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華西里·里昂惕夫1906年出生于俄國圣彼得堡。1921年,他進入蘇聯(lián)列寧格勒大學,先后學習過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專業(yè),主攻社會學。1925年,年僅19歲的里昂惕夫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取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助教。同年,他移居德國,進入柏林大學。在柏林大學期間,里昂惕夫師從著名經濟學家馮·博特基威茨學習數(shù)理統(tǒng)計學,并任著名經濟史學家W·桑巴特的助手。憑借優(yōu)異成績和極富創(chuàng)見的研究成果,他于1928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1927年至1930年,里昂惕夫在德國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工作,期間,1929年他曾來中國擔任過國民黨政府鐵道部顧問。1931年,他由德國移居美國,先后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研究助理、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和經濟分析研究所所長。
投入產出法
早在里昂惕夫1925年在柏林讀書時,就于德國出版的《世界經濟》雜志上發(fā)表了《俄國經濟平衡——一個方法論的研究》,首次闡述了其投入產出思想。
移居美國后,他正式開始進行投入產出法的研究工作。1936年他發(fā)表了《美國經濟體系中投入-產出的數(shù)量關系》一文,闡述了美國1919年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工作,投入產出理論和相應的模型,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案。1941年,他出版了投入產出分析的第一本專著《美國經濟的結構:1919-192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各國政府為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需要一個相當科學和精確的計算工具。投入產出法逐漸引起了美國政府和經濟學界的重視。為研究美國的戰(zhàn)后生產和就業(yè)問題,美國勞工部聘任里昂惕夫指導編制1939年的美國投入產出表。1944年,該表完成后,美國勞工部立即用該表來預測美國1945年12月的就業(yè)情況,并對1950年美國就業(yè)情況和各經濟部門的產出作了預計。后來美國的經濟發(fā)展情況證實了預測的準確性。此后,美國政府定期編制全國投入產出表,作為國民經濟核算和決定經濟政策的依據(jù)。
里昂惕夫首創(chuàng)的投入產出分析以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基于線性代數(shù)的方法分析經濟系統(tǒng)中各部門間的商品和資金流動的方法,并構建投入產出表分析一個部門的需求波動對其他部門和整個經濟體系產生的影響。具體而言,投入產出分析由部門間交易表(ITT)、直接需求表(DRT)和總需求表(TRT)三個表組成。ITT和DRT表明了控制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的中間商品和勞務銷售的部門間關系。TRT則顯示了各個部門為滿足最終需求而進行的商品、勞務的生產和買賣。這些表格綜合起來可反映一家生產企業(yè)、一個生產部門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情況。
投入產出分析法最主要的應用是進行經濟預測,還能用來研究某項經濟政策的實施將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以及一些專門的社會問題研究,如環(huán)境污染問題、人口問題、世界經濟結構等。這一分析方法不只廣泛應用到各種長期、短期預測及計劃,還適用于完全不同經濟制度下的預測和計劃。
迄今為止,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qū)都已編制了本國和本地區(qū)的投入產出表,聯(lián)合國也將這一方法規(guī)定為會員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里昂惕夫之謎
根據(jù)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美國擁有世界上最昂貴的勞動力和最密集資本,它在生產那些需要使用較多資本和較少勞動的商品方面擁有比較優(yōu)勢,故宜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里昂惕夫在1953年9月發(fā)表的《國內生產和對外貿易:美國資本狀況再考察》和1956年11月發(fā)表的《生產要素比例和美國貿易結構:進一步的評論和經驗分析》,分析了美國的對外貿易結構。它主要應用投入-產出法,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和進口替代產品(即該國既出口又進口的產品)中勞動與資本要素的比重等內容,結果發(fā)現(xiàn),美國進口替代中的資本密集度高于出口商品,而出口商品中勞動集中程度高于進口替代產品。這表明美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而非資本密集型產業(yè)為基礎參與國際分工。該結論與人們以往的觀點不同,且與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相背離,被經濟學界稱為“里昂惕夫之謎”。
據(jù)此,里昂惕夫得出結論:美國經濟的特點是資本相對不足和勞動力相對過剩,它進行對外貿易是為節(jié)約其資本而解決過剩勞動力問題。由此,他不贊成保護貿易,因為這將不利于美國國內工人的就業(yè),而有利于增強資本占有者的地位。此外,里昂惕夫認為,資本供給的增加往往會減少美國的對外貿易額,而勞動供給的增加往往會擴大美國的對外貿易額。
對于里昂惕夫之謎,他曾作出一個解釋。他認為,美國的勞動力與外國同類雇用的勞動力相比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這一解釋實際上是做了勞動力非同質的假定,即認為美國比其他國家的勞動熟練程度高,這促使了國際貿易理論中關于勞動力要素學說的深入研究。
里昂惕夫之謎引發(fā)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討論和研究,產生了勞動熟練說、人力資本說、技術差距說、產品周期說等一系列解釋和討論,該爭論仍在繼續(xù)。
1973年,里昂惕夫因為投入產出法的發(fā)展,并且因為它在重要經濟問題上的應用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授予里昂惕夫諾獎的公告里評價,里昂惕夫創(chuàng)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是“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
里昂惕夫的主要著作包括:《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年》(1941年)、《美國經濟結構研究:投入—產出分析中理論和經驗的探索》(1953年)、《投入—產出經濟學》(1966年)、《經濟學論文集;理論與推理》(1966年)、《經濟學論文集:理論、事實與政策》(1966年)、《世界經濟未來》(1977年)、《自動化對工人未來的影響》(198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