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民族音樂聆聽的心理機制及現(xiàn)狀調(diào)查

2021-08-24 01:52:42楊集梅鄭茂平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民樂民族音樂個體

楊集梅 鄭茂平

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所有傳統(tǒng)音樂類型和在此基礎上延續(xù)發(fā)展而來的、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具有明確文化血緣關系的各種音樂體裁、類型和作品的總和。(1)伍國棟:《中國民族音樂》,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頁。無論是傳統(tǒng)音樂,還是新形式的音樂,都是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的音樂語言、音樂形式和技法創(chuàng)作的,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韻味,是寶貴的民族精神財富。然而,在價值取向多元的當今社會,人們在對音樂的聆聽與欣賞上似乎出現(xiàn)了一定的分化。很多人偏愛西方音樂和流行音樂,對民族音樂缺乏了解,更無法感受到民族音樂潛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蘊。長此以往,人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可能會被削弱,民族音樂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的作用將無法順利發(fā)揮?;诖耍绾蜗蛏鐣蟊娬宫F(xiàn)民族音樂的文化底蘊、如何通過對民族音樂的欣賞與認同來堅定大眾“文化自信”的態(tài)度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研究者們開始關注這個現(xiàn)象并進行了各種理論和實踐的探討(2)陳福美:《我國小學階段民族音樂教育狀況調(diào)查與研究》,《課程 教材 教法》,2019年,第2期,第114—119頁。,但較少有基于聆聽的內(nèi)在機制的深層分析。因此,本研究在對大眾聆聽民族音樂的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的基礎上,由現(xiàn)象深入本質,分析聆聽民族音樂的內(nèi)在心理機制,以探討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fā)人們對民族音樂的聆聽和學習熱情,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幫助人們培養(yǎng)對民族音樂的聽賞習慣,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播和普及,助力發(fā)揮民族音樂的情感和文化價值。(3)王安琪:《田野調(diào)查視角下民族音樂的傳承策略》,《北方音樂》,2020年,第2期,第48—49頁。

一、中國民族音樂聆聽現(xiàn)狀調(diào)查

個體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認識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為了分析聆聽民族音樂背后的心理機制,主要依據(jù)幾個重要的心理過程(認知、情緒、意志和動機等)來進行調(diào)查內(nèi)容的設置(問卷具體維度和觀測點見表1)。本研究采用網(wǎng)絡隨機發(fā)放問卷的形式,盡可能擴大調(diào)查對象的覆蓋面,總共發(fā)放問卷1016份,回收1016份,有效問卷990份,問卷有效率為97.4%,調(diào)查對象的年齡范圍跨度較大(包括18歲以下、18—25、26—30、31—45、46—60以及60歲以上幾個年齡段),職業(yè)類型也較廣(包括公務員、教師、醫(yī)生、公司職員、學生、自由職業(yè)者、離退休人員等),調(diào)查結果基本能夠反映社會大眾對民族音樂的聆聽現(xiàn)狀。

表1.問卷維度建構及觀測點

(一)大眾對民族音樂的認知

認知過程是接觸并深入了解民族音樂的第一步,本研究通過對民族音樂作品的熟悉度和掌握程度來考察大眾對民族音樂的認知情況。調(diào)查結果顯示,能夠哼/唱1—3首民樂作品的個體占比較大(46.34%),說明大眾對部分民樂作品是熟悉的,但熟悉度還不夠高。而一首也不會哼/唱的占15.05%,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民族音樂缺乏認知(見圖1)。

對年齡、職業(yè)與會哼/唱民樂作品的數(shù)量進行交叉表χ2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年齡與會哼/唱的民樂作品數(shù)量之間存在關聯(lián),不同年齡段的個體在會哼/唱的作品數(shù)量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χ2=64.463,p<.001)。46—60歲人群在“大于10首”和“7—10首”這兩個選項上占比較大(30.20%和11.60%),反映出年齡較大的個體對民樂的接觸更多,認知更深入,才會在生活中學習并能夠哼/唱。18歲以下的人群中能夠哼/唱1—3首的占55.90%,可能反映出他們在生活中接觸更多的是其他的音樂風格和類型,掌握的民樂作品不多;不同職業(yè)的個體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χ2=52.089,p<.05),離退休人員中會哼/唱“10首以上”的占71.40%,自由職業(yè)者中“一首也不會”的占17.60%,而更多選擇“只會1—3首”的是醫(yī)生(61.50%)。離退休人員有較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加之多年的生活閱歷和文化熏陶,他們在理解和認同民族音樂的基礎上,會更喜愛民族音樂;自由職業(yè)者較喜歡新鮮的事物,對于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可能不會太主動接觸;而由于醫(yī)生的專業(yè)特點和時間特性,這類人群可能并沒有太多時間欣賞民族音樂,所以普遍只能掌握1—3首。

圖1.會哼/唱的民族音樂作品的數(shù)量

進一步通過對“最喜歡的民族音樂作品”進行內(nèi)容分析來考察個體熟悉度較高且喜愛的作品,發(fā)現(xiàn)主要可以分為五個類別(見表2)。其中喜愛度排名前十的作品主要是民族樂器演奏的曲目和一些耳熟能詳?shù)母髅褡甯枨?,說明個體了解較多的、傳播度較廣的中國民族音樂主要是器樂和傳唱度較高的民歌(見圖2)。

表2.大眾喜愛的民族音樂曲目的內(nèi)容分析

圖2.大眾喜愛度排名前十的民族音樂作品

(二)大眾對民族音樂的態(tài)度

研究主要從主動聆聽的可能性、喜愛程度、聆聽頻率和喜愛的民樂類型幾個方面考察大眾對民族音樂的態(tài)度。

首先,如果喜歡民族音樂,在生活中主動聆聽的概率就會較高。研究對象對“在生活中主動選擇聽民族音樂的可能性”進行了7級評定(見圖3),結果類似于正態(tài)分布,選擇較低和較高等級的人不多,大多數(shù)選擇了中間等級。由此可見,要讓更多的人主動聆聽民族音樂,還需要采取更有效的宣傳和普及方法。

圖3.在生活中主動聆聽民族音樂的可能性

對年齡、職業(yè)與主動選擇聽民族音樂的可能性等級進行交叉表χ2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各年齡段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χ2=115.27,p<.001),40—60歲以及60歲以上人群中,選擇最高可能性等級的分別占41.90%和70.00%,比例均為最高;不同職業(yè)之間也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χ2=125.53,p<.001),離退休人員中選擇最高等級的占71.4%。該題項的分析結果與上述民樂認知的結果相一致,對民樂的了解越多,越有可能主動選擇聽民族音樂。

其次,研究對象對“更喜愛西方音樂還是中國民族音樂”進行了二擇一的迫選,78.9%的個體選擇了“中國民族音樂”,說明從深層態(tài)度來看,即使在生活中主動選擇聆聽的可能性沒有達到最高,但內(nèi)心依然更認同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及文化,喜愛度更高。對年齡、音樂訓練情況進行χ2檢驗的結果表明,二者均與喜愛的音樂類型之間有關聯(lián),不同年齡(χ2=16.445,p<.05)、不同音樂訓練背景(χ2=10.914,p<.05)的對象在喜愛的音樂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從頻次數(shù)據(jù)來看,即使有差異,各年齡段中選擇“中國民族音樂”的人數(shù)仍多于選擇“西方音樂”的人數(shù)。而在接受過西方音樂訓練的個體中,選擇“中國民族音樂”的人數(shù)比例反而多于接受過民族音樂訓練的個體,也許是因為不管訓練形式如何,音樂引發(fā)的深層態(tài)度是一致而穩(wěn)定的。

第三,研究統(tǒng)計了個體在生活中聆聽民族音樂的頻率(見圖4)。選擇“一周幾次”的人數(shù)最多,說明只要傳播的力度足夠,民族音樂能夠逐漸滲透到個體的日常生活中。

圖4.在生活中聆聽民族音樂的頻率

第四,研究采用7級評分考察了大眾對各種類型民族音樂的喜愛程度。根據(j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觀點,我國的民族音樂大致可以分為傳統(tǒng)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民族器樂和中國風的音樂等形式。(4)姚藝君、李月紅、桑海波等:《中國傳統(tǒng)音樂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年,第68頁。從圖5可看出,人們對既包含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又結合流行元素的“中國風”音樂最為喜歡,其次是民族器樂,之后分別是傳統(tǒng)民歌、說唱音樂、戲曲和歌舞音樂。中國風的音樂旋律婉轉優(yōu)美,更易傳播,大眾的熟悉度較高;民族器樂種類多樣,能夠滿足不同喜好人群的欣賞需求,這可能是這兩類民族音樂喜愛度較高的原因。而除了專業(yè)學習者和愛好者,在生活中主動接觸戲曲和歌舞音樂的個體并不多,因此喜愛度偏低。

圖5.大眾對各類民族音樂的喜愛程度

(三)聆聽民族音樂的情緒體驗

大量研究一致認為,音樂刺激誘發(fā)的情緒比其他方式誘發(fā)的情緒更強、更普遍,音樂在研究人類情緒加工中有重要作用。(5)Anne J.Blood & Robert J.Zatorre,“Intensely Pleasurable Responses to Music Correlate with Activity in Brain Regions Implicated in Reward and Emo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98,2001,pp.11818-11823;Steven Brown,Michael J.Martinez&Lawrence M.Parsons,“Passive Music Listening Spontaneously Engages Limbic and ParalimbicAreas”,Neuroreport,15,2004,pp.2033-2037;Jeffrey M.Valla,Jacob A.Alappatt,Avantika Mathur,et al.,“Music and Emotion—A Case for North Indian Classical Music”,F(xiàn)rontiers in Psychology,8,2017,p.2115.換句話說,音樂對于人類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引發(fā)情緒的特質或能力(6)S.Knobloch,D.Zillmann,“Mood Management via the Digital Jukebox”,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2,2006,pp.351-366;Klaus R.Scherer,“Which Emotions Can be Induced by Music? What A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How Can We Measure Them?”,Journal of New Music Research,33(3),2004,pp.239-251.,我國的民族音樂也不例外。因此,本研究的對象分享了他們在聆聽民族音樂時最常感受到的情緒體驗的類型及強度。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人們聆聽民族音樂之后,最常體驗到快樂情緒,其次是懷舊、滿足、平靜、驕傲,之后是悲傷,最后是同情、憤怒、焦慮、緊張和恐懼??傮w上看,民族音樂能夠帶給個體積極的情緒體驗,還能產(chǎn)生與聆聽西方音樂類似的懷舊感(7)Marcel Zentner, Didier Grandjean, Klaus R.Scherer,“Emotions Evoked by the Sound of Music: Characterization,Classification,and Measurement”,Emotion,8,2008,pp.494-521;Liila Taruffi,Stefan Koelsch,“The Paradox of Music-Evoked Sadness:An Online Survey”,PLoS ONE,9(10),2014,free PMC article;Frederick S.Barrett,Kevin J.Grimm,Richard W.Robins,et al.,“Music-evoked Nostalgia: Affect,Memory,and Personality”,Emotion,10(3),2010,pp.390-403.,而民樂誘發(fā)的悲傷情緒也與中國人“以悲為美”的音樂審美心態(tài)相一致。(8)王丁、王超、李紅:《喜歡悲傷音樂的心理機制》,《心理科學進展》, 2018年,第6期,第1004—1011頁。對于憤怒和恐懼這些負面的、容易影響聆聽意愿和感受的情緒(9)王昕、關濤:《負性音樂情緒的神經(jīng)機制對比研究》,《中國音樂》, 2019年,第4期,第143—149頁。,很難在民樂中體驗到,表明民樂的精神內(nèi)核是向人傳遞積極的能量,符合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價值取向。

(四)聆聽民族音樂的行為習慣

本研究主要從聆聽途徑和聆聽情境兩方面調(diào)查了個體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聆聽行為習慣。

在聆聽途徑方面,通過文獻閱讀和前期訪談歸納了聆聽民族音樂的多種渠道,請調(diào)查對象選出自己常用的方式(見圖6)。

圖6.聆聽民族音樂的途徑

注:A各大音樂播放及下載平臺(網(wǎng)易云音樂、酷狗音樂、QQ 音樂、蝦米音樂等);B電視播放平臺;C公共場所(如超市、廣場、飯店等的音箱播放);D參加民族音樂演奏會或演唱會;E電臺或廣播收聽;F購買光碟通過音樂設備聆聽;G其他(短視頻平臺、他人分享等)。

從圖6可以看出,個體聆聽民族音樂最主要的渠道是各大音樂播放平臺,其次是在公共場所的被動聆聽,而購買光碟和參加演奏會等方式則較少采用。對年齡與聆聽途徑之間的關系進行χ2檢驗,結果表明各年齡段之間差異顯著(χ2=149.28,p<.001)。除了大于60歲的人有50%選擇了“電視播放平臺”,其余各個年齡段的人均更多采用各大音樂播放平臺聆聽(占比從72.1%到94.3%不等)。這說明人們傾向于選擇網(wǎng)絡時代更為便捷的聆聽方式,以節(jié)約時間成本和認知資源。

在聆聽情境方面,通過題目“請列舉您在日常生活中聆聽民族音樂的1—2個情境并說明為什么會在該情境下聆聽”來收集數(shù)據(jù),具體情境及原因的內(nèi)容分析結果見表3。

表3.生活中聆聽民族音樂的主要情境及原因的內(nèi)容分析

由表3可知,民族音樂聆聽幾乎可以伴隨生活中的每種常規(guī)和特殊的情境(10)Warren Brodsky,“The Effects of Music Tempo on Simulated Driving Performance and Vehicular Control”,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4(4),2001,pp.219-241;Amanda E.Krause,Adrian C.North,“Contextualized Music Listening:Playlists and the Mehrabian and Russell Model”,Psychology of Well-Being,4(1),2014,pp.22;Nanette Stroebele,John M.de Castro,“Listening to Music While Eating is Related to Increases in People’s Food Intake and Meal Duration”,Appetite,47(3),2006,pp.285-289.,個體在這些情境下聆聽民族音樂的原因包括放松、專注、增進愉悅情緒及品位中國音樂的韻味。這些原因可以作為今后傳播民族音樂的出發(fā)點或著力點。在列出可能情境后,研究對象對自己生活中的主要聆聽情境進行了選擇(結果見圖7)。選擇人次較多的情境是散步時、運動時、做家務時、睡前、旅行時和閱讀時。也許在這些情境下聆聽民族音樂能夠讓個體獲得較好的身心體驗,并因為這樣的積極強化而經(jīng)常聆聽。

圖7. 大眾聆聽民族音樂的主要情境選擇頻數(shù)圖

注:A起床后;B工作時;C散步;D運動;E咖啡廳;F參加聚會或慶典;G旅行;H閱讀;I跳舞;J睡前;K做家務;L吃飯時;M社交的背景音樂;N其他。

(五)聆聽民族音樂的作用或意義

為了探析個體聆聽民族音樂的深層動機(即聆聽民樂對個體的意義),通過前期訪談和借鑒以往文獻中的相關經(jīng)驗,初步擬定了關于“聆聽民族音樂對個體的作用或意義”的14個題項。研究對象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非常不同意1”至“非常同意7”之間進行選擇(7級評定),等級越高,代表這種描述與他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之后對數(shù)據(jù)進行因素分析,以考察個體聆聽民族音樂背后的動機包括哪些維度。

在因素分析之前,先進行題項的適合性檢驗。首先,題項之間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是因素分析的先決條件,從相關系數(shù)矩陣中可看出,題項之間呈現(xiàn)出中等程度的相關;其次,巴特利特球形度值為9561.35(p<0.05),顯著性水平小于0.05,表明有共享因素的可能;第三,KMO樣本適合性檢驗的值為0.951,該值越接近于1,對變量進行因素分析的效果越好。(11)簡小珠、戴步云:《SPSS23.0統(tǒng)計分析: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中的應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20頁。在因素分析的前提條件中,變量之間要有一定程度的相關,相關太高或太低都不適合,需要進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和KMO檢驗。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用來檢驗樣本內(nèi)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是否不同且大于0,若球形檢驗結果顯著(P<0.05),表示相關系數(shù)可以用于因素分析抽取因素;KMO(Kaiser Meyer Olkin)系數(shù)稱為取樣適切性量數(shù),代表與該變量有關的所有相關系數(shù)與凈相關系數(shù)的比例。當KMO值越大,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適合進行因素分析。一般來說,KMO值需要在0.9以上。綜上,本研究的所有題項均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提取公因素的方法為主成分分析法,通過該方法獲得初始因素負荷矩陣,再用“最優(yōu)斜交法”對因子進行旋轉,得出旋轉因素負荷矩陣。本研究確定因素數(shù)目的標準是:因素的特征值≥1(因為有理論上的一個預設,特征值>0.8亦可接受);在碎石圖中,特征值中大的陡急坡度與緩慢坡度之間有明顯的轉折點(12)同注,第342頁。碎石圖檢驗是提取因素數(shù)目(公因子數(shù))的準則之一,陡急坡度與緩慢坡度之間若存在明顯的轉折點,表明轉折點之前的因素特征值較高,對解釋原始變量的貢獻較大,可以提取出來。;抽取出的因素在旋轉前至少能解釋3%的總變異;每個因素中最少有3個項目。最終根據(jù)標準確定了3個因素(見表4)。

表4.“聆聽民族音樂對個體的作用或意義”的因素分析結果

由表4可知,3個因素共解釋了總變異的75.587%,較為理想??傮w來看,聽民族音樂對個人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心理和生理3個方面。題項6和10代表了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認知和喜愛,題項9表達了聽民族音樂帶來的審美感受和社會倡導的正能量,題項8表達了聆聽民族音樂對踐行文化自信態(tài)度的影響,所以從社會功能的角度將因素一命名為“積極文化認同”;題項1、2、3、5表明了聆聽民族音樂對情緒的影響,題項4表明了對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作用的方向均為從負面向正面轉變,因此從心理功能的角度將因素二命名為“心理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題項7和11反映了聆聽民樂對身體不適的緩解,題項14反映了身體的放松,題項12顯示了聆聽民族音樂帶來的身體上的愉悅感,因此從生理功能的角度將因素三命名為“生理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由此可見,聆聽我國的民族音樂能讓個體獲益良多,傳播和傳承民族音樂具有較為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中國民族音樂聆聽的心理機制模型

以前述“中國民族音樂聆聽現(xiàn)狀”的問卷調(diào)查框架及數(shù)據(jù)分析為基礎,本研究對聆聽民族音樂的內(nèi)在心理機制進行了模型構建,以分析激發(fā)人們聆聽和學習我國的民族音樂的可能路徑或方式(模型結構見圖8)。

圖8.民族音樂聆聽的心理機制模型

聆聽民族音樂的心理機制模型的運作方式如下:當個體初次接觸到各種類型的民族音樂刺激時,可能處于兩種聆聽狀態(tài)。一種是因為專業(yè)學習需要或者外界力量的主動影響而有目的、有意識的聆聽,另一種是民族音樂刺激突然出現(xiàn)在環(huán)境中的不帶任何目的、無意識的聆聽。無論是哪種聆聽方式,民族音樂刺激在被加工前需要先被“感知”。在“音樂感知”階段,對刺激的個別屬性和整體屬性均有了一定的認識。下一個階段,感知到的內(nèi)容一方面會與長時記憶中儲存的經(jīng)驗發(fā)生相互作用,完成不斷匹配、不斷比較的認知加工過程;另一方面可能會直接引發(fā)不同的生理喚醒狀態(tài),而這兩條路徑均會導致情緒的產(chǎn)生。感知到的刺激屬性如果與長時記憶中固有的經(jīng)驗或態(tài)度相一致,個體會體驗到正向的情緒,不一致則會體驗到負向的情緒(比如以前就喜歡民族音樂,再次聽到時更可能產(chǎn)生積極情緒,反之亦然);如果長時記憶中儲存有與當前刺激相一致的情景經(jīng)驗,對情緒的喚起力度也會較大(比如某首民族音樂讓個體回憶起了相應的人、事、物,產(chǎn)生情緒的可能性就較大)。民族音樂刺激誘發(fā)情緒之后,該情緒狀態(tài)并不是恒定不變的,即情緒的喚醒水平處于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中。根據(jù)動機的喚醒理論(13)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普通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65頁。,個體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因素之一。喚醒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對行為造成阻礙,而個體一直處于尋求平衡的過程中。在這個階段,情緒喚醒水平會受到該個體當下的情緒狀態(tài)的調(diào)節(jié)。如果調(diào)節(jié)到不適宜的水平,沒有達到平衡,無法激發(fā)動機,下一次可能不會出現(xiàn)聆聽行為;如果調(diào)節(jié)到適宜的最佳水平,達到平衡狀態(tài),則能夠激發(fā)個體聆聽民族音樂的積極行為。此后,在聆聽的過程中獲得了民族音樂對自身的心理、生理或社會方面的價值和意義(如情緒調(diào)節(jié)、放松、積極文化認同等),形成一種積極的強化。強化的結果會調(diào)節(jié)個體對民族音樂的聆聽狀態(tài),在今后更可能選擇有意識的、主動的聆聽民族音樂,展開良性循環(huán)過程。

因此,基于該模型的核心結構,在民族音樂聽賞習慣的培養(yǎng)上可以考慮從情緒、認知和動機強化三方面著手。

三、中國民族音樂聽賞習慣培養(yǎng)及傳播建議

(一)注重民族音樂情緒體驗的喚起

音樂是一種有效的情緒誘導手段(14)Daniel V?stfj?ll,“Emotion Induction through Music:A Review of the Musical Mood Induction Procedure”,Musicae Scientiae,5,2002,pp.173-211;Rainer Westermann,Kordelia Spies,Gunter Stahl,et al.,“Relative Effectiveness and Validity of Mood Induction Procedures:A Meta-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6,1996,pp.557-580.,它具備傳遞情緒和進行情緒交流的能力。中國民族音樂如果能有效地喚起個體的情緒,就能夠在更大程度上發(fā)揮其藝術感染的價值。

1.借助一致性線索促進民族音樂情緒體驗

對民族音樂的情緒體驗是由音樂刺激及其他因素所誘發(fā)的。在情緒誘發(fā)的整個過程中,除了聽音樂的主體,還涉及到音樂的創(chuàng)作者和音樂的表演者或傳達者,各種因素相結合共同促進了音樂中的情緒交流。布朗斯維克的透鏡模型(Brunswik’s lens mode)描述了個體情緒交流的過程,賈斯林(Juslin)等對模型進行了修正,使其更適合用于描述音樂刺激引發(fā)的情緒。(15)Patrik N.Juslin,“From Everyday Emotions to Aesthetic Emotions:Towards a Unified Theory of Musical Emotions”,Physics of Life Reviews,10(3),2013,pp.235-266.音樂的創(chuàng)作者和音樂的表演者會使用相應的線索對音樂中的情緒進行編碼,而聽音樂的個體也會使用特定的線索對音樂中的情緒進行解碼。當這些線索的一致性增強時,對音樂中情緒的感知會更準確。具體來說,聽民族音樂的主體只有與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之間產(chǎn)生共情,才能夠找到音樂中相似的線索。利用這些線索對創(chuàng)作者的情緒和演奏中的情緒進行相對準確的把握(16)Steven R.Livingstone,“Changing Musical Emotion:A Computational Rule System for Modifying Score and Performance”,Computer Music Journal,34(1),2010,pp.41-64.,才能夠更好地感知到民族音樂作品帶給自己的情緒體驗。

2.借助多感覺通道豐富民族音樂情緒體驗

音樂聆聽過程是多感覺通道并行的過程,人們可以借助多通道的信息對音樂中的情緒進行體驗。其中,最常發(fā)揮作用的是視覺與聽覺通道(17)Jane W.Davidson,“Bodily Movement and Facial Actions in Expressive Musical Performance by Solo and Duo Instrumentalists:Two Distinctive Case Studies”,Psychology of Music,40,2012,pp.595-633;William F.Thompson,F(xiàn)rank A.Russo,Steven R.Livingstone,“Facial Expressions of Singers Influence Perceived Pitch Relations”,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17,2010,pp.317-322.,視聽雙通道常常具有整合優(yōu)勢。(18)周欣、鄭瑩燦、鄭茂平:《基于視聽雙通道的音樂情緒加工機制及情緒類型和音樂經(jīng)驗的影響》,《心理科學》, 2020年, 第1期,第39—45頁。一方面,在聆聽民族音樂時,如果能夠有視覺刺激的直接呈現(xiàn)(如演奏的畫面),會起到增強情緒體驗的效果;另一方面,當沒有真實的視覺刺激存在時,通過視覺表象的誘發(fā)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研究表明,視覺表象激發(fā)的腦區(qū)與視覺直接感知中激發(fā)的腦區(qū)是一致的。(19)Giorgio Ganis,WilllamL.Thompson,F(xiàn)red Mast,et al.,The Brain’s Mind’s Images: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ental Imagery,MIT Press,2004,p.931-941.比如在聆聽民族音樂時,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種畫面感,這種畫面感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讓個體對這首音樂的情緒體驗更豐富、更深入,人們在音樂中體驗到的情緒是與音樂刺激本身和視覺形象密切相關的。(20)Patrik N.Juslin,Daniel V?stfj?ll,“Emotional Responses to Music:The Need to Consider Underlying Mechanisms”,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31,2008,pp.559-575.因此,在聆聽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提倡個體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借助視覺意向和聽覺刺激,共同感知民樂中多元的情緒狀態(tài)。

(二)增進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和理解

認知過程是認識事物和理解事物的重要過程。個體只有通過對民族音樂由淺入深的認知,才能夠領悟到其深層的精神和文化內(nèi)核,進而喜愛聆聽并積極宣傳和普及民族音樂。

1.各級各類學校的民族音樂普及與傳播

學校是開展民族音樂欣賞及教育的最佳環(huán)境,我國的各級各類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均應成為傳播民族音樂的有利推手。(21)李雁:《民族音樂教育對幼兒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6年;王英奎:《沈陽市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以市內(nèi)五區(qū)部分學校為例》,沈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8年。在進行學校民族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開展教育。每個年齡段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發(fā)展水平不同,對民族音樂的聽賞和理解能力也會不同,教育的形式和內(nèi)容需要符合每個年齡段的發(fā)展規(guī)律。(22)蘇彥捷:《發(fā)展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05—112頁。比如幼兒園階段,形象思維占主導,給幼兒聆聽的民族音樂應以簡單、朗朗上口的類型為主。同時以圖片、視頻、動作等作為輔助,提升幼兒學習民族音樂歌曲的熱情;而大學階段,抽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在讓大學生聆聽民族音樂旋律、掌握基本音樂元素的同時,還需幫助其理解民族音樂的深層意義,加深其對民樂的喜愛及認同。(2)要轉變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教育觀念。即從“重理論”轉向“重實踐”,從單純的“民族音樂技能培訓”轉向“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一味地理論輸出只會降低民族音樂對個體的吸引力,沒有“靈魂”的技能培訓也可能會讓個體成為彈奏民族樂器或演唱民族歌曲的“工具人”。個體對于作品的風格和內(nèi)涵較少關注,在學習過程中則會缺乏情感體驗。民族音樂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是弘揚民族音樂,讓個體感受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由內(nèi)而外地展現(xiàn)出文化自信的態(tài)度(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并將民族音樂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3)要合理進行音樂課程設置并提升民族音樂在課程教學中的比重。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多有偏重西方音樂的現(xiàn)象,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歌曲也偏少(24)李彥姿:《學校民族音樂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吉林省內(nèi)小學增設民族音樂課程現(xiàn)狀調(diào)查》,吉林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2016年;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2年。。這對于民族音樂的聆聽習慣培養(yǎng)及傳播是較為不利的,應盡可能提升民族音樂部分所占的比重。(4)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nèi)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多元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民族音樂同樣需要在這股潮流中吸取新的內(nèi)容,發(fā)展新的形式,以推動自身的不斷進步。比如優(yōu)秀“新民樂”以及“中國風”歌曲都是民族音樂的新形態(tài),更容易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傳播的范圍會更廣。將這些歌曲納入教學內(nèi)容,是對新時代音樂文化的精華提取。

2.社會上大多數(shù)群體的關注與認同

研究收集了大眾對我國民族音樂傳播與傳承的建議,人們普遍認為“提高關注度”是認識并了解民族音樂的前提。提高關注度的方法包括將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如傳統(tǒng)戲曲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把民族音樂相關內(nèi)容納入課堂,加大民族音樂的社區(qū)傳播力度,通過網(wǎng)絡或短視頻等平臺助力推送,在各大公共場所作為背景音樂播放,民族音樂的演唱會或演奏會走入基層并滲透群眾生活,通過組織民族音樂的專業(yè)比賽加深大眾的認知等。而這一切方法的共同目標都是讓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職業(yè)的各個群體能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并喜愛民族音樂、認同民族音樂,助力民族音樂發(fā)展。

3.培養(yǎng)與激發(fā)對民族音樂的內(nèi)在興趣

興趣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索事物的重要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效果遠遠勝于枯燥的說教和宣傳。只有調(diào)動個體聆聽民樂的內(nèi)在興趣,才會有深入學習和了解的動力。首先,主流媒體對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推廣是較為可行的途徑。比如央視的《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既普及了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文化,也讓大家在文字與音符的交融中領略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韻味;廣東衛(wèi)視的《流淌的歌聲》節(jié)目對經(jīng)典歌曲重新編曲并演繹,讓多首民族音樂都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其次,可以通過對民族樂器的創(chuàng)新呈現(xiàn)激發(fā)個體興趣。比如2021年跨年晚會上的《萬物“笙”》就是一個用不同種類的笙為經(jīng)典動畫片段《貓和老鼠》配樂的作品,吹奏者嫻熟的演繹與動畫巧妙結合,讓很多年輕人重新認識了“笙”這種傳統(tǒng)樂器,提升了民樂在個體心目中的地位,這就是最潛移默化而又最有效的民樂傳播方式。

(三)深化民族音樂的價值和意義以強化聆聽動機

動機是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fā)和維持個體活動的一種內(nèi)在心理過程或內(nèi)部動力(25)張積家:《普通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94頁。,而聆聽動機則是促使個體聆聽民族音樂的內(nèi)在力量。由問卷因素分析結果可知,民族音樂對個體的作用或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心理和生理三方面,對聆聽動機的強化可以從這三方面進行。

1.深入挖掘民族音樂的文化和精神內(nèi)涵

我國的民族音樂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在調(diào)式、節(jié)奏、旋律和音色上都有著獨特的美感和韻味。比如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是一種“中和”的調(diào)式風格,五聲調(diào)式的音階構成中缺少半音和三全音,使得旋律整體比較平和,不顯得尖銳。這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是相一致的。(26)陳逸墨:《溪山琴況品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9年,第79頁。在中國人的音樂審美中,致力于追求審美對象的和諧。這種和諧也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體現(xiàn)。即音樂需要與自然、萬物相和諧,與人的內(nèi)心相和諧。(27)杜亞雄、秦德祥:《中國樂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第164頁。再比如民族器樂借助不同的樂器,表現(xiàn)出音樂作品的情緒、內(nèi)涵與意境,而演奏時所遵循的規(guī)則也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為人處世的核心要求?!断角贈r》所記載的彈撥古琴的準則包括靜、清、遠、潔、堅等,即彈琴時要內(nèi)心平和、心存浩然正氣、營造悠遠而又自由的意境、去除多余的雜音、按弦堅定有力等,只有淡泊寧靜、心無雜念、思想高潔的人才能把琴彈“好”、把事做好。這些演奏樂器時的傳統(tǒng)觀念對當今社會的人們?nèi)匀痪哂蟹e極的指導意義,能夠引導個體專注于當下,既關注自身的成長與進步,也心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因此,在主動聆聽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音樂的文化和精神內(nèi)涵,而不僅僅是旋律、歌詞或樂器等外顯的方面。對民族音樂的加工越深入,越能激發(fā)個體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熱愛,越能夠促進個體對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認同和傳承。

2.有效發(fā)揮民族音樂的心理生理調(diào)適功能

中醫(yī)理論認為,傳統(tǒng)的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民族音樂具有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即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會對個體的心理(主觀感受)和生理(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動等)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28)李裕聰:《中國古典音樂對聆聽者生理心理反應影響的實驗研究》,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碩士論文, 2019年。以不同調(diào)式的民族音樂為例,宮調(diào)式和徵調(diào)式偏向快樂的情緒,羽調(diào)式和角調(diào)式偏向悲傷的情緒,幾種調(diào)式的音樂在引發(fā)的情緒類型和強度上均有所不同。如果在中醫(yī)治療中選擇合適的音樂,作用于不同的身心困擾或疾病,能夠對藥物治療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比如用宮調(diào)式的音樂緩解由于各種原因出現(xiàn)的焦慮、失眠、抑郁等方面的問題,用羽調(diào)式的音樂調(diào)節(jié)恐懼、悲傷等(29)鄭轉芳:《基于辨證施樂調(diào)理乳腺癌術后肝郁患者的心身康復研究》,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吳麗姍:《宮調(diào)音樂在調(diào)節(jié)消化內(nèi)鏡檢查患者焦慮情緒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年,第12期,第139—140頁;王金芳:《羽調(diào)和徵調(diào)對恐懼和悲傷情緒減緩作用的研究》,南京醫(yī)科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除了充分發(fā)揮民族音樂在音樂治療中的作用以外,還需要重點關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心調(diào)節(jié)作用。如果個體在煩悶、有壓力、悲傷等負面情緒狀態(tài)下能夠通過聆聽民族音樂有所緩解,在快樂、滿足等正面情緒狀態(tài)下能夠通過聆聽增強愉悅感,在身體疲憊時能夠通過聆聽獲得放松,這種身心方面的積極強化將會促使個體下一次繼續(xù)出現(xiàn)積極的聆聽行為。

結 語

中國民族音樂反映了中國人獨有的審美理念、情感狀態(tài)和價值觀念,擔負了傳承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基于對民族音樂傳播和普及的關注,本研究對大眾聆聽民族音樂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diào)查,構建了“民族音樂聆聽的心理機制模型”,并依據(jù)模型提出了激發(fā)個體聆聽和學習民族音樂的可能途徑。結果表明,不同年齡和職業(yè)的個體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度都超過了西方音樂,他們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有著深層次的認同,他們最常從民族音樂中感知到的情緒是“快樂”“滿足”等積極情緒,也會在各種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主動聆聽民族音樂。這既反映了我國民族音樂的正能量屬性,也反映了其傳播的堅實群眾基礎。與此同時,研究還探索了大眾聆聽民族音樂的動力因素,即只有充分感受到聆聽民族音樂帶來的社會、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價值和意義,個體才更可能在積極強化的作用下主動聆聽并深入了解民族音樂。這讓我們看到了民樂傳播和普及的內(nèi)在推動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枯燥的知識灌輸和簡單的民樂技能訓練未必能讓大眾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民樂,需要思索新的路徑。比如以大眾喜愛度較高的民族器樂和各民族音樂作品作為突破口,創(chuàng)新內(nèi)容和形式,調(diào)動大眾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再比如更深入地剖析民族音樂的文化底蘊及內(nèi)涵,讓大眾在積極認同的基礎上主動接觸民族音樂等等??傮w來說,本研究是對民族音樂聆聽情況和機制的初步探索,我們希望大眾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聆聽和了解來感受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并踐行“文化自信”的理念。在未來,還需要開展更多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以拓寬大眾的音樂文化視野,擴大民族音樂的影響力。

猜你喜歡
民樂民族音樂個體
想和你們聊聊民樂
兒童時代(2022年2期)2022-04-19 11:13:06
民樂國祥
傳統(tǒng)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當代陜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課堂中滲透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與探索——以《其多列》一課為例
民樂有個“王大媽”
中國火炬(2010年1期)2010-07-24 14:34:50
黄骅市| 延川县| 桦川县| 永泰县| 朝阳市| 禄丰县| 定南县| 德钦县| 井冈山市| 伊吾县| 常州市| 德保县| 米脂县| 达尔| 阿拉善盟| 漳平市| 长岛县| 渝中区| 金阳县| 保山市| 监利县| 漳平市| 赤峰市| 涿鹿县| 孟连| 崇左市| 莱西市| 石城县| 巩留县| 简阳市| 勃利县| 佛冈县| 柏乡县| 连云港市| 深水埗区| 浏阳市| 织金县| 通江县| 忻城县| 马山县|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