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湘健
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日常生活離不開穿衣吃飯。關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日“衣食足而知榮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經過這些年的經濟發(fā)展,我國大多數(shù)的家庭經歷了從缺衣少食到衣食無憂的根本性變化,這樣的經歷,讓我們對先賢有關衣食的名言有了更為真切的感受。
班級計劃舉行“衣食與修養(yǎng)”為主題的討論會,請你寫一篇發(fā)言稿,表達你對此的思考和認識。要求:自擬標題;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師題解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修養(yǎng)”一詞的解釋是:養(yǎng)成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茍子的話意思是百姓“衣食足”才能“知榮辱”談修養(yǎng),也就是說,要提升民眾的修養(yǎng),就要滿足人民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反過來講就是,在老百姓衣食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就不要指望他們能“知榮辱”,也不要怪罪他們“修養(yǎng)”差。茍子所述跟當下的“民生問題(或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的治理理念相合拍。
孔子的話其大意是:讀書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聯(lián)系材料中“經過這些年的經濟發(fā)展,我國大多數(shù)的家庭經歷了從缺衣少食到衣食無憂的根本性變化”的所述。以及任務驅動型作文直面當下,回答、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命題導向,可以理解為:在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后,過分追求衣食享受,會消磨人的意志,降低個體甚至社會群體的修養(yǎng)。
從衣食所需、所求來看當下人們的“修養(yǎng)”是作文的落腳點、歸結點;寫作重心應放在衣食方面的社會風習對個人修養(yǎng)影響的闡發(fā)、原因的分析上。
立意角度一
衣食足方能有修養(yǎng)。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的基本需求,它是物質層面的,也是基礎層面的。人類能一步步從蠻荒走向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人類持續(xù)地解決衣食問題的努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只有滿足了生存,物質基礎堅實了,我們才能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走向精神層面,追求修養(yǎng)。
選材小貼士:茹毛飲血、靠樹葉獸皮遮體的原始先民,他們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生活在文明的前夜,文明未至則“修養(yǎng)”不存。再如,在人類行進在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每遭天禍之災或兵燹之厄,老百姓“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掙扎在死亡線上;那些饑寒交迫中的災民、難民,為了活命,或鋌而走險淪為匪盜流寇,民眾倒懸,天理不存,豈有“修養(yǎng)”可言?
立意角度二
修養(yǎng)重于衣食。衣食無憂的富足容易讓人邁入耽于衣食的陷阱,草創(chuàng)伊始,“暴發(fā)戶”心態(tài)猶留有痕跡,對錦衣玉食的毒癮蠶食著修養(yǎng)。對衣食的過分追求只是冰山一角,“暴發(fā)戶”心態(tài)真正昭示的是欲望失控,理性缺位。這時需要修養(yǎng)來控制貪婪欲望,我們當汲取古之圣賢安貧樂道重修養(yǎng)的精神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人生。
選材小貼士: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越來越嚴重的網貸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就整體而論,近年來大學生在衣食方面的消費已遠遠超越溫飽的需求,其中,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沾染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他們不顧家庭經濟承擔的能力,過度消費。他們不珍惜父母的勞動,甚至厭棄不能滿足他們“衣食”消費需求的父母。為了一時享受,他們不惜借債透支,舉新債還舊債,拆東墻補西墻:沉重的債務負擔,使他們無心向學,也無心向善,病態(tài)的消費觀、享樂觀,扭曲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其品德修養(yǎng)不可避免出現(xiàn)群體性滑坡。
大學生借貸的背后,是數(shù)家網絡金融產品的畸形繁榮,這些針對大學生提供“精準服務”的網貸產品,無不具有借貸門檻低、利率回報高的特點,而這又與政府監(jiān)管不力甚至監(jiān)管缺失有很大的關系。
立意角度三
莫讓衣食牽絆修養(yǎng)?!耙率匙恪蔽幢亍爸獦s辱”,“倉廩實”未必“知禮節(jié)”。“安貧”不是“樂道”的必然條件,衣食從來無法決定你的修養(yǎng),貧窮或富有對追求心中的真理與品德也無法產生影響。如果我們只一味地歸結于衣食,終有一天會由被時代的洪流沖向功利變成主動奔向它的人。修養(yǎng)來自于個人精神的層面,那就需要我們跳脫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把更多精力放到提升修養(yǎng)上來,讓精神上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貧困是一種生活方式,富裕只不過是另一種。是否追求“道”卻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重要的不是是否去撿六便士。而是心中有月亮。
選材小貼士: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是陶淵明對自我修養(yǎng)的堅守,不出賣底線以求物質的茍得,精神的富足在陶淵明這里比物質的充足更彌足珍貴。木心先生曾受牢獄之苦,但他仍不忘凝望天空,用紙制成黑白琴鍵,依舊彈奏著肖邦與莫扎特,并且創(chuàng)作出幾萬字的《獄中筆記》,衣食的極度缺乏并未將他的品性與修養(yǎng)消磨殆盡,反而使其實現(xiàn)了自我精神世界的高筑。
高分素材
推薦素材:劉亮程《寒風吹徹》中的父親在“我”風雪之夜砍柴歸來時。只問“柴”而不問“人”,“父親”的冷漠便是糟糕的環(huán)境逼出來的:當人處在缺衣少食忍饑受凍的極度貧困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時,人身上的那些常態(tài)下的“修養(yǎng)”甚至是基本的人性一點點抽離。
素材演練
志于衣食,亦志于道
浙江省新昌中學 林侃
每個人活在這世上,穿衣吃飯都是不可缺少、不可避免的,然而生活又不止于衣食,或多或少地,我們都要追尋修養(yǎng)和意義?;蛘哂萌逭叩脑拋碚f,要去求“道”,只是我想這二者并非針鋒相對的兩種事物,而是同一生活里的兩個側面。所以要達到更好的生活,我們自然要有志于衣食,亦要有志于道。
衣食是生活物質的一方面。以它為基礎才發(fā)展出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管仲說衣食足而知榮辱,要闡述的便是這個道理。試想,一個人如果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又怎么能夠希望他去思考那些宏大的問題。對一個社會乃至國家來說也是如此,掙扎在溫飽泥潭里的民族是夢不到未來的,只能祈禱明天早上的面包。
因此,追求衣食并不是就意味著物質的上升與修養(yǎng)的滑坡,相反,充足的衣食正是我們得以提高自己的前提。我們強調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而中國家庭富裕程度的變化也正說明了這一點。當人衣食無憂時,他就沒有生存需求的壓迫,也就不會為此做出令人不恥的行為。相反的,他有更好的物質能力去追求自我修養(yǎng)的提高,進而使得整個家庭修養(yǎng)和知識水平得到提升。
當然,對衣食的追求并不是無所限制的。有利于修養(yǎng)發(fā)展的是衣食無憂的生活,而不是過分奢侈的生活。修養(yǎng)以衣食等生存需求為基礎,卻最終要超越它們來為我們提供充實感和幸福感??鬃臃磳χ居诘蓝鴲u惡衣惡食者。也不是要提倡寒酸的窘迫的生活,而是要借此強調“道”之于我們的重要性,它才是替代物質最終賦予人生意義的東西。
我們近年來特別強調的文化強國、科教興國,其意義也正是在此。從缺衣少食到衣食無憂,再到吃好穿好,我們的物質經濟在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但并不意味著物質欲望也要隨之膨脹。如果一輪輪的增長只是伴隨著無度的消費和對奢侈的跟風,那么這增長的經濟最后只怕也要崩塌。真正的良性關系是要用衣食的富足來保證修養(yǎng)的提升,又以文化素質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來推動現(xiàn)實生活的進步。難怪孟子在形容大丈夫時,不只是說一句“富貴不能淫”,還要加上“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氣魄與胸懷。
由此可見,衣食與修養(yǎng)不是簡單的機械關系,衣食富足之人亦可修養(yǎng)頗深。乃至于我們可以這樣說,衣食便是一種修養(yǎng),修養(yǎng)也是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份衣食,這又有何不可呢?有的人在增長的食物消費里只是吃出了金錢,有的人卻可以從中找見健康,升華品位。伊尹可以憑五味調和之論身居相位,今人又怎能不把意識從單純的生存需求中解放出來。成為自身修養(yǎng)的一部分?
也許這種境界并非人人可得,但至少意識與修養(yǎng)在一開始就不是一個要在二者之中擇其一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兼得兼?zhèn)淠酥亮钏鼈兿嗷ゴ龠M、相互融通的問題。我們家庭生活水平的持續(xù)提高令這個問題在現(xiàn)代顯得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可能便是有志于衣食。亦有志于道。
(指導教師:張晗)
評點:物質與精神,孰重孰輕?干百年來爭論不休。似乎凡人重物質生活,偉人更重精神追求。而作者開門見山亮出自己獨到見解:我們要有志于衣食,亦要有志于道。由此作者分兩個角度來論證,即物質生活是我們生活的基礎前提和我們需要超越物質追求“道”。從個體到社會現(xiàn)象,層層深入,思辨性強,論證非常具有說服力。文章還能結合文化強國、科教興國等社會潮流來談,具有現(xiàn)實意義,給人啟發(fā)。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