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 ? ? ? ? ?要]? 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厭學的狀態(tài)也隨之出現(xiàn)。要改變此狀態(tài),就要讓學生開動腦筋,打破學生腦海心潮不應平靜時的平靜,“濺”起學生思維的朵朵浪花。運用“激”的教學藝術,激疑﹑激思、激趣、激情,讓學生“思如泉涌”“縱橫馳騁”,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行之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關? ? 鍵? ?詞]? 語文教學;“激”;藝術運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12-0096-02
語文一直被稱為基礎課,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奠定學生將來發(fā)展的基石。然而語文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并非如教師期望所愿,往往出現(xiàn)學習時間越長,語文學習熱情越低,尤其是職校語文教學,學生厭學,教師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曾經(jīng)聽過一節(jié)公開課,課上這位教師在講解《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的“徐趨”一詞時,在黑板前彎下身,雙腳快步向前移動,模仿了一種老態(tài)龍鐘的姿態(tài),在學生驚詫與笑聲中發(fā)問:為何“徐”?(——腿疼)為何“趨”?(——表敬)接著又說道:“觸龍腿上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所以只能慢慢走?!睂W生點頭贊同。這是什么?這就是該教師盡量用自己的“體態(tài)語言”技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理解能力的教學藝術。我們在本文中稱之為“激”的教學藝術。
一、“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藝術
第一,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內(nèi)因和外因的制約,內(nèi)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唯有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而“激”正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追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并借此克服諸如唯父母是從、唯師者是從等消極被動思想,將渴望求知的愿望化為扎實的實際行動。
第二,從年齡特點來說,中職生處于花季年齡,精力旺盛,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在目前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競爭機制下,這種欲望尤為強烈。他們期望不僅知道“是什么”,更希望知道“為什么”,要求拓寬知識領域、加深知識。而在教學中運用“激”的方法,正是能迎合學生尋根究源心理特點的一種方法,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思路,互動、互為,以求達到“點石成金”的教學效果。
第三,從職校語文學科要求和教材特點來看,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中職語文教學大綱中寫道: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fā)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yǎng)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yè)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xù)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勞動者服務。這些對語文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讀、學生記的方式很難滿足中職學生實踐性和應用性的需求,采用“激”的教學藝術,易營造波瀾迭起的氛圍,也易于引導學生層層推進,進行逐步深入的探索。
二、“激”的藝術運用
激,從它的“可激點”來說,既可以激疑﹑激思,又可以激趣﹑激情。為了說清道理,下面逐一說來。
(一)激疑
即教師要讓學生生疑﹑有疑﹑善疑﹑敢疑,當然不能是無根據(jù)的瞎猜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疑”是一切思維活動的“起跑線”和“助跑器”。那么,如何“激疑”呢?當然因人而異,各有千秋。我認為“多問幾個為什么”是“激疑”的一種好方法,讓學生在撥云掃霧中充分享受探究課文的歡樂。我教《荷塘月色》時,甲班教學雙方都沒有去問“為什么”,結(jié)果整堂課一個“疑”也沒有,課堂氣氛沉悶。輪到乙班教學此文時,我采取了步步設疑的做法,結(jié)果在全文發(fā)現(xiàn)了幾十個“疑”點。如文章開頭為何要從心情寫起,而不從“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寫起呢?作者為什么要寫采蓮?與此同時,又針對有學生提出的“作者既說‘心里頗不寧靜而荷塘月色卻是寧靜的,兩者是否矛盾”展開討論并取得一致認識:兩者不矛盾。因為作者是因不滿現(xiàn)實又找不到解脫的辦法而“心里頗不寧靜”,而眼前彌漫的荷葉、裊娜的荷花、縷縷清香、閃電般的荷波,清新自然,如詩如畫;那月光瀉下的輕霧、彎彎的楊柳,撲朔迷離,如煙如夢,作者為之陶醉并感受到片刻的寧靜。經(jīng)過這么一分析,學生有撥云見日之感。在求同存異的討論過程中,氣氛活躍,人人對課文蘊含的深意均有所悟,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激思
何謂激思?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學習、掌握知識變得很輕松、毫無困難,恰恰相反,當學生遇到困難并獨立地克服困難的時候,他的智力才會得到發(fā)展,必須給學生挑選這樣的智力任務,讓他使足力氣,集中注意,運用已知的知識去認識未知的東西,使他取得成績?!苯處煹募记稍谟?,不要把這些東西以現(xiàn)成的形式提供給學生,而是作為一項腦力勞動任務讓他們?nèi)ソ鉀Q,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種能力只能在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才能得以提高。
首先,教師可以布景設辯,激發(fā)思考。可從課文中尋找適合語文活動的材料,“把落實基礎知識,進行語言教學,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眼光深入課文的各個角落”,挑選出課文中需要學生深入思考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情景再現(xiàn),對課文進行多角度的巧妙創(chuàng)造。其次,教師也可以指點關鍵,激發(fā)思考。當對某一問題的討論處于焦灼、思路混亂,或者“原地畫圈”,不能推進的時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參與進來,提示關鍵性的信息,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最后,教師還要學會留下空間,激發(fā)思考。因為課堂教學中,沒有一項活動與“思”相分離,而“思”的能力也只能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方能得到考驗和提高。
總之“有法而無定法”??梢灾v授新課前精心準備“導語”,妙語迭出往往能令人心神一振,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迅速引導他們進入新的求知領域;授課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吟一首古詩,講一點典故,往往會成為“激浪之石”“鼓浪之風”,給學生以啟迪;教授結(jié)束指導學生抄一兩句有關的名言警句往往有“課停意不盡”之效。但不論采用何種方法“激思”,疑難問題,文章主旨應是“激思”用力之處。
(三)激趣
古人曾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歌德也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可見要使學生“樂學”,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滲入“興趣”這一因素。有一位老師的研究課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他在布置學生寫作時,從學生喜歡蠶寶寶這一愛好入手,從粉筆盒中取出幾片桑葉及附在上面的幾條春蠶,要他們以蠶為話題展開聯(lián)想,結(jié)果學生興趣大增:有的想到絲綢,有的想到養(yǎng)蠶女,有的想到絲綢之路,有的想到作繭自縛﹑故步自封,有的想到“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奉獻精神,結(jié)果題為《春蠶的聯(lián)想》的小作文,在一節(jié)課不到的時間里就出色地完成了。
我認為,要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重溫心理學的下列觀點是必要的。
第一,興趣由需要產(chǎn)生。學生都希望自己出類拔萃,成為強者,教師就應想方設法滿足這種能轉(zhuǎn)化學生動力的“需要”,有時個別輔導往往能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第二,興趣有賴于得到某方面的成功。學生在寫作﹑測驗等活動中的點滴進步或長處得以肯定,收獲了果實,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往往會興致勃勃,勁頭十足。第三,興趣離不開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如學生缺乏字﹑詞﹑句﹑篇的基礎知識,開口、動手就是“差錯”“洋相”,被人哄笑,興趣就無從談起,反之,若能言善辯,出手成文,則興趣驟增。第四,興趣還來源于實現(xiàn)遠大理想的熱烈追求?;谏鲜龇治觯覀儜粩嗯囵B(yǎng)并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中體會語文天地不盡的興味。
(四)激情
何謂激情?即在教學過程中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和積極﹑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有了高漲的學習熱情,學習才會主動、積極,使優(yōu)秀者追求精益求精,中等者易于快馬加鞭,落后者立志急起直追。培養(yǎng)學生具有這種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是德育的需要,是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那么如何激情呢?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蘊含的美好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如《鄉(xiāng)愁》中所抒發(fā)的濃濃的愛國思鄉(xiāng)之情;《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那瑰麗神奇﹑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雨霖鈴》中那纏綿、美麗的離別之情;《背影》中那催人淚下的父子深情等。通過激發(fā),讓學生在“美”的環(huán)境氛圍中受到熏陶和潛移默化,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使思想深化和感情升華。
其次,教師還可以以讀入情、以讀入境、以讀會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讀,能將學生帶入意境,教師融之以情的范讀,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內(nèi)容優(yōu)美、語言生動的美文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可以通過有感情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可讓學生從正確的讀音、語調(diào)、節(jié)奏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nèi)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等都是可以運用朗讀來激起學生美好情感體驗的。語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樣的美讀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了解文章中作者傳達的情感而受到感染,讓學生去意會文章不可言傳的細微之處,喚起激情,進入意境。
三、運用“激”的教學藝術必須注意的要點
第一,“激”從方式來說,既可以“正激”(即從正面鼓勵、激發(fā)學生),又可以“反激”(即用“激將法”等從反面激發(fā)、驅(qū)使學生),還可以“正反合激”(即從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
第二,“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調(diào)動受教育者學習積極性的方法之一。
第三,“激”要掌握火候。要為理解文章主旨服務,側(cè)重于文章的重點﹑難點。
第四,“四激”也并非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互相依存,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靈活運用。
總而言之,領會“激”的內(nèi)涵,掌握“激”的教學藝術,發(fā)揮“激”的作用,通過各種方法,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體會學習的樂趣,行之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是身為教師的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曾這樣寫道:“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貴能驗諸身?!边@就是說,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師要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應用,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效果最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費文煥.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激勵藝術[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下旬),2013(7):20.
[2]肖兵.語文教學中的激趣藝術[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2):98.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