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洋 盧玲玲 葛政亮 劉志濱 余偉森
(浙江普洛家園藥業(yè)有限公司,浙江 橫店 322118)
氯吡格雷1化學名稱: (S)-a-(2-氯苯基)-6,7-二氫噻吩并[3,2-c]吡啶-5(4H)乙酸甲酯,商品名稱:波立維(Plavix)。本品是由法國Sanofi公司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研制開發(fā)成功的,用作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常以硫酸氫鹽形式為藥。其與該公司先期開發(fā)的噻氯匹定2同屬于噻吩并吡啶的衍生物,與阿司匹林一樣被廣泛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在治療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栓性疾病方面,前者比后二者更為有效和安全[1]。常將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lián)用,以達到增強療效和降低使用者費用等目的。其作用機制是有選擇性地、不可逆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與血小板受體結(jié)合,能夠阻斷ADP釋放后所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擴增,從而達到抑制其他激動劑所誘發(fā)的血小板聚集[2]。
關于氯吡格雷的合成方法的文章雖然較多,但是從所選用的原輔材料和先后拆分的不同進行歸類,可以看出合成方法有許多相似之處,僅僅是前后次序不同而已[3]。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經(jīng)濟性、安全性以及環(huán)保要求等方面考慮,例如:選用的原輔材料以工業(yè)化生產(chǎn)為準,溶劑無毒、可回收,反應過程采取程序升溫,達到節(jié)能減排的目的,以生產(chǎn)氯吡格雷中間體3為最終產(chǎn)品供應市場。3實際上是1的前體,僅一步環(huán)合就得到1,并且3是穩(wěn)定的商品,進入制藥行業(yè)更有利于終端產(chǎn)品的質(zhì)量控制。
(1)
(2)
(3)
采用(±)-鄰氯苯甘氨酸為起始原料,經(jīng)甲酯化得到(±)-鄰氯苯甘氨酸甲酯4,再用L-(+)-酒石酸做拆分劑,對其拆分,先得到(+)-鄰氯苯甘氨酸甲酯·L-(+)酒石酸鹽。再用堿中和,使(+)-鄰氯苯甘氨酸甲酯5游離出來。
另外用噻吩乙醇為起始原料和對甲苯磺酰氯酯化得到對甲苯磺酸-2-噻吩乙酯6。
最后用5和6兩種酯縮合,脫去對甲苯磺酸,噻吩乙基就連接到鄰氯苯甘氨酸甲酯的氮原子上得到標題物3,反應在KHCO3催化下,生成的對甲苯磺酸鉀鹽從甲苯溶液中沉淀出來。
(±)-鄰氯苯甘氨酸、甲醇、亞硫酰氯、L-(+)-酒石酸、噻吩乙醇、對甲苯磺酰氯、甲苯,試劑均為工業(yè)級。
2.2.1 (±)-鄰氯苯甘氨甲酯(4)的制備
在三口燒瓶中放入100 g(0.53 mole)(±)-鄰氯苯甘氨酸,400 mL甲醇,攪拌使之溶解,使內(nèi)溫在5 ℃ 以下,在5 ℃~20 ℃之間滴加94 g(0.80 mole)氯化亞砜,約30 min,接著在30~35 ℃攪拌30 min,于55~65 ℃攪拌回流3 h,再降溫至40~55 ℃,減壓濃縮脫去甲醇,至基本完停止蒸餾,向剩余物料中加入300 mL水,200 mL二氯甲烷,攪拌并滴加氨水至pH=8~9,靜置分去水相,用100 mL二氯甲烷提取水相一次,提取液和有機相合并,在30 ℃~40 ℃減壓脫去二氯甲烷至無停止,降溫至20~30 ℃,得到紅色油狀產(chǎn)物(4)106.5 g,收率99%。
2.2.2 (+)-鄰氯苯甘氨酸甲酯·L-(+)-酒石酸鹽的制備
在三口燒瓶中加入60 g(4),240 g甲醇和34克L-(+)-酒石酸,攪拌,加熱至60~65 ℃,溶清,再緩慢降溫至35 ℃,在30~35 ℃保溫8 h,待拆晶過程基本完成,過濾,用15 mL甲醇洗滌晶體,將濕品在60 ℃ 熱氣流中再干燥16 h,得到白色晶體44 g復鹽,收率:42%。
將上述脫晶的母液放入三口燒瓶內(nèi),并加入30 g(4)和34 g L-(+)-酒石酸,攪拌加熱至55~65 ℃,回流30 min,再降溫至30~35 ℃保溫8 h析晶,過濾結(jié)晶,用15 ml甲醇洗滌,于35~40 ℃下真空干燥16 h以上,又獲得復鹽42 g,收率80%。兩次共得復鹽86 g,平均收率:61%,[α]=88%(c=1.0,CH3OH)。
2.2.3 (+)-鄰氯苯甘氨酸甲酯(5)的制備
在三口燒瓶中放入上述制備的復鹽50 g,150 mL甲苯,攪拌,溫度降至0~10 ℃時開始滴加5%NaOH水溶液,至pH=9,攪拌15 min后復測pH還為9時,放置分層,分出水層用100 mL甲苯提取水層,提取液與有機相合并,再用150 mL水洗滌,并在30~35 ℃減壓蒸去甲苯約80~100 g時停止,得到(5)的甲苯溶液待用。
2.2.4 對甲苯磺酸2-噻吩乙(醇)酯(6)的制備
在三口燒瓶中放入97 g(0.51 mol)對甲苯磺酰氯、180 mL甲苯,攪拌至溶清,過濾,并保持在15~20 ℃ 待用。
另在三口燒瓶放入60 g(0.47 mol)2-噻吩乙醇,60 mL甲苯,0.6 g四丁基溴化銨(Bu4NBr),120 g 40% NaOH水溶液,攪拌,并保持在10~20 ℃,此時,將上述配制的對甲苯磺酰氯的甲苯溶液慢慢滴加到該溶液中,約30 min,滴加完后于15~20 ℃攪拌3 h,然后溫升至45~55 ℃攪拌8 h,靜置15 min分層,取出有機相,加入300 mL水,攪拌,滴加20%鹽酸,使pH=7,攪拌15 min復測仍為pH=7時,靜置,分去水層,加熱有機相至50~65 ℃,減壓濃縮至無甲苯流出停止蒸餾,降溫至20~30 ℃,得到白色固體(6)130 g,收率90%。
2.2.5 (S)-2-(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3)的鹽酸鹽的制備
在三口燒瓶中放入上述2.2.3所制得的(5)的甲苯溶液,以及37 g碳酸氫鉀(KHCO3),100克(0.41 mol)(6),攪拌,加熱至100~112 ℃反應30 h,待反應基本完成,降溫至35~40 ℃,過濾固體物對甲苯磺酸鉀鹽,并用50 mL甲苯洗滌,洗滌液和濾液合并,降溫10~15 ℃,在攪拌下滴加36%濃鹽酸,使pH=1~2,攪拌15 min后復測pH仍為1~2時,并在10~15 ℃攪拌1 h過濾,濾餅用25 mL甲苯洗滌,將固體物在真空度≥0.09 MPa,溫度35~40 ℃下干燥8 h,得到白色晶體(3)的鹽酸鹽37 g, mp:180~182 ℃,[α] =+108~109°(C=1.0,CH3OH)。
(1) 我們選擇(±)-鄰氯苯甘氨酸和噻吩乙醇為起始原料是出于綜合經(jīng)濟效益,其國內(nèi)已有工業(yè)化生產(chǎn),而且市場供應穩(wěn)定。
(2) 采用SOCl2/CH3OH甲酯化(±)-鄰氯苯甘氨酸,比其他方法(如H2SO4/CH3OH)操作簡單,收率高[4],同時也比先拆分(±)-鄰氯苯甘氨酸,再甲酯化效果好。
(3) 用甲苯代替乙腈等做溶劑操作既方便又安全[4,5],這是本法特點之一。
(4) 本法各個反應過程,都盡可能地采取了程序升、降溫,既節(jié)能又有利于各生成物的品質(zhì),這是本法特點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