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統(tǒng)編本教材的編寫緊扣這一理念,不僅精心編選適切的教學內容,還設置了契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導學系統(tǒng),其中各種形式的“小泡泡”,以其直觀的形象、簡潔的話語,深受學生喜愛,也成為了進行統(tǒng)編本教材教學的支撐。
縱觀統(tǒng)編本教材,“小泡泡”呈現的地方并不相同,時而在課文的課題旁,時而在課文之中,時而出現在課后思考題中,以一種學習伙伴的角色,通過平等對話、分享交流的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統(tǒng)編本教材以這種生動且富有童趣的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滲透了有效的學習方法,為學生后續(xù)學習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教師就需要充分發(fā)揮教材中“小泡泡”的導學效能,為高效的語文課堂助力。
一、聚焦關鍵點,利用“小泡泡”明確關鍵筆畫的書寫要領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進入二年級之后,學生已經進行了一年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識字量,也內化了較為豐富的識字、寫字方法。在識字寫字教學時,如果教師仍舊事無巨細地一講到底,不僅不利于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生字,還不利于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和寫字能力的發(fā)展,這就意味著教師要緊扣要點,在關鍵處、核心處進行點撥與引導,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教學效果。
以寫字教學為例,縱觀二年級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小泡泡”,對于寫字的提示和點撥并不是全面開花、逐一講解,而是充分聚焦生字書寫的關鍵筆畫,進行有側重、有層次的指導。如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的“書寫提示”欄目中,編者就用“小泡泡”的形式對漢字書寫美觀等方面進行了提示:“左上包圍的字,書寫時包圍部分的撇畫要寫得伸展;左下包圍的字,書寫時包圍部分的捺畫要寫得伸展。”這樣的點撥與提示,并沒有針對寫好這個字而進行全面開花的提醒,而是緊扣要點,進行針對性的點撥。鑒于此,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對于機械生硬的語言提示并不能理解,這就需要將語言提示轉化為直觀的畫面,契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思維,充分利用直觀示范書寫、錯誤寫法的圖片對照等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小泡泡”的內容。比如左上包圍結構的字“底”“原”,則要關注長撇書寫的要領,而左下包圍結構的字“遞”“處”等,則要緊密關注長捺,不僅要將字寫正確,還要寫美觀。
對于這樣的提示,其實在統(tǒng)編本教材中還有很多,這些內容都是編者直接與學生進行對話。這就意味著教師除了通過自身的示范和講解,關注“小泡泡”的內容,還可以將更多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如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編者在“小泡泡”中提示學生:“有的漢字變成偏旁后,某些筆畫的大小和形態(tài)要發(fā)生變化。”教師則將理解和實踐書寫的空間完全交給學生,他們紛紛選擇了剛剛學習的生字“勸”“堆”等生字,借助于生字“又”“土”的對比,發(fā)現這兩個漢字作為偏旁時,捺畫變成了點畫,橫畫變成了提畫。學生在獲取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權利之后,可以直接與教材、編者、“小泡泡”對話,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二、把握支撐點,利用“小泡泡”豐富關鍵詞語的理解方法
作為向第二學段的過渡階段,統(tǒng)編本二年級教材充分利用“小泡泡”的形式,對課文語句中一些關鍵性詞語進行點撥。從認知經驗上來看,很多教師所傳授的理解詞語的方法,一般都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借助工具書或者文中的注釋,一種則是聯系上下文。這兩種方法雖然較為常見,但如果僅如此告知方法,其實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相對籠統(tǒng)的。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小泡泡”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和方法,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方法與文本內容之間的關聯,在統(tǒng)整和取舍的方式下,借助“小泡泡”開展適切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比如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對于課文中的生詞“鎧甲”一詞的理解,教材就設置了這樣的“小泡泡”提示語:“‘鎧甲是什么意思?我要查查工具書。”這一提示語看似很簡單,很多教師也就很自然地進行了簡單解決,依照提示的語言直接讓學生翻閱工具書,然后請學生讀一讀工具書中的解釋。這樣的處理,學生獲取的僅僅是理解了一個詞語。其實這樣的“小泡泡”提示語言還有一些值得深究的層面,應該在教學中得以落實,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大意之后進行思考:為什么像類似于“鎧甲”這一類的詞語,一定要用查閱工具書的方式,而不能聯系上下文呢?讓學生在對比和深思中認識到,“鎧甲”一類的詞語,屬于知識信息層面的詞語,無法在課文中形成準確的理解,如果聯系上下文,也難以找到相關的依據。如此一來,學生不僅依照方法理解了詞語,同時還在“知其然”的狀態(tài)下“知其所以然”。
再比如《黃山奇石》《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課文中的“小泡泡”中分別提示:“聯系生活,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薄奥撓迪戮涞摹∽?,我能猜出‘稠的意思?!焙苊黠@,這兩個提示語都提到了猜測,教師可以出示課文中與生詞相關的語境內容,引導學生在聯系、統(tǒng)整中,利用文本信息大膽猜測,形成初步的認知體驗,隨后出示相關的圖片,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或對比、印證,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對詞語的感知能力。
類似于這樣的詞語理解方法,其實統(tǒng)編本教材中還有很多,教師要善于找準“小泡泡”中的方法與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三、依托輻射點,利用“小泡泡”拓展語用實踐的學習空間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語文教學要善于設置有意義的活動。針對第一學段中的“綜合性學習”,課標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边@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拓展空間,豐富形式,充分運用統(tǒng)編本教材中“小泡泡”的提示來開展實踐性活動。
以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下冊《找春天》一文為例,編者利用“小泡泡”提示語向學生明確了綜合性學習的任務:“我們也去找春天吧!去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鑒于此,教師就將這篇課文的教學與綜合性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文本出發(fā),設置與語文本質屬性相關的綜合性、實踐性活動,充分激活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等多維器官,讓學生依循著春天的軌跡來尋找春天。比如有的學生選擇了看一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看到的春天與課文進行整合,形成文本資料的相互整合;有的學生以聽一聽的方式描摹春天,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從課文的角度來聽,從而將課文學習的內容,遷移運用到現實生活的實踐活動中,以實踐活動作為教材中課文學習的有益補充。
一直以來,教學都以機械瑣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串聯課堂,導致整個教學始終處于零散性、無序性的狀態(tài),學生的思維張力也難以得到應有的落實。因此,凸顯課程教學的板塊化,設置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已經成為一種教學趨勢。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小泡泡”在這一方面就做出積極的嘗試,教師要敏銳捕捉編者的這些用意,將“小泡泡”中揭示的內容呈現出來,合理地加以運用,真正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小泡泡”是教材編者為了體現自身編寫理念和編寫用意精心設置的導學系統(tǒng),既是教師解讀教材的重要抓手,又是學生走進教材、積累學習方法的重要資源。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教材中的“小泡泡”,找準“小泡泡”內容與教材板塊之間的關聯,在吸收、整合其中的關鍵信息之后,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綻放課堂的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鼓樓區(qū)生態(tài)園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