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花前簟2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zhuǎn)愁。
百年春夢去悠悠,不復(fù)吹簫3向此留。
野草自花還自落,鳴禽4相乳亦相酬。
舊蹊埋沒開新徑,朱戶欹斜見畫樓。
欲把一杯無伴侶,眼看興廢使人愁。
1.午枕,即午睡。
2.?。╠iàn):竹席 。
3.吹簫:《列仙傳》載蕭史偕弄玉吹簫跨鳳飛升,這里泛指神仙道術(shù)。
4.鳴禽,一作“鳴鳩”。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人,因此又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謚號為“文”,世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jì)偉大的改革家”。他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任地方官時關(guān)心民生疾苦,由于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xiàn)實,他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rèn)識,“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fù)擔(dān)。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他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罷相,隱居于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元祐元年四月病逝。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文、詞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wù)。王安石的詩歌,大致以熙寧九年左右(王安石被罷相的時間)為界,分成前、后期,在內(nèi)容和風(fēng)格上有較明顯的區(qū)別,前期的詩歌“學(xué)杜得其瘦硬”,擅長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fēng)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歐陽修贊其“翰林風(fēng)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后期他流連于山水田園中,創(chuàng)作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抒發(fā)閑適的情趣,題材較狹窄,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卻臻于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詠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 (《后山詩話》載黃庭堅語),如《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xì)致,語言精工巧麗,意境幽遠(yuǎn)清新。王安石雖不以詞得名,但其詞作“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xí)”(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今存詞約二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