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的故事始于新時期時代,各部落間為了防御,挖掘了壕溝,成為城墻的雛形。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開始向上堆砌墻體,城墻由此誕生。此后的歷朝歷代,無論是中央都城,亦或是邊防重鎮(zhèn),環(huán)城而建的城墻,包括橫更于整個中原大地的長城都在時光角落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凝聚著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記憶
城墻的發(fā)展史從最基本的以防御外敵入侵為目的,上升為皇權至上的象征,再到火器出現(xiàn)后的沒落,更推至如今古城墻的維護與振興,城墻的興衰故事屢屢纏繞在城市的文化命脈上。它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使邊境防御的典范,也是新時期新的經濟增長點。
建成之始
大同,坐落于三晉大地與內蒙古草原的交界處,位于太行山余脈中的盆地中,多條水量季節(jié)性變化大的河流如桑干河,御河流經其中,也不失為一塊風水寶地。美麗的地方都有故事。上古時期,一只美麗的鳳凰被獵人射傷后降落在這里,鳳頭向南,長嘯三聲,化為大同城,故其又得名“鳳凰城”
實際上大同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為代國,后并入趙。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就是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界處,山高路險,易守難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廢分封,設36郡,而今大同境內為雁門郡,代郡之地。同時征集民眾筑長城,在今左云高山以東,云岡以西十里的河谷中,據史料載:“筑城武周塞外,以備胡”
漢初,劉邦在北擊冒頓單于中被四十萬騎兵圍困于距離大同城東五千米的白登山,截斷補給長達七天,最后憑借陳平買通冒頓妻子闕氏,匈奴又恐大漢援軍導致腹背受敵,便弱化包圍圈,劉邦這才逃過一劫——這也直接推動了大同地區(qū)城墻建設工程的大面積開展。
魏都平城——一代王朝的夢想
大同歷史上第一次建城高峰始于魏晉南北朝的北魏政權,鮮卑人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鮮卑,發(fā)源于東北大興安嶺嘎仙洞的古老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過著漁獵齊射的生活。公元元年后,他們跨越崇山峻嶺,來到了內蒙古草原之上,定都盛樂(今內蒙古何林格爾縣)。東漢末年,五胡內遷,北方社會動蕩,各民族之間戰(zhàn)爭不斷。鮮卑一族在道武帝拓跋珪的帶領下異軍突起,
天興元年(398)六月建國,國號為魏
七月,遷都平成(大同),始營宗室,建宗廟,立社稷
八月,正式規(guī)定了京畿范圍,制郊甸,端徑術,標道里
十一月,治禮儀,考天象,建立中央集權體系
十二月,拓跋珪稱皇帝,改元天興,為北魏道武帝
而其第二個都城——平城,歷經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燾,文成帝拓跋瑞,獻文帝拓跋弘修建,直至孝文帝拓跋宏時遷都洛陽。96年的建城史對于一個都城的營建頗為短暫,卻成為大同城墻發(fā)展的一個高峰
東晉時期,由于北方戰(zhàn)亂,洛陽與長安在一次次的鐵蹄踐踏下成為殘垣斷壁。鮮卑家族作為一個善于并樂于學習的民族,也致力于把平城打造為“第二個長安城”。效仿中原的建城方法,整個平城像一把面向東南而展開的巨大折扇,其覆蓋范圍有記載曰“東至代郡,西及善無,南極陰館,北極參合?!?/p>
這樣的地形選擇一方面便于政治統(tǒng)治和軍事防御,另一方面,桑干河及其支流淌于其間,既適于農耕,又可以放牧,符合少數(shù)民族要求,這也為大規(guī)模人口遷入提供條件。
根據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平城共有兩次興建高峰時期,第一次高潮從天興元年七月到延和三年七月,共經歷36年。主要營造宮城,重點是宮城內宮殿,宮室以及宗廟,社稷和城池。
據記載,當時的大同城墻,城高十仞,其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墻五仞。宮殿更是雕梁畫棟,綺麗無雙。由此,平城成為了北方政治軍事文化中心,而都城的營造也帶來了一次移民潮,主要有兩個特點
(1)時間集中,次數(shù)頻繁。遷都前夕移民出現(xiàn)高峰期,遷都當年人數(shù)最多,遷都三年后并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遷移現(xiàn)象。可見,遷都一事是道武帝長期考慮而決定的
(2)數(shù)量之大,波及面廣。據不完全統(tǒng)計,道武帝時期遷入人口達到150萬。其中不乏能工巧匠,這些人也多成了城畿的居民,集中在宮城之外
承明元年第二次建城高峰,至太和十六年,擴建和改建原有宮殿建筑,并大規(guī)模修筑郭城,《魏書》記載:“南因臺陰,北距長城,東包白登,屬之西山,廣輪數(shù)十里。鑿渠引武川水注之東西苑中,疏為三溝,分流宮城內外?!睋F(xiàn)代張暢等七位專家測算后
同時,平城建設也開啟了大同作為漠北地區(qū)與中原交通樞紐的歷史。從平城出發(fā),經并州大道,貫穿黃土高原,可進入中原腹地;經定州大道,翻越崇山峻嶺,可抵達河北平原;走幽州大道,行進山海之間,直達遼東半島;西北而行,于一日之內直達盛樂;沿黃河河套平原西行,可進入隴西乃至西域;經由白道北上,即可深入漠北
97年的北魏古城墻,埋葬著一個少數(shù)民族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留下了民族融合的烙印,記下了巍峨聳立的颯颯英姿,從興盛到衰亡,無不是一個王朝不可更改的宿命。
大明重鎮(zhèn)——將軍和商人的夢想
為防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在舊城基礎上增筑大同城,并增設東小城,北小城用于屯兵。此次修建過程體現(xiàn)了中原建造技術的精湛,城墻內部用三合土夯筑,外部包裹著17斤的青磚,上刻有燒造者的信息。整體高14米,周長7.4千米,其上設有大量·垛口,望樓,角樓,箭樓。四座城門。東為和陽門,南為永泰門,西為清遠門,北為武定門,五座樓閣四牌樓,太平樓,魁星樓,鐘樓,鼓樓。構建起“四門五樓”的城市格局。更有意思的是,修城者巧妙運用大同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不僅在西北角修剪了最高的乾樓,而且運用西北角的小河,挖出溝渠,引水至深五米,寬十米的護城河。這樣小河的水繞城池一周后,從東南角匯入御河,不僅使護城河水源穩(wěn)定,也使其變?yōu)榱嘶钏?。大同城市建設特別一點在于其在角樓外設立四座控軍臺,獨立于城墻之外,以吊橋與主城相連,既可以瞭望敵軍,在危險時可棄置而保護主城。
明早期和中期的大同城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持續(xù)發(fā)揮著屏障三番,拱衛(wèi)京師的重要作用,多次為京城解了兵戎之禍。歷代大同總兵在邊境地區(qū)修建了大量長城和烽火臺,設置“七十二堡壘”承擔起維護邊境安全的重任,也讓戰(zhàn)火。烽煙,刀光劍影,血與淚成為這座英雄之地的真實寫照。
而明末的大同城功能則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縱觀古今,人類種群的發(fā)展方向,是在人類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原動力支配下,在自然選擇和社會干預的共同作用中,通過和平遷移,交融,暴力移民或戰(zhàn)爭最終趨向于“全國一家,天下一體”。明末,蒙古和大明主張和為貴,互利共贏。隆慶十四年,俺答汗被封為順義王,第二年五月至八月先后在大同得勝堡,宣府張家口堡,大同新平堡,水泉營堡分別開馬市,以銀購馬,另有撫賞甚厚。自此,大量糧食,綢緞瓷器等中原貨物通過馬市輸送到蒙古草原,大量的馬匹通過馬市進入山西,販賣到江南各地。
“江南各地,賴召買鹽引,接濟軍需,歲有常額。往時召集山西商人,樂認淮浙兩鹽,輸糧于各堡倉給”《明經世文編》,可見曾經拼殺得你死我活的不同民族之間,通過貿易,亦可達到戰(zhàn)爭無法得到的利益
右玉的“殺虎口”下,綿延于群山上的土城墻巍然聳立,若干烽火臺穿插其中。我沿著古老的青石板拾級而上,撫摸著斑駁的土墻,無論是曾經的刀光劍影還是血淚往事都以化為一抔黃土,只剩下獨屬那個時代的烙印
無奈衰落
1644年,清軍入關,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李自成,建立大清。1648年,大同總兵姜襄投降清軍,第二年降而復叛。次年,愛新覺羅 多爾袞圍攻大同城,聯(lián)攻十個月未能拿下。氣憤之余,多爾袞使用離間計,誘副將打開城門,隨即下令削城三尺,制造了大屠殺,大同城自此元氣大傷,一闋不振。同時,由于清朝邊疆遠在長城之外,大同城逐漸廢弛,到民國時期,大同地區(qū)屢經戰(zhàn)亂,從民國初年軍閥混戰(zhàn),日軍攻占大同,解放戰(zhàn)爭中大同集寧戰(zhàn)役,城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毀損。1914年,晉北鎮(zhèn)守使張漢杰拆毀北門樓和零散建筑,用于修建私人宅院和蘭池戲院。后來在北城門原址上修剪了不倫不類的歐式城堡,梁思成評價其為“惡俗不堪”
我的姥爺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大同人,他見證了古城的衰敗。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投身于轟轟烈烈的建設社會主義大潮,對文物古跡的保護意識淡薄,就連知道這些土墻是干什么的都寥寥無幾?;镜搅肆甏?,城墻上的包磚都被扣下來做了自家院子的墻壁。城墻僅殘余內部的夯土墻,上面雜早叢生,孩子們爬上爬下。有的人將城墻作為自家院子的后墻,還有的在夯土層中挖洞來做保存蔬菜的地窖。
當時的大同作為北方重要的煤炭工業(yè)中心城市,自建國以來為中國提供了23億噸優(yōu)質動力煤,堪稱中國重工業(yè)發(fā)展的支柱之一,支持著中國五大火力電網,三大港口,六大城市的煤氣發(fā)生爐,涉及全國20多個省和自治區(qū)2800家國家或省市重點企業(yè),為新中國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自此“煤都”取代“古都”成為大同的城市名片。
然而在煤炭產業(yè)光鮮的背后,是對城市古跡及其包含的價值的長期忽視,是對城市建設缺乏長期規(guī)劃,對環(huán)境保護的忽視······
老人們?;貞洠骸澳菚r的大同真的不適合居住,有錢人開完煤礦拿錢走了,剩下一個破爛的城市給我們。將來一旦煤礦挖空,誰還會來大同?”古城環(huán)境惡劣,粉塵彌漫,空氣質量較差。俗話說:“一年吹兩季,一吹大半年”春夏季頻發(fā)的沙塵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但慶幸的是,由于城墻內尚存大量土地資源,拆除城墻的想法并未多強烈,故仍存原城墻夯土的四分之三,且夯土保存較完好,這也為后期修復奠定基礎。
時光角落里,大同城墻沉寂著,等待著屬于自己的那次涅槃。
中國古都 天下大同——涅槃中的重生
2008對大同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大同古城贏來了新時代的轉機。50歲的耿彥波市長從省城太原調到大同,開啟其仕途生涯“最具話題性”的5年。他提出了對大同發(fā)展的宏偉設想:
“以一貫之地堅持名城保護,新區(qū)開發(fā),老城改造,緊緊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御東新區(qū)建設兩大文章······”隨后,他提出了更加具體的“一軸雙城”理論,以御河為軸,將古城區(qū)與新城區(qū)分開發(fā)展,對河西古城進行整體性恢復保護,對河東新區(qū)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傳統(tǒng)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相得益彰。
但同時,支持者認為古城復興不僅僅是保護古城資源的最好方法,而且可以營造更好的城市文化環(huán)境,推動旅游業(yè)發(fā)展;反對者認為古城重建打著保護歷史文化的招牌,但往往這些最寶貴的歷史文化卻在重建中泯滅。其對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最終會使古老城市記憶失去,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最終,這位決絕的市長以超人的氣魄和膽識,計劃用4年時間,恢復大同城墻。
2008年3月,該市啟動古城內違章建筑綜合整治,棚戶區(qū)拆遷安置以及舊城區(qū)道路拓展改造
為了最好保存古城原貌,專家制定了兩套維修方式。第一種是在夯土保存較好的地區(qū),外側用大青石條墊底然后砌磚,內鋪三層普通機制紅磚,間隔一層用紅磚砌墻,之間用夯土填充。另一種是在夯土缺失的地方,采取鋼筋水泥框架,內砌機制紅磚,外包青磚(部分民間征集而來,取得一些原明城墻城磚),內部空間合理利用
東城墻修復2009年5月動工,2009年10月完工,內部建美術館
南城墻2010年5月動工,2011年9月竣工,內設雕塑館
北城墻2011年5月開工,2012年9月竣工
剛開始,居民搬遷引發(fā)的交通不暢,古城施工影響日常生活的論調此起彼伏。但隨著三面城墻拔地而起,人們看到城墻復興龐大的帶動效應和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都暗暗震驚于市委市政府的高瞻遠矚。
其后,唯一的西城墻成為最大難點。該城墻集中了紅旗商廈,大同展覽館等大型建筑,自當城墻合攏進程。
2015年8月5日,張吉福任中共大同市委書記,堅定推進大同古城墻和古代建筑復興計劃。
2016年11月,大同西城墻修復進入掃尾階段。
2016年11月18日,全長7.24千米的明代古城墻修復正是完成,當天上午11點,隨著3塊銅質紀念磚在西城墻砌筑完成,最后一罐混凝土澆筑完成,張吉福宣布;“大同古城全面合攏,護城河全面貫通!”古城重建以明代大同城為藍本,高度稍微降低。南部甕城最為雄偉,三座箭樓巍然屹立,復原了有“鎮(zhèn)樓秋爽”之稱的西北角樓乾樓及控軍臺,重建了文峰塔,增加許多現(xiàn)代化元素,使其成為一座古香古色又不失現(xiàn)代化的城池
每一次的登城,徙步于墻磚之間,穿行于甕城,抬頭仰視清遠門的宏偉,撫摸垛口上粗糙的城磚,聆聽風鈴的歌謠。從垛眼中目睹城下車水馬龍,極目遠眺,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綿綿巷都閃耀著時間的光輝。歷史的刀光劍影與歲月風霜撲面而來,時間的故事,在一磚一石間愈發(fā)生動,我看到了一座古城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
華燈初上,星光下是燈光映出的輪廓,彌紅燈與燈籠交相輝映,徹底點亮了這座城市。再加上城墻帶狀公園,寬敞的步行道,為她暈染上更迷人的笑臉。
古城的復興只是起點,文化遺產同當代社會相得益彰的未來之路上,人文與生態(tài)的融合,文化的深度都將成為這座城市的難以忘懷。大同,正如“是故謀避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的上古大同世界理想,正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大同智慧,承載著建設“幸福大同,美麗大同,富裕大同”的大同夙愿,奔向未來。
乾樓
作者簡介:王棟宇 出生年月:2002年11月19日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籍貫:山西省大同市 學歷:高中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