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砥柱中流是三門

2021-09-12 08:51孫淑蘭
黃河黃土黃種人·水與中國 2021年8期
關鍵詞:三門峽黃河水庫

孫淑蘭

位于三門峽谷、聞名遐邇的中流砥柱被譽為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象征。古往今來,它雖歷經風霜雪雨的侵襲和驚濤駭浪的沖刷,卻始終巋然不動,迄今仍傲然屹立于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激流中。跨越5000年,中流砥柱用一雙歷史的眼睛,從傳說中的禹開三門、疏導入海,到現(xiàn)實中的攔河筑壩、綜合利用,從“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的鏗鏘誓言、豪邁探索,到“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生動實踐,見證了黃河治理從治標到治本的漫長歷程,也見證了作為黃河治本開山之作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崢嶸歲月和風雨歷程。

從1961年三門峽大壩建成運用到現(xiàn)在,已經整整過去了60個年頭。站在一甲子的新起點上,追根溯源,回望三門峽從進入治黃視野到多國勘測壩址,從三下三上的決策到全國支援的建設,從2次工程的改建到3次水庫運用方式的調整,從在泥沙中沉戟的磨難到綜合效益的發(fā)揮……那段波瀾壯闊、跌宕激越的歷史,對于講好黃河故事、傳承治黃精神、堅定“四個自信”、為建設幸福河凝聚人文智慧和精神力量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從治標到治本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催生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成為每個炎黃子孫愛意深沉的生命之河。然而,黃河又是一條桀驁不馴、多災多難的“害河”,其以善淤、善決、善徙,含沙量高、治理難度大而聞名于世。據史料記載,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49年的2550余年間,黃河在下游泛濫決口達1500多次,其中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成為“民族之憂患”?!包S河寧,天下平”,消除黃河水患成為國家安民興邦的大事。

一部治國史同時也是一部治黃史,中華民族自誕生之日起便竭力尋求與黃河的相安和解。大禹斧劈三門,導引黃河滾滾東流后,從西漢賈讓的“治河三策”到明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再到清代靳輔、陳潢的“筑堤分水疏?!?,不同歷史時期,人們針對黃河均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方略,但囿于當時的社會制度、技術條件以及認識水平,都沒有根本改變黃河決溢泛濫以至改道的被動局面,反而河堤越筑越高,成為懸在兩岸人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世紀初,曾兩次留學德國、有著國學和西學雙重知識背景的水利專家李儀祉,提出了黃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治河思路,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于黃河下游的治水思想,開創(chuàng)了向上中下游治理并重轉變的先河,實現(xiàn)了治河方略的重大突破。這位民國時期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首提在黃河中上游干支流興建水庫、以“停蓄過分的洪水量”的重大主張,并將關注的目光投向黃河中游的三門峽區(qū)域。1935年11月,李儀祉在清華大學禮堂作《黃河流域之水庫問題》的講演,鄭重發(fā)聲:“因三門以上的地質地形皆極相宜,若設水庫于是,而減小黃河洪峰,誠堪欣幸也?!?/p>

新中國的第一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主任王化云,著眼于探究黃河治本之策,通過研究歷代治河方略和大量實地考察,結合自己對黃河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的黃河治本理論。1949年8月,他與黃委副主任趙明甫聯(lián)名向當時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報送的《治理黃河初步意見》一文中提出:“我們治理黃河的目的,應該是變害河為利河。治理黃河的方針應該是防災和興利并重,上中下三游統(tǒng)籌,本流和支流兼顧?!?952年5月,王化云在所擬《關于黃河治理方略的意見》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治黃的目標是“除害興利”,治黃的總方略是“蓄水攔沙”,“攔蓄的辦法是修筑干支流水庫”。他認為,黃河確有為害的一面,但黃河有450億立方米的水量(當時的統(tǒng)計數字),有許多優(yōu)良的壩址,如果“把它開發(fā)起來,不僅可以除害,而且對于工農業(yè)的建設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應該把它看作是人民的一個大富源”。

心系大江大河治理的周恩來總理,在1964年12月于北京召開的治黃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治理黃河總的戰(zhàn)略方針,進一步深化和提升了治黃理論。他說:“總的戰(zhàn)略是要把黃河治理好,把水土結合起來解決,使水土資源在黃河上中下游都發(fā)揮作用,讓黃河成為一條有利于生產的河?!?/p>

從治理黃河水害到開發(fā)黃河水利,從單一防洪到綜合利用,新中國成立以后,黃河治理走上了一條從治標到治本、從除害到興利的嶄新道路。在這條道路上,興建水庫大壩成為不可或缺甚至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一環(huán)。

壩址勘測

隨著治黃思路的不斷發(fā)展和中國國門的打開,20世紀上中葉的黃河治理不但為國人所關注,也引起了懷著各種目的的外國人的關注。自民國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十年間,連同中國在內,共有7個國家的數百位水利專家來到黃河岸邊,勘測河勢,繪制藍圖,做起讓黃河低頭的夢想。這些勘測,毫無例外都為探尋合適的壩址而來。眾多的手指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地方:黃河中游的三門峽。

三門峽是黃河沖出晉陜峽谷折向東流的一道險峻峽谷,這里兩山相逼、峭壁對峙,驚濤拍岸、濁浪排空。相傳當年大禹治水將攔路的高山劈開,形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門峽”由此得名。三門峽與其不遠處的中流砥柱一起,成為黃河上一個傳奇美麗而驚心動魄的所在。

三門峽谷的平靜在20世紀30年代被悄然打破。1934年,荷蘭水利專家尼佐夫和英國水利專家柯德受國際聯(lián)盟派遣,來中國考察黃河,第一次提出了“在各大支流匯合處以下修水庫”的設想,三門峽是可修水庫的備選地之一。1935年秋,中華民國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測繪組挪威籍主任工程師安立森,奉委員長李儀祉之命,根據“各大支流匯合處以下”這一原則,率領一支小分隊沿黃河開展水庫選址活動。經過反復比較和篩選,安立森在查勘報告中稱:“距陜州八英里有激流名曰三門,誠為一優(yōu)良水庫壩址,可以建設截留洪水流量的水庫,為防洪及防沙之用?!?/p>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在燒殺搶掠之外,貪婪窺視著中國的富饒資源,黃河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他們覬覦的戰(zhàn)略目標。1941年6月,日本東亞研究所第二調查(黃河)委員會技術負責人富永正義,帶領一支龐大的考察隊伍到黃河查勘測繪,整理出文獻匯編、調查報告、設計規(guī)劃193件,并形成一部令人咂舌的多學科綜合性的黃河治理開發(fā)梯級方案。三門峽同樣落入這群嗜血而精明的日本人眼里,他們甚至詳細制訂了三門峽水電站的完整開發(fā)計劃。計劃未及付諸實施,日本戰(zhàn)敗投降。

1946年,黃河顧問團在沿黃河考察后形成了《治理黃河規(guī)劃初步報告》,提出“對最有可能選作壩址之地點三處,分別設計及作估計……選擇其最經濟者”。同年,留美碩士、曾任中華民國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的著名水利專家張含英,率黃河治本團一行7人考察了黃河河南孟津至青海貴德段后,在其《黃河治理綱要》中這樣論述:“河在陜縣孟津間位于山谷之中,且臨近下游,故為建筑攔洪水庫之優(yōu)良區(qū)域。其筑壩之地址,應為陜縣之三門(峽)及新安之八里胡同?!?/p>

黃河的查勘與壩址的選擇,也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重頭工作。黃委和燃料工業(yè)部水電建設總局先后多次組隊對黃河及支流進行查勘和資料整編,為編制黃河規(guī)劃進行積極準備。1950年3月至6月,黃委特聘清華大學馮景蘭教授和河南地質調查所曹世祿兩位地質專家參加黃河查勘,對比了三門峽、八里胡同、小浪底、王家灘四處壩址,從地質條件方面肯定了三門峽壩址。王化云曾重點對三門峽、小浪底、芝川、桃花峪等對下游防洪具有重要作用的壩址進行過多次考察,其中對三門峽壩址考察過4次。1952年春,王化云與燃料工業(yè)部水電建設總局副局長張鐵錚及兩位蘇聯(lián)專家共同考察三門峽河道兩岸形勢及地質情況后,認為該處建壩條件優(yōu)越,值得進一步詳細勘測。

出于對蘇聯(lián)的信任,新中國決定請?zhí)K聯(lián)專家?guī)椭幹泣S河規(guī)劃。1954年2月,由120多位中蘇專家組成的龐大查勘團,歷時4個月、行程1萬余千米,從河口到烏金峽、劉家峽,再從上往下查勘。當看到三門峽時,專家們眼前一亮。1954年3月,在西安召開的座談會上,蘇聯(lián)專家組組長柯洛略夫在總結發(fā)言中指出:“從龍門到邙山,我們看過的全部壩址中,必須承認三門峽壩址是最好的一個壩址。任何其他壩址都不能代替三門峽為下游獲得那樣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門峽那樣能綜合地解決防洪、灌溉、發(fā)電等各方面的問題。”經過反復討論研究,查勘團的同志最后一致同意蘇聯(lián)專家組的意見。就這樣,三門峽再一次被“圈定”。

三門峽的優(yōu)點,在專家們看來,至少有以下四條:一是三門峽位于黃河中游最狹窄的河段,容易形成“小口大肚子”型的理想水庫;二是三門峽谷深流急、落差大,建壩后可以產生可觀的水力發(fā)電量;三是三門峽地質條件優(yōu),堅硬細密的閃長玢巖,是壩基的上佳之選;四是三門峽作為黃河的最后一道險峽,在此處建大壩能控制黃河流域面積68.8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91.5%,控制黃河來水量的89%、來沙量的98%。如此得天獨厚的地質地形條件和優(yōu)勢,也難怪三門峽成為各位專家眼里共同的“金子”。

決策上馬

1949年8月,時任黃委主任王化云、副主任趙明甫聯(lián)名向當時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報送《治理黃河初步意見》,第一次正式提出選擇適當地點建造水庫的治本措施。鑒于黃河的主要病源是泥沙問題,對于黃河上能否修建水庫有所疑慮的王化云,受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在各解放區(qū)水利聯(lián)席會議報告相關內容的啟發(fā),多次組織人員到東北號稱“泥龍”、最大含沙量達到62%的柳河考察鬧德海水庫,又考察了松花江上的豐滿水庫后,對在多泥沙的黃河干流上修水庫建水電站有了信心。

然而,在黃河干流上修建大水庫的主張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不少人認為,從當時國家的經濟狀況和技術條件來看,在黃河干流上修建大水庫有較大困難,因而提出在支流上建土壩、從支流解決問題的主張。三門峽建庫方案由此經歷了第一個起落。黃委隨即對各大支流進行全面查勘,找到支流壩址數十處,但經計算發(fā)現(xiàn),存在花錢多、效益小、攔洪不十分可靠、交通不便和施工困難等諸多問題,認為仍需從干流的潼孟河段下手。此時,燃料工業(yè)部水電建設總局從開發(fā)黃河水力資源的角度出發(fā),也積極主張在干流上修建大型水電站。于是,三門峽又迎來了峰回路轉的機會。

1952年5月,王化云所擬的《關于黃河治理方略的意見》上報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同時,黃委擬定了一個從1953年開始的黃河10年開發(fā)輪廓規(guī)劃,主張在干流上先修建三門峽(或王家灘)水庫。把三門峽水庫的蓄水位由1950年提出的350米高程提高到360米高程,擬用水庫的一部分庫容攔沙,以解決水土保持不能迅速產生減沙效益的矛盾,盡可能延長水庫壽命。

三門峽建設水庫的主張由于淹沒損失大,一部分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鑒于此,三門峽方案第二次被擱置起來。于是,從淹沒損失的角度出發(fā),1952年下半年起,黃委又開始研究淹沒相對較少的邙山建庫方案,并于當年9月和10月分別向河南省委和到河南視察黃河的毛澤東主席匯報了該方案。邙山建庫方案有滯洪和沖沙兩種方案,投資都在10億元以上。花費10億元之巨的投資,而綜合利用效益卻并不顯著。比來比去,不但地址地形條件優(yōu)越而且能夠更好地解決黃河水患,同時還能產生灌溉、發(fā)電、航運等諸多綜合利用效益的三門峽再度引起重視和關注。

1953年2月,王化云在第二次給毛澤東主席匯報治黃工作時,報告了由邙山水庫轉到三門峽水庫的原因。此后不久,水利部對修建水庫解決下游防洪問題給出了明確指示:第一,要迅速解決防洪問題;第二,根據國家目前的狀況,花錢、淹沒都不能過多,錢不能超過5億元,淹沒地涉及人不能超過5萬人。按此指示,三門峽不符合第二個要求。于是,黃委重新規(guī)劃,提出了建設邙山與芝川兩個水庫的方案,并在給政務院副總理鄧子恢的報告中推薦了這個方案。

沒想到,被邀請來華幫助制定黃河規(guī)劃和援助中國建設的蘇聯(lián)專家組又一次改寫了黃河壩址的命運。1954年上半年,蘇聯(lián)專家組在全河大查勘的過程中,經過認真比較后,推薦了三門峽建庫方案,否定了邙山建庫方案。同年10月,黃河規(guī)劃委員會編制完成了《黃河綜合利用規(guī)劃技術經濟報告》。該報告明確選定三門峽水利樞紐為實施規(guī)劃的第一期重點工程,指出:“在選擇第一期工程時,必須能夠解決防洪、攔沙、灌溉、發(fā)電以及航運等綜合利用的任務。在黃河中游,只有三門峽是唯一能夠達到這樣要求的水利樞紐?!敝链?,三門峽筑壩方案結束搖擺狀態(tài),正式得到方方面面的廣泛認同和主管機構的書面肯定。此后,《黃河綜合利用規(guī)劃技術經濟報告》又先后經過了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和中央政治局研究審查同意。

1955年7月18日,一個載入黃河治理開發(fā)史冊的大事發(fā)生了!在備受矚目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代表國務院作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fā)黃河水利的綜合規(guī)劃的報告》,指出:“我們要徹底征服黃河,改造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便從根本上改變黃河流域的經濟面貌,滿足現(xiàn)在的社會主義建設時代和將來的共產主義建設時代整個國民經濟對于黃河資源的要求。”“從高原到山溝,從支流到干流,節(jié)節(jié)蓄水,分段攔泥,盡一切可能把河水用在工業(yè)、農業(yè)和運輸業(yè)上,把黃土和雨水留在農田上,這就是控制黃河的水和泥沙,根治黃河水害,開發(fā)黃河水利的基本方法?!?/p>

報告對黃河綜合利用規(guī)劃以及以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主的第一期工程的內容作了詳細介紹。鄧子恢的報告一結束,懷仁堂大廳內頓時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1955年7月30日,經過代表們認真審議,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舉手表決,全票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fā)黃河水利的綜合規(guī)劃的決議》,批準國務院提出的黃河規(guī)劃的原則和基本內容。

這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創(chuàng)了黃河治理開發(fā)的新紀元。會上通過的黃河治理開發(fā)規(guī)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完整的黃河綜合規(guī)劃,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一部經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審議通過的大江大河流域規(guī)劃。它的實施,標志著人民治理黃河事業(yè)從此進入了一個全面治理、綜合開發(fā)的歷史新階段。而作為這個規(guī)劃中第一期工程核心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也通過這樣民主而鄭重的形式,成為黃河治理開發(fā)史上濃墨重彩、引人注目的一筆,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項目。

工程開工

為做好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組織管理和施工建設工作,1955年12月,國務院在北京成立三門峽水庫和水電站的建設工程機構——黃河三門峽工程局,并調中共湖北省委第二書記兼湖北省省長劉子厚、黃委主任王化云、電力工業(yè)部水力發(fā)電建設總局副局長張鐵錚、河南省委委員齊文川組成領導班子。如此高規(guī)格的配置,顯示出國家對這項重點工程的高度重視和特殊關愛。1956年7月,黃河三門峽工程局移師三門峽工地現(xiàn)場辦公。與此同時,黨中央和國務院也從水利部、電力部,河南、湖北、福建、山東4省以及黃委、淮委等地方和單位調來大批干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緊鑼密鼓地開始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昔日寂寞的三門峽谷瞬間沸騰起來。

1957年4月13日,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興建。翌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fā)表了《征服黃河的開端——舉世矚目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報道了三門峽水利樞紐開工盛況。同時,還發(fā)表了《大家來支援三門峽??!》的重要社論。這篇社論猶如浩蕩的春風吹遍中華大地,也吹響了全國人民從四面八方匯聚支援三門峽建設的集結號。

為了保證三門峽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中央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都派出優(yōu)秀干部和職工到工地為工程建設服務,他們中的很多人后來成為三門峽市的第一代市民。除了直接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工作的人員外,供電部門跨越千山萬壑,架通輸電線路;交通部門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修筑了河南省境內第一條柏油公路——會興到三門峽大壩的公路專用線;鐵道部門修筑了三門峽市區(qū)到大壩的鐵路專用線,衛(wèi)生部門從旅大市調來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立過功勞的康復醫(yī)院組建成黃河三門峽醫(yī)院……凡是建設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需要的,無論是人、是財、還是物,毫無二話,都會想方設法給予解決。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更引以為豪的,還是中央領導的關懷關注。工程從醞釀決策到規(guī)劃編制,從技術設計到機構組建,從開工建設到兩次成功改建,都凝聚著周恩來總理的心血。為解決工程遇到的重大難題,周恩來總理3次視察三門峽水利樞紐,并2次召開專題會議,做出了關系工程建設大計的重要決策。劉少奇、朱德、董必武、鄧小平、李先念、彭真、陳云、陳毅、彭德懷、習仲勛、李富春、聶榮臻、鄧穎超、羅榮桓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到三門峽工地視察,關心關注工程建設和發(fā)展。國務院副總理彭德懷和秘書長習仲勛還親自參與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問題的討論會,并在會上發(fā)表了真知灼見。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視察后,欣然提筆,成詩《觀三門峽樞紐工程》4章,并為建設者寫下了“功邁大禹”的題詞。

毛澤東主席雖然未曾來過三門峽,但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上馬前后,他也多次聽取匯報,始終牽掛于心。1952年10月,他第一次視察黃河時,在聽取了王化云匯報后說:“這個大水庫修起來,把幾千年以來的黃河水患解決啦,還能灌溉平原的農田幾千萬畝,發(fā)電100萬千瓦,通行輪船也有了條件,是可以研究的?!?1957年2月,毛澤東主席還對三門峽水庫按原計劃動工修建事宜進行了專門批示。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工地也成為文藝工作者向往的創(chuàng)作圣地和靈感之源,詩人、作家、音樂家、歌唱家、美術家,都爭先恐后到三門峽進行采風,由此誕生了以三門峽為主題的眾多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優(yōu)秀作品。1958年3月,賀敬之創(chuàng)作的詩歌《三門峽——梳妝臺》抒發(fā)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治理黃河的偉大事業(yè)中“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和戰(zhàn)斗激情,成為令人熱血沸騰、廣為傳頌的詩歌名篇。郭沫若、郭小川、冰心等人寫的以三門峽為題的詩歌與散文,光未然的《三門峽大合唱》、徐遲的《三門峽序曲》、蘇金傘的《三門峽短歌》、劉文金的《三門峽暢想曲》等音樂作品,吳作人的《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油畫組圖等,燦若繁星,不僅鼓舞了工程建設者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干勁,也成就了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一段載入史冊的特殊的輝煌。

可以說,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民熱情關注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特殊時代,也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優(yōu)越性的集中體現(xiàn)。

大壩建設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一五”計劃時期蘇聯(lián)援建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中唯一的水利項目,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修建的規(guī)模最大、技術最復雜、機械化程度最高的水利樞紐工程。在沒有前人經驗借鑒的情況下,在當時綜合國力還相當貧弱的歷史條件下,在蘇聯(lián)專家中途撂挑子的艱難處境下,工程建設者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不服輸的斗爭精神和自立自強的堅毅品格,攻堅克難,比原定工期提前1年零10個月,讓一座混凝土巨壩于激流中巍然屹立起來。

60年前的三門峽谷,2萬多名工程建設者,冒嚴寒,戰(zhàn)酷暑,在艱苦的條件下,打響了挑戰(zhàn)“三門天險”的戰(zhàn)役,也開啟了膽略與智慧的征程。1958年11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進入黃河截流的關鍵階段。黃河截流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截流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工程建設能否按期完工。1958年黃河是豐水年,到11月15日河水流量仍為2300立方米每秒,超過截流設計流量的一倍多。面對蘇聯(lián)專家推遲截流的建議,為避免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拖期,建設者們迎難而上,刻苦鉆研,經過多方努力,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了一種重達15噸至25噸的三棱錐形混凝土塊,在河水流速高、合龍難度大等艱難條件下,僅用13天就完成了原計劃30天的截流任務,為多泥沙河流上快速筑壩提供了重要經驗。這個結果令蘇聯(lián)專家贊嘆不已,稱贊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創(chuàng)造了世界截流史上的一個奇跡。如今,在三門峽市開發(fā)區(qū)的黃河廣場上和三門峽壩頭黃河文化園內,分別矗立著一塊截流石。它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和黃河治理開發(fā)過程中具有紀念意義的重要文物,見證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中的科技創(chuàng)新。

截流石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只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者發(fā)揮聰明才智的事例之一,工程建設中,還成功研制使用了混凝土摻粉煤灰、整體機械化安裝立模、浮力式混凝土振搗器等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施工期間,建設者提出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7200多項,有效地提高了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與施工效率。

面對困難不服輸的鉆勁,不僅體現(xiàn)在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原建階段,在后期的改建和運用中也同樣如此。二期改建中,面對在40米以下進行深水作業(yè),既要保證水庫正常調度運用,又要創(chuàng)造干地施工條件的巨大難題,工程技術人員動腦筋想辦法,不斷摸索,最終創(chuàng)造性的成功研制一個高41米、總重達84.4噸的龐然大物——“鋼疊梁特種深水圍堰”,解決了施工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并一舉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為國內外在多泥沙河流上建設水工建筑物再次提供了經驗借鑒。后來,三門峽建設者在沒有國內外先例的情況下,試驗成功采用環(huán)氧砂漿抗磨涂層,解決了泥沙對泄水建筑物的磨蝕問題,使渾水發(fā)電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又試驗成功利用改性環(huán)氧金剛砂砂漿作為水輪機過流部件的抗磨損保護涂層,在實際運用中取得顯著成效,獲得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凝聚著科技人員的智慧,更凝聚著廣大勞動者超越常規(guī)的勞動奉獻。1959年,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提出全年澆筑100萬立方米混凝土的奮斗目標。建設者們夜以繼日,實干加巧干,彌補了客觀技術條件的不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完成了這一幾乎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創(chuàng)造了工程建設史上的新紀錄,也為用3年時間提前建成一座主壩長713米、壩頂高程353米、最大壩高106米的混凝土重力壩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也是中國人民自立自強、自力更生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1960年,正當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即將完工之際,中蘇關系遭遇寒流,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同其他蘇聯(lián)援建的工程一樣,受到了卡脖子的威脅。1960年9月,三門峽大壩攔洪后,急需安裝啟閉閘門的350噸門式起重機,合同規(guī)定由蘇聯(lián)供貨,蘇方卻有意拖延不供。當時中國尚未生產過這種大型設備,周恩來總理果斷決定中國自己設法制造。接受任務的太原重型機器廠勇挑重擔,設計、制造了兩臺350噸門式起重機,解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燃眉之急。1960年12月,三門峽水電站由蘇聯(lián)制造的第一臺15萬千瓦水輪發(fā)電機組開始安裝。因蘇方將大型水輪機的全部焊接技術資料扣留不給,使得鑄成兩半的水輪機轉子遇到了技術難題。面對困難,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面請人研究解決方法,并把全國各地有豐富焊接經驗的老工人和專家集中起來,集體攻關。最終,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總結出了一整套水渦輪焊接及熱處理工藝,勝利地完成了水輪機轉子焊接。1962年2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第一臺發(fā)電機組安裝完畢,并成功進行了試運轉。

1959年7月,三門峽大壩按經濟斷面全線澆至310米高程,較設計工期提前兩年起到部分攔洪作用,該年汛期入庫洪峰流量12530立方米每秒,下泄量削至6260立方米每秒,緩解了下游洪水威脅。1960年6月,三門峽大壩全斷面全線澆筑到340米高程,提前一年實現(xiàn)全部攔洪,9月開始蓄水運用。1961年4月,三門峽大壩全斷面修建至第一期工程壩頂設計標高353米,三門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基本竣工,較設計工期提前一年零十個月。在創(chuàng)造高速施工紀錄的同時,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工程質量也在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下得到了保障。1962年,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經全國大型水電工程質量檢查組和國家組織的攔洪驗收委員會檢查和評定,一致認為質量良好,并且經受住了時間和歷史的檢驗。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運行50多年后的2016年,經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對大壩運行管理、結構安全、滲流安全、抗震安全等10項指標的綜合評價,結果顯示:防洪能力、大壩結構與滲流安全性、金屬結構安全均滿足要求,綜合評定為安全“一類壩”。

工程改建與水庫運用方式調整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有很多光榮時刻,創(chuàng)造了不少耀眼的第一:第一座由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建設的水利工程,第一座在黃河干流上修建的控制性水利工程,第一座使用大跨度纜索起重機的水利工程,第一座在大江大河上進行立堵進占截流的混凝土大壩……不可否認的是,它從孕育到誕生、從設計到建設、從建成到運用,始終伴隨著疑慮與爭議,經歷了許多曲折與磨難。但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和自我完善,歷經2次大的改建和3次水庫運用方式的調整,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鳳凰涅槃,并向世界貢獻了解決泥沙問題的中國智慧,為國內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斗水七沙”,復雜難治。由于幫助我們進行工程設計的蘇聯(lián)專家沒有在多泥沙河流上興建水庫的經驗,按照高壩大庫、蓄水攔沙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施工,同時也由于我們對水庫泥沙淤積問題估計不足和對上游水土保持工作過于樂觀,三門峽大壩建成運用后出現(xiàn)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

三門峽水庫于1960年9月蓄水運用后雖然短暫出現(xiàn)過河槽下切、泥沙沖刷的好勢頭,但一年后即發(fā)生嚴重淤積。1962年3月,330米高程以下庫容由原59.3億立方米減至43.6億立方米。庫區(qū)淤積“翹尾巴”上延,潼關站1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抬高4.31米,渭河口出現(xiàn)“攔門沙”,致使渭河下游過洪能力降低,威脅到關中安全。為解決水庫泥沙淤積影響潼關高程問題,三門峽水利樞紐從此走上了漫長的工程改建與水庫運用方式調整的探索之路。

1962年3月,水電部決定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由“蓄水攔沙”改為“滯洪排沙”。1962年4月,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陜西省代表提案要求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增建泄洪排沙設施。會后,周恩來總理親自召集有關人員座談三門峽水庫問題,之后又多次召開有關三門峽水利樞紐問題的技術討論會。1964年12月,國務院治理黃河會議在北京召開。在這次黃河治理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上,研究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否改建以及如何改建的問題。最終,確定了簡稱“兩洞四管”的施工方案,即:在大壩左岸增建兩條泄流排沙隧洞,改建電站壩4條原建的發(fā)電引水鋼管為泄流排沙管道。1965年1月,“兩洞四管”工程經國家計委和水電部批準,由北京勘測設計院設計。建設者們克服水庫防洪防凌運用給現(xiàn)場施工帶來的困難,解決了滑坡、水下清淤、水下混凝土施工及在懸崖峭壁下作業(yè)等難題,使改建工作順利進行?!八墓堋惫こ逃?966年5月完工,工期僅一年半,較設計提前一年?!皟啥础币灿?967年8月和1968年8月相繼投入運用。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第一次改建完成后,泄流能力增加了1倍,對減少庫區(qū)淤積起到了積極作用,潼關以下庫區(qū)開始由長期淤積變?yōu)闆_刷,到1968年10 月,水庫高程330米以下的庫容比1964年10月恢復了3億多立方米。但由于還有20%的泥沙淤積在庫內,為進一步研究解決辦法,1969年6月,根據周恩來總理批示,由河南省委主持,在三門峽市召開了晉、陜、豫、魯4省和水電部領導人參加的會議。會議研究決定對三門峽水利樞紐進行第二次改建,改建原則是:在確保西安、確保下游的前提下,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徑流發(fā)電。方案是:挖開1至8號施工導流底孔;改建電站壩1至5號機組的進水口,將進水口高程由原建的300米降至287米;安裝5臺軸流轉槳式水輪發(fā)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

第二期改建工程于1969年12月開工,至1971年10月,先后打開8個施工導流底孔投入泄流排沙運用。1973年12月,第一臺機組發(fā)電。1978年12月,5臺機組全部安裝完畢投入運用。經過兩次改建,三門峽水利樞紐增加了泄流排沙設施,降低了泄水孔高程,加大了泄流排沙能力。1974年12月,新華社發(fā)表了題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改建獲得初步成功——貫徹執(zhí)行毛主席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重大勝利》的長篇新聞專稿,三門峽水利樞紐再次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

為解決施工導流底孔投入運用后出現(xiàn)的嚴重磨損和氣蝕問題,決定對底孔進行修復和再次改建,稱之為二期改建。1984年10月,二期改建開始試驗性施工;至2003年6月,歷時近20年。三門峽水利樞紐泄流工程二期改建基本完成后,泄流排沙孔洞增至27個,全啟(閉)時間由18個小時縮短到8個小時以內,315米水位高程下泄洪能力達到9701立方米每秒,基本實現(xiàn)預定目標,起到了減少滯洪量、降低壩前水位的作用,同時提高了沖沙效果,在335米高程有效庫容保持近60億立方米。

隨著黃河防汛形勢的不斷變化和對黃河水沙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三門峽水庫的運行方式經過深入研究和探索,經歷了從“蓄水攔沙”階段(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到“滯洪排沙”階段(1962年4月至1973年10月)再到 “蓄清排渾”階段(1973年11月至今)的轉變,為三門峽水庫實現(xiàn)沖淤平衡,長期保持有效庫容,持續(xù)發(fā)揮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fā)電及生態(tài)效益奠定了堅實基礎。

治黃的歷史,就是不斷探索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逐步認識黃河規(guī)律、把握黃河規(guī)律,修正治河方向的歷史。在1964年的國務院治理黃河會議上,在聽取了各方面對于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改建的意見后,周恩來總理說:“舊中國不能治理好黃河,我們總要逐步摸索規(guī)律,認識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不斷地解決矛盾,總有一天可以把黃河治理好。我們要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比T峽水利樞紐工程改建和水庫運用方式調整的艱苦過程,可以說是新中國黨領導人民治黃事業(yè)不斷探索發(fā)展進步的時代縮影,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在治理多泥沙河流方面積累的成功經驗引起世界矚目。1978年,美國河工代表團參觀三門峽后說:“你們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多沙黃河上取得修建水庫、綜合利用的經驗將載入史冊?!?980年的國際泥沙會議、1983年的世界大壩會議、1985年的世界土壤侵蝕會議等多個國際會議都高度評價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改建成就。美國為解決波多黎各水庫泥沙問題、巴基斯坦為解決卡拉巴格工程的泥沙問題都借鑒了三門峽的成功經驗,德國、日本、伊朗、孟加拉等國水利專家都來過三門峽學習技術。國內的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更是吸收了三門峽工程建設的經驗教訓,在治理泥沙方面避免了走彎路??梢哉f,三門峽水利樞紐是多泥沙河流治理的先驅和探路者,它以自己的曲折坎坷換來了其他樞紐工程的光明坦途,在中國水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綜合效益發(fā)揮

三門峽水利樞紐蓄水運用以來已經走過了60個春秋,在黃河防洪、防凌、供水、灌溉、調水調沙等社會公益性任務中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綜合效益,為黃河治理開發(f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確保黃河歲歲安瀾。三門峽水利樞紐興建的“初心”,就是要徹底解決為害數千年的黃河水患問題,還兩岸人民以幸福安寧生活。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成,標志著黃河下游的防洪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由于三門峽水庫及時控制 “上大型洪水”,同時對三門峽至花園口區(qū)間的大洪水也發(fā)揮了錯峰和補償調節(jié)作用,從而減輕了下游的防洪負擔和漫灘淹沒損失,確保了60年來黃河下游歲歲安瀾,徹底改變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苦難歷史,使黃河治本的千年夢想成為可能?!包S河安瀾 國泰民安”,三門峽大壩壩體上這醒目的八個大字,既昭示著三門峽大壩的責任,也展現(xiàn)了三門峽大壩的功績。

實現(xiàn)下游凌汛安全。凌汛災害是黃河下游的嚴重災害之一,且防守十分困難。自1880年到1938年的59年中,黃河下游有21年發(fā)生凌汛決口。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后,黃河防凌進入了一個由過去的破冰為主轉變?yōu)橐哉{節(jié)河道水量為主、破冰為輔的新階段。通過利用水庫控制下泄流量,避免武開河,保證了黃河下游防凌安全,使兩岸人民不再飽受凌災之害。小浪底水庫建成投運后承擔20億立方米防凌庫容,其余15億立方米由三門峽水庫來承擔,通過兩庫聯(lián)合調度,更加確保了黃河下游的防凌安全。

提供充足灌溉供水。三門峽水利樞紐建成運用以來,黃河下游的引黃灌溉事業(yè)實現(xiàn)了較大發(fā)展。三門峽水庫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為下游春灌保持了14億立方米的蓄水量,在黃河下游春旱時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證率,成為下游沿黃地區(qū)可靠的水源,為農業(yè)增產、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對改變沿黃地區(qū)的面貌發(fā)揮了顯著作用。同時,三門峽水庫還多次為河北、天津、青島供水,為促進黃河下游經濟快速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調水調沙減淤。自2002年以來,黃委連續(xù)組織實施黃河調水調沙,三門峽水庫均在其中發(fā)揮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為小浪底水庫人工塑造異重流排沙出庫提供了強大動力,不但改善了小浪底庫尾泥沙淤積形態(tài),而且使黃河下游主河道過流能力從1800立方米每秒逐步恢復到3500立方米每秒以上。通過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水沙聯(lián)合調度,最大限度地把泥沙輸送入海,為減少下游泥沙淤積、防止土地鹽堿化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三門峽水庫作為黃河防洪減淤體系和水沙調控體系的干流控制性工程之一,在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后,防洪、防凌運用方式雖有所調整,但仍承擔重要的防洪、防凌任務。2014年,國務院批復的《黃河防御洪水方案》指出:三門峽水庫是黃河干流具有防洪防凌任務的骨干水庫。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河口村水庫聯(lián)合調度,承擔黃河下游防洪任務,三門峽與小浪底水庫共同承擔下游河段防凌任務。

提供清潔電能。自1973年12月至1979年1月,三門峽水電站五臺水力發(fā)電機組相繼并網發(fā)電,總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三門峽水電站相繼擴裝了6號、7號機組,并對1至5號機組進行了技術更新改造,總裝機容量提高到45萬千瓦,年發(fā)電量從最初的不到10億千瓦時提升到2020年的23億千瓦時,并且突破了汛期不能發(fā)電的禁區(qū),40余年來共計發(fā)電560多億千瓦時,對緩解華中電網供電緊張狀況起到了明顯作用,為促進環(huán)保事業(yè)和國民經濟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培養(yǎng)大批水電人才。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不僅僅是水利工程,還是中國水利水電人才的搖籃。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鍛煉、造就了一批能打硬仗的水利水電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施工隊伍。這些人員的足跡遍及青銅峽、三盛公、葛洲壩、丹江口、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陸渾、龔嘴、故縣、龍羊峽等水利水電工地,他們把在三門峽積累的寶貴經驗靈活運用于各水利樞紐的實踐,把中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管理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調節(jié)區(qū)域氣候。三門峽水庫蓄水運用后,逐漸形成黃河中下游最大的庫區(qū)濕地。每年蓄水期間,庫區(qū)水面對三門峽及周邊的溫度和濕度起著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形成了獨特的湖泊濕地型氣候,吸引了白鶴、白鷺、灰鸛、白天鵝等各類野生動物棲息,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就有9種。1995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三門峽庫區(qū)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成立,為河南省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qū)。2003年,三門峽庫區(qū)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qū)被確定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每年冬季,成千上萬只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來此越冬,三門峽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天鵝之城。

促進城市發(fā)展。黃河岸邊的三門峽市被喻為“黃河上漂來的城市”,可以說沒有三門峽工程的上馬就沒有這座城市的誕生。1957年,隨著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興建上馬,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三門峽市(省轄市),并從全國各地移民為建設者和城市居民做好生活供應和后勤服務工作。依托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發(fā)展起來的三門峽市,現(xiàn)在已發(fā)展成為擁有203萬人口、工業(yè)布局完善、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的豫西名城。“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是三門峽最亮麗的名片。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擘畫了黃河治理保護的美好藍圖,發(fā)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砥柱石旁的三門峽,再一次迎來了發(fā)展騰飛的歷史機遇。無論是認真研究黃河水沙條件變化著力提升樞紐功能,還是切實挖掘歷史資料傳承、弘揚豐富厚重的黃河三門峽文化,三門峽都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也正在做大量的工作。

走過60年風雨歷程的三門峽水利樞紐,迎來了黃河治理開發(fā)的嶄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三門峽這顆黃河明珠,以歷史為鏡,找準定位,銳意擔當,正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征程上,大踏步前進,努力續(xù)寫新的榮光。

猜你喜歡
三門峽黃河水庫
漳河有一水庫群
河南三門峽西周墓出土器物
云虛擬機實例建模方法研究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出山店水庫
『黃河』
出山店水庫
文物普查——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在行動
淺談三門峽庫區(qū)安全運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