,《康熙思南府志》或仍存于世。該志系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府劉謙吉修纂,郡人舉人徐昌文助纂,安化縣鄭伯漠、印江縣任倫道、務川縣童世俊等7人參加編纂,全志分9卷53目。(117)見姚敦睦:《思南歷史探微》,2013年9月內(nèi)部印,第204頁?!睹駠寄峡h志稿》卷十《藝文》錄有范承勳、衛(wèi)既齊、劉謙吉等人的《康熙思南府志序》。另有一說《康熙思南府志》系余慶知縣蔣滌攝府事時,增益陸世楷原稿而成。在該志《自序》謂“或有譏我以代庖之人而為越俎之事,此事可已而不已,費可省而不省,其為迂愚也固矣。”(118)見李獨清:《潔園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25頁。今《康熙思南府志》傳本極少,今人貴州師范大學教授李獨清家中藏有原刻本,故茲附識于此。《雍正思南府志》為清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馮泳修纂,今佚?!睹駠寄峡h志稿》卷十《藝文》錄有馮泳《雍正思南府志略序》。
二十六年(1598年),任廵按宣大(明朝宣府和大同的合稱,屬于九邊重鎮(zhèn)的其中兩處。宣大之中的宣府鎮(zhèn),是明朝九邊重鎮(zhèn)之首)御史。(119)《乾隆大同府志·職官》卷10。為表揚忠孝,以鼓天下賢家人心,勵萬世地方風俗事,蕭重望向萬歷皇帝奏疏,請為思南府第一個進士,忠孝義三烈俱全之重臣申祐建祠祭祀。萬歷皇帝乃下圣旨:“忠臣申祐,代駕死節(jié),實績有據(jù),本當優(yōu)恤,速令入祠享祀,謚蔭。”并賜申祐謚號“忠節(jié)”。申祐其人其事并蕭重望《題奏缺漏申侍御土木堡忠臣廟名位疏》文俱見拙文《王陽明黔籍再傳弟子李渭家世考述》。(120)王路平、石祥建:《王陽明黔籍再傳弟子李渭家世考述》,《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二十七年(1599年)任直隸巡按御史。凡四奉代巡,多所條奏。上疏條陳安黔五策:一請設湖南偏沅巡撫;二請設云貴總督;三請設思南府同知;四請罷貴州稅課;五請設印江縣學。據(jù)《明實錄·神宗實錄》載: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閏四月己亥,直隸巡按御史蕭重望條陳安黔五策,事關(guān)兵部者三。部覆以聞,一清尺籍謂,貴州所轄,有上下各六衛(wèi),西四衛(wèi),宜將各衛(wèi)額軍核實清查,簡壯勇、汰老弱,務收實用一議。督鎮(zhèn)原議,督臣平時駐劄四川上游,遇警移駐鄰近,有事去處調(diào)度,則黔蜀皆得,隨便駐節(jié),無容更議矣。惟是移銅仁總兵于偏橋,移清浪參將于銅仁,普安增兵將以備應援,龍泉設府佐以資協(xié)守,事體既屬,更張舉動,不厭詳慎。應行總督撫按,會議具奏,一拓疆圉。謂黔省,蕞爾單弱可慮,擬待事定,既割楚之偏鎮(zhèn)平清,以專黔轄。又割蜀之永寧、烏鎮(zhèn)以拓黔壤。但版圖久定,恐有窒礙,應通行三省總督詳加商確。上然之。(121)《明實錄·神宗實錄》卷334。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初,播州事變,天下擾攘,諸方征稅礦以充糧餉,獨黔地幸免。六月,應天衛(wèi)百戶范倉進言:“恪遵祖制,敬復貴州稅課,少助大功?!鄙显唬骸百F州稅課并土產(chǎn)名馬,有裨國用,差內(nèi)官監(jiān)左監(jiān)丞張慶率原奏官民往黔,照例征收。”旨下,八番士民謷謷,一時中外臣工咋舌錯愕,謂黔方用兵,民坐萬仞坑中,益以飛丸激矢,令人膾截耳。于是吏部尚書李戴,都察院左都御史溫純、副都御史郭惟賢、僉都御使陳薦,戶部尚書陳蕖,兵部尚書田樂、王世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貴州道御史應朝卿,御史蕭重望紛紛上疏,奏請罷貴州稅課。(122)《黔記·止榷志》卷13,第346-350頁。此事也載入了《明實錄·神宗實錄》336卷中:“萬歷二十七年(1599)六月,置貴州稅課,遣內(nèi)官張慶往。以輔臣沈一貫極言罷之。時大小臣工,諫者連章未已。上患之。因諭次輔曰:‘貴州稅課,差官非專為貨財,欲訪彼中軍民之利病、起釁之繇耳。既聞卿言,復念兵事方殷已從停寢。但大臣義同休戚,尤當仰體調(diào)停鎮(zhèn)靜,何乃紛紛瀆擾,其如國體何。特諭知之?!苯?jīng)郭子章、宋興祖、沈一貫等人的反復爭取,神宗遂罷貴州稅課,并下優(yōu)詔答之曰:
覽卿奏揭,忠君愛國,遠慮深謀,嘉尚不已。貴州差官,非專為貨財,欲訪彼中軍民利病、起釁之由耳。朕復思之,黔中正在用兵囗囗之時,敕諭中使已停寢矣。(123)《黔記·止榷志》卷13,第350,350頁。
旨下,貴陽軍民舞蹈踴躍,甚至有泣下者。圣天子舉動如此,何憂賊哉?明年六月,播州平,稍隙,予摭拾舉朝諍疏,次第其語,作《止榷志上》。(124)《黔記·止榷志》卷13,第350,350頁。
郭子章對請罷貴州稅課之事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說:
礦稅之遣,宇內(nèi)共苦,蕞爾貴陽,主上不難反汗,聽閣臣之諍,章以為仁明武三善具焉。仁故隱黔氓罹于鋒鏑,明故見萬里外,武故必于戰(zhàn),不以稅使分封疆臣之力。不然,以黔之瘠,章之庸,益以礦稅,立槁耳。黔槁而西南可完活哉?雖然,蘇文忠言之,欲聞仁人之言與天下之大計,自非元老,將安取斯?是舉也,機發(fā)于舉朝之諍,而環(huán)轉(zhuǎn)于密勿大臣。黔之幸,西南之幸也。(125)《黔記·止榷志》卷13,第350-351頁。
同年十月朝廷采納蕭重望建議,增設大同鎮(zhèn)門守備及馬營守御。“十月癸卯,增設大同鎮(zhèn)門守備及馬營守御,從御史蕭重望之議也。”(126)《明實錄·神宗實錄》卷340。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五月乙丑,直隸巡按御史蕭重望建言設印江縣學,輒報可嗣。其言曰:
思州、思南故為田氏兩酋據(jù)。國初,雖納款奉寶而煽虐梗化致廑天討。永樂間,改流建學寢,成禮讓之俗。二百年余,無復囗患。近日,故總兵石邦憲勸誘囗囗囗囗囗,以儒冠衣被服其子而歸命,恐后明效昭然。播氏之敢于從逆者,良繇積威所劫人不知方而獷悍如故無感也。今印江縣介在酋播、鎮(zhèn)筸之間,青衿既滿百,而寄學思南,又稱不便,以故洞寨子弟即有向化之心,往往患苦跋涉,弦誦中輟。該縣官民僉謂,印江建學其有益于化民甚鉅。臣熟其囗廡廨署,祭器廩餼,諸費種種,備具第以疆事倥傯,撫按官未遑題諸耳。相應比照先年嫠川縣,及近日云南路南州事例,準其建學。其興隆衛(wèi)生徒止數(shù)十人,乃教授、訓導兼設,殊屬冗員,合無裁革該衛(wèi)訓導,改設印江縣教諭,頒給條記,勸率囗囗,將文德洽于遐壤,而椎結(jié)盡冠裳,無復有頑梗為亂者矣。報可。(127)《明實錄·神宗實錄》卷359。
后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十月辛巳,濟陽衛(wèi)千戶何其賢奏:“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原任御史蕭重望請查天下郡邑歲額會銀解部益餉,至今未見題覆。乞敕內(nèi)官同臣等,首將浙江、江西、湖廣省屬庫藏見貯,無礙錢糧清查解進,雖數(shù)十萬兩,猶不可量?!鄙县熢摬?,玩視前旨,不行題覆。命各處內(nèi)監(jiān)孫隆等,會同撫按嚴查具奏,有隱匿支吾,指名參治。(128)《明實錄·神宗實錄》卷340?!吧褡跁r,御史蕭重望請核府縣歲額銀進部,未報上?!?129)《明史·食貨志三》卷79。萬歷四十年(1612年)五月壬寅,“降原任御史蕭重望為湖廣靖州判官。”(130)《明實錄·神宗實錄》卷495。蕭重望于萬歷二十七年被彈劾,不知何故遲至萬歷四十年才被降職,時間長達十三年之久。
明崇禎四年(1631年),蕭重望卒于官署,御賜棺殮,馳驛歸葬。祀西臺四杰坊,并祀印江。西臺四杰坊,因祀田秋、李渭、敖宗慶、蕭重望而建,田秋移科場,李渭開理學,敖宗慶著巡撫之績,蕭重望為御史開印江縣學,一時并稱西臺四杰。據(jù)《道光思南府續(xù)志》載:
西麓先生搬移黔省科場,措項置買試卷,桂藩時,經(jīng)舉人邵宏儒等呈請于桂督舒鳳翼、桂撫王有能,就明遠樓立西麓先生木主,配魁享祀,今黔省自開科迄令四百余年,通省鄉(xiāng)試,永免卷價,而明遠樓設牌陪享如故,備紀其事。俾后得所考焉。前明節(jié)義理學官績諸公,以正統(tǒng)時長官李盤殉鎮(zhèn)竿囗囗為首,次即申公祐殉也。先土木之變,申公,李公甥也。其后正德田公秋為給諫,移科場,建務川學有功桑梓。又二十余年,迄嘉靖李公渭、敖公宗慶同鄉(xiāng)榜,李則開理學之先,敖則著撫巡之績。又四十余年,迄萬歷蕭公重望為御史,開印江學,一時稱西臺四杰。(13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01,115頁。
西臺四杰坊,具體所在之處,今已不可考。有人認為在京城西街。(132)見銅仁網(wǎng)http://www.tongren.gov.cn/2019/0409/182372.shtml。
又清康熙年間思南知府劉謙吉在《康熙思南府志序》贊之曰:“惟是忠孝大節(jié),躬代乘鑾者,彼何人也?今何以不侍御若也。銅鈴齊鳴,孤軍深入者,彼何人也?今何以不留坡若也。必為圣人,倡學西南者,彼何人也?今何以不大參若也。開科目之初者,給諫也。覆婺學之議者,中丞也。請印江之學者,柱史也!”(133)《民國思南縣志稿》,第353頁。筆者按:侍御者,申祐也;留坡者,李盤也;大參者,李渭也;給諫者,田秋也;中丞者、柱史者,蕭重望也。
《道光思南府續(xù)志》載:“明都御史蕭重望墓,在城東三里,椅子山頂?!?13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01,115頁。據(jù)今版《思南縣志》載:“明監(jiān)察御史蕭重望墓,位于城東椅子山,距城1公里許,為石室墳墓,外有封土,墓前豎華表一對,已毀,墓殘存?!?13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思南縣志》,第815頁。
蕭重望是李渭門下最為杰出的弟子,與李渭四子李廷謙同年鄉(xiāng)舉?!安傩試勒?,學有根柢,令河南多異政。”(136)莫友芝:《黔詩紀略》卷12,第429頁。著有《奏草》,已佚。編著有《萬歷思南府志》《貴州通志》,均已佚。單篇存世文章有《李先生祠記》《題奏缺漏申侍御土木堡忠臣囗名位疏》《重修<思南府志>序》《賀紹南翁安老先生榮秩序》《修安化縣治碑記》《同野先生年譜序》《同野先生祠編序》等。
熊時憲,生卒不詳,字不倍,萬歷歲貢生。官四川遵義縣(今貴州省遵義)主薄,講論理學,從者甚眾。與羅國賢、安岱輯有《同野先生年譜》八卷,惜此書不傳。
郭宗蔭,生卒不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舉人,中式二十七名,曾任四川鄰水縣知縣。郭子章《黔記》載:“郭宗蔭,嘉靖甲子舉人。端方耿介,事伯兄以恭謹稱。少讀書,獨處一室,鄰婺有夜奔者,正色拒之。斷虀刻志,布素戒奢。振鐸邛州,峻卻修贄,捐俸濟貧。士王翰等皆尸祝其家。擢令鄰水,倡正學,獎節(jié)義,有政聲,褚國賓等遮道攀留,豎碣以永其思。掛冠林下,彌勵清修。絕跡公庭,不為私謁。蔽屋三楹,荒田八畝。居然寒士,可以風矣?!?137)《黔記·鄉(xiāng)賢列傳四》卷47,第1010頁。由此可見其品格之高潔。
冉宗孔,生卒不詳,萬歷歲貢生,明經(jīng),任陜西略陽縣知縣,操守廉潔。歸里,闡揚正學,繼同野而起。(13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9,218-219頁。得李渭真?zhèn)?,與胡學禮一道被后世稱為“思南人能繼同野講正學者。”(139)莫友芝:《黔詩紀略》卷3,第131頁。以子冉崟得顯貴,贈文林郎。
安岳,生卒不詳,字紹南,思南人,長官司正長官,受學于李渭。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襲長官職。因繼其父采楠木殿材有功,且孝范遐邇,“能奉至德、效忠勤”,綏邊稱職,于萬歷七年(1579年)被敕封為昭信校尉(14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9,218-219頁。,李渭有《世侯安紹南榮受封典序》一文祝賀。文曰:
圣天子迎和萃祉,備典尊親,廣德達情,以大孝治四宇。凡百辟群牧微邇遐,能奉至德、效忠勤,有勞乃位,輒示旌寵,且推恩所自出,以順天下,各欲自盡心于是。安侯紹南得晉昭信校尉,階配楊氏封安人,并封其父南江如子,秩母王氏如楊氏封,龍章鸞書,韡韡休碩,稱至榮矣。鄉(xiāng)薦紳士,群造其庭,舉賀事,屬渭言,渭乃言曰:“紹南豈不誠純孝子哉!今之言孝者異,是鼎鑊釜,桂瓿椒胾,日涚酪盞以進于親,曰吾親不饑,庶幾吾孝也;不知所以尊親,即康觚渹鍰,君子以為不宿飽矣。夾繡綺褕,大袑褒服,日裁綈鞲以進于親,曰吾親不寒,庶幾吾孝也;不知所以尊親,即撫衿襲衽,君子以為可朝褫矣。層軒雕棟,鳥革翚飛,日除堂奧以居其親,曰吾親安樂,庶幾吾孝也;不知所以尊親,即身旋席暖,君子以為不駐足矣。此何以故?事親不識大耳?!?/p>
紹南事識其大者,其集慶綏福,恒自南江。南江少負遠志,履官初即銳意便民,不為自裕計度,當路者輒有青年志正,褒獎稍稍,揚歷日久,于民多所建立,督采殿材,役至勞伙,處之從容,每奏奇繢,其善政多可紀者,王安人佐之。有內(nèi)助聲。紹南繼其后,乃益光駿舊德,紹纘往休,非南江之所祗承者弗事,非南江之所區(qū)畫者弗行,以故士悅民戴,四隅鄉(xiāng)風,率所轄遠邇僻陬,罔不熙恬成俗,此其為孝,敦實崇本,不以文物。紹南有茂之、仰之二弟,兄克友厥弟,弟克恭厥兄,閨閥怡愉,既翕且樂,此其為孝,修身齊家,篤近范遠。予所謂識其大也。和氣所溢,將橫四海、塞天地,不可佐輔,圣天子純孝治理哉!此可以迎恩承寵矣。乃命左右書之于帛以賀。(14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78,218-219頁。
播州事變之初,安岳表示愿意出糧餉資助官軍平復,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加封明威將軍,授指揮僉事。(14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78,218-219頁。,李渭弟子蕭重望有《賀紹南翁安老先生榮秩序》詳述此事?,F(xiàn)錄全文如下:
上御宇二十有三年,內(nèi)順外威,承平日久,播囗囗囗,蜀黔騷動,兩省撫按重臣,飛章于朝,歲無虛月。天子赫然震怒,簡命司馬,羽書旁午,有事于西南也。去年,臺使者行部黔中,號思銅守帥而庭督之曰:“若其以材官云騎,投石穿楊之士來應者,什才二三?!碧柖伎h守長而庭督之曰:“若其以糗耩、芻秣、蓐食待戰(zhàn)之需來應者,益寥寥矣?!卑埠羁辉唬骸袄铣际朗車鳎硎氯?,發(fā)且種種,馬革之愿何日忘之?王師囗囗,安得執(zhí)殳先驅(qū)?滅此而朝食。所可憂者,則餉為最罄,累世所積及某三十年之祿,入于糇糧之助,庸無當于萬之一乎!”乃白之府公,府公為趙中庵先生,適以歲事入都覲禮竣,言于大司馬石東泉公,且曰:“思南比歲大浸,與播事會兵荒之郡也,如安請師行,足以給饋餉。即爾郡之氓黎枵腹俟哺者,駢而踵相接也,以斯振鄴之不可乎?”司馬公稔趙公忠信有長慮不欺也,遂報可。朝廷嘉侯之忠加明威將軍。
先是侯綏邊稱職,天子下璽書褒美,授校尉秩視昭信。他封二尊人,而侯之祖義士君以救荒,表宅里先司正君太守,君皆以循良被寵,命事在郡,乘中此家,心如金石,其來舊矣?!对姟吩唬骸氨私环思偅熳铀??!币允琼灪罡蓢乙?。又曰:“世之不顯,厥猷翼翼。”以頌侯承家之孝也。不佞,輒擊節(jié)喟嘆曰:“侯于是有三難焉,輔車齒唇,謀夫必先及之,侯乃心王室,不恤其私,一已;功名之志,壯而勤,垂老而倦,人情之常,侯之忠貞久而彌堅,老而彌篤,二已;郡邑之吏,有幽明之典以驅(qū)之于前,有吏議以怵之于后,故不敢為不善,又不敢不為善。侯世官也,前無所驅(qū),后無所怵,見義勇為,萬人必往,三已。”多士曰:“安公猝辦餉為郡邑倡,吾屬復有脫巾者耶!”逆賊曰:“吾誠負固雄于一方,天生是人,國有良干,其奈之何?”天子曰:“有臣如是南,顧奚虞焉?夫一舉而慰三軍之心,褫蠢虜之魄,紓九重霄旰之憂,旦晚罪人既得露布以聞,勒勛猷,敘勞勛,誰能右之?”
秩曰:明威蜜國家宣威之臣矣。侯起諸生為民牧,嘗受學于李同翁夫子。其孝友之懿,姻睦之仁,律身之嚴,惠下之澤,奉賓輸貢之忠,禽馘囗囗之績,讀書好義,尊賢禮士之風,其得天也。瑞荷吐芳,其得人也。獎激無算,不翅如《家范》所述,樂性集所稱,可不謂賢于人遠乎!漢卜式輸財助邊,武帝尊顯之賜爵,關(guān)內(nèi)薦至御史大夫,今昔以為美譚。安將軍忠愛于天朝者無已,則天朝所以報功詔德而尊顯之,以風示海內(nèi),如西漢故事者,又豈但稱明威巳哉!又豈但稱明威已哉!(14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78-379頁。
蕭重望在文中不僅歷述了安岳安邊資餉之功,更是對安岳的人品進行了褒揚,認為他有“孝友之懿,姻睦之仁,律身之嚴,惠下之澤,奉賓輸貢之忠,禽馘囗囗之績,讀書好義,尊賢禮士之風”等諸多美好品行,故敕封他為明威將軍,實至名歸。另外,本文明確指出了安岳的師承關(guān)系,“侯起諸生為民牧,嘗受學于李同翁夫子”,所謂“李同翁夫子”,即指李渭。
安岱,生卒不詳,字仰之,長官司正長官安岳之弟。事跡待考,僅知他與李廷言、李宗堯同學,為庠生,三人還對當時知府趙恒撰的《思南府新志》贊嘆有加。與羅國賢、熊時憲輯有《同野先生年譜》八卷,又與李宗堯輯有《同野先生祠編》三卷。據(jù)《黔記》載:李同野先生既圽,諸門人服先生之教,不能忘,故奉檄而特祠之。門人安岱、李宗堯編輯其事,亦所以示不忘也。蕭重望為序,略曰:
嗚呼!先生之學,毋意也。特祠,非先生意也,二三子之意也,奚有于編?夫二三子者,好之不足,而蘄以永之。夫惟有以永之,乃今然后知二三子之意非阿私也已,乃今然后知先生之德,毋意于人之不忘,而不能忘也已。(144)《黔記·藝文志下》卷15,第387-388頁。
李宗堯,生卒不詳,思南人,萬歷歲貢生,事跡待考。
羅國賢,生卒不詳,思南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舉人,中式第五名,學博行飭,精敏有守,任四川通江縣知縣(145)《道光通江縣志·職官志》卷六記載:“羅國忠,思南人,舉人。嘉靖朝?!?,勤于蒞事,弊政悉除。處林下,手不釋卷,言笑不茍,譽滿鄉(xiāng)評。(14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8,288,289,339頁。羅國賢育有二子,能繼父學,皆有才名。長子羅萬言,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舉人,中式二十四名,官河南武陟縣知縣。次子羅萬品,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舉人,中式二十七名,官廣西崇善縣知縣。羅國賢傳世詩文有《四個山》《白鷺洲》《同野先生年譜序》等。
羅廷賢,生卒不詳,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年)舉人,中式第二十三名,行己以圣賢為期,飯蔬衣布,窮約自甘。事孀母至孝,母疾,衣不解帶。訓育幼弟明賢,不久外傅,業(yè)擅明經(jīng),卒以成名。歷官州牧,任湖廣長沙府同知,屢著循聲,入四川西充縣名宦。萬歷二十年(1592年)祀鄉(xiāng)賢祠。(14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8,288,289,339頁。
羅明賢,生卒不詳,萬歷七年己卯(1579年)舉人,中式第五名,為人謙和謹厚,官浙江鄞縣教諭,升云南蒙自縣知縣,卓有聲望。(14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8,288,289,339頁。
田惟安,生卒不詳,印江人,諸生。性純孝,有見識,應襲朗溪司世官,不愿仕,讓弟襲任。篤志好學,朝夕不怠。從李同野游,后卒,同野哭以文。略曰:“世習舛戾,仁道湮塞。渭以攰身,力追先哲。子來助予,實肩其責。四禮緒舉,浮靡漸革。行之既久,當為善國。今子亡矣,誰成此里仁美俗,樹此士人之善則?”(149)《黔記·棲逸列傳》卷52,第1057頁??梢娫诶钗夹闹?,田惟安被視為衣缽之傳人,并寄以厚望。
胡學禮,生卒不詳,婺川人,廩生,素精邵堯夫數(shù)學(象數(shù)易學),志向清潔,淡泊自如,不求仕進,有古隱士風。(15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8,288,289,339頁?!对笇W集》卷一載,胡學禮曾持李渭之書問學于鄒元標。元標在其《有儒生思南胡精邵堯夫數(shù)學持李同野大參書謁予贈之以詩》曰:“圣學本無言,言者即不知;大道本無思,有思屬外馳。榮華尋常耳,今古更共之;貧賤信所遭,富貴亦有時。鹍鵬元萬里,鷦鷯自一枝;萬里元非逺,一枝亦非卑。嗟嗟寰中士,擾擾竟何為;局蹐一生耳,徒令達者嗤。置身五行外,庶不負男兒;君更勿念我,久矣玩庖羲。”(151)鄒元標:《愿學集》卷1。對胡學禮推崇備至,并以“鯤鵬”許之,由此可知胡學禮的學術(shù)造詣。
賴嘉謨,生卒不詳,江西萬安人,一說永豐人,祖籍河南衛(wèi)輝。少年時,隨父賴潔到思南,聰慧過人,拜當時還只是舉人的李渭為師,是入李渭之門最早的弟子,他好學不倦,日夜與同門交相切劘。賴嘉謨問學數(shù)年后,回鄉(xiāng),中進士?!洞笄逡唤y(tǒng)志》卷三百九十六載:“明賴嘉謨,江西人,幼隨父潔之思南府幕,聰慧絶倫,從李渭游,好學不倦,數(shù)年后歸,成進士。”據(jù)明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卷九十七記載:“賴嘉謨,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進士,永豐人,歷知府?!甭c年間(1567年—1572年),任福建邵武府知府。在任期間,多有惠政。劉良弼在《遵例舉劾官員等疏》評價:“邵武府知府賴嘉謨,貞能范俗,廉不干名本,平易而敷施,曲體乎民情,雅有如傷之視,干實事而政令不輕于更革,自成畫一之規(guī)安靜??蓴M乎循良品局足稱乎君子?!?152)劉良弼:《刻中丞蕭巖劉公遺稿》卷4。并建議“賴嘉謨、林梓、潘民模、楊沂俱以三年考滿,仍當遵例,免其赴部,照舊管事,查給應得恩典者也?!?153)劉良弼:《刻中丞蕭巖劉公遺稿》卷4。隆慶四年(1570年),賴嘉謨修建建南道(154)建南道,駐延平。邵武府,隸延建邵道,明代屬福建布政司。清順治三年(1646年),隸武平道及分守建南道??滴趿?1667年)并廢。按:“明初制,恐守令貪鄙不法,故于直隸府州縣設巡按御史,各布政司所屬設試僉事。已罷試僉事,改按察分司四十一道,此分巡之始也?!薄安颊緟⒄⒆h分司諸道。督糧道(十三布政司各一員,俱駐省城)。督冊道(江西、陜西等間設)。分守道:浙江:杭嘉湖道、寧紹臺道、金衢嚴道、溫處道(俱駐省)。江西:南瑞道(駐省)、湖東道(駐廣信)、湖西道(駐臨江)、饒南九江道(駐九江)、贛南道(駐南安)。山東:濟南道、東兗道、海右道(俱駐省)。山西:冀寧道(駐省)、河東道(駐蒲州)、冀北道(駐大同)、冀南道(駐汾州)。陜西:關(guān)內(nèi)道(駐省)、關(guān)西道(駐鳳翔)、西寧道(駐涼州)、關(guān)南道(駐興安)、河西道(駐慶陽)、隴右道(駐鞏昌)。河南:大梁道(駐省)、河南道(駐河南)、汝南道(駐南陽)、河北道(駐懷慶)。湖廣:武昌道、下荊南道(駐鄖陽)、上荊南道(兼兵備,駐澧州)、荊西道(兼兵備,駐安陸)、上湖南道、下湖南道、上江防道(或駐荊州、岳州)、下江防道。福建:興泉道(駐泉州)、福寧道(駐興化)、漳南道(駐漳州)、建南道(駐延平)、汀漳道(駐上杭縣)。廣東:嶺東道(駐潮州)、嶺西道(駐高州)、羅定道(兼兵備,駐羅定州)、嶺北道、嶺南道(駐南雄)。四川:川西道、川北道(駐保寧)、上下川東道(駐涪州)、上川南道(雅州、嘉定二署)、下川南道(敘州、瀘州署)。廣西:桂平道(駐省)、蒼梧道(駐梧州)、左江道(駐潯州)、右江道(駐柳州)。貴州:安平道、貴寧道(駐省)、新鎮(zhèn)道(駐平越)、思仁道(駐思南)。云南:臨安道、騰沖道、瀾滄道。”(見《明史·志第五十一·職官四》卷75)公館。據(jù)《福建通志》卷十九載:“建南道公館,在府治西北,明隆慶四年(1570年)知府賴嘉謨建,萬歷間知縣宋良翰重修。國朝康熙六年(1667年)裁官,十年(1671年)新設廵道兼攝延、建、邵三府事,二十一年(1682年)知府張一魁重新修建,督學按臨校士于此?!?155)《福建通志》卷19,第56頁,見《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286》總第5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影印版。萬歷四年(1576年)三月庚戌,升福建邵武府知府賴嘉謨?yōu)樯綎|鹽運使。(156)《明實錄·神宗實錄》卷48。萬歷七年(1579年)十一月丁未,升山東鹽運使賴嘉謨?yōu)樗拇ㄗ髤⒄?157)《明實錄·神宗實錄》卷93。萬歷十年(1582年)四月辛丑,賴嘉謨以病乞致仕。(158)《明實錄·神宗實錄》卷123。
徐云從,生卒不詳,字時際,江西清江(今江西樟樹市西南臨江鎮(zhèn))人,監(jiān)生。早年曾從唐順之(159)唐順之(1507年—1560年),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后世稱其為荊川先生。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明代陽明心學南中王門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抗倭英雄。唐順之懷抱經(jīng)世之志,不僅篤志于圣賢之學,還精通奇門遁甲、兵法戰(zhàn)陣、刀槍拳棍,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曾跟他學過槍法。嘉靖八年(1529年),會試第一,廷試二甲第一。歷官翰林編修、兵部主事。時倭寇屢犯海疆,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親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擢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督師抗倭途中不幸染病,于通州(今南通)去世,享年54歲。謚襄文。著有《荊川先生文集》十二卷、《諸儒語錄》十卷、《儒編》三十卷、《左編》一百四十二卷、《右編》五十卷、《文編》六十四卷、《稗編》一百二十卷、《左氏始末》八卷、《批選周漢文》十二卷。此外,還有《批點史記》《批點漢書》《兩漢解疑》《兩晉解疑》等。、羅洪先(160)羅洪先(1504年—1564年),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明代陽明心學江右王門重要代表人物,陽明先生私淑弟子,杰出的地理制圖學家。嘉靖四年(1525年)中舉,八年(1529年)赴京會試,廷試一甲第一中狀元。歷官翰林院修撰、左春坊左贊善。嘉靖十八年(1539年),任經(jīng)筵講官。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八月卒,享年61歲。贈光祿少卿,謚文恭。著有《念庵羅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冬游記》《廣輿圖》等。學習,后聞李渭興學黔中,就負笈遠從,終身不忍離開。他學習刻苦,廢寢忘食,每與朋友論學,多所規(guī)益,時吐危論,善于汲引,人自鼓舞不倦。同學常稱之曰:“坐無徐子,諤諤罔聞。”其以直諒見長,他認為荊川、念庵都不如李渭篤實。李渭有詩贈之:“川上論心成邂逅,攬衣不惜度江關(guān)。歌聲動處溪光靜,劍影高懸斗齊斕。千里何人能命駕?四時老我只登山。北城近見龍沙長,可使驪珠是等閑?!?161)《黔記·寓賢列傳》卷43,第960-961頁??梢娡皩χ畼O為器重。后云從卒于思南,墓在大巖關(guān)外。
在李渭的弟子群中,李渭三子(李廷謙、李廷言、李廷鼎)繼承父業(yè),思南三賢(羅國賢、羅廷賢、羅明賢)著書立說,冉宗孔、胡學禮講明正學,蕭重望篤志于學,為政廉潔,開印江縣學,并列西臺四杰之一,最得李渭心學真?zhèn)鳎抢^李渭之后的黔東陽明心學大家,至今為鄉(xiāng)人所稱頌。
李渭興學黔中,在思南建立書院,傳播心學,開創(chuàng)黔東北一代學風,其弟子人數(shù)眾多,頗具一定規(guī)模,且影響一方,使得陽明心學傳播到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思南成為貴州陽明心學的五大重鎮(zhèn)之一。
在黔中王門大師孫應鰲、李渭、馬廷錫三人中,要數(shù)李渭弟子人數(shù)最多。據(jù)史料記載,有千人之多。今有姓名可稽者,有蕭重望、田惟安、熊時憲、郭宗蔭、安岳、安岱、李宗堯、李廷鼎、李廷謙、李廷言、羅國賢、羅廷賢、羅明賢、冉宗孔、胡學禮、賴嘉謨、徐云從等17人。
孫應鰲(1527年—1584年),字山甫,號淮海,貴州清平(今凱里市爐山鎮(zhèn))人,祖籍江蘇如皋。其入黔始祖孫華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來貴州任龍里衛(wèi)總旗,后升為副千戶,駐清平,其后遂在清平落籍。其曾祖父至父輩以舉人入仕府縣文官,因此,應鰲出身于世代儒學書香門第。弱冠登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鄉(xiāng)試第一。三十二年(1553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改戶部給事中,以后先后任江西按察僉事、陜西提學副使、四川右參政。隆慶元年(1567年)以僉都御史,巡撫鄖陽(今湖北鄖陽),三年(1569年)遭謗,遂辭官歸里。萬歷初年(1573年)起任原官,次年升大理寺卿。其后任戶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掌國子監(jiān)祭酒,起刑部右侍郎,直至晉南京工部尚書。58歲卒于故里,御賜祭葬,贈太子太保,賜謚文恭,立祠于清平城內(nèi),后人尊之為孫文恭先生。孫應鰲少時就受王陽明在黔東南留下的《清平衛(wèi)即事》《興隆衛(wèi)書壁》《月潭寺公館記》等詩文的影響,對陽明的思想和業(yè)績產(chǎn)生崇敬和向往之情。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陽明弟子徐樾來貴州任提學副使,親自為貴州生員講課,孫應鰲有緣聆聽,徐樾見應鰲而大奇之,許以“必冠多士”,孫應鰲遂以徐樾為師。次年,應鰲果然中鄉(xiāng)試第一名。應鰲中舉后,曾赴武陵桃岡精舍,拜蔣道林為師,朝夕聽講問難,學業(yè)精進。他記錄乃師教言,輯為《道林先生粹言》一書。在桃岡與馬廷錫同學,交誼極厚。其《懷馬心庵》詩有句云:“萬桃岡上共歌游,十載離心繞故丘?!庇纱丝芍瑢O應鰲乃為陽明再傳弟子。孫應鰲學識淵博,著作宏富,傳世者有:《四書近語》六卷、《淮海易談》四卷、《教秦緒言》一卷、《幽心瑤草》一卷、《督學文集》四卷、《學孔精舍詩鈔》等,今人趙廣升輯有《孫應鰲全集》行世。孫應鰲“為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與當時江西的羅汝芳、四川的趙貞吉、湖北的耿定向一起被時人許為“心學四大名士”,海內(nèi)群以“名臣大儒”推之。隆慶、萬歷年間,孫應鰲在家鄉(xiāng)筑學孔書院、山甫書院、學孔精舍,集一生學問,全力講學,闡揚心學,一時名滿天下,為黔中王門大師。(162)王路平等:《陽明文化與貴州旅游——貴州陽明文化旅游圈的透視與開發(fā)》,第107-108頁。
孫應鰲這樣的黔中王門大師,雖然在家鄉(xiāng)清平講陽明心學達十余年之久,亦曾培養(yǎng)大量弟子,史載親炙非黔籍弟子有溫純、張學詩、宋昂、李發(fā)、喬因羽、喬因阜數(shù)人(163)其中張學詩、宋昂、喬氏兄弟的線索由輯《孫應鰲全集》者趙廣升博士提供。,而黔籍弟子僅孫世禎一人而已。
溫純(1539年—1607年),字景文,一字希文(164)欽定四庫全書:《陜西通志·人物第二十五》卷55;又見《明史·列傳第一百八·溫純傳》卷220。,號一齋,謚恭毅,陜西三原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舉人,解元,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進士。初授壽光令,下車殲巨寇馬天保,勸耕織、辟草萊、決寃獄,一切以經(jīng)術(shù)飭吏治。大司空朱衡以河役費多,為言者所劾,行勘莫敢任者,純請行,覈得其實,群議遂息。(165)《陜西通志·人物第二十五》卷55。歷官戶科、兵科給事中、湖廣參政、河南參議、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浙江巡撫、戶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贈少保,天啟初追謚恭毅。(166)王路平等著:《明代黔中王門大師孫應鰲思想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14頁。著有《溫恭毅集》三十卷,入選《欽定四庫全書集部》?!睹魇贰吩u價:“(溫)純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167)《明史·列傳第一百八·溫純傳》卷220。
宋昂,陜西咸寧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鄉(xiāng)試第三名,官南陽教諭,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7月)任解州(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qū))知州。(168)《民國解縣志·官師表》卷12,第608頁,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8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張學詩,陜西盩厔(今周至縣)人,甲子科第八名。博綜群集(169)《乾隆盩厔縣志·選舉》卷7。,知名當世。(170)《乾隆盩厔縣志·人物》卷8。二人與溫純俱孫淮海先生門人,且同科中舉,又為溫純屬下?!督糖乜備洝肪矶}“門人張學詩、宋昂等緝錄”。
李發(fā),字道充,涇陽人,官至青州府同知。(171)王路平等著:《明代黔中王門大師孫應鰲思想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14頁。
喬因羽(1532年—1592年),字思儀,號鴻齋,陜西耀州人,喬世寧長子。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鄉(xiāng)試第三十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進士,授山西洪洞知縣。十三年(1585年)升兵部職方司主事、員外郎。十七年(1589年)升直隸廣平府知府,一年后以病解綬歸。事跡見喬因阜《直隸廣平府知府鴻齋先生暨配贈孺人楊氏封孺人許氏合葬墓志銘》。(172)喬因阜:《遠志堂集》卷12,萬歷間刻本,12頁。喬因羽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冬十二月,為孫應鰲《督學詩集》所撰的序言落款時,自稱“關(guān)中門生喬因羽”。
喬因阜,字思綿,陜西耀州人,喬因羽之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辛酉科鄉(xiāng)試第八名,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歷官戶部郎中、浙江提學副使、太仆寺少卿、南京右通政、浙江督學道等。(173)《嘉慶耀州志·選舉志》卷6。著有《遠志堂集》十四卷。(174)《陜西通志·經(jīng)籍第二》卷75。
喬世寧(1503年—1563年),字景叔,號三石山人,陜西耀州人,嘉靖四年(1525年)解元,十七年(1538年)進士,官至河南參政、四川按察使。編纂有《耀州志》,著有《丘隅集》等,是明代著名文史學家。
孫世禎,字正甫(175)根據(jù)趙廣升博士提供的資料《萬歷五年進士登科錄》:“孫世禎,貫貴州清平衛(wèi),官籍,直隸淮安府安東縣人。國子生,治《易經(jīng)》。字正甫,行十,年二十六,八月十九日生。曾祖洪,百戶。祖斌,百戶。父繼武,知縣。母歐氏。具慶下。兄世相,百戶;世楊、世極、世裕。弟世爵、世祐。娶蔣氏。貴州鄉(xiāng)試第二十四名,會試第二百七十八名。”見龔延明主編、毛曉陽點校:《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下)》,寧波:寧波出版社,2016年版,第556頁。,一說字興甫(176)李獨清:《孫應鰲年譜》,貴陽: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印,1990年,第145頁,內(nèi)部印刷版。,清平衛(wèi)人,自幼即從學于孫應鰲,萬歷元年(1573年)舉人,五年(1577年)進士。歷官廣西桂平知縣、南京工科給事中、韶州知府、四川順慶知府、云南按察副使等。所著《就正詩稿》二卷,今已亡佚?!肚娂o略》錄其詩一首。今人李獨清《孫應鰲年譜》引《清平縣志》云:
孫世正(應作禎,避清帝諱改),字興甫,幼從淮海先生游。萬歷癸酉(即1573年,萬歷元年)舉于鄉(xiāng),益扃戶力學,每有心得,輒錄之,久而成貼。丁丑(即1577年,萬歷五年)成進士,授桂平縣。時囗囗嘯聚為囗,公單車抵其巢,論以威信,賊羅拜聽命。兩臺交薦,行取南京工部給事中。萬歷初,囗囗多不法,公悉數(shù)其罪,詞甚激切,政府報公書曰:“自巨珰馮保擅權(quán)十余年,內(nèi)外章奏,無敢一字及中官者。大疏入,心甚憂之,昨得旨始釋。”會禁中促取翠屏,屏料及雕鏤甚細,出窯見風,破碎難成,廠工被箠楚無算,言者輒得罪,公上疏,得旨極罷。出守韶州,尋以憂去。服闋,補順慶府,府故有官店歲租,公悉捐之,以店房為社學,以余租給貧士。遷云南按察副使,備兵瀾滄,公以母老,迂道歸省,相聚月余。母卒,公哀痛過甚,尋卒?!小毒驼姼濉范?。(177)李獨清:《孫應鰲年譜》,貴陽: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內(nèi)部印,1990年,第145-146頁。
有論者謂,黔中新添衛(wèi)(今貴定縣)人邱禾實、邱禾嘉兄弟和邱禾實之子丘懋樸、邱懋素以及邱禾嘉之子邱懋宏均為孫應鰲私淑弟子,而經(jīng)筆者考證,邱氏諸子惜不屬于孫應鰲的親傳弟子,其中之邱禾實乃南中王門蕭彥的黔籍弟子,乃王陽明之三傳弟子也。(178)當另著文專論,茲不贅述。
馬廷錫,字朝寵,號心庵,貴州宣慰司(今貴陽)人,生卒年月不詳,大致與孫應鰲、李渭同時。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舉人(179)《乾隆貴州通志·人物志·鄉(xiāng)賢貴陽府》卷38。,其祖父、父親、子、孫皆為舉人,是為五世舉人之家。是時蔣信提學貴州,馬廷錫從其學,是為陽明再傳弟子。馬廷錫中舉后,選為四川什邡縣教諭。其“教士以敦倫為重,立品為先,身先董率,終始不替”的做法,很受什邡人的好評。后張東河中丞以“有翰苑才”薦之,升為內(nèi)江縣知縣。任內(nèi)洗寃澤物,政績有聲。不久聞蔣信大講心學于桃岡,顧自以心性之學未澈,履任僅二年,乃棄之而奔湖南常德桃岡書院蔣信門下,受學數(shù)年,心有所悟,乃返貴陽,與清平孫應鰲等為性命之交。于貴陽南明河漁磯構(gòu)筑棲云亭,靜坐其中三十余年,潛心研究心學,日夜在其中大講陽明心學,悠然自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貴州巡按王紹元疏薦于朝,曰:“篤信好學,妙契圣賢之經(jīng)旨;默坐沉心,遠宗伊洛之淵源?!?180)《乾隆貴州通志·人物志·鄉(xiāng)賢貴陽府》卷38。馬廷錫堅辭不就,仍一心講學。而馬廷錫由此聲名大振,四方學者益宗仰之,以致南方學者爭相負笈請學于漁磯、棲云之間,黔中陽明心學再為之振。隆慶四年(1570年),貴州巡撫阮文中、貴州按察使馮成能擇城東隅(今貴陽省府路)新建陽明祠一座,名為“陽明書院”,請馬廷錫主講其間。聽課者常有數(shù)百人,馮成能亦常親臨聽課,貴州人士盡師其教,咸知有心性之真。其卒后,貴陽人以鄉(xiāng)賢祀。著有《漁磯集》《警愚錄》,惜不傳。郭子章謂:“王文成與龍場諸生問答,莫著其姓名,其聞而私淑者,則有孫淮海、李同野、馬內(nèi)江。讀三家著述,真有朝聞夕死可之意,可以不愧龍場矣!”(181)莫友芝:《黔詩紀略》卷3,第130頁。
馬廷錫于貴陽城南魚磯構(gòu)棲云亭(今甲秀樓處)聚徒講學達三十余年,雖受學者眾多,然今有姓名可考者僅其子馬文標、其孫馬彥鰲二人,二人皆舉人,皆官至知州。
孫應鰲、馬廷錫在貴州培養(yǎng)的弟子人數(shù),有名有姓者,與李渭相較,未能及也。
黔中王門三大師黔籍弟子中,名聲最盛者,當數(shù)李渭弟子群。在李渭弟子中名聲最盛者有李廷謙、蕭重望、安岳。
李廷謙不僅受到江南名士帥機的賞識,亦能繼承其父李渭之學,且能在處世為官方面有所成就,最終官至云南按察副使。
蕭重望青年時期也得到了江南名士帥機的賞識和其師李渭的器重,他曾獲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鄉(xiāng)試第一,次年中進士,登唐文獻榜,名聲斐然。在事功上,他上疏安邊五事,請設偏沅巡撫、云貴總督、思南同知,設安化縣學、印江縣學,都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并恩準。
安岳為思南長官司正長官,在思南當?shù)?,不管從家族名望,還是從個人聲望來說,亦可謂有口皆碑的。播洲事變之初,最先表示籌集糧餉幫助官軍平復,受到朝廷加封明威將軍。
孫應鰲弟子溫純、張學詩、宋昂、李發(fā)、喬因羽、喬因阜諸人,雖然在關(guān)中地區(qū)名氣較大,然溫純等卻非黔籍弟子,對貴州文化教育事業(yè)并無實際貢獻,故黔人對其知之甚少。而黔籍弟子孫世禎雖有惠政,官至副使,但對黔中的影響與李渭弟子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馬廷錫子馬文標,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舉人,官知州。孫馬彥鰲,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舉人,官知州。其名聲顯然不能與李廷謙、蕭重望、安岳等人相提并論。
黔中王門三大師中,要數(shù)李渭弟子群在貴州的影響最久。其中最久者如蕭重望、冉宗孔、安岳三家,直至清道光年間,三大家族仍有才子賢士出焉。
1.蕭重望家族
蕭亮,重望父,江西豐城籍,水德司人,以子重望貴,累贈奉大夫。(18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5,245頁。
蕭其澤,重望孫,安化人,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舉人,官四川敘州府知府。(18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5,245頁。有詩《登中和山》(分韻得深字)曰:“官閑地僻正堪尋,把臂相招便入林。六七十年皆健步,尋常一會亦經(jīng)心。德江駕浪通吳楚,圣嶺犁云自古今。不道山川分圣概,多情延佇倍高深。”(18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42,245,446,344頁。
蕭嗣昌,重望曾孫,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科十六名舉人,官四川江油縣知縣。(18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42,245,446,344頁。存詩《為仁堂即事》云:“朋來舊跡又重輝,熊軾偏偏下講帷。楹樹朱程留太極,庭懸周孔見幾希。不徒作賦爭分幟,每與傳經(jīng)欲解衣。今日追陪函丈在,肯教明月讓虛歸?!?18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42,245,446,344頁。另有《封簡家洞尸胲碑記》一文存世,碑存于思南縣西北22公里的鸚鵡溪鎮(zhèn)簡家洞頂,主要記敘了清康熙年間吳三桂不滿削藩之策而生事,不久三桂死,其子吳世璠自殺,手下兵卒潰散,流入思南,禍害鄉(xiāng)里,使思南“百里內(nèi)外,莽為荒區(qū),野虞無人”,而鸚鵡溪之簡家洞,最為慘烈。現(xiàn)錄全文如下:
封簡家洞尸胲碑記
庚申之役,寇兵四潰,百里內(nèi)外,莽為荒區(qū),野虞無人,各率其家室,扶老攜幼,崎嶇于山林巖穴間,與豺狼貍貓之寢處,幸繳萬分之一內(nèi),全者十之三四,禍者十之六七,而鸚鵡之簡家洞,囗囗囗囗囗,以谷量其人名,其數(shù)莫可稽也。定侵世,吉安公聞是故也,興然怒,憫盡漢而瘞之,將勒石以識其事,屬余記焉。夫收囗暴胲,古者謂之京。武功懲淫也,淫嗟此順民也,非囗所加夫何功之職,而囗之而乎,而安公之囗于是乎大矣,音西伯莽無主胲,西土稱其仁,及枯骨惟時枯胃以是磯美何多讓焉。鳴呼,人固有一死,忠孝節(jié)義之論,殺身成名者,何足悼矣。比數(shù)未囗死囗囗囗囗囗不聞者,輕于鴻毛。若是哉,向安公力白骨且安及此地也。余于囗囗囗囗囗安公之善行,且以囗囗之貧生囗囗囗囗囗斯洞者。是為序。
大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季春月浣
已酉科舉人郡人肖嗣昌(187)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41-42頁,標點有出入。
文中“已酉”應為“己酉”之誤,“肖嗣昌”應為“蕭嗣昌”。
蕭繼盛,蕭佐之父。妻何氏,安邑堯民里人,庠生佐、庠生杰、庠生儒之母,年九十四歲。(18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442,245,446,344頁。
蕭佐,安化庠生,以孫琯貴,貤封文林郎。(18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6,319,286,248,264、554頁。蕭佐之妻王氏,邑堯民里人。年二十適佐,越三載夫歿,遺一子發(fā)育僅二歲,氏矢志守節(jié),奉孀姑,撫孤子,家貧,資外家從田稅收其租濟之,紡績以度朝夕,后子生孫三:璽、琯、璐,氏督課力學成名,歷節(jié)四十七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旌。(19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6,319,286,248,264、554頁。
蕭發(fā)育,以子琯貴,敕封文林郎。(19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6,319,286,248,264、554頁。
蕭璽,重望裔孫,發(fā)育子,嘉慶五年(1800年)庚申恩科舉人,著有《雪圃閑吟》。(19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6,319,286,248,264、554頁。
蕭琯,重望裔孫,璽弟,字玉初,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科舉人,官江西峽江縣知縣、新城縣知縣,慈惠愛民,民皆感化,(19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86,319,286,248,264、554頁。封文林郎,乃思南蕭氏家族的中興人物。琯有文才,熟悉黔省文史掌故,受云貴總督賀長齡之聘,于貴陽府學明倫堂之右開方志局,歷經(jīng)三載,纂修完成冠編2卷、正編80卷、余編20卷,共計350余萬字的《道光貴陽府志》,是《道光貴陽府志》初稿的主要撰稿人。又纂修有《道光松桃廳志》32卷、《道光思南府續(xù)志》12卷傳世。他在《道光思南府續(xù)志·跋》中,歷述了《道光思南府續(xù)志》從開局草創(chuàng),到成書付梓的艱辛過程。今錄全文如下:
極知梼昧,何敢以谫拘之見,妄肇前賢。惟念郡志自劉讱庵太守而后,垂今又百有五十年,山川固亙古常新,人物則與時增益,不有續(xù)志,使孝義貞節(jié)信耳信目之事,湮沒弗彰。乃強為解曰,將待后。后無定時,且悠忽置之,不滋懼乎?懼之則何如筆之,使后此者得其崖略,潤飾有資,是雖僭逾,猶愈于因循,不舉之,為失滋甚也。
憶己亥(1839),嘉平與何君敬堂商及此舉,敬堂勇于義,以為事在必為。吁之邑候楊浚川先生,郡伯夏森圃先生,僉曰,諾。爰揭示于衢,遴人采訪,兼以義助,風示士民。庚子(1840)浚川先生調(diào)貴筑,繼之者為訥齋先生,三月設局,余與敬堂風雨聯(lián)床,偕二三同事,迄一寒暑,而稿以成。歲十月森圃郡伯徂謝,繼之者為周小湖郡伯。辛丑(1841)二月,訥齋先生復調(diào)貴筑,繼之者為冶亭先生,呈稿鑒正,冶亭先生之言曰:是書任失之缺,毋失之誣。小湖郡伯之言:志煩簡各宜,必求無弊。兩先生之言皆蓍蔡也。爰準是以為的,惟典禮從,同者一之。
其歲,敬堂主講邑言是堂,余亦承乏鳳岡書院,既彼此均有日課,而鋟工自渝來,迫不及待,未暇妥為校仇。遽以付梓,疵類實叢,然其發(fā)潛闡幽,俾百十年來,孝義貞節(jié),藉以表見大旨要,不敢戾于前賢,以自取謬悠之咎也。
又念郡志自西麓先生而后,先劍斗侍御曾經(jīng)重輯。劉志雖受成于一手,而分呈底稿,先昌祖江油大令與焉。今余又得與敬堂及諸君從事于此,良非偶然,撮其大略,以俟后之君子。玉初蕭琯謹識。(19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503頁。
蕭琯曾為郝朝相作《墓志銘》,郝朝相墓思南縣板橋鄉(xiāng)郝家灣。該文詳細記述了郝朝相的家世及其生平事跡?,F(xiàn)錄全文如下:
郝朝相墓志銘
公諱士修,號朝相,鎮(zhèn)遠府武庠。先世以山東巨姓寄籍,板橋為各府縣華雜地,亦屬安化,故公之孫居儀補安邑弟子員,後名集一黌。自始遷祖暨公凡八世,皆以醇厚式鄉(xiāng)閭,而公尤著。公之失父蔭,事孀母費楊太孺人最謹,承顏順志,備愛堂歡門,曳曳融融,太和翔洽。幼而力學思之博,終以報春渾午。及冠,急于進取,乃改習技武,列膠庠而縹緗會切。惟以紹達,蕓香最子孫,上承先業(yè)中恩,慈心以光大其門閭,實則由拳拳孝養(yǎng),積面或愿,非他人希榮者比哲,嗣二長君仲,君均,循循從雅,積學而名來達,至長孫鳳儀始克以詩書,奮志青云,將來隆隆以興,必能酬父未償之愿,是蓋天相苦門,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孫之明念也。生平性醇,實干外務,每遇紛絮膠藕不解之事,徐出一言,聞者貼服。其他修橋梁,治道路,遇有善舉無不樂助,厥成易稱善。有余慶於公信之歿之日,郝里板橋,典型有額欷不置者,邑有足善人。俗因污原由公之德,足以感立,宜後此發(fā)祥,方興而未艾。公生于乾隆丙申年正月二十四日巳時,卒于道光甲辰年正月二十九日午時,壽終六十有九。子二,長紹虞,次紹質(zhì)。孫二,長房鳳儀庠生,次房象奎業(yè)儒。
官以兩代世交,備悉行略于其寶窆石,錄筆而為之銘,銘曰:
考錄節(jié)光,節(jié)以考揚。佑后純純,永紹書香。
以似以績,而熾而昌。貞珉永泐,乾蔭攸長。
敕授文林郎知江西新城縣事辛卯科同考試官愚弟肖官頓首拜題
大清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吉旦(195)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142頁。
文中“肖官”為“蕭琯”之誤。
蕭琯撰另有一刻詞,今錄全文如下:
惟石則貞,惟水則清。清以神遠,貞以性成。玉骨森森,堅貞是取。全心瑩瑩,靈明是吐。爰有神山,一粟藏之。爰有奇花,一笑拈之?,幉菸┸酰澉[屬鯉。動楨信宜,皆大歡喜。如如境朗,印印珍圓。壽之空門,于斯萬年。
里人肖官題
道光已亥歲秋月(196)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201-202頁。
水缸在今思南縣塘頭鎮(zhèn)堯民中學內(nèi),堯民中學原為長官司供奉城隍遺址。文中“肖官”為“蕭琯”之誤,“已亥”應為“己亥”之誤,即道光十九年(1839年),此時蕭琯開始《思南府續(xù)志》的編寫和采訪工作。
此外,蕭琯還為思南甲秀山命名和撰聯(lián)。甲秀山,位于思南縣城之南60里之塘頭鎮(zhèn)東南一里,山形銳利,如筆插天,頂寬半畝。人建閣于上,供以文昌,原名水星閣。(197)參見《民國思南縣志稿》,第27頁。蕭琯易山名曰甲秀,并撰聯(lián)曰:“煙霞古囗勝跡獨幽春風滿座心常樂,云海深堂奇觀方醉秋色宜人品自高。”今甲秀山文昌閣已重修建成。(198)見思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思南縣民族事務委員會編:《思南縣鄉(xiāng)鎮(zhèn)概況》,1997年,第369頁,內(nèi)部印刷。
蕭鷺,重望裔孫,璽弟,原名蕭璐,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舉人。(19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1,244,245,430頁。
蕭錫桂,璽子,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舉人。
2.冉宗孔家族
冉崟,宗孔之子,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舉人,官遵義府同知,值藺酋生事,崟監(jiān)軍督糧,平復后,勞累過度,卒于任上,贈中憲大夫,恤銀二十兩,事載《從信錄》,后進贈通議大夫。
冉學洙,冉崟侄子,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舉人,第五名中式。(20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1,244,245,430頁。
冉學匯,冉崟子,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人,第五名中式。永歷時曾任中書舍人。性恬淡好學,明亡不仕。喜讀書,不與公事,輿論賢之。(20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1,244,245,430頁。存詩《登中和山》(分韻得花字)云:“風流吾太守,此日啟前車。為辟沿山箐,邀看上囗花。虛亭能共坐,薄酒尚堪賒。莫漫言歸去,荒城不是家。”(20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1,244,245,430頁。清初常與謝國楩、敖鳴雷、陰旭、蕭其澤等一批明朝遺民在思南中和山隱居。康熙初年,思南太守葉蕃、參將熊虎招集這批明朝遺民在中和山上放情詩酒,以“曲徑通幽處,囗房花木深”為韻,互相唱和。謝國楩,浙江太平貢生,南明時為貴州石阡府推官、知府,晉屯田副使。清兵平定貴州,遂隱居梵凈山,自號天臺逸人。編有《銅仁府志》??滴跞?1691年)乃于梵凈山離俗。是時得通字韻,有《葉太守招飲太(中)和山分韻得通字》詩。(203)一說謝國楩,天臺人,舉人,任石阡推官,至思南,愛梵凈山,居焉。值寇氛,徙居印江,得黃庭羨門之學,與人游,能數(shù)日不食。詩文小楷,皆可名家。印人多就學焉,年九十余卒。見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47頁。敖鳴雷,字白雨,號天聲,思南人,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年)舉人,官永歷兵部主事,明亡不仕,得徑字韻。陰旭,思南人,官永歷國子監(jiān)助教,精于《易》,著有《續(xù)易應蒙》,明亡不仕,得曲字韻。參將熊虎得囗字韻。知府葉蕃,江南歙縣人,隨征經(jīng)略,有招安功。順治十五年(1658年)任思南知府,后升威清道副使,得房字韻。葉蕃雖為清廷思南太守,亦與明朝遺民往來唱和,可見當時黔地風氣。
冉喬枚,學匯孫,繼妻王氏,郡人,年十七適生員喬枚,枚歿,氏年二十四,前妻子煊方五歲,己子炯方二歲,氏撫之如一,俱成立,炯為郡諸生。守節(jié)三十五年而卒,雍正十二年(1734年)旌。(20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05,333,541,263,335-336,293,345頁。
冉炯,喬枚子,妻鄭氏,郡城人,貢生伯謨女,少識經(jīng)史,明楷法。炯歿,氏年三十二,長子幼,次子甫六月,孀姑六十余,家貧,紡績以奉甘旨,課二子,經(jīng)義字法皆親授,后長子大士成廩生,次子元士以選拔登賢書。(20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05,333,541,263,335-336,293,345頁。
冉元士,學匯曾孫,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舉人。(20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05,333,541,263,335-336,293,345頁。中式十九名。(20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05,333,541,263,335-336,293,345頁。妻鄭氏,郡城人,夫歿,氏年三十八歲,孀姑垂老,氏晝紡夜績,與兄嫂徐氏同居事姑,可盡婦職。撫三子,一為遺腹,俱成立。季子鐸,郡增生。(20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05,333,541,263,335-336,293,345頁。
冉大士,元士兄,號行先,郡城人,廩生。父沒時,甫六歲,母鄭守節(jié)。大士先意承志盡子道,教幼弟元士讀,雖友愛甚,然不稍寬假,弟登賢書,及弟沒,哭不絕聲,閉門不出者十余年。復撫侄鐸,教養(yǎng)備至。鐸,郡增生。(20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05,333,541,263,335-336,293,345頁。妻徐氏,郡城人,歲貢生鋐、廩生鎧、拔貢生熔之母;歲貢生中湛、進士中涵之祖母,年九十二。(21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305,333,541,263,335-336,293,345頁。
冉鋐,大士子,元士侄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歲貢。(21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乾隆年間,冉鋐、冉鎧為安化縣增修供奉閣。(21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
冉鎧,大士子,字介臣,郡城人,邑廩生,冉鋐弟。性嚴正,出入必肅衣冠。家初貧,家兄鋐賈于江南,鎧上事父母,下教子弟,皆盡職。親族姻黨貧而讀者,悉資之膏火,以玉于成。(21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
冉中涵,大士孫。中涵妻王氏,郡城人,孝廉文炳胞妹,適進士中涵。涵歿,氏哀毀成疾,懇夫兄子梧岡為嗣,因不食數(shù)日而卒。(21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冉梧岡,生員,參與《道光思南府續(xù)志》的分校工作。(21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
3.安岳家族
安繼爵,安岳之父,某長官司正長官,以子安岳貴,贈昭信校尉。(21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
安岱,安岳弟。參與編著有《同野先生年譜》八卷、《同野先生祠編》三卷。
安國臣,安岳子,庠生。萬歷十一年(1583年)襲某長官司正長官職。(21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
安堯封,安岳孫。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襲某長官司正長官職。(21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
安瀾,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舉人,辭襲,授兵部職方司主事。(21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
安于磐,安瀾子,府廩生,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襲某長官司正長官職。以次子安修德貴,誥封通議大夫。(22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滴醵迥?1686年),長官安于磐同參將施應隆續(xù)修一處祭祀坊并增后殿、山門等。(22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妻朱氏、繼妻田氏,前妻朱氏事姑李,姑病篤,割股救之,得愈。田年二十二歸于磐為繼室,值夫病,氏泣禱于天,乞以身代,割股以進,及于磐卒,氏年二十七,子修德甫一齡,撫其前妻子與己子成立。修德成進士,官御史。田守節(jié)三十二年,雍正五年(1727年)旌。(22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
安修敬,廩生??滴跞?1697年)襲某長官司正長官職,愛民重士。(22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66,127,294,316,84,285,219,219,219,285,137,305,219頁。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與沿河司正長官張錫侯、朗溪司正長官田宏鼎共同建有《永禁私派陋弊碑》。今此碑現(xiàn)存于思南一處祭祀坊內(nèi),經(jīng)筆者實地考察審讀,其內(nèi)容主要是清康熙年間云貴總督關(guān)于嚴禁貪官污吏勒索民財?shù)慕睢,F(xiàn)錄全文標點如下:
永禁私派陋弊碑
貴州思南府奉總督云南、貴州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典簿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諭:
為再行禁私派錮弊,以安民生事。照得黔居極邊,土瘠民貧,全賴地方有司,特意受囗,本部院蒞任以來,屢將各屬私派弊端條示禁止。嚴檄各屬,并于接見之時,諄諄告戒,至再至三矣。近聞各屬尚有不肖奸吏,仍踵漏習?;蚺擅耩佀蜕纤編唾M,或派民柴炭食物,或派民供應,或因公往來行走,勒扶夫價。囗囗囗囗囗營私,苛派平民,額外苛求,位于正供。似此橫征造派,歷民實甚。合再露示。
仰思南府官吏軍民等知悉,凡該府指稱饋送上司幫費,并派民柴炭食物及勒扶價,一切私派陋弊,永遠革除,倘敢陽奉陰違,或經(jīng)訪問,或經(jīng)告發(fā),官則飛章請?zhí)?役則立斃杖責。本部院不事虛文,不循情面,言出由中,法在必行,切毋率就從事,致賠噬臍之悔也,各宜凜尊。特示。
沿河司正長官張錫侯
御貴州省思南長官司正長官安修敬 同勒石
郎溪司正長官田宏鼎
康熙四十九年八月(224)又見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39-40頁。
安修德,字慎先,郡城人。某長官司長官于磐次子,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進士,授工部主事,升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奉差查賬江蘇淮揚事竣,授工科給事中,升順天府府丞。以母壽征詩,一時大僚如陳榕門、彭芝圃輩,手為灑翰,裝潢成帙,至今猶藏其家。修德長身玉立,篤友,于少倜儻;善記,下筆千言。以終養(yǎng)歸,卒于家,時年四十二歲??と艘晕淳蛊溆孟е?。(22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99,320,219頁。
安守仁,修敬子,廩生。雍正五年(1727年)襲某長官司正長官職。妻孫氏,邑人,年二十九夫歿,遺一子,氏矢志守節(jié),以紡績佐薪水,撫子成立,歷節(jié)六十一年,卒年九十歲。(22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99,320,219頁。
安岠,乾隆六年(1741年)襲某長官司正長官職。(22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99,320,219頁。
安宏,庠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襲某長官司正長官職。(22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
安恒泰,應襲長官,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年)科拔貢,分發(fā)四川州判署平武縣事。(22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某長官司正長官職由恒泰堂叔統(tǒng)緒代理。(230)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
安統(tǒng)緒,護理某司長官,負責監(jiān)修《道光思南府續(xù)志》。(231)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道光六年(1826年),安統(tǒng)緒等人,勸募在中和山麓重建一處祭祀坊后殿并兩廂房。(232)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道光十六年(1836年),安化知縣甘雨施就前思南府知府周藹聯(lián)所置育嬰堂基址,募眾創(chuàng)建安化縣文昌宮,正殿三間,追封殿三間,左右鐘樓各一間,藏樽俎器一間,繚以垣。十八年(1838年),署知縣楊鉅源添建書房三間,左廂房二間,廚房二間,官廳三間??と税步y(tǒng)緒、鄔文芳監(jiān)造。(233)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文昌宮竣工后,知縣甘雨施作《建修文昌宮碑記》敘其事。(234)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道光十七年(1837年),安化知縣甘雨施捐俸接修某一祭祀坊,郡人安統(tǒng)緒董其事。(235)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
川祭祀坊,在城南萬壽橋右,祀蜀太守李冰。明正統(tǒng)時,長官安洛建。成化、嘉靖年間,長官安繼爵重修。崇禎時,關(guān)中郭內(nèi)儒重修并建后樓,有記,見藝文。(236)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參將施應隆同長官安于磐續(xù)修并增后殿、山門等。久之又頹廢。嘉慶十三年(1808年),郡人劉明禮倡募續(xù)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安化知縣甘雨施捐俸接修,郡人安統(tǒng)緒董其事。(237)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
安品緒,統(tǒng)緒兄,郡城人,生平奉《敬信錄》維謹,每歲刷印布送。弟統(tǒng)緒疾,品緒禱于灶,示之夢,后果痊。復通藝事,凡諸營建,畫紙以授匠氏,規(guī)矩繩尺無少差,郡建中天文塔,借其弟統(tǒng)緒監(jiān)工合尖焉。(238)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219,250,219,85,126,127,412,137,372,137,293頁。
中天塔,在河東椅子山。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參政史旌賢建。后毀,惟址僅存。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府郭鳴高捐俸六百金并公項銀一百金,錢五十緡,付郡人安品緒、統(tǒng)緒兄弟監(jiān)修。甃石為址,砌磚作級,工甫半,費不敷。郭致仕去,署府鄧應臺捐銀一百兩,益以安化知縣楊鉅源所募本城殷實戶銀二百兩,鹽商銀三百兩督工踵修。鄧府報最入都,費仍不繼。知府夏修恕復捐銀一百七十兩,始合尖焉。塔成,共七級,為方六,高十丈有奇。顏其額曰:“鼎峙中天,文筆峨峨?!睘橐豢研蝿佟F浣?jīng)始訖事,皆品緒兄弟督工。(239)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道光民國思南府、縣志》(點校本),第136頁??と撕瓮⑽?思南人,清道光十五年舉人,官平越州學正,曾與蕭琯纂修《道光思南府續(xù)志》)有《重修中天塔碑記》敘其事,現(xiàn)錄全文如下:
記山川磅礴,郁積之氣,鐘為秀靈,而人才出焉,人才之盛衰,一郡之興替所由關(guān)也。故當其將盛也。天若逆知之,而假乎于賢守會,培值而振作之。而又恐其培之者之不能既厥事也。陰守子令中跡其賢能,使之薈萃于一時,復使之視前車如己事,而克觀厥成。如我黔州中天塔之修其大概也。中天塔者,前明參政史公旌賢所建,已培文風者也。剝于風雨至我朝而惟遺址僅存,今其山童矣。數(shù)十年來,郡人議重修,力不逮。前太守田、侯馬公有志焉。曾集金百余,以奉調(diào)首郡事中止,亦似之不成;有數(shù)存焉矣。廼天于人所亟欲就者隱隱默之。無何而藹士郭大公祖自龍潯來,捐廉六百金,屬今長官繼堂,安君太學坤山,鄒君分職其事,甫有基矣,而公祖猝告休,嗣則云谷鄧大公祖。自珊城來森圃,夏大公祖自平來邑,侯囗川楊明府自吳平來?;蚶^捐、或勸募、或合尖,不以前賢未就之緒為嫌。且惟恐其不成,而引以為責也,豈非天哉,豈非天哉:子聞古之治民者,有人才然后有教化,有教化然后有人心風俗。黔州居黔下游,屬翼軫分野,北通巴蜀,南接阡陽,東西各廣數(shù)百里??ぶ蝿t云間萬勝,天外三臺,德水駛其前,中和屹其后、一旦就塔址而鼎新之,吾知山川靈淑之氣。蜿蜒奔赴目時。厥后云蒸霞蔚,安見人才之出,今必異于古所云也。且黔州設郡伊始。名賢輩出,甲乎全黔,若申天錫、田西麓、(240)原文誤為“中天錫、曰西麓”,今據(jù)文義改為“申天錫、田西麓”。李同野、肖劍斗、敖梅坡諸君子,砥各勵節(jié),彪炳一時,不有地靈,何以人杰崛起,若是今塔之成,其必有撞前賢而繼起者。與夫黔州入事之欲建此塔,而詘于力也,久矣。任斯土者,或不能為地方起見,故不欲修,或可以修而吝于財。遲之又久天,迺使賢守,今后先相繼,然后起而率業(yè)焉,而向之敗瓦頹垣,無一存者,今則一柱擎天,四維地矣。計自戊戌夏五經(jīng)始秋基,為方六。高一丈,廣尋有四尺,塔基而外,皆修以石欄。屈熙為文,熙以數(shù)百年來末興之舉,一旦得三四賢守令,先后繼舉厥事。以底于成,使熙得與士民共拜,巔末雖不天地,其又奚辭。
大清道光十八年郡舉人何廷熙拜撰并書(241)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171-172頁,標點有出入。
據(jù)《思南石籍》載:“《重修中天塔碑記》,今存思南縣城東椅子山中天塔壁上,青石質(zhì)、方首,高1.36米,寬0.68米,文記為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重修中天塔,從倡修到募化,中途停又起,到建成之經(jīng)過等事?!?242)汪育江編著:《思南石籍》,第171頁,標點有出入。
孫應鰲黔籍弟子的家學源流,在后世史籍中,難以查證。馬廷錫的弟子僅子、孫二人,馬文標、馬彥鰲之后,更無傳其學者。縱觀李渭弟子群中的蕭重望、冉宗孔、安岳等人,家學久傳,至清代中后期仍有才子賢士輩出。
故言李渭弟子在黔中王門三大師黔籍弟子群中,人數(shù)最多,名聲最盛,影響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