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摘要】目的:探討和分析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痙攣的家庭康復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偏癱肢體痙攣患者展開研究,對全部患者均實施常規(guī)藥物智聯(lián),從中隨機選擇30例患者為研究組同時接受家庭康復治療,與剩余30人的參考組對比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Ashworth等級、FMA評分、MBI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Ashworth等級、FMA評分、MBI評分顯著高于參考組,P<0.05。結論:在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痙攣過程中,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家庭康復治療,效果有顯著提升,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肢體痙攣;家庭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4.257
前言
腦卒中患者在接受治療以后,依然有較高的概率會出現(xiàn)偏癱,而對此類患者來說,肢體痙攣是其中較為常見的癥狀。偏癱的基礎上在出現(xiàn)痙攣癥狀,對患者的關節(jié)和運動功能有極大的負面損害。對于腦卒中后偏癱痙攣的治療,往往需要實施持續(xù)康復治療[1]。然而很多患者在醫(yī)院治療取得一定效果以后,一旦回家康復治療難以持續(xù),導致治療效果難以得到保障。本文將重點探討對此類患者實施家庭康復治療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偏癱肢體痙攣患者展開研究。從中隨機選擇30例患者為研究組,剩余30人為參考組。研究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16例和14例,平均年齡(62.1±6.8)歲;參考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17例和13例,平均年齡(61.7±6.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患者入院以后接受常規(guī)治療,主要使用常規(guī)神經(jīng)內(nèi)科藥物。同時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早期康復治療,其中主要的康復內(nèi)容包括:健康肢體的合理放置,對患肢實施的感覺刺激并對其實施被動訓練,病床上開展坐姿平衡訓練;同時結合神經(jīng)促進技術,主要是通過各種方式引發(fā)肢體隨意運動;在此基礎上患者盡量嘗試實施主動訓練患肢。每天至少保持45min訓練時間,每周至少 保證5d訓練;另外每周實施一次肌力評估,待患者的Ashworth肌痙攣等級在1級(含)以上,則將患者納入本次研究待分組。
按照上述方法獲取60例入組研究對象以后,從中隨機選取30例為研究組,另外30例為參考組。入組患者出院后,均繼續(xù)接受抗痙攣藥物樞芬治療,每天服用藥物3次,每次1粒,對參考組患者實施出院后為期半年的隨訪。研究組患者出院后在服藥的基礎上,接受家庭康復治療,在此之前通過對患者與家屬培訓,確保掌握相關方法和原則;患者在家主要針對患側肢體展開訓練,訓練內(nèi)容主要有牽張、肌力、平衡、步行等等;康復醫(yī)生每兩周上門就患者的狀況展開評估,并對治療方案實施相應的調整。治療時間持續(xù)半年
1.3觀察指標
以改良Ashworth量表,對患者的痙攣程度展開評估,登記結果從0-5,登記越高則恢復程度越好;以FMA量表,評估患者運動功能,評分范圍從0-100分,分值越高則運動功能越好;以MBI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從0-100分,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2]。對比兩組患者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對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展開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運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運用x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斷標準。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Ashworth等級、FMA評分、MBI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Ashworth等級(2.35±0.84)、FMA評分(72.29±19.52)分、MBI評分(69.71±18.83)分顯著高于參考組,P<0.05。
3 ?討論
患者出院以后,僅接受抗痙攣藥物治療,無法改善運動障礙,所以康復訓練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一些患者出院后既停止了康復訓練,所以恢復效果也無法得到保障[3]。從本次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患者接受家庭康復治療,對于緩解痙攣,改善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有很好的效果,這一方法有臨床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孔莉,林智.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痙攣的家庭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2019,34(09):455-457.
[2]尹姣姣,王敏華.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痙攣的治療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10):1696-1698.
[3]張璐,方劍喬.針灸對老年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7):4222-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