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在學理層面,藝術與游戲的本質相通不難理解。在藝術發(fā)生學中,藝術起源于游戲,一直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觀點,歷經兩百余年的發(fā)展逐步豐富。從康德、席勒,到維特根斯坦、伽達默爾等,諸多著名學者對藝術與游戲的相似相通均做過深刻論述,揭示著兩者所共同體現的“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的精神特質。然而,在教育實踐層面,讓藝術活動真正飽含上述精神特質,卻還需要厘清并落實諸多要義。從幼兒美術教育的角度來說,當美術活動成為幼兒真實的游戲,這意味著對幼兒美術活動本質的不斷反思,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教師支持水平的挑戰(zhàn)。
一、“美術游戲”視域下的幼兒美術活動
之所以提出“美術游戲”的視域,旨在強調幼兒美術活動本質上是一種體現“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精神的游戲活動。幼兒美術活動應該體現以下兩種重要的轉向,以實現向游戲精神的本體回歸,達成通過美術促進幼兒全人發(fā)展的大美術教育觀。
(一)以“過程取向”代替“作品取向”
幼兒美術活動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游戲活動,更加強調幼兒在與開放性的材料和環(huán)境相遇的過程中進行自主、獨特、充分而愉悅的自我表達;更加注重表達的過程,而非僅僅關注結果。作為結果的“作品”是“過程”所產生的必然和自然。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目前的幼兒美術教育實踐中,“作品取向”的弊病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和避免,“過程取向”的理念和實踐重點尚需繼續(xù)引起重視。如圖1所示,如果我們將幼兒美術活動涉及的主要部分標示為A和B,其中A表示圍繞一定的主題形成美術作品,B表示幼兒自主參與、自己做決定、操作媒材、不斷嘗試、創(chuàng)造意義、獲得成就感等整個過程。左右兩張圖示中A與B所占的不同比例直接顯示出“過程取向”和“作品取向”的幼兒美術活動所反映的不同理念。
在美術活動中,作為結果的“作品”因其可視化特性更易受到關注。但是,當我們將“美術活動”作為幼兒的“游戲”來看待,“作品”則只是幼兒美術游戲整體過程的一個部分。除此之外,“美術游戲”還包括感知周圍世界、探究材料、形成創(chuàng)意、動手制作、交流分享等一系列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的各種體驗和思考。這整個過程是幼兒發(fā)揮自主探究力的過程,是幼兒體驗想象的力量的過程,是幼兒釋放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也是幼兒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和成就感的愉悅過程。這一過程本身應成為幼兒美術活動的核心。
成人藝術家通常會通過出售自己的作品來確證自己創(chuàng)造的價值。但對于幼兒來說,藝術活動過程的價值無須通過作品來進行驗證,因為藝術經驗對幼兒的內在價值恰恰在于過程之中。在過程中所體驗到的一切,應該成為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動力和樂趣所在。因此,在關注幼兒美術活動時,應該從整體上將更多的過程性因素考慮進去。這也是幼兒美術活動回歸游戲精神的必然,因為游戲恰恰是面向過程,而非面向作品。如果讓幼兒帶著“過程”的虧欠完成一個個所謂的“作品”,就會讓他未來的藝術經驗逐漸失去豐盈。
由于幼兒美術活動需要訴諸各種各樣的物質媒材,因此,形成不同形式的可視化結果具有必然性和自然性。幼兒對作為活動結果的作品的重視,應該是自主的,而不應該是被成人所要求的?,F實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在成人的主導下,幼兒為了獲得成人的認可和獎勵,逐漸走向世俗庸常,在有限的活動時間里匆忙完成既有的“任務”。比如,畫一棵樹,期待聽到老師的贊美:“畫得真不錯,我喜歡你的畫?!痹谶@個過程中,幼兒存在著為了制作作品而省略自主創(chuàng)意過程的危險,因而背離了藝術的創(chuàng)生性本質。只有在“過程”中充分地沉浸,幼兒的“作品”才會更加生動地詮釋“兒童都是藝術家”的真義。
(二)以“聯系的視角”代替“分離的視角”
感性與理性的攜手、認識與想象的共進,這是幼兒構建完整知識的基本方式。幼兒對意義的渴望、強烈的好奇心、敏感的同情心、無邊的想象力……這一切都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源,牽引著他們游戲于不同的時空、事物之間,并與之建立復雜又生動的聯系。我們經??梢钥吹?,幼兒在繪畫的過程中伴隨著口述的故事情節(jié),或者在探索黏土的過程中伴隨著手部動作節(jié)奏自由哼唱……幼兒建構經驗過程中的綜合性、完整性、人性化的特征,讓很多幼兒教育研究者著迷。讓我們來看一則來自意大利瑞吉歐的案例。
在各種繪畫材料中,洛倫佐選擇了黑色的水性馬克筆,他決定在一張透明膠片上畫畫,并將作品命名為“小蒼蠅”,見圖2。洛倫佐向老師講述了畫中的故事:“它是黑色的……我喜歡黑色,它是我最喜歡的,因為它是黑色的。它看起來像一只蒼蠅,它有蒼蠅的翅膀,它嗡嗡作響。它進入樹林,藏在黑暗的樹上。黑色是黑暗的黑。這里畫的是一個胖胖的蒼蠅,這只胖胖的蒼蠅遇到了一只狼,但它沒事,因為它和爸爸在一起?!?/p>
黑色是一種顏色,是洛倫佐的最愛。同時,黑色也是一大片圖像,其中的一個斑點看起來像一只蒼蠅?!八雌饋硐瘛保哼@個游戲充滿了樂趣,在黑色圖像中尋找用來飛翔的翅膀,并尋求確認其與使樹木變黑的森林的黑暗深處的關聯?!昂谏呛诎抵械暮凇保哼@是一個將黑色的物質性與黑暗的不確定性相融合的強有力概括。在故事中,洛倫佐把另一個角色帶上舞臺。根據瑞吉歐教師的記錄,在意大利文化中,這個角色是“黑色”的原型。它就是:狼。
黑色是最受歡迎的顏色;“黑色”是一只蒼蠅,它嗡嗡叫著飛進森林,躲在黑暗的樹林里。在那里,它遇到了一只黑色的狼……在一個孩子的腦海中,圖像、故事交織成了一個獨屬于他的意義世界,這種玄幻是他的現實,不應被無視的現實。這樣的案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fā)生著。孩子們沉浸在空間、形狀、色彩、肌理、節(jié)奏、聲音等豐富的形式中,演繹出精彩的故事,通過自主又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詮釋,游戲于現實與虛擬之間,最大限度地連接、轉換、擴展著經驗,綿延著精神空間??梢哉f,幼兒繪畫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留下了作為結果的圖像,更在于幼兒與材料對話過程中獲得的多維經驗;在于繪畫與講故事等多種語言交織過程中所創(chuàng)生的無限可能的意義世界;在于繪畫成了幼兒質疑與探究世界的重要方式,它在百種語言之間建立橋梁,使兒童的經驗得以更深遠、更廣泛地生長。
當我們把美術游戲置于幼兒經驗生長的視角之下,就會發(fā)現,“美術”以自身所飽含的關系、情感、自由、想象、創(chuàng)造、表現力等基因,自然地連接著幼兒的感性與理性、身體與心理、幻想與現實。這也是美術游戲對于幼兒全面發(fā)展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二、“美術游戲”對教師支持的挑戰(zhàn)
幼兒美術游戲強調“過程”和“聯系”,這對教師的觀察能力、分析深度、支持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對“過程”的支持
當教師自身擺脫了“作品”的束縛,不再僅僅通過作品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效,不再將美術作品作為取悅家長和他人的成果,不再在創(chuàng)設美工環(huán)境和設計活動時唯“作品”是從……那么,教師就在觀念上邁出了關注“過程”的重要一步。當然,隨之而來的,應該是對“過程”的持續(xù)研究和深化理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提出“幼兒繪畫時,不宜提供范畫”,從強調幼兒美術活動的過程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幫助教師擺脫“作品取向”的一種直接提醒。幼兒美術活動過程中蘊涵著豐富的經驗成長點,這些是教師應該了然于胸的重點,也是教師觀察、解讀、支持幼兒發(fā)展的關鍵點?!案惺芘c欣賞”“表現與創(chuàng)造”是幼兒藝術領域發(fā)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幼兒藝術活動的兩個相互聯系的重要過程。在這兩方面的過程中,幼兒究竟有著哪些更具體的經歷,將會與哪些經驗生長點相遇?這些更具體的要素《指南》并沒有足夠篇幅去充分闡述,但教師應該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就這一問題,他山之石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示。以2016年公布的《歐洲視覺素養(yǎng)通用參考框架》為例(以下簡稱《框架》),該框架立足于歐洲各國視覺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將“創(chuàng)作”與“回應”作為人的視覺素養(yǎng)構成的兩個核心維度。顯而易見,這兩個核心維度與《指南》中藝術領域的兩個維度相一致,“創(chuàng)作”對應“表現與創(chuàng)造”,“回應”則對應“感受與欣賞”。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個核心維度的基礎上,《框架》進一步提出了16個子能力,作為對兩個維度的具體化闡釋。它們分別是:創(chuàng)造、實驗、分析、交流、展示、描述、草擬、審美體驗、移情、想象、解釋、判斷、感知、實現、運用、評價。這16個動詞構成了一種不分先后和層次的“概念云”,不同子能力的協同作用構成了美術活動過程不同階段的經驗重點。如若換一個視角,我們也可以將這16個方面看成美術活動的具體過程要素,作為更具體地分析和把握美術活動過程的要點。譬如,在幼兒探究某種新接觸的美術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想象、移情、審美體驗、描述、分析、解釋、交流這系列子能力將發(fā)揮主要作用。換句話說,幼兒將在感知、想象、移情等綜合過程中完成對材料的探索,在綜合使用各種子能力的過程中也在實現著這些能力的切實發(fā)展。
對過程的深入了解是為了使教師在支持幼兒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有的放矢。這些子能力,也可以稱為過程要素,可以幫助教師識別幼兒當下的行為表象下正在行進著的過程節(jié)點,正在發(fā)揮作用的某個或某些能力,進而提供更加適宜的支持。教師支持的方法有異同,水平也有高低,其適宜性的提升有賴于研究的持續(xù)深化,也需要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們相信,基于上述的分析,只要支持的方向明晰并始終堅持,每位教師都可以梳理、積累、建構出自己的行動路徑。如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幼兒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各子能力的作用的時空條件;幫助幼兒知道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充分感知、探索美術工具和材料;幫助幼兒知道找到自己感覺有意義的項目并堅持做下去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幫助幼兒知道他的獨立思想和創(chuàng)意會受到贊賞,嘗試新的想法也許會受到挫折,但也會從中受益,想象力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幫助幼兒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和體驗,并知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表達;幫助幼兒知道自己的移情能力是珍貴的財富;幫助幼兒養(yǎng)成觀察、傾聽和提問的習慣;幫助幼兒形成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也能體會到與他人合作的力量;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話描述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和創(chuàng)作過程,體會分享和交流想法的樂趣……
(二)對“聯系”的支持
如前所述,“美術游戲”的視域將我們帶入了幼兒獨特的充滿“聯系”的詩意精神空間。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教師對“美術游戲”的支持前提是開啟自己的“詩性智慧”,努力理解幼兒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讓我們回到前文《小蒼蠅》的案例中。當洛倫佐講述了畫面中蒼蠅的故事,教師立刻被故事中豐富、細膩的意象所吸引,問洛倫佐:“你繼續(xù)和你的朋友們一起探索大蒼蠅的故事怎么樣?”這個期待活動繼續(xù)下去的想法傳遞給孩子一個明確的信息:成人對他第一個故事的情節(jié)非常欣賞,并邀請他去探索在群體中共同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洛倫佐興奮地回應著老師的建議:“太棒啦!我可以用很多紙繼續(xù)!”接著又用“Zzzzzzzzz蒼蠅嗡嗡地叫……”的話語開啟了后續(xù)的活動,另外兩個孩子也積極地加入進來。于是,“大蒼蠅和小蒼蠅”的故事在一張彎曲的白色卡紙、一張豎立的亞麻布、 一張透明塑料片、一張微黃的草紙等多種材料上鋪展開來,訴說著暗夜里的友誼、噴泉的水霧、天空中星星閃爍的黃色微光……這一過程伴隨著材料的聲音、孩子們聲音的此起彼伏,也伴隨著畫面中黑色、白色、灰色的變化以及繪畫材料的不同特性所引發(fā)的鮮活的心理意象。
案例中的瑞吉歐教師之所以會被幼兒講述的故事所吸引,這背后是對故事中豐富的意義世界的敏銳感知,是對幼兒充滿“聯系”的精神世界和詩意表達方式的尊重;隨即發(fā)起的活動“重啟”建議,是對幼兒經驗后續(xù)生長潛力的敏感預見;詳細的過程記錄與分析,包含了教師對幼兒的“傾聽”過程和專業(yè)反思。
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抱著審慎的態(tài)度對幼兒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分析、理解,將“研究幼兒”視為教育工作的常態(tài),這是成人讀懂并支持幼兒的必需。就教師對幼兒美術游戲的支持而言,期待更多的教師發(fā)自內心地被幼兒美術活動中多維經驗的“聯系”性生長所吸引,進而展開持續(xù)性的深究、理解。我們相信,理解會促進觀念的新生,觀念會帶來行為的改變,而這一切,都將是對幼兒游戲化的生存與學習方式的重要支持。
本文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系列成果之一,教育部國家級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yǎng)計劃項目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