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沒死過,你憑什么講生死?”路桂軍常遭遇這樣的質疑。作為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的疼痛科主任,路桂軍所從事的工作并不像大多數同行那樣——以治愈為目的,來到這里的患者,多是生命走到了盡頭。除了為患者減輕病痛,路桂軍團隊也承擔著醫(yī)院安寧療護工作,希望讓患者有尊嚴地離開,讓直系血親坦然面對。但處于生命末期的患者,并非幾句“心靈雞湯”就能夠讓其釋然,為了更好地感同身受,也為了做好死亡教育,前不久,他給自己辦了一場“葬禮”。
“葬禮”過后,路桂軍依然和從前一樣忙碌。盡管躺在告別廳的那一刻,他曾反思陪伴家人太少——每周,他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數。
“葬禮”的地點選在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這是長江以北唯一開設殯葬專業(yè)的高等院校。為了辦好這場“葬禮”,路桂軍與生死教育學界好友共同策劃、籌款、組織。邀請了數十位業(yè)界賢達,還有他自己的愛人和兒女。
沐浴和儀容化妝環(huán)節(jié)已提前錄制視頻,在現(xiàn)場播放。視頻里,路桂軍閉著眼睛躺在處理臺上,一旁的入殮師有條不紊地為他放松四肢關節(jié)、修剪指甲、按摩面部肌肉?;貞浧疬@個過程,路桂軍感慨的同時內心又充滿了自責:“我想這個軀體跟了我四五十年太虧了,這么多年我一直在無休止地透支自己的身體?!?/p>
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路桂軍的妻子一直淚眼婆娑。在最后“告別”的環(huán)節(jié),伴著《往事只能回味》的歌曲,好友一一“致緬懷辭”,兒子和女兒“致答謝辭”……儀式結尾,路桂軍的妻子入戲太深,雙手捧著丈夫的臉頰涕淚交加,路桂軍繃著的心瞬間崩潰。他甚至有一種錯覺,似乎此刻他真的要走,而自己還未見證孩子的精彩人生,心里盡是對兒女的擔心和放不下。路桂軍忍不住叫停了告別現(xiàn)場的拍攝。
一向自詡從事生命教育的專家,明知是預演的生命盡頭,也沒能做到淡定從容。這一點,就連路桂軍自己也沒想到。體驗活動的后半程,路桂軍返場談感受,依舊未能從親人的“悲、離、舍”中走出來,大腦一片空白……
早在2019年,路桂軍就有為自己辦“葬禮”的想法。作為投身安寧療護事業(yè)的大夫,去體驗一下生死的場景,路桂軍覺得難度并不大。
起初,路桂軍向親朋好友和科室同事聊起這一想法,大家聽后都覺得很荒誕。兒子反問他:“你做安寧療護就要體驗生死,你當腫瘤科大夫,是不是還要在身上長個腫瘤啊?”此外,路桂軍也擔心此舉會惹來大眾非議,他不希望外界認為這是自己在作秀,或是為了名利。
“生死怎么能拿來開玩笑?”一位業(yè)界教授得知路桂軍的想法后這樣問。路桂軍回答說,自己是以非常嚴謹的態(tài)度來探討一個人面臨生死時會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有更多的話語權”。
中國人普遍忌諱談死亡,特別是忌諱談自己的生死。路桂軍深知這一點,在舉辦體驗活動的時候小心又謹慎,現(xiàn)場告知大家不要隨意拍照傳播,直到一周后,有媒體播出對他的專訪,這個“葬禮”才見諸媒體。得到一些正向的反饋后,他懸著的心開始落地。
路桂軍的同事鐘長峰在活動當天負責錄像。他說,這個活動刷新了自己對生死教育的認知。活動結束后,路桂軍的好友們仍在線上線下展開討論。生死教育領域的學者雷愛民在現(xiàn)場觀摩后,欽佩路桂軍的勇氣和真誠。在他看來,真正面對死亡,人沒有想象的那么從容,也沒有設想的樂觀。
路桂軍發(fā)現(xiàn),人們其實有很多機會談論生死,但從不在第一、第二人稱之間談生死。路桂軍自己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階段。剛開始談論時,他會拿“朋友”來舉例,比如會用“假如有一天我的一個好朋友走了”這樣的表述。隨著閱歷的增加,他開始說“假如有一天我死了”之類的話。一有機會,路桂軍就與兒子談論死亡。在兒子18歲那年清明,兩人一起回老家祭祖。兒子在路上突然問他:“爸爸,假如有一天,你突然遭遇不測,有什么要向我交代的嗎?”一般家長聽到這樣的話,會覺得晦氣,但路桂軍回答得很認真:“我考慮這個問題很長時間了,假如有一天我遭遇不測,我的身體能捐的全捐了……”
1998年,路桂軍開始接觸安寧療護。參與疼痛治療及安寧療護22年,路桂軍發(fā)現(xiàn),中國的醫(yī)療健康領域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的缺位。他無意間看到一組數據:2019年,中國死亡人口為998萬,但真正得到安寧療護的只有0.3%。這從側面說明中國的死亡質量低。早在2015年,經濟學人智庫就曾發(fā)布一份全球死亡質量指數報告,該報告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死亡質量進行了調查和排名。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排名第71位,位于倒數第10位。這份報告稱,死亡質量排名靠前的國家及地區(qū)無一例外都構建了全面的政策框架,且都在醫(yī)療保健方面保持高水平的公共開支。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國內現(xiàn)階段安寧療護服務也僅僅局限在經濟能力強,又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群。
“醫(yī)院既要承擔救命的作用,也要有‘送命的職責?!甭饭疖娪^察到,醫(yī)護人員在搶救病患時,對搶救的操作流程爛熟于心,但面對沒有生命體征的患者和傷心欲絕的家屬,醫(yī)護人員多數時候不知所措。這種反差在他看來,是生死教育的缺位。
有學者還提到,在中國,安寧療護并不是一門學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死亡教育的普及。
路桂軍還發(fā)現(xiàn),安寧療護更大的困境來自患者家屬認知、理解的偏差。
一般情況下,在挽救臨終期的病患時,家屬通常愿意為延續(xù)生命時長不惜重金,但花錢提升病患的生活質量,家屬們卻大多不愿意接受。路桂軍曾經遇到過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帶著父親來看病,在查看病情后,路桂軍建議讓病患住進安寧病房,正好有床位可以讓病患過得安靜舒適。但年輕人悄悄對他說,自己已經為父親花費20萬元買了墓地,現(xiàn)在沒有多余的錢治療。
為此,他常常需要給病患及家屬做思想工作?!霸趺唇腥素攦煽眨炕ㄒ稽c錢讓親人有尊嚴、減少痛苦,難道不值嗎?”面對病人家屬的不理解,他這樣反問。
更多人關心的是,安寧療護到底能不能緩解臨終病人的身心痛苦。畢竟,人們很難相信僅憑心靈雞湯、芳香治療等手段,就能平復癌癥晚期患者的恐懼與痛苦。與癌痛晚期病患打了多年交道后,路桂軍發(fā)現(xiàn),一些不治之癥的病患在臨終末期得到安寧療護后,往往比之前預計的生命時限有所延長。不過,這需要從業(yè)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質。但一個尷尬的現(xiàn)實是,在醫(yī)院參與安寧療護工作不與業(yè)績考評掛鉤,也就是說,工資涉及不到這一塊。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調動從業(yè)人員的積極性及推動行業(yè)發(fā)展。
專家表示,在美國,針對安寧療護科有專門的規(guī)范文件,他們經歷了50多年的探索才有了如今的成熟模式,中國的探索開始較晚,或許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目前,全國各地已經在致力于推行安寧療護,2020年,全國第二批安寧療護病房的試點增加到了71個。
摘編自《中國慈善家》《北京晚報》《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