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歡 王曉晨 李乃瓊
摘?要:依據(jù)概念史的理論與方法,以“狼兵”概念為邏輯起點,對“狼兵”與“狼兵武技”之間的相互建構(gòu)進行考察,試圖對以“狼兵武技”為主要拳種的古壯拳文化個性進行透視。研究認為:“俍兵”“郎首”“?人”等概念語義基本觀念的轉(zhuǎn)變背后折射出“狼兵”是他者建構(gòu)的歷史概念;“尚武”“忠主”“智謀”的狼兵身體文化是“狼兵”與“狼兵武技”之間構(gòu)建的核心要素,彰顯“狼”性的文化特質(zhì);“土兵”“耕兵”“土民”等新生概念揭示特定歷史時期狼兵“狼”性文化形成的深層動因,同時印證了以“狼兵武技”為主要構(gòu)件的古壯拳文化個性。
關(guān)?鍵?詞:體育文化;概念史;狼兵武技;古壯拳;文化個性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21)03-0038-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the concept history, taken the concept of “wolf soldiers” as logical poin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between "wolf soldiers" and "martial arts of wolf soldiers" and discovers cultural personality of the ancient boxing. The study holds that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s of basic concepts for conceptual semantics such as "Lang warrior", "Lang master" and "Long people", reflect the history concept of the “wolf soldier” created by the others; physical culture of the “wolf soldier” including "admirable to army", "loyal to the master", and "wise and strategic" are the core elements constructed between the “wolf soldier” and “marital arts of wolf soldiers”, and reflects the cultural personality of the feature with “wolf”; the new emerging concepts of "native soldiers", "tilling soldiers" and "native people" reveal the implicit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wolf" culture of wolf soldiers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firm the cultural personality of ancient boxing mainly composed with for the “martial arts of wolf soldiers”.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concept history;martial arts of wolf soldiers;ancient boxing;cultural personality
壯拳,尤其是以昂拳為表征的古壯拳,以其延傳于壯族土司,有著“身械通用合一、拳械練用一致;周身處處皆可用,拳勢剽悍,發(fā)力蠻拙,翻滾疊擊,本能應(yīng)變;布陣設(shè)套,講究技法與兵種配合,走中打,打中走;擁有拜師禮、謝師禮、上馬禮、下馬禮、回朝禮等儀式”[1]的技術(shù)體系特征,被譽為“狼兵武技”。拳諺有“技擊創(chuàng)制于人而制人”,拳種視域下古壯拳作為一套攻防格斗技術(shù)體系,其創(chuàng)編使用的主體是“鷙悍天下稱最”“可死而不可敗”“能以少擊眾,十出而九勝”的“狼兵”,是事關(guān)狼兵生死存亡下的攻防技能以及戰(zhàn)場實戰(zhàn)優(yōu)化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那么概念史“歷史語義學”邏輯,何為“狼兵”,人何以為“狼”?“狼兵”之特性對其身體文化“狼兵武技”有何影響與建構(gòu)?其狼性文化特質(zhì)形成的深層社會動因是什么?在此對“狼兵”概念進行考據(jù),關(guān)注概念的緣起、建構(gòu)與輻射;考察概念、文本與社會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試圖厘清由“狼兵”與“狼兵武技”為構(gòu)件要素的古壯拳文化個性,以期為其他拳種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1?“狼兵”是他者建構(gòu)的歷史概念
明清之際的廣西“狼兵”因在歷次朝廷征調(diào)下實施的“以夷制夷”、南御交趾、東抗倭寇中勇猛善戰(zhàn)和屢立戰(zhàn)功,成為學界關(guān)注的焦點。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已有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領(lǐng)域的學者以“狼兵”為線索對其進行多維審視,成果頗豐。其中比較著名的研究當屬肇始于1937年歷史學家羅香林[2]的《俍兵俍田考》,文中對“給田與耕”的俍兵與土官土司的依附關(guān)系、“平時務(wù)農(nóng),戰(zhàn)時為兵”的土地束縛機制、朝廷反復(fù)征調(diào)歷史進行解釋分析,指出“俍兵”是歸屬土司的土兵分支,因其兵源多狼人而被稱為“狼兵”,概念上“狼兵”因狼人而得名。
梳理學術(shù)史,歸總已有研究對“狼兵”的概念史認知,主流觀點不過有三:其一,“狼兵”是因“狼人”而得名?!稁X表紀蠻》載:“狼,壯族之支派也,其人最初分布在黔邊及東蘭、南丹、慶遠一帶,是壯族中被稱為“大良僮”的一脈,與壯族其它分支居住同一區(qū)域,呈現(xiàn)出散居于深山篁谷之間的特點”[3]20-21。據(jù)徐松石[4]1926—1938年先后深入我國西南各省的苗瑤壯寨進行田野調(diào)查后而著的《粵江流域人民史》介紹:“‘俍兵是大良僮應(yīng)募為兵后的稱呼,大良是廣西西部僮族的分支,有特殊的部族顏色——黃色,良或俍即僮語黃色之意。”徐先生在印證“狼兵”民族歸屬的同時又指出其具有“文化較低,且曾變亂”的社會史實。其二,“狼兵”是因其首領(lǐng)被稱為“郎火”和“郎首”而得。遠在唐代時,朝廷就在嶺南道,即兩廣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羈縻制度,先后設(shè)置了93個羈縻州。正如《桂海虞衡志·志蠻》記載:“羈縻州崆,隸邕州左右江居多,廣西左右江流域的壯族羈縻州為最多”[5]。羈縻州的現(xiàn)實管理往往是朝廷通過招撫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在“以夷制夷”的治理傳統(tǒng)中給予少數(shù)民族一定的自主權(quán),雇傭當?shù)厝斯芾?,不派朝廷官員,由于當?shù)厥最I(lǐng)熟悉當?shù)仫L俗民情,更有利于社會治理的安定?!稁X外代答》卷十《僚俗》中“一村中推有事力者,曰郎火”?!袄苫稹奔磯炎宓氖最I(lǐng),也就是到土司制度時期土官的前身,其下的頭目又叫“郎首”“土目”。人們將由“郎火”訓練的、精于武藝搏殺的部落青壯年稱為“郎兵”[6]?!昂髞斫y(tǒng)治者可能由于語音等原因,更多的是對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蔑稱,把‘郎變成‘狼”[7]109。其三,“狼”與“?”在粵語中的同音互轉(zhuǎn)?!?”,《辭?!方忉尀椤皦炎逭Z,石山間平地”。據(jù)黃現(xiàn)璠等[8]的《壯族通史》中將歷史上桂西壯族聚居地描述為“千山萬?”?!?”是桂西壯人用的最多,最廣泛也是最普遍的一種地方名稱。置身其中之壯族,被稱為“懇內(nèi)?”,意即“?里人”或“?人”。而“?”(音long)與“狼”(音lang)在粵語中均為lung。就“?”在粵語中的發(fā)音以及“?人”與“狼人”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筆者專訪出身百色蘋果的古壯拳名家唐曲先生,他認同這種說法是“狼兵”的來源。此外,壯學學者馬介文[9]推斷:“懇內(nèi)?”“犸?”即“?人”,也就是明清時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漢文書籍中的“狼人”。
提出“他者”理論的法國思想家拉康認為“他者”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甚至可以是能建構(gòu)自我主體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任何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意即“他者”不再只是和自我對應(yīng)的另一個他人,他者是以語言為主要載體的泛文化存在,是一種在主體誕生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種先行在場。沿此邏輯,不難看出“狼兵”是他者建構(gòu)的歷史概念。在這個建構(gòu)中,有一種被動的無可奈何,一旦被符號化后,文化認同中又產(chǎn)生了向死而生的勇猛。然不管是出于民族習性,還是出于民族主義,抑或是地域文化特征等原因而建構(gòu)出來的“狼兵”,對其一切特質(zhì)都有著型塑作用,當然也包含體現(xiàn)其主體在內(nèi)的狼兵武技身體文化。正如梅洛·龐蒂所言:“世界的問題,可以從身體的問題開始”,并提出身體圖式(body schema)的重要概念,通過狼兵現(xiàn)象的身體(phenomenal body),考察作為極具狼性文化特質(zhì)的狼兵武技,從而探討以狼兵武技為主要內(nèi)容的壯拳拳種的文化個性表達。
2?“狼兵”武技的文化個性表達
歷史上對狼兵以“狼”而勇,仗技而生的狼性文化描述不乏其例?!冻嘌拧分杏小袄潜v悍,天下稱最”[10];《籌海圖編》中有“廣西狼兵于今海內(nèi)尤悍……能以少擊眾,十出而九勝”[11]753。
2.1?鷙悍尚武是族群文化基因的編碼
剽悍、兇猛、敢于廝殺,是廣西狼兵區(qū)別于官軍的顯著特點,史書稱其為“驍勇善戰(zhàn)”,狼兵特別能戰(zhàn)斗,源于傳統(tǒng)的尚武精神和為求生存而不斷廝殺的磨練[12]。壯學家梁庭望[13]在其《壯族風俗志》中特別提到明代桂西壯族人傳統(tǒng),“每生下一個男孩,就把他看成是未來的“狼兵”,父母稱一塊和他分量相等的鐵塊,用紅綢扎好,莊重地掛在孩子的床頭。待他長大到十歲,便把這塊鐵打一把刀,教他練武”。至此,“狼兵”以武作為生存發(fā)展的根基,傳承濃厚的武文化,把“武官、武舉”作為整個群體追求的目標,“尚武、崇武”精神在“狼兵”文化傳承中具有重要地位”[14]。
瓦氏夫人與狼兵是桂西壯族尚武文化的縮影,真實地反映了狼兵武技作為族群文化基因的延續(xù)?!巴呤喜坏抢潜鲗?,自幼酷愛武術(shù),刀槍劍戟,演練純熟,還集各家之長,自成一家技藝”[15]。吳殳[16]的《手臂錄》中描述瓦氏“女將親戰(zhàn)揮雙刀,成團雪片初圓月”。族群文化傳遞瓦氏夫人“尚武”的基因,在抗倭的戰(zhàn)場中檢驗了瓦氏夫人雙刀絕技的功力深厚和精妙,同時驗證了瓦氏夫人作為狼兵主將奮勇殺敵,不與賊俱生的英勇氣魄。正如民間傳說《紅妖》中記述瓦氏如“妖女”:“瓦氏夫人長發(fā)披身,呼聲如嬰,倭寇驚駭以為妖臨,束手待殺”[17]。這同時也證實了民謠“花家瓦,能殺倭”絕非謬贊。
由于狼兵卑微的個人社會地位,使歷史文獻中對其個人尚武的史料記載甚少,通過側(cè)面對比倭寇的殘殺無道、倭刀鋒利,來考察狼兵的鷙悍尚武。采九德[18]92-93《倭變事略》載:“倭寇殘忍無道,燒殺掠奪,至今仍令人寒顫,明軍面對倭寇詭異的陣法,精湛的刀技,諸將集聚軍門,輒以固守為上策,多觀望不進,至其(瓦氏)侄戰(zhàn)死之”;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解》中寫道:“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迸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盵19]50兇殘的倭寇擁有精良的兵器與詭秘的陣法,令明軍束手無策,而狼兵面對“技善倭刀,奇詐詭秘,刀光耀目,陣法嗜血”的倭寇,能令倭寇望“狼”即潰、談“狼”色變,從側(cè)面反映“狼兵”的鷙悍與高超武藝。
2.2?法紀規(guī)訓是維系軍陣武術(shù)的核心法則
狼兵的法紀是保證其在戰(zhàn)斗中奮勇殺敵的強心劑。以伍、隊為作戰(zhàn)陣法,其極強的戰(zhàn)斗力表現(xiàn)在個人、伍、隊之間相互接應(yīng),充分發(fā)揮集團的作戰(zhàn)威力,鐵的紀律保證陣法得以發(fā)揮出驚人的威力[7]111?!胺惨蝗烁皵常瑒t左右人呼而夾擊,而一伍皆爭救之。否則,一人戰(zhàn)沒,而左右不夾擊者,臨陣即斬,……不如令者斬,退縮者斬,走者斬,言恐者斬,敵人沖而亂者斬,……一切科條與世軍政所載,無以異而其既也”[11]735。戰(zhàn)場武紀如軍令科條,是陣法得以發(fā)揮驚人威力、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而生活法度的嚴苛,是土司掌握狼兵生殺大權(quán),得以駕馭狼兵的基石?!痘浳鲄草d》記載瓦氏土司約束“狼兵”的法度:“約所部不犯民間一粒,軍門下檄,輒親視居亭,民訴部署奪酒脯者,立捕殺之,食尚在咽下”[20]285。科條、法度是狼兵維系軍陣武術(shù)完整的核心法則,嚴格的軍紀保證了陣法的實行,強化“狼兵”只可戰(zhàn)死亦或戰(zhàn)勝的決心。
忠于“土司”,非主不出?!痘浳鲄草d》載:“諸土司兵曰狼兵,皆驍勇善戰(zhàn),而內(nèi)甲尤勁。非土官親帥之,則內(nèi)甲不出”[3]286;在《嶠南紀蠻》記載:“狼兵鷙悍,天下稱最,多非真狼,真狼必土官親行部署才出,舊制調(diào)征狼兵,所經(jīng)過處不許入城,蓋其性貪淫,離家遠出,罕御酒肉,不獲縱貨色之欲,含怨懷恨,惟劫于其主之威而已。在有司善御之,不則剽掠之性一動,不可復(fù)制矣”[3]76。文獻記載“狼兵”出征,必土官親行,而內(nèi)甲尤勁,驍勇善戰(zhàn),體現(xiàn)“忠主”的精神,在此需辯證看待“真狼”與“土狼”,被生存所迫表現(xiàn)出極貪淫、罕御酒肉、動不可制的野性,只有土官才能夠駕馭,表現(xiàn)“狼兵”對土官的敬畏與絕對忠誠,同時在法紀規(guī)約的型塑下,維系族群秩序的穩(wěn)定與軍陣武術(shù)的戰(zhàn)斗力。
2.3?兵法智謀是狼兵“天下稱最”的制勝法寶
“狼兵”作戰(zhàn)如“狼”狡黠,伺機而攻之,面對“善于佯裝、故作羸弱、捐資求脫”的奸詐倭寇,“狼兵”采用蟄伏、伏埋、截擊等“以敵制敵”的手段,狼兵的兵法智謀集結(jié)了壯族先民的智慧精髓。《倭變事略》對倭寇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吾日本人也,來自吾地以失舵,……官兵逼近倭寇的船只,倭盡起立,以燕尾利鏃射殺官兵”;“賊分……服色裝束,與我為一,不可細辨”;“倭寇以一半人數(shù)出戰(zhàn),另一半在草麥林莽中埋伏,等雙方戰(zhàn)酣,埋伏在草麥林莽中的倭寇伏起,而茅堂、舒惠、敖震素稱勇敢者,都戰(zhàn)死”[18]73-74。明兵望倭寇而怯步,居多戰(zhàn)將敗陣于倭寇,“在王江涇大捷中的瓦氏夫人率領(lǐng)狼兵對倭寇采取“誘敵”“伏擊”“截擊”使得倭寇產(chǎn)生杯弓蛇影的心理恐懼感”[7]116。由此看出,狼兵除個人武藝精湛,在“狼筅與倭刀”矛與盾之爭背后,采用“誘敵、伏擊、截擊”等兵法謀略在抗倭作戰(zhàn)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軍陣武術(shù)因戰(zhàn)爭而生,武器也因戰(zhàn)爭而發(fā)展[21]?!搬疥嚪ā迸c“鴛鴦陣”等狼兵武陣因抗倭戰(zhàn)爭而生,狼筅、燕尾牌、毒箭、藥弩、牛皮盔甲、標槍等武器也因抗倭戰(zhàn)爭而發(fā)展,攻防決斗的實戰(zhàn)中凝聚了狼兵武技獨特的文化個性?!冻嘌拧め冶浴分杏涊d岑氏陣法:“岑氏兵法,七人為伍,每伍自相為命。四人專主擊刺(長兵、如狼牙棒、標槍等),三人專主割首(短刀類短兵)”[10]。師承“岑家兵法”的鴛鴦陣:“用我之最短(牌)對付敵之最長(銃、弓),用我之長(狼筅)對付敵之次長(倭刀),用我之次長(槍刀)對付敵之短(解手刀)”[19]62?!搬疥嚪ā迸c“鴛鴦陣”強調(diào)“身械合一、拳械一致”的作戰(zhàn)法則,在法紀規(guī)訓的保證下,以伍為命,分工明確,以長槍手(狼筅手、標槍)遠距離刺殺倭寇,配合盾牌手防護倭刀,近身以短刀攻擊,后面以弓弩、毒箭進行遠射,形成嗜血“狼群”??速量堋K艜r而變的“狼兵”在戰(zhàn)場中狼性文化的狡黠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3?狼兵武技中的“狼性”探源
譽為“天下稱最”的“狼兵武技”,體現(xiàn)出武技“鷙悍”、武規(guī)“忠主”、武謀“狡黠”的“狼”性文化特質(zhì),然而考察其特定歷史時期“狼兵”概念,在政治史為“土兵”、社會史為“耕兵”、生活史為“土民”等,又產(chǎn)生一大批新概念。不難看出,“狼兵”在不同的社會場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狼兵”概念的形成正是這些社會空間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因此,通過把握這些重要概念變遷考察與社會的互動關(guān)系,無疑能夠為武術(shù)歷史研究提供新的嘗試[22],而梳理這些社會空間中的因果關(guān)系能進一步洞察狼兵武技的文化個性產(chǎn)生的根源。
3.1?保家衛(wèi)國的政治使命磨礪“土兵”強武善戰(zhàn)的技藝
政治史的梳理,揭開了他者構(gòu)建“狼兵”的神秘面紗。明朝沿襲“以故其俗治”“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得到鼎盛的發(fā)展,狼兵是中央王朝“以蠻攻蠻”的工具和“藩籬內(nèi)郡”的倚仗,同時也是土官勢力得以生存、延續(xù)和發(fā)展上的支撐,肩負著供“征調(diào)”、抗“紛爭”的政治使命與保家護族的責任。
土司馴“狼”供征調(diào),“衛(wèi)國”抗倭寇,必強武善戰(zhàn)。眾多研究對“狼兵”的政治使命進行闡釋,“供征調(diào)”致使狼兵成為土司與明朝廷之間政治權(quán)利交換的籌碼?!袄潜弊鳛橥了九c中央王朝的政治產(chǎn)物,土司馴養(yǎng)“狼兵”聽調(diào)征剿,謀求地方政治權(quán)利,中央王朝征調(diào)“狼兵”抗擊倭寇,治理邊疆戰(zhàn)亂,至此“狼兵”肩負衛(wèi)國的政治使命必勇猛善戰(zhàn),強武可勝。
土司馴“狼”抗紛爭,保家護族,必隨戰(zhàn)能武。土司倚仗朝廷賦予的政治權(quán)利而各自為政,治理族氏部落。其內(nèi)部家族對官位的承襲明爭暗斗,土司之間掠奪財物,侵占耕地,相互覬覦,稱雄爭霸,經(jīng)常兵戎相見,殺伐無時。如2008年麥思杰[23]的《王朝陰影下的紛爭:明初廣西土司制度研究》、2018年李良品[24]的《清代土司分襲制度的生成邏輯與構(gòu)建路徑》等,相關(guān)研究詳細的論述中央王朝與土司之間共生互利,又對抗制衡關(guān)系,土司制度的內(nèi)部權(quán)力承襲斗爭,氏族之間的紛爭以及“狼兵”作為私人武裝的政治力量?!袄潜痹谡紊霞缲摗靶l(wèi)國”的使命,在族群內(nèi)部擔負著“護家”的責任,責任與使命的政治生境,致其必強武善戰(zhàn),才能得以生存。
3.2?兵田束縛的社會法則形塑“耕兵”忠主安奴的品質(zhì)
土司依仗中央王朝賦予政治權(quán)利,“兵田”束縛狼兵與土官土司的依附關(guān)系、賦予“平時務(wù)農(nóng),戰(zhàn)時為兵”的耕兵社會角色?!氨铩睓C制,誘“農(nóng)”為“奴”。由于狼兵可以耕種土司的“兵田”,兵田的賦役遠遠低于土民或者其他災(zāi)民,雖隨時有征調(diào)的性命危險,但為了生計,眾多土民被迫為“耕兵”。典籍中記載土民為生計而充兵,“州縣籍稅戶充,或自溪洞歸投……皆五司七姓五十四里之人……政和七年,募土丁充,授以閑山,散居邊境,教以武藝”[25]。土民為能耕種兵田依附于土司甘愿為奴,充當土司馬前卒、戰(zhàn)場兵,而其家屬連同謂之“狼家”。兵田束縛的機制促使土司與狼兵奴隸階級社會的形成,“狼兵實皆貧苦的壯族農(nóng)民子弟組成,但因被本族上層分子和封建王朝所欺騙利用,致使成為鎮(zhèn)壓各族人民起義的胯下馬手中刀”[26]?!袄潜币栏接谕了炯葲]有政治權(quán)利,也沒有人身自由,甚至連做人的基本權(quán)利都被剝奪,可以說是典型的“奴隸”。
馴“農(nóng)”為“兵”,操習武藝。“耕兵”是“狼兵”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角色,閑時為農(nóng)從事耕種,戰(zhàn)時為兵聽征調(diào)。每年秋后,土司都要舉行一次會獵,即全州軍事比武訓練,內(nèi)容有拳腳、刀槍劍戟、舉重、騎馬射箭、排兵布陣等[12]?!袄潜弊陨頌楸H鹊玫耐恋兀趹?zhàn)場廝殺能保全性命,就得世代拼命,日操武藝。狼兵從小就接受武技訓練,騎射練到“兒能騎犬,引弓射稚兔,少長習甲騎,應(yīng)募為狼兵”[7]549。壯族將“尚武”作為種族生存、延續(xù)的重要手段。土司正是通過“給予兵田,專習武藝”實現(xiàn)對“狼兵”強制奴役,其目的是讓狼兵為土司宗族的利益而叱咤戰(zhàn)場。
3.3?野蠻信巫的生活文化造就“土民”勇猛輕死的精神
《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載有:“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盵27]“狼兵”多為溪崆土民,長期生活在封閉的自然原始部落,常以獵獸為食,原始族群的地域環(huán)境與生存方式孕育“狼兵”好殺善斗的民俗心理。
信“雞卜”,輕生死,“雞卜”在壯族地區(qū)廣泛流傳,是壯族不斷強化民族歷史記憶的神圣儀式,它承載著壯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信仰觀念,融入壯族原生宗教“麼教”和壯民風俗習慣之中[28]。《大清一統(tǒng)志》載:“桂林府永寧州的狼人男女俱挽髻,前銳后廣,績麻為衣,女多以白布蒙首。善雞卜,能騎射”[29]。土民面對危難、痛苦、戰(zhàn)亂等超出自身的控制范圍時,出于對不可知神秘力量的畏懼與尊敬,通過“雞卜”卦象預(yù)測未來吉兇,希翼獲得祖先與神靈等強力的保佑,從而超脫肉體的痛苦,不懼生死,建立超自然、超現(xiàn)實的內(nèi)心秩序,并內(nèi)化為族群社會心理文化。
以概念史的研究思路對拳種核心概念梳理,其本意就是“采用逆向工程的思路尋其文化個性,借助拳種形成發(fā)展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現(xiàn)其文化基因”[30],認知自近代以來就處于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拳種文化個性?!袄潜痹鞘廊嘶趯炎逋了颈艽蛴舱?、勇猛過人和戰(zhàn)無不勝等印象而建構(gòu)的概念,而“狼兵武技”作為狼兵的身體文化,是其戰(zhàn)場廝殺決定生死存亡的物質(zhì)基礎(chǔ),極具“狼性”氣質(zhì)?!袄潜浼肌敝欣潜呐囵B(yǎng)與其鷙悍的技術(shù)理念、嚴明的軍紀獎懲和狡黠的兵法策略息息相關(guān),進一步梳理這些勇猛產(chǎn)生的根源又與明清時期壯族土司政治制度下的戰(zhàn)爭需要、兵田制度束縛下的忠主機制以及艱難生存環(huán)境和輕死信仰文化下的無可奈何形影不離。正是基于如此歷史文化背景,以昂拳等為表征的古壯拳,不僅具有勇猛殘忍的技擊體系又有注重節(jié)制的儀式環(huán)節(jié);不僅有著個體格斗技巧的展示又有著團隊合作的陣戰(zhàn)之技;不僅有著為追求獲勝而無所不用其極的理性,又有超越自我、向死而生的信仰非理性,正是這些內(nèi)涵構(gòu)成壯族武術(shù)獨特的拳種文化個性。
參考文獻:
[1] 王曉晨,侯勝川,喬媛媛. 桂西壯拳文化變遷的歷史人類學考察[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11):68-73.
[2] 羅香林. 俍兵俍田考[J]. 廣州學報,1937(2):25-30.
[3] 劉錫蕃. 嶺表紀蠻[M]. 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4.
[4] 徐松石. 粵江流域人民史[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102.
[5]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校補[M]. 齊治平,補校.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863.
[6] 周去非. 嶺外代答[M]. 楊武泉,校譯. 北京:中華書局,2006:416.
[7] 李吉遠. 明代武術(shù)史[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8] 黃現(xiàn)璠,黃增慶,張一民. 壯族通史[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313.
[9] 馬介文,許歡科. 土司統(tǒng)治時期廣西的“狼人”與“狼兵”[J]. 南寧師專學報,1995(2):37-41.
[10] 鄺露. 赤雅叢書集成初編[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6:2.
[11] 鄭若曾. 籌海圖編卷十一[M]. 李致忠,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 韋天富. 論廣西狼兵在明代沿??官翍?zhàn)爭中的地位和作用[J]. 廣西地方志,2010(5):43-46.
[13] 梁庭望. 民俗文庫之二壯族風俗志[M].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94.
[14] 韋浩明. 明代廣西瑤族地區(qū)屯田“狼兵”的認同及演變[J]. 廣西民族研究,2019(4):167-173.
[15] 馬明達. 說劍叢稿(修訂本)[M]. 北京:中華書局,2006:174.
[16] 吳殳. 手臂錄[M]//馬明達. 中國古代武藝珍本叢編上輯錄編. 濟南:齊魯書社,2015:3681-3683.
[17] 莫非,陳多. 民族文學論稿[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30.
[18] 采九德. 倭變事略卷一[M]. 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
[19] 戚繼光. 紀效新書[M]. 馬明達,點校.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20] 汪森. 粵西叢載校注. [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21] 譚廣鑫,曾小松,韓海軍. 藏羌鎧甲舞的戰(zhàn)爭喪葬祭祀儀式考[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43(1):68-74.
[22] 周延,戴國斌. 概念史與武術(shù)歷史研究的新視野[C]. 上海:2016年第五屆申江國際武術(shù)學術(shù)論壇暨蔡龍云武術(shù)思想研討會摘要匯編,2016:23.
[23] 麥思杰. 王朝陰影下的紛爭:明初廣西土司制度研究[J]. 西部法學評論,2008(1):98-105.
[24] 李良品. 清代土司分襲制度的生成邏輯與構(gòu)建路徑[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5(2):86-92.
[25] 許嘉璐,安平秋. 二十四史全譯:宋史兵志五廣南西路土丁 [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4743.
[26] 盧仲維. 淺論廣西“狼兵”[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2):30-36.
[27] 班固. 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M]. 顏師古,注. 北京:中華書局,1975:1640.
[28] 沈文杰. 壯族雞卜習俗述論[C]//廣西文博第一輯,2017:364-374.
[29] 穆彰阿.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四六二桂林府二·苗蠻[M]. 北京:中華書局,1986:23600-23601.
[30] 戴國斌. 文化自覺語境中武術(shù)研究的探索與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