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專稿 王明娟
“漠漠荒城暮,飄飄旅笛哀。坐看寒燭盡,愁絕夜更催。”這是明代的韓邦奇于《平遙夜坐》中所抒發(fā)的惆悵之情;“縣小城墻固,千年今尚存。新風觀鬧市,舊跡見衙門。”這是近代學者朱帆在游覽平遙古城時眼中的舊城新貌。正如同詩歌所描繪的,平遙古城從兩千多年前走來,歷經(jīng)歲月的錘煉與洗禮,串起了數(shù)代人不同的歷史記憶。
平遙舊稱“古陶”,地處于山西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時期,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一直是縣治所在地。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而洪武三年則又在舊墻垣基礎(chǔ)上重筑擴修。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余次的修葺。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jīng)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這堵古城墻將平遙縣城分隔為內(nèi)外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世界。平遙城墻現(xiàn)存有6座城門甕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之一。迄今為止,平遙古城仍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被冠以“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名。
保存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周正且排列有序的城市布局、縱橫交錯的城市交通脈絡(luò)以及坐落有序的古建筑布局共同構(gòu)成了平遙古城的建筑之美,凸顯了中華傳統(tǒng)建筑美的深層追求——規(guī)整性、對稱性以及講究各部分之間的有機協(xié)調(diào)性。鳥瞰平遙古城,會發(fā)現(xiàn)其整體形如龜狀,城池南門為龜頭,城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shù)碾p目。北城門為龜尾,城池東西四座甕城,兩兩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據(jù)說是最初造城時人們害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烏龜自古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是宛如神靈一樣圣潔的存在。將城打造成龜狀寄托著人們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是世代長存的美好希冀。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游客可以看到平遙縣衙門、日升昌票號、孔廟、清虛觀、鎮(zhèn)國寺、平遙城墻等眾多歷史遺跡與人文景觀。這些景點不僅外觀獨特,建筑藝術(shù)別具一格,凝聚著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從中演繹而來并流傳至今的歷史故事與傳說更是蘊含著古人最樸素的對生活的向往與精神追求。
平遙古城中心坐落著平遙縣衙,有“古衙之最”之稱,縣衙懸掛的“明鏡高懸”匾額背后流傳著斷傘的民間故事。據(jù)傳康熙年間,村人宋忠原背著一把大雨傘去當時的平遙城看病,路遇鄰村人毋連遲。當時正巧電閃雷鳴,下起了暴雨,宋忠原撐起雨傘邀請毋連遲同行避雨。兩人風雨同舟,同行一段路后,宋忠原因風力大累得滿頭大汗,毋連遲于是接過宋忠原的傘打著繼續(xù)往前走。不一會天氣轉(zhuǎn)晴,宋忠原向毋連遲要回自己的傘。毋連遲不但不想歸還,反而堅稱傘是自己的,兩人為此起了爭執(zhí),引來不少圍觀群眾。宋、毋扯奪雨傘,一路吵吵嚷嚷,最后鬧到平遙縣署。宋忠原擊鼓喊冤,知縣王杰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陳述了事情的經(jīng)過。被告毋連遲仍一口咬定傘是他的。兩人各抒已見,知縣王杰一時作難,不知如何斷案。沉默了一會,王杰猛然間把驚堂木一拍,怒道:“刁民!屁大的事到縣衙擊鼓告狀!想試探本官的軟硬智愚……”隨即下令把傘撕碎,喝令退堂。原告宋忠原從衙門出來,淚涕滿面,而被告毋連遲卻幸災樂禍,滿臉得意。兩人剛走出縣衙幾步路,四個衙役追了出來 ,將兩人喚回庭上。當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時,知縣王杰才說明自己的判斷結(jié)果,傘屬于原告宋忠原,被告毋連遲犯誣賴罪,重責四十大板,罰錢十貫,賠原告一把新雨傘。此事之后,宋忠原給王知縣送了一塊匾額,上刻“明鏡高懸”四個大字。
“明鏡高懸”一詞原本是指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夠照人心膽,后用來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這塊匾額懸掛于縣衙之上,寄托了當?shù)匕傩諏τ诠賳T能時刻堅守清正廉明的期望,更激勵了為官者,使他們心懷百姓,不斷為民做實事,以造福地方。
平遙古城的城墻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墻。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對女兒墻的名稱由來作出如下解釋:“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與丈夫也?!币馑际钦f城墻高大厚實,正如高大偉岸的丈夫形象;女墻單薄短小,像柔弱的女子。此外,民間還盛傳著另一個版本的女兒墻故事,早先城上并沒有女兒墻,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他有一個相依為命的小孫女,孫女便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陪伴他。一天,累極了的老人昏昏沉沉中走到城墻邊上,小女孩怕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老人雖僥幸逃脫,小女孩卻墜下了城墻。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起了矮墻,并命名為:女兒墻。時過境遷,這一故事的真?zhèn)卧缫褵o從考證,但女孩與老人之間那份相依為命的爺孫情深早已刻在了平遙人民共同的記憶中。
雙林寺東北隅有一座小祠堂名為“貞義祠”。祠中有兩尊塑像,一尊是躺在床上雙目緊閉的少女,人稱“睡姑姑”;一尊是坐著骨瘦如柴的老婦叫“藥婆婆”。相傳很久以前,橋頭村有一戶人家,家里有一對老夫妻和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他們的家境很好,有數(shù)不盡的財寶。他們一家人本來過著富足快樂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小女孩十六歲那年,父母被疾病奪走了生命。女孩一時受到的打擊過大,天天到父母墳前哭訴衷腸。但父母終究不能重新回到女孩身邊。話說,從她們家到墳地剛好路過村里的大廟。她父母在時,常常帶她去寺院燒香上供,祈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如今二老雖已過世,小女卻不忘常進寺院供奉菩薩。第二年,寺院主持派僧侶四處化緣,準備整修一些年久失修的殿宇。女孩知道后,不惜變賣家中的所有財產(chǎn)并且全部捐給了寺院。后來,女孩也生了重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但由于她對佛的虔誠感動了神靈,一位不曾相識的老婦突然出現(xiàn)在女孩家中,每天給她做飯、煎藥,不辭勞苦地照顧她,一直到小女孩去世,這一老婦也陪女孩坐化了。后人為了紀念樂善好施的少女和悉心照料她的老婦,在寺院的東北隅修了一座單間小祠堂,里面塑了她們的塑像,后人尊稱她們“睡姑姑”“藥婆婆”?!八霉谩迸c“藥婆婆”的傳說體現(xiàn)了人們對女孩無私奉獻精神的高度贊賞及期待善惡有報的深層精神追求。除此之外,火燒城隍廟、城隍爺“金屋藏嬌”等眾多傳說也體現(xiàn)出了古代人民對神靈的尊敬與信奉之情。
時光流轉(zhuǎn),歲月變遷,不知不覺平遙古城已走過2700多個春秋。近代以來,人們的發(fā)展觀念轉(zhuǎn)變,提倡對古城走保護與旅游發(fā)展相結(jié)合的良性循環(huán)可持續(xù)路徑,山西省政府確立了“寓保護于發(fā)展、以發(fā)展求保護、保護與發(fā)展并舉”總體發(fā)展思路,平遙古城也借此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1997年平遙古城申遺成功,成為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得成功的兩座古縣城之一。
平遙古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跡。不僅僅是山西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見證,更是我們國家歷史文明演變過程中的重要印記。一座小小的古城,在時間的變換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妙絕倫的故事和傳說,成為這里的精神源動力。平遙作為一座文化名城,在這個時代也將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