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文雅,魏 雷,石天玉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37)
稻谷收獲后水分含量通常較高,此時稻谷自身呼吸旺盛,同時糧堆生物代謝活動強烈,如不及時晾曬處理,極易造成發(fā)熱、發(fā)芽、霉變等不良后果[1]。據(jù)農(nóng)業(yè)部門統(tǒng)計,在一般年份,全國每年因霉變而損失的糧食達25億kg,嚴重時高達100億kg,由此造成增產(chǎn)不增收,白白浪費了人力物力[2];全國每年因稻谷儲藏過程中陳化變質(zhì)、倉儲害蟲以及霉變影響造成的損失約占總儲存量的3%,達數(shù)百億斤,每年的損失不低于200億元[3]。稻谷干燥是關系到質(zhì)量和數(shù)量損失的關鍵控制環(huán)節(jié)。
稻谷與其他糧食作物不同,首先,稻谷是一種熱敏性的作物,干燥速度過快或參數(shù)選擇不當,會造成米粒內(nèi)部和表層因吸熱或散熱不均勻,出現(xiàn)應力集中,直接影響稻谷碾米時的碎米率,從而影響稻谷的出米率,也就是影響它的產(chǎn)量和經(jīng)濟價值;其次,稻谷籽粒由堅硬的外殼和米粒組成,在干燥時,其外殼阻礙籽粒內(nèi)部水分向外表面轉(zhuǎn)移,這將導致干燥困難[4-5]。
做好稻谷收獲后的機械干燥環(huán)節(jié),選擇有效、合適的干燥工藝,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減少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和提高人們生活品質(zhì)意義重大。變溫干燥工藝是通過在進糧工段、排糧工段及干燥段對糧食水分、糧食溫度進行在線檢測與監(jiān)測,并將檢測值與控制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調(diào)節(jié)干燥空氣的溫度、濕度、壓力甚至輸熱模式,從而控制干燥速度、提高干燥品質(zhì)及降低單位熱耗的一種烘干工藝[6-7]。
我們設計不同變溫干燥工藝參數(shù),對烘干后的稻谷品質(zhì)指標進行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法對烘后稻谷品質(zhì)指標進行評價,可為不同變溫干燥工藝烘后稻谷品質(zhì)評價提供參考。
試驗材料:于2019年新收獲的吉林高水分粳稻。
儀器與設備:糧食水分磨、JXFM110錘式旋風磨、SY88-TH礱谷機、JNM-Ⅲ碾米機、南京飛龍變溫干燥平臺、HE53水分測定儀、JSWL大米食味計、0.01 g天平。
本試驗采用平鋪式干燥方式,物料篩盤尺寸為:90 cm×60 cm,設備每次處理量約5 kg;熱風風速為0.6 m/s,緩蘇工藝(1∶3);采用不同溫度參數(shù)工藝進行試驗,前期和中期的干燥時間均為1 h,緩蘇時間均為3 h,后期干燥及緩蘇時間通過實時監(jiān)測水分,降至14.5%~15.0%,即達到干燥終點,記錄時間,待物料冷卻后取樣,用于后續(xù)干燥品質(zhì)的分析。
采用逐步升溫和逐步降溫2種變溫干燥工藝對初始含水量為28%~29%(濕基含水率,下同)的樣品進行干燥。具體溫度參數(shù)見表1。
表1 升溫組和降溫組變溫工藝參數(shù)
水分:采用快速水分測定儀法,稻谷樣品進行磨粉制樣,過40目篩90%以上,取篩下物3 g左右進行105℃烘干法測定,獲得含水量。每份樣品做3組平行試驗,取平均值。
加工品質(zhì):取20 g左右稻谷,記為M,對其進行礱谷,對糙米進行稱重,記糙米重M0,挑揀出不完善粒進行稱重,記不完善粒重M1,計算出糙率。
出糙率=(M0+M1÷2)÷M×100%。
取20 g左右糙米,記為M2,對其進行碾米,對無粉精米進行稱重,記精米重M3,將數(shù)據(jù)錄入大米外觀檢測儀,選擇稻谷類型,進行掃描,得出整精米率和碎米率。每份樣品做3組平行試驗,取平均值。
食味品質(zhì):采用JSWL大米食味計進行測定,開機后預熱40 min,使用前用精米標準樣品基準米:食味值83分、蛋白質(zhì)7.6%、水分14.3%、直鏈淀粉18.5%對食味計進行校準,用標準量杯裝米倒入入料口,進行測定,記錄結(jié)果,重復試驗3次,取平均值[8-9]。
升溫組和降溫組的總用時以及干燥速率見圖1。
由圖1可知,10組試驗的總用時在10.67~17 h,干燥速率在0.91~1.46%/h。對比總用時,方案2<方案4<方案6,方案1<方案3<方案5;對比干燥速率,方案2>方案4>方案6,方案1>方案3>方案5,說明三段溫度和越高(155、160、165℃,見表1),總用時越短、干燥速率越快。同一對比組,升溫組用時均比降溫組用時短(2<1、4<3、6<5、8<7、9<10),其中方案3、4,方案5、6,方案9、10之間差異性顯著(P<0.05);升溫組干燥速率均比對比低溫組干燥速率快,其中方案1、2,方案3、4,方案5、6之間差異性顯著(P<0.05)。在三段溫度和為165、160、155℃的6組對比試驗中(見表1),升溫組(2、4、6)均比降溫組(1、3、5)的干燥用時少2.21 h,干燥速度快0.21%/h;在三段溫度和為150℃的4組試驗中(見表1),升溫組(10、8)比降溫組(9、7)的干燥用時少0.39 h,干燥速度快0.04%/h。
圖1 總用時和干燥速率
稻谷各項指標見表2。
出糙率即凈稻谷脫殼后的糙米占試樣的質(zhì)量分數(shù),其中不完善粒折半計算?,F(xiàn)行的國家標準以出糙率作為稻谷的定等指標。研究表明,出糙率跟出米率存在正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稻谷的加工品質(zhì)[10]。由表2可知,10組烘后的出糙率在81.31%~83.80%,比烘前提高3.05~5.54個百分點。同一對比組,升溫組出糙率高于降溫組(2>1、4>3、8>7、10>9),且差異性顯著(P<0.05),升溫組出糙率比降溫組出糙率高1.32個百分點左右(除去5、6),說明升溫組烘后出糙率好于降溫組烘后出糙率。同升溫組,方案2、4、8、10差異性不顯著同降溫組;方案1、3、7差異不顯著,說明本試驗中的三段溫度和對出糙率影響不顯著。
整精米即糙米研磨成加工精度為國家標準三級大米時,長度達到試樣完整米粒平均長度四分之三及以上的米粒。精米是稻谷加工的最終形態(tài),整精米率的高低不僅影響稻谷的經(jīng)濟價值,對大米的口感及營養(yǎng)價值也會產(chǎn)生影響[11]。由表2可見,10組烘后的整精米率在55.55%~69.05%,比烘前提高3.39~16.89個百分點。同一對比組,降溫組整精米率高于升溫組(1>2、5>6、7>8、9>10),且差異性顯著(P<0.05),說明降溫組烘后的整精米率好于升溫組烘后的整精米率。升溫組(2、4、6、8、10)間差異性不顯著(P>0.05),降溫組(1、3、5、7、9)間差異性不顯著(P>0.05),說明本試驗中的三段溫度和對整精米率影響不顯著。
出米率是指從稻谷或糙米中獲得的大米(整粒、破碎粒、細碎粒)的量[12]。由表2可知,10組烘后的出米率在72.71%~73.54%,比烘前提高15.62~16.45個百分點。升溫組和降溫組之間無差異,說明本試驗設計對烘后出米率沒有影響。
表2 稻谷各項指標
大米食味是指人們對食用的米飯的眼、口、鼻、牙齒的綜合感受。大米食味好壞沒有絕對的尺度,主要是從米的外觀、香味、味道、黏度、硬度及綜合指標來評價。
由于人工感受評價較為復雜,且干擾因素太多,在實際的稻谷品質(zhì)評價中并不實用。食味計的主要原理是將通過特定波長的近紅外光產(chǎn)生的吸光度的差異來準確測定決定大米食味的直鏈淀粉、蛋白質(zhì)、水分、脂肪酸等成分,然后將不同的成分數(shù)據(jù)與試驗得到的大米食味資料結(jié)合起來,并通過簡單的數(shù)值來進行評分,達到客觀反映大米食味的目的[13]。由表2可知,10組烘后的食味值在79.67~81.67分,比烘前提高1.34~3.34分。同一對比組,升溫組食味值均高于降溫組(2>1、4>3、6>5、8>7、10>9),其中方案1、2,方案3,4差異性顯著(P<0.05),說明升溫組比降溫組更能保持較高食味值。同降溫組烘后食味值,方案9>7>5>3>1,同升溫組烘后食味值,方案10>8>6>4>2,說明本試驗中的三段干燥溫度和越高(150、150、155、160、165℃),烘后的食味值下降越嚴重,這與徐澤敏等[14]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稻米中直鏈淀粉含量多少是影響其食用品質(zhì)的關鍵因子和重要指標[14],稻谷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隨初始含水率和谷溫升高而變大[15],Matsue等[16]和Xu等[17]的研究表明,直鏈淀粉含量低,食味品質(zhì)好。由表2可知,10組烘后的直鏈淀粉質(zhì)量分數(shù)17.56%~20.08%,比烘前低1.54~4.78個百分點,這是因為烘前含水率高,淀粉酶活性大,支鏈淀粉含量低而直鏈淀粉含量高。同一對比組,升溫組直鏈淀粉含量均低于降溫組(2<1、4<3、6<5、8<7、10<9),差異性顯著(P<0.05,除去5、6),且4組升溫組(2、4、8、10)烘后的直鏈淀粉含量均比4組降溫組(1、3、7、9)低,說明升溫組比降溫組烘后的稻谷有更好的食味品質(zhì)。
由于稻谷品質(zhì)指標眾多,難以從一個方面去評判,采用變異系數(shù)法的綜合評價法來對稻谷品質(zhì)進行賦權(quán)評分,變異系數(shù)法是通過利用各項指標所包含的信息計算權(quán)重的一種客觀賦值方法,其廣泛應用于多指標綜合評價[18]。
利用變異系數(shù)法對不同變溫干燥工藝干燥后的稻谷各指標的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shù)和權(quán)重進行計算,結(jié)果見表3。稻谷整精米率、出米率、直鏈淀粉含量所占權(quán)重較大,分別為0.349 8、0.271 3、0.242 5,能客觀體現(xiàn)在干燥后稻谷品質(zhì)評價中,這3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情況,也表明這3個指標因不同變溫干燥參數(shù)而有較大的差異。
表3 稻谷各項指標的權(quán)重
根據(jù)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法得分和排序,F(xiàn)值越大,表明該方案的烘后稻谷品質(zhì)越好,結(jié)果見表4。針對10組變溫干燥工藝烘后的稻谷綜合品質(zhì)排名的順序而言,“方案10”的綜合品質(zhì)得分最高,即其綜合品質(zhì)最佳,其次為方案5、7、3、6;方案8、2、4、1、9的綜合得分均為負值,表明這5個方案烘后的稻谷綜合品質(zhì)較差,其中“方案9”的綜合品質(zhì)得分最低,故品質(zhì)最差。
表4 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
本試驗設計不同變溫干燥參數(shù),進行10組升溫和降溫的對比,將稻谷的水分由28%降到15%左右,總用時在10.67~17 h,干燥速率在0.91~1.46%/h;變溫干燥工藝中三段溫度和越高,總用時越短、干燥速率越快、食味值越低;烘后出糙率、整精米率、出米率、食味值比烘前高;升溫組比降溫組干燥用時短、干燥速率快、出糙率高、整精米率低、食味值高、直鏈淀粉低,升溫組和降溫組烘后的出米率無差異;變溫干燥工藝中三段溫度和對出糙率、整精米率影響不顯著;通過綜合評價得出方案10、5、7、3、6烘后稻谷綜合品質(zhì)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