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進路

2021-09-07 04:33:30李涵偉程秋伊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關鍵詞:民族團結憲法共同體

李涵偉,程秋伊(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學界主要從民族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等不同學科角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淵源、本質內(nèi)涵、價值意蘊、演化路徑等進行學理闡釋或實踐探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是一項系統(tǒng)性、綜合性交叉學科的研究,從法學思維、視角、路徑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果較少,主要有:倪國良從法治建構的基礎、路徑與價值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1],等等;賀海仁從法理角度解釋中華民族共同體[2];白帆、宋婧從法治保障角度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4];葉強從地方立法的角度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以加強民族團結、保障國家統(tǒng)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法理基礎和制度支持。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fā)展的成果。”[6]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首次正式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講話內(nèi)容不僅強調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也表明了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隨后,在同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提出要“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且在會上指出要“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增強各族群眾法律意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盵7]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識的不斷深化,是新時代黨中央對民族工作思考的不斷升華[8],不但表明了對共同體意識理解的進一步深入,也表明了對共同體意識要求的不斷提高。2018年憲法修正案中載入“中華民族”的表述,可視為是對“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要求的回應。通過法律(1)本文所指的法律是指廣義上的法律,包括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軍事法規(guī),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guī),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國務院部門規(guī)章和地方政府規(guī)章等。對民族團結進行保障,這給民族團結政策的推進提供了法律的支撐,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入法律規(guī)范提供了范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單單體現(xiàn)在政策中,也應體現(xiàn)在法律文本中,應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法治保障,適應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也是民族團結的目標。因此,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原則體現(xiàn)在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立法中最為合適。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之后,地方民族團結立法隨之增多。筆者通過查詢?nèi)珖舜蟀娴姆煞ㄒ?guī)數(shù)據(jù)庫,以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為起點,以2021年1月1日為截止點,搜索到現(xiàn)行有效的專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法律規(guī)范共22部(2)標題中沒有民族團結的,即使條文中出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相關字詞,亦未納入統(tǒng)計,如《湖南省散居少數(shù)民族工作條例》(2017修訂)。(詳情見表1)。

表1 關于地方民族團結立法的統(tǒng)計(以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為起點)

與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之后的民族團結立法相比,2014年5月29日之前的民族團結立法(詳情見表2)相對較少,其中《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的決定》和《拉薩市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已修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民族團結教育條例》已修訂。

表2 關于地方民族團結立法的統(tǒng)計(以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為終點)

在22部民族團結立法之中,一共有15部在其具體條文中提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在條文中出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15部,分別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條例》《北川羌族自治縣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族團結進步條例》《西藏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qū)創(chuàng)建條例》《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團結進步條例》《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進步條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青海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建設條例》《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條例》《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黃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條例》《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梢钥闯?,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地方的民族團結立法進展很快,并且在這些團結立法之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民族團結立法涵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表述。

各地在地方立法中寫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了黨中央的要求和政策導向。用政策推動法律的發(fā)展和實施,這是各地近年來民族團結立法數(shù)量迅速增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達方式迅速普及的原因。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新的表述,有一個不斷發(fā)展、成熟的過程。從2014年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到現(xiàn)在,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達方式經(jīng)歷了從“牢固樹立”“積極培養(yǎng)”到“鑄牢”的變化。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理論主線和指導方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想要完成從政策到法律規(guī)范的轉變,真正實現(xiàn)用法律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達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標,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律作用機理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具有國家意志性,“國家在一定時期的總政策、總任務和總的發(fā)展方向,素來是各國立法的基本導向”[8]。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調控方式,相對于政策有更強的穩(wěn)定性和強制力,對于目標的實現(xiàn)能夠提供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和強有力的國家支撐。不僅如此,法律也承擔著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職責。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發(fā)展至今不懈地追求,只有民族團結,國家才能繁榮昌盛,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法律能夠向社會宣傳民族團結的必要性,承擔滿足社會公眾殷切期盼民族團結的愿景。因此,為了保障民族團結,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發(fā)揮法律的調控性、規(guī)范性和約束性作用。

(一)調控性邏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賴于法律的指引

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能夠直接對人的行為產(chǎn)生導向和引導的作用,法律的普遍性決定了法律可以為社會上的人們提供行為指引。法律通過細化權利和義務的具體規(guī)定,預先告知違反法律所要承擔的責任,就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引行為人的具體行為,幫助社會公眾有效地形成共同體意識。

法律為行為人的行為提供了具體規(guī)則,在日常生活中,引導人們自覺地按照此行為方式進行活動;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也可以按照法律的指引,做出最符合法律精神的判決?,F(xiàn)實社會中,想要盡快落實一項政策,將其轉變?yōu)榉蔁o疑是一種好的選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憲不僅表明國家對于民族團結的愿望與決心,也是將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更好地自上而下推行。憲法作為根本大法,為其他民族團結立法提供立法原則和法律指引。通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法律中,傳播該價值觀念,并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給社會公眾提供具體的行為方式,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給予明確的法律指引。

(二)規(guī)范性邏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賴于法律的教育

法律是高度反思性的理性科學,通過頒布或實施法律,能夠起到教育人民的作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4條第二款“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規(guī)定就體現(xiàn)了法律的教育作用,通過將一定的道德原則或者思想品質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guī)定在法律中,以義務的形式要求大家遵守,能促使社會公眾在現(xiàn)實生活中形成這些品質。除了直接將思想原則規(guī)定在法律中,法律還可以通過實施,對一定行為進行褒獎或者懲戒,教育社會公眾形成法律要求的思想道德,以進一步推動相關法律意識的形成[9]。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法律之中,使法的教育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值,督促公民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對民族團結行為的褒揚以及對分裂民族、煽動民族仇恨等行為的懲戒,對一般人的行為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以加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穩(wěn)定。通過從上而下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敦促社會公眾自覺地維護民族團結,鑄牢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將普法教育滲透到新時代法治的實踐邏輯。

(三)約束性邏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賴于法律的強制

法律的強制作用是指法律可以通過國家力量來制裁違法犯罪行為,這也是法律區(qū)別于其他規(guī)范的最特殊的存在。法律通過規(guī)定違法后所需要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打擊,不僅可以在社會上形成公示警示作用,還可以以國家力量保證法律秩序的形成,使得社會公眾都能夠遵守某個原則或體系。法律的強制作用,可以使公眾明白什么行為是可為的,什么行為是不可為的。規(guī)定破壞民族團結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打擊分裂中華民族的一切行為,就是在通過法律的強制作用保障民族團結。用法律的強制力量保障民族團結、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是在為民族團結、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構建安全閥,有了法律的強制力保障,共同體意識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會步入法律殿堂,體現(xiàn)出法的實踐價值。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法律的指引作用、教育作用和強制力保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鞏固是國家統(tǒng)一、民族興旺的前提,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將其納入法律之中,不僅是向全國人民表明維護民族團結的決心,也是進一步增強各民族之間凝集力的體現(xiàn)。各地方民族團結法規(guī)的陸續(xù)出臺也證明了法律對于民族團結、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重要性。依據(jù)法律來保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保證黨和國家的行為有法可依,保證各個章程活動都在法律的規(guī)定之下進行,這也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層面給民族團結事務提供強有力制度保障的體現(xiàn)。因此,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法律規(guī)范之中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舉措。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化路徑的現(xiàn)實困擾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憲法缺位

2018年憲法修正案將“中華民族”載入憲法,這不僅表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由各民族全體成員組成的國家,而且通過法律的形式表明了對各少數(shù)民族國民身份的認同?!爸腥A民族”入憲不但能夠“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而且對發(fā)展和睦共處、和衷共濟、和諧共存的民族關系具有重要意義”[11]。雖然有關“中華民族”的表述已經(jīng)寫入憲法,但在憲法之中,尚未有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具體表述。在憲法修正案之前,已經(jīng)有地方性法規(guī)將“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條文之中。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在法律體系中居于統(tǒng)帥地位,更應該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憲法之中,為地方上的民族立法提供憲法指引和保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憲法缺位不利于將中華民族共同體上升到國家層面,缺乏憲法的規(guī)范不利于后續(xù)立法活動的展開,沒有憲法的指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制度不能有效地發(fā)展成熟與定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增強各族群眾法律意識”,這里的法律不僅指一般意義上的法律,還應該包括憲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憲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立法層次偏低

目前,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立法主要都是地方性法規(guī)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西藏、新疆、青海、寧夏、吉林、云南、四川等出臺了民族團結的相關立法,在相關條文中規(guī)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但大部分省、直轄市都沒有出臺相關的法規(guī),部分省、自治區(qū)盡管出臺了民族團結立法,但沒有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其中。已出臺的多數(shù)是自治州或自治縣,整體上立法層次偏低,立法數(shù)量偏少,法律效力有限,沒能充分發(fā)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促進各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作用。如果有一個效力級別較高的民族團結法,可以為全國各地的民族團結立法提供指引,防止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團結立法間出現(xiàn)沖突,保障立法的統(tǒng)一性和執(zhí)行力。因此,制定一部由中央主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團結法,是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的實踐要求。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條文缺乏可執(zhí)行性

雖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當作法律原則,可以為法律規(guī)則提供基礎和出發(fā)點,還可以為法律規(guī)則的制定提供指導,但自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首次提出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六年有余,相關立法基本上是將政策中的原則直接轉換到法律條文之中,對原則沒有進一步的細化和補充,從而導致法律條文缺少可執(zhí)行性,法律實施的效力難以充分體現(xiàn)。表一中出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15部地方立法都提到了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然而,對于如何打牢、通過何種措施使得各族人民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果破壞共同體意識將有何種法律責任,都沒有進一步的詳細規(guī)定,僅僅是在法律條文中表明要“打牢”“離不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于泛化,缺少執(zhí)行性。因此,需要將抽象概括的原則性條款細化成可以遵守依照的法律規(guī)則,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踐行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鞏固和發(fā)展。

(四)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立法缺乏有效評估

如何保障有關法律條文的實施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法律條文中的缺陷和漏洞,這離不開立法后評估。立法后評估是指在法律法規(guī)發(fā)布一段時間之后,結合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情況,對該法律法規(guī)的綜合性評價。立法評估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實施法律,及時發(fā)現(xiàn)法律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不相適應或者存在的漏洞,使法律的社會效用發(fā)揮到最大程度,為后續(xù)的相關立法提供經(jīng)驗和指導。對已經(jīng)制定的相關民族團結地方立法,并沒有進行有效的立法后評估,這些過于寬泛、缺少相應法律責任的條款,都沒有作進一步的修正與改進。已出臺的民族團結立法雖然有些進行了修正和修訂,但都不是立法評估發(fā)揮的作用,而是根據(jù)國家政策的調整而進行修改或廢止。對于發(fā)現(xiàn)法律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或想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增強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立法后的評估必不可少。立法后的有效評估可以保證法律的實施,使得紙張上的法變成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保證國家機關及人民群眾按照法律的要求進行活動。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簡單將其列入法律條文,而是需要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律規(guī)范進行法律評估,通過法律評估,將鑄牢共同體意識落實到實踐生活中,提高該法律規(guī)范實施的社會效果。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化的路徑選擇

(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述納入憲法

憲法具有國家統(tǒng)合功能,應充分發(fā)揮憲法在強化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律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獨特功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憲法,可以彌補共同體意識表述在憲法中的缺位境況,為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具體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憲法序言之中。在“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jīng)確立”后把“并將繼續(xù)加強”改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不斷的鞏固和加強,國家須盡一切努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除此之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下加上“五個認同”。一份更加完備的憲法序言應當包括國家對民族團結的強調和堅持。二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之中。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之中加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即在憲法第5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后加上:公民應形成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憲法的最高性在于憲法是組織和建立社會共同體的規(guī)則。社會共同體、存在于社會共同體范圍內(nèi)的各種組織、生活于社會共同體的個人都必須服從、遵守這種憲法?!盵12]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其中所規(guī)定的義務和要求是人們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最基本準則。把“五個認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憲法義務中,不僅表明國家對于民族團結事業(yè)的重視,也能讓社會公眾正視該義務并認真履行該義務。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發(fā)展與鑄牢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自覺遵守和支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憲法義務之中,是對憲法最高性的維護,也是對積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回應。三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國家機構之中。在第三章國家機構第六節(ji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中加入一條:“各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中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保障民族團結,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庇脩椃ㄒ?guī)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所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將維護民族團結、鑄牢共同體意識的觀念滲透到日常工作之中,各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就能夠牢牢把握維護民族團結的主題和思想,進而向社會公眾做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示范。

(二)提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立法層次

為了改善目前民族團結立法的立法層次過低問題,需要出臺一部由中央主導的民族團結法,這是在全國自上而下推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方式。除了在憲法中規(guī)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外,制定一部民族團結法,細化憲法中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措施及法律責任十分必要。憲法是根本大法,在憲法中規(guī)定相關原則性條款之后需要有一部法律對其精神原則進行細化和補充。一部由全國人大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團結法”,能夠更好地向各民族公民傳遞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憲法目標,可以對地方制定的民族團結相關法規(guī)起到規(guī)范和指導作用。提高民族團結法律的立法層級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要求的體現(xiàn),是對“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的響應,是對積極推進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現(xiàn)代化的時代回應。因此,需要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考慮納入立法規(guī)劃,及時制定出臺一部民族團結法。

(三)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法規(guī)的可執(zhí)行性

寬泛抽象的法律條文不利于進一步實施和執(zhí)行。表1中出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15部法規(guī),都缺乏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體措施的詳細表述,在其中規(guī)定較為詳細的條款也只是表明要加強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或者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出突出貢獻的人進行表彰。然而,這樣的規(guī)定還不夠詳實,需要進一步細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措施,不能僅僅把原則性條款寫入法律條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措施可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權利保護。除了設立關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法律規(guī)則,還需要在民族團結立法中增加有利于保護各民族權利的條款。在民族團結法中,不僅可以設置各族人民群眾所享有的政治文化權利,還可以設置經(jīng)濟發(fā)展權等特殊的保護政策。但對于特殊權利的保護不能夠超出必要的限度,要符合公平原則,保證特殊權利的規(guī)定在合理合法的范圍之內(nèi)[13]。通過對相關權利的法律保護,使得人民可以自發(fā)地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只有增強了對于人民的權利保護,各民族人民才能自覺地遵守相應的政治義務和法律義務[14],才能自發(fā)的維護民族團結,形成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義務性行為與禁止性行為。在法律中表明哪些行為可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促進作用,我們必須要遵守;哪些行為需要被禁止,我們不可以違反。比如在相關的文學影視作品中不能有煽動民族分裂和宗教極端思想的情節(jié),不能有破壞民族傳統(tǒng)習俗的行為;在進行交流的時候,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習俗,在生活中自覺遵守維護民族團結的義務等等。具體化法律條文,要規(guī)定哪些是必須要遵守的,哪些是不可以違反的,使得法律變成人民可以依照的生活準則,而不僅僅是空洞性的宣傳。三是法律責任。法律規(guī)則具有嚴密的邏輯,包括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法律后果是任何法律規(guī)則都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具體化相關法律規(guī)則的時候,要規(guī)定違反該規(guī)則須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因此,在民族團結立法中,要對破壞民族團結的人進行行政處罰,對該行為人處以罰款或者拘留,情節(jié)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

(四)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立法評估制度

法律制定后的實施情況,需要有立法后的評估制度對其進行評價。完善立法評估制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實到實踐,使法律不再是書本上僵化的法條,而是現(xiàn)實生活中被人民普遍遵守和擁護的法律。立法評估制度不僅提升法律的社會效果,也是民主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提供完善的制度措施。如果法律的效果不能發(fā)揮到最大值,該法律制定的意義就不能夠完美實現(xiàn)。要對制定好的法律法規(guī)開展評估,主要應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評估工作的制度化。立法后評估是一種有計劃、按步驟進行的活動。要明確規(guī)范評估對象的選擇、評估方法的確定、評估程序的擬定,要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的參與,將評估工作的各種要素制度化,通過一系列的立法后評估,總結民族團結相關法律法規(guī)實施效果、先進做法,發(fā)現(xiàn)其已出現(xiàn)或潛在的問題,及時對有問題的條文進行修正,使法律符合人民的預期,這樣能夠最大化的實現(xiàn)法律的社會價值。二是評估工作的專業(yè)化。立法后評估工作不僅需要專業(yè)的法律素養(yǎng),還依賴于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因此需要交由專門評估機構進行評估,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的形式獲取各民族人民對于該法律的真實反映,將民眾的意見收集起來,采用座談會、專家研討會的形式分析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把人民的意愿和意志納入問題的解決辦法之中,最后召開聽證會,將解決方式公之于眾[15],并且聽取大家對于該解決方式的意見和態(tài)度,如果滿意度不高則再采取座談會、專家研討會的方式對解決方式做進一步修正,努力使解決辦法讓人民滿意。 三是評估工作的效能化。保證各機關各團體及人民群眾遵守民族團結相關法律,按照法律的要求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民族事務,通過聽取報告的方式對政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進行工作上的監(jiān)督,保證各個國家機關遵守該法律法規(guī),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落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各民族人民按照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盵16]通過遵守法律規(guī)定將法律條文變?yōu)閷嵲谝饬x上的法律,賦予法律以活力,才能實現(xiàn)法律的意義。

綜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重要論述的精髓,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堅持的總方針和主旋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總體目標、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憲,制定、完善與民族團結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法治保障,這不僅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和根本遵循,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xiàn)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在良法善治的時代進程中彰顯實踐品格、展現(xiàn)實踐偉力。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憲法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民族團結之歌
草原歌聲(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憲法伴我們成長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憲法伴我們成長》
尊崇憲法 維護憲法 恪守憲法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中國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關于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中國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
买车| 客服| 溧水县| 锡林浩特市| 谷城县| 漾濞| 临海市| 都江堰市| 长葛市| 澄城县| 浑源县| 清流县| 隆安县| 勐海县| 成都市| 华亭县| 张家界市| 科尔| 库尔勒市| 无锡市| 东光县| 西乡县| 文昌市| 冷水江市| 海南省| 磴口县| 色达县| 金华市| 特克斯县| 佛冈县| 翼城县| 曲水县| 宝应县| 嘉鱼县| 荔波县| 长阳| 涞源县| 武平县| 葫芦岛市| 娄烦县| 比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