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淮劇《小鎮(zhèn)》是現(xiàn)代戲的經典作品之一,它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有其高度、廣度和深度,在藝術上亦有其獨到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采用復調的敘事方式,即通過多維情節(jié)線索的發(fā)展推進,對人物進行互補的藝術呈現(xiàn),以及通過不斷的懸念設置,使得劇作的藝術性、戲劇性和現(xiàn)代性大大增強,進而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與業(yè)內專家的好評。
關鍵詞:淮?。弧缎℃?zhèn)》;復調;敘事特色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識碼:A
2021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各地都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慶?;顒?。文化和旅游部組織專家從全國各地、各單位申報作品中遴選出了“百年百部(項)”舞臺藝術精品,向建黨100周年獻禮。全國著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徐新華的現(xiàn)代戲劇作品《小鎮(zhèn)》,作為當代現(xiàn)代戲最優(yōu)秀的經典劇作之一,在2016年獲得國家戲劇最高獎的第十五屆文華獎之后,于2020年再次入選“江蘇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工程”重點創(chuàng)作作品項目、文化和旅游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百部”傳統(tǒng)精品復排計劃項目?,F(xiàn)代戲《小鎮(zhèn)》不僅在思想方面有其高度、廣度和深度,在藝術上亦有其獨到的創(chuàng)新之處,如采用復調的敘事方式、對人物作互補的藝術呈現(xiàn),以及通過連續(xù)不斷的懸念設置等藝術手法,使得劇作的藝術性、戲劇性和現(xiàn)代性大大增強,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并受到業(yè)內專家的廣泛好評。
一、采用復調的多元性敘事方式
關于復調理論,巴赫金認為:“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真正的復調,這確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的基本特點。”[1]2其具有多元性、對話性、互補性和未完成性等特征,其實質、精髓或核心,可用一個字概括,即由“多聲部”而來的“多”。作為以語言表演為主的戲劇來說,人物間的對話,是通過演唱、道白等語言形式來進行的。而作為對話、交流的主體的人(劇中的角色)自然是多種多樣的,否則就無法進行對話,更無法構成“多聲部”。與此同時,隨著人物、故事的復雜多樣,其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的線索自然也會有多條,否則就難以形成劇作情節(jié)縱橫交錯、跌宕起伏的藝術效果。概言之,由劇作對話主體(人物)的多人性、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的多維性共同構成了復調敘事的多元性?;磩 缎℃?zhèn)》講述了一個在以500萬重金尋找當年救命恩人過程中發(fā)生的有人弄虛作假、企圖冒領獎金、最終水落石出、真相公布的一個既真實又荒誕的社會傳奇故事,它不僅帶給觀眾以強烈的心靈震撼,還發(fā)人深思,而且在敘事方式上亦有其鮮明特色,采用了一種復調的多元敘事方式,使得劇作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推進極具戲劇性和藝術性,由此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謂復調敘事,多是指作品中有兩個以上彼此聯(lián)系、相互區(qū)別的人物和故事,其按照明、暗兩條或多條線索來結構并講述故事,多條線索之間既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又若即若離、相反相成,由此共同形成劇作意旨表達的豐富性和復雜性。[2]163-166在《小鎮(zhèn)》劇中,即從講故事方面來說,既有姚瑤代父尋找當年救命恩人的故事,也有朱文軒在巨款面前經不起考驗一時失足、陷入是非泥沼而內心掙扎、最后救贖的故事,還有朱老爹當年因錯失機會而隱忍為善的、具有深刻教訓的歷史故事,更有小鎮(zhèn)人經歷種種考驗后完成道德重構和傳承的、有關現(xiàn)代精神文明建設的精彩故事。從劇作的結構線索來看,劇作也是采用多重線索既齊頭并進、又相互交織的敘事方式。一是姚瑤重金尋找當年救助父親恩人的敘述者線索和角色線索。劇作一開始,便是在歡迎朱文軒榮獲市“模范教師”稱號、載譽歸來時的活動中,鎮(zhèn)長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新聞消息:一位京城巨商以500萬重金獎勵尋找當年曾在小鎮(zhèn)遇難時被其救助并鼓勵的救命恩人。事情已過去30年之久,人們對事情的記憶已經模糊了,再加上做好事的人一直隱姓埋名,故要找到當年的善舉之人確實有些困難。劇作從尋找救助恩人開始,由有人猜測是朱文軒而遭其否認;到在百般無奈和妻兒苦苦哀求下,朱文軒向朱老爹發(fā)出了自己就是當年救命恩人的虛假信息;繼而到會議公布名單時,一下子冒出四個人自稱是當年的救助者,使得朱文軒極為難堪和尷尬;再到朱文軒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和心靈搏斗,最后決定向社會坦承錯誤,卻遭到朱老爹一再勸說和阻攔。朱文軒經過內心的掙扎和心靈的博弈,最終還是決定向世人承認錯誤,并向大眾宣布朱老爹才是當年真正救助者的歷史真相。劇情至此,不僅謎底徹底解開,而且事件真相水落石出,最終完成了兩代人之間道德接力棒的順利交接,以及小鎮(zhèn)人樂善好施、誠實守信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的傳承。姚瑤代父尋找當年救命恩人,既是劇作所著重表現(xiàn)和反映的中心事件,也是貫穿全劇始終的一條主要線索,由此推進了劇作故事情節(jié)的不斷向前發(fā)展,構成了劇作的一條主線和明線。
從劇作所表現(xiàn)的人物來說,其中心人物(主角)非朱文軒莫屬。整個事件都是圍繞朱文軒而展開的,其行為表現(xiàn)更是貫穿于整個劇作的始終。因此,朱文軒的行動線是劇作的又一主要線索或曰中心線索。在小鎮(zhèn)人心目中,朱文軒是小鎮(zhèn)道德人物的典型代表,更是小鎮(zhèn)道德的象征性存在。正因為此,在姚瑤代父尋找當年救命恩人之伊始,小鎮(zhèn)人就幾乎一致地認為此舉非其莫屬。朱文軒經歷了從開始時的謙讓推辭,到兒子為人擔保銀行貸款而闖下連帶承擔巨額經濟賠償?shù)拇蟮満笃迌弘p雙的苦苦哀求,使得他由先前的猶豫不決轉變?yōu)楸粍咏邮堋懊邦I巨款”之僥幸心理的變化過程,繼之因受到其他冒領者遭到社會大眾的指責而難堪、尷尬的強烈刺激,幾欲向公眾坦陳錯誤又害怕遭人鞭撻、千夫所指的誠惶誠恐情緒,到最終拒絕朱老爹要他繼續(xù)圓謊而承認自己就是當年救助者的欺騙之舉,遂義無反顧地向社會大眾公開承認自己冒領巨款的錯誤行為,并道出了朱老爹才是當年救助者的真相。犯了錯誤,能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這才是朱文軒身上的閃光之處,也是劇作家創(chuàng)作此劇的社會目的和意義所在。由此看來,以朱文軒為此劇的主要線索是完全成立的,其與姚瑤代父尋找當年救命恩人的線索,共同構成了此劇的主要線索,也同是構成此劇的一條明線,但其具體表現(xiàn)和作用則是不同的。姚瑤雖然也是劇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但其主要作用,一是代劇作家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而出現(xiàn),起到穿針引線的結構作用;另一個作用就是作為整個事件的重要啟動者、參與者和見證人。而朱文軒則是作為劇作家在劇中的代言人形象出現(xiàn)的,劇作家的思想觀念、劇作的社會意義主要是靠朱文軒這個中心人物形象來體現(xiàn)和反映的。之所以將這兩條線索都作為劇作的主線和明線,既是從其在劇中的具體反映和表現(xiàn)來說的,也是為了和下文的朱老爹的副線、暗線進行比較。
朱老爹在劇中是僅次于朱文軒的重要人物,或者說是劇中的二號人物。與朱文軒獲得市“模范教師”稱號歸來時,在包括鎮(zhèn)長在內的小鎮(zhèn)人舉行的熱烈而隆重的歡迎儀式上華麗亮相相比,朱老爹的出場不僅是因姚瑤欲敲動象征道德傳統(tǒng)的小鎮(zhèn)大鐘而牽引出來的,而且他給觀眾留下的也始終是置身暗中、威嚴屹立、不茍言笑的神秘背影。這一明一暗、人物出場的兩種方式,與劇作的明、暗兩條劇情發(fā)展線索有著緊密而內在的聯(lián)系。劇作采用明線順敘、暗線補敘的手法,先是兩條線索各自發(fā)展,直到朱老爹主動找朱文軒交談,兩條線索才真正交匯在一起。顯然,這明、暗兩條敘事線索分別指向不同的劇作題旨,前者指向當下朱文軒知錯即改的光明磊落之舉,后者指向30年前朱老爹因犯錯而導致其終身隱忍為善的救贖之事。正是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小鎮(zhèn)人才順利地完成了傳統(tǒng)道德的傳承;也正是兩條線索的交匯,表現(xiàn)了小鎮(zhèn)人實現(xiàn)了人性欲望與傳統(tǒng)道德的平衡。朱老爹這條歷史線索,雖然是作為劇情發(fā)展的暗線來進行處理,但并不是說他的作用不重要,相反,正是他的暗線的發(fā)展和推動,尤其是他明里暗里對朱文軒的支持與配合,才使得劇情的發(fā)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又有一個完美的最后結局。顯然,朱老爹這條線索是劇情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它與朱文軒的明線發(fā)展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并使劇情在最后發(fā)展到高峰,給觀眾留下難忘而深刻的印象。
綜合來看,《小鎮(zhèn)》中分別由姚瑤、朱文軒、朱老爹這三個人物所形成的三條劇作結構和敘事線索,首先是一種不同層次、屬性的隸屬關系。由姚瑤形成的線索是劇作總的結構、敘事線索,至于朱文軒和朱老爹所形成的線索則是隸屬于這個總的結構和敘事線索的上、下層關系。前者在結構上起著總體框架的結構作用,在敘事上則表現(xiàn)為總敘、總起、總收的總括作用;后者從屬于前者,是對前者的一種充分展開和具體論證,對前者起著藝術表現(xiàn)和反映的重要支撐作用。概言之,這是一種層次與邏輯上的上下與總分關系。而以朱文軒為主線、明線,以朱老爹為副線、暗線,兩者之間也是一種主從關系,全劇以朱文軒行動線的發(fā)展為主,朱老爹的暗線則起到陪襯和促進的副線作用。劇作中三條線索在縱向上齊頭并進,在橫向上又相互交織,從而大大增強了作品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歷史的深度,帶給觀眾以心靈的震撼。也正是三者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tǒng)一,才使得劇情的發(fā)展既一波三折又合乎情理,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奇特藝術效果。[3]31-32
二、人物設置上的互補關系
應該說,互補關系也是復調敘事的題中應有之意。再說,假如沒有人物(角色)之間的相互合作、彼此配合,戲劇表演和對話也無法繼續(xù)進行下去。也正是由于這種彼此間的支持、配合與協(xié)調,才形成一種名副其實的互補的合作關系,形成有機的、整體的“大合唱”。劇中的朱文軒和朱老爹兩個人,他們都是小鎮(zhèn)道德形象的代言人和維護者,在他們身上更是體現(xiàn)了小鎮(zhèn)兩代人之間在道德傳統(tǒng)上的一種傳承關系。首先,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補的關系。朱文軒和朱老爹雖然是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但從劇作家潛在的深刻用意來看,或者從劇作的整體藝術構思與最后效果來看,觀眾則不妨將他們看作是一個人,即從人物形象的構思和塑造來說,兩個人實質上是一種真正的互補關系,他們彼此都是對方的影子,或者說是另一個自己。所謂“互補”,實際上是指在描寫和表現(xiàn)其中任何一個人時,同時也在反映和體現(xiàn)另外的一個人,或者說,在他們身上其實是難分彼此的。觀眾不妨將朱老爹看作是朱文軒的過去和歷史,朱文軒則是朱老爹的現(xiàn)實和未來。之所以會如此,首先,這是由不同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所造成的。人是生活在現(xiàn)實的、具體的、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因此無不受到其所處時代與社會的深刻影響。朱老爹當年撿到了別人丟失的20斤糧票,一方面因一時找不到失主而無法及時當面歸還,另一方面也因老母由于饑餓缺糧而奄奄一息、生命垂危,故才用這些糧票急救了老母一命,然卻因行孝道而違背了誠信的做人之道。在這一點上,朱文軒仿佛與其如出一轍,正是因為兒子不慎中闖下大禍,使得整個家庭將因此陷入家破人亡的危境,正是出于父子親情、夫妻愛情, 他在萬般無奈之下才做出了由先前的猶豫不決、只因一念之差而被動承認自己是當年救助者的丑事。朱老爹因為當年的事件內心飽受折磨,決定以慷慨捐助、扶危濟困來自我救贖,由此贏得小鎮(zhèn)人對其的敬重。而朱文軒則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再加上他作為小鎮(zhèn)人道德楷模和代表的特殊身份,才使得他選擇了與朱老爹對其勸說阻止的、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劇作家詳細描繪的朱文軒激烈的思想斗爭與靈魂深處的博弈情形,又何嘗不是當年朱老爹內心掙扎和熬煎情景的真實再現(xiàn)。“兩種各不相同的表現(xiàn)方式,卻顯示了道德人生的時代變遷?!盵4]37-39“兩代人在小鎮(zhèn)道德失范和重建的大是大非面前終于肝膽相照,朱文軒的思想高度和朱老爹的思想厚度,到達了雙璧生輝的亮度?!盵5]54-56這兩個人物,一方面,“要求每個劇中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xiàn)自己的特征”[6]243,另一方面,兩個人又都可以從對方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所在。就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劇作家采取一種人之形象的復合與疊加,使得朱老爹的過往歷史和朱文軒的當下現(xiàn)實這原本不同時空下的事件、內容,通過一種人物并置、復合、重疊與同構,達到在同一舞臺時空下的共時呈現(xiàn)。劇作也由此創(chuàng)造了一種共同的敘事語境,即當下、現(xiàn)時的舞臺時空,正是此才使得劇作家能以現(xiàn)代人的思想、觀念和眼光,來重新審視那個特殊時代和朱老爹當年的義舉與遺憾,以消減老人思想、精神上的沉重負罪感,體現(xiàn)出敘事上的一種溫情主義。也正是這種彼此映照的互補藝術筆法,使得劇作家巧妙地將對朱文軒的詳寫和實描,與對朱老爹的略寫和虛筆,兩者有機結合并高度統(tǒng)一起來,反映了兩人之間水乳交融的、因互補而構成的傳承關系,由此不僅增強了劇作的趣味性,也使得劇作的思想意義更深入化、擴展化、多重化與豐富化。其匠心獨運,技法老道,令觀眾拍手叫絕。
三、連續(xù)不斷的懸念設置手法之運用
“多”,原本是復調理論的核心和精髓之所在。在《小鎮(zhèn)》中,“多”還表現(xiàn)為連續(xù)不斷的懸念設置和解疑的過程。有人因為劇作家采用了一種將戲劇的外部沖突轉向對表現(xiàn)人內心世界的“向內轉”的寫法,著重于對人物心理的形象刻畫和深入表現(xiàn),尤其是劇作帶給觀眾以“靈魂過山車”的強烈情緒體驗和心靈感受[7]179-180,就想當然地認為其有淡化故事情節(jié)的創(chuàng)作傾向。實際上,這種內向型或內傾型的戲劇作品,往往同樣有著緊張曲折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當然,這種劇情的波瀾起伏、曲折有致,與作者的不斷巧設懸疑的過程和技巧有著密切聯(lián)系和重要關系。戲劇要有戲劇性,這既是業(yè)界人士的共識,也是觀眾欣賞戲劇的一項基本要求。戲劇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在緊張曲折和引人入勝的劇情發(fā)展上,而劇作家通過不斷的設疑、解疑手法則是達到此目的捷徑和有效手段。劇作伊始,在歡迎朱文軒載譽歸來時,鎮(zhèn)長向大眾公布了姚瑤代父重金尋找當年小鎮(zhèn)救助恩人的消息,這不僅事關全劇后面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且也讓人頓時產生對已過去30年的事件中的人物是否還能找到的疑問,在瞬間吊起了觀眾的胃口,吸引他們想看下去究竟會發(fā)生怎樣的事情,懸念也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設下了。接著,包括鎮(zhèn)長和姚瑤在內的小鎮(zhèn)人,幾乎一致地認為做出此事的人非朱文軒莫屬,然朱文軒則給予否認、推托,這反而讓大家進一步認為是他所為,只是他謙虛而不肯承認而已。當朱文軒后來在家庭事故重壓和百般無奈之下,才被動地接過妻子已經撥通了的電話,慌亂間假稱自己就是當年的救助者時,其已改變了先前對自己是救助者的否認(盡管是婉轉地,并不徹底地)。開頭設置的懸念不僅沒有得到消解,而新的懸念又產生了,朱文軒接下來會怎么樣?當朱文軒在尋找救助者的通報會上一下子竟然聽到了同是小鎮(zhèn)頭面人物的企業(yè)家、書法家等都自稱是當年救助者的消息時,他一下子蒙了,怎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尤其是小鎮(zhèn)人對這些道貌岸然的頭面人物冒取不義之財?shù)膼毫有袨榈募怃J指責與無情批判,更使得他內疚愧悔、惶恐不安。出乎觀眾意料的是,朱老爹竟然沒有當眾公布朱文軒的名字,這就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懸念,朱老爹為什么在公開諸人冒領巨獎之時唯獨隱藏了似乎是原本眾望所歸者、后又暴露其也是冒領者的朱文軒的姓名。一連串的懸念就這樣相繼產生了,使得觀眾在對前面的懸念還未解除時又進入到新的懸念之中。這重重疊加的懸念,不僅讓觀眾一時難得其解,還被其壓迫得緊張而喘不過氣來。朱老爹此舉既給觀眾造成了一種戲劇欣賞和審美上的懸念,也使得朱文軒從這些人因冒領巨款而導致身敗名裂、無顏見人而欲選擇遠走高飛、隱姓埋名度過余生的悲哀中感到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般處境的精神重壓,自己又該怎么辦?觀眾的注意力便一下子又集中到朱文軒將何去何從的問題上來。經過一番心靈的掙扎和難耐的熬煎,朱文軒決定向社會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誰知朱老爹卻登門而來,第一次向他說出自己就是當年救助者的真相,以及當年他對年輕人的激勵密語,這既是對朱文軒當年主動捐獻糧票給自己以莫大支持的感謝,也是為維護道德小鎮(zhèn)的光輝歷史形象,更是為傳承小鎮(zhèn)人樂善好施、誠實守信之社會美德、道德傳統(tǒng)的需要。朱老爹苦心勸說朱文軒放棄向人們坦承錯誤的做法,要求他繼續(xù)堅持承認自己就是救助者。面對小鎮(zhèn)人道德偶像、神一般存在的朱老爹的苦苦哀求和執(zhí)意懇求,朱文軒又該怎么辦?無疑一個新的懸念再次產生了。朱老爹的此番談話,一方面,既解釋了先前會上隱瞞朱文軒姓名而不公開的原委,使得先前的懸念得以消解;另一方面,朱老爹這種隱忍為善的做法是否會在朱文軒身上重演,朱文軒是否會由此重蹈朱老爹隱忍為善的歷史覆轍,這讓觀眾為其揪心不已。但時代不同了,朱文軒畢竟不是當年的朱老爹,他義無反顧、毫不猶豫地向社會公布了朱老爹才是當年真正救助者的事件真相,同時也向大眾坦承了自己并不為大眾所知悉的冒領巨款的丑陋之事,將自己隱藏至深的心靈上的失足與淪陷,徹底暴露在大眾面前,以此表示自己痛改前非的決心。朱文軒正是以自己坦誠布公、光明磊落的舉動,贏得了小鎮(zhèn)人的愛戴和擁護,完成了小鎮(zhèn)人的道德傳承的歷史重任。舊的懸念未解,新的懸念又產生,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正是通過這種懸念的不斷設立,有力地推動了劇情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形成了故事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與人物性格的立體、復雜、豐富,以及人物形象的鮮活、生動、飽滿,形成了高度的一致。
懸念和沖突是戲劇家最喜歡、最常用的結構與敘事模式。被譽為美國“寫作教練”的詹姆斯·斯科特·貝爾認為:“沖突早已被公認為是故事的引擎。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性?!薄笆紫纫⒁粋€核心的沖突,而懸念負責提供動力?!盵8]5戲劇創(chuàng)作需要用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和緊張曲折、激烈尖銳的矛盾沖突,來吸引觀眾的欣賞和審美注意。顯然,劇作家徐新華對這一技巧的運用頗有獨到之處,其在一部劇中并非只設置一個貫穿始終的懸念,而是通過不斷地懸念設置,前面的懸念還未消解,便又迅疾開啟了下一個懸念的設計,正是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懸念的設計,使得整個劇作始終處于懸念的設計與最后消解的全過程中。懸念源自沖突并加強沖突,劇作家經常在意想不到的敘述過程中利用懸念的設計和消解,由此帶給觀眾持續(xù)不斷的欣賞上的緊張感與放松感,借此增強劇作對觀眾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沖擊力。
結 語
戲劇《小鎮(zhèn)》以其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承載著豐厚深廣的思想內容,達到了藝術性、戲劇性和現(xiàn)代性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tǒng)一,使之成為現(xiàn)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經典作品之一,故而具有戲劇創(chuàng)作標桿的重要示范作用和啟迪意義。
參考文獻: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的詩學問題[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
[2]任毅.復調結構下的溫情敘事:評曉蘇小說《回憶一雙繡花鞋》[J].鐘山,2013(4).
[3]彭德安.戲劇的線性結構與復式結構辨析[J].戲劇文學,2006(11).
[4]王馗.淮劇《小鎮(zhèn)》的道德世界[J].劇影月報,2016(3).
[5]薛若琳.兩代人的鐘聲——談淮劇《小鎮(zhèn)》[J].中國戲劇,2016(6).
[6]高爾基.高爾基選集·文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7]李曉.論《小鎮(zhèn)》中道德的失守、救贖與重塑[J].藝術評鑒,2020(7).
[8]詹姆斯·斯科特·貝爾.沖突與懸念:小說創(chuàng)作的要素[M].王著定,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萬書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