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峰
福建省德化縣泰峰瓷坊
陶瓷藝術是對古老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折中藝術形式,現代陶瓷藝術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日本,是一個門類綜合的藝術。藝術創(chuàng)作者通過工藝與原料的結合,爆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激情,體現的是現代藝術材料與傳統(tǒng)陶瓷工藝的碰撞。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藝術層面的需求遞增,裝飾成了現代陶瓷藝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陶瓷裝飾手法琳瑯滿目,但不是簡單表面化的加工與修飾,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這是追求在陶瓷作品中平衡、和諧的表現手法。陶瓷的裝飾藝術通過造型材料、肌理對比、釉色和裝飾等來表達匠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思想情感。
陶瓷,作為一類描述所指對象“相狀”概率相似度的名稱,其中陶、瓷與陶瓷的共性與屬性的邊界在當下還是有著確定的含義,如采用粘土及其他天然原料,經過成型、燒成等工藝過程制得的胎體不致密的制品被稱為陶,并把燒造溫度較高、胎體燒結較好地稱為硬陶,把施釉地稱為釉陶。采用瓷石礦經高溫燒成、胎體致密地稱為瓷。陶和瓷兩個單字構成的合成詞“陶瓷”,意指采用原料含有硅酸鹽的礦物質,通過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混煉、成型、燒結等技術過程人工制成的物品。陶瓷的所謂本質及相關屬性就是由此確定的,而陶瓷這個概念原型即最佳實例只能是具有“陶瓷性”的客體。與此同時,有關陶瓷物品的各種衍生性子概念,也是在該“陶瓷”范疇內才能發(fā)揮語義效用。簡而言之,陶瓷繪畫中“陶瓷”的本義,就是現實世界的硅酸鹽類人造物經過思維主體抽象后,以“摹狀詞”的形式命名而形成的一種結構性概念。
人類歷史長河中,首先學會了利用火改變泥的性質,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陶瓷藝術文化,了解陶瓷裝飾,要從多個角度探究裝飾一詞的內涵與定義。龐薰琹先生對裝飾有著這樣的詮釋:“裝者,藏也;飾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裝飾的范疇更加廣泛,這樣的詮釋似乎過于片面。裝飾應該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一部分,貫穿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包括構思、制作等,并不是只指后期的點綴或者美化。從藝術學的角度來看,裝飾是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是創(chuàng)作主體對客體的實踐過程,這一過程蘊含了主體的主觀意識和對客體的改造,是指符合主體創(chuàng)造意志的改造,改造過程中的方法、技藝等構成了裝飾中的“術”,創(chuàng)作主體對藝術美的構思與制作過程,是使藝術對象符合藝術主體“美”的需要。陶瓷裝飾將相應的形態(tài)表現在特定陶瓷器物上,運用裝飾規(guī)律和美的法則來組織、重構,從造型、紋飾、色彩等多個角度,實現具有陶瓷特有屬性的美的創(chuàng)造。陶瓷裝飾,是以陶瓷作品為載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通過對胚胎、釉彩、肌理、裝飾、材料的綜合表現,采用雕刻、鑲嵌、壓印、繪寫、堆貼、鏤空等多重技法,以達到裝飾陶瓷作品的作用,起到美化物品的效果。
當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體現了當代的審美趣味,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藝術形象。當代的藝術設計理念與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進行了融合,裝飾語言更加單純,增加了視覺張力,使之形成完整的藝術形式,體現出了獨立性的特征。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的構成形式借助其基本要素的構成,這些基本要素就是由點線面、色彩、肌理、空間等等構成。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對于表面的裝飾處理,不管是繪制還是劃刻堆塑,或體現了節(jié)奏感,或體現了秩序感、平衡感等等,都和視覺與觸覺相關,通過裝飾語言來形構一個新的世界。而這種形式美法則亙古通今,形式法則在現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然而當代陶藝家們更傾向將這種裝飾圖案趨于純粹的境界,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意蘊和哲理意味,達到了形式上的嚴整與深層次內涵的統(tǒng)一,極大地促進了現代陶瓷藝術向更高的層次發(fā)展。當代藝術家以及設計師在進行裝飾圖案設計的過程中,會將圖案進行抽象化、象征化,將裝飾圖案結合色彩、構圖等綜合因素進行裝飾畫面的設計,從而產生新時代的特征。
對于植物紋樣,最為典型的就是唐草曲線,這種曲線非常優(yōu)美,而且自由度比較高;這種紋樣構圖源自樹木纏枝,根據植物的卷曲狀及變形,也可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波浪卷曲的形式。在陶瓷餐具上設計成套唐草裝飾,表現出優(yōu)雅清新的特征,當人們用餐時就能感受到另一番風味。而且有一些植物還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比如蓮花紋樣表示圣潔,牡丹紋樣表示富貴,這樣就能夠讓產品更具有詩情畫意。在現代產品設計中,常常將陶瓷藝術的植物紋樣融合到家居裝飾方面,比如裝飾女性的化妝臺時,就設計成植物紋樣,不僅能提高產品檔次,還能滿足女性的愛好。因此,在產品設計時將陶瓷藝術融合進來,能夠提高產品的美觀度和檔次。
具象肌理旨在將天然材料肌理的元素融入陶瓷中展開制陶活動,可以是樹葉的顏色與紋理、或是貝殼的色彩與紋路,最終呈現效果通過眼睛與手感來區(qū)分,觀賞者通過眼睛感受創(chuàng)作者傳遞的理念,或是通過用手的觸摸區(qū)分作品表現的內涵。因此可以用視覺肌理與觸覺肌理區(qū)別具象肌理的藝術品。視覺肌理表現在受眾用視覺能夠清晰陶瓷藝術品的表象及肌理形態(tài),可以瞬間明白創(chuàng)作者表達的情感與取向。觸覺肌理是觀賞者用肉眼無法捕捉制作者傳遞的審美信息時需要觸摸來體驗的過程,相較于視覺肌理要更觸動人心,在觸摸時是受眾與作品直接的互動體驗,感受藝術作品的生命力。但具象肌理由于技術與手法工藝的難度在如今少見。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制陶技術也在日新月異。與傳統(tǒng)手工成型相對應的3D打印技術正在興起,陶瓷3D打印技術帶來了新思維與新方式?,F代陶瓷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中不乏這樣的案例,以Low-poly形式呈現的仿生形態(tài)設計的器具為例,我們可以從幾何塊面的組合拼接快速獲得形態(tài)的特征從而對應具象產物,這不僅在視覺上呈現了不一樣的效果,也從設計心理的角度給予觀賞者主觀能動的思維空間來獲得共鳴。為了展示更佳的效果,設計師們將建立三維模型,并通過3D打印機進行成品的制作。這與傳統(tǒng)手工中塊面的鑲接成型相比,提高了成品的精致度,減少了設計中的數據誤差。在陶瓷3D打印技術的領域,逆向思維也被逐步運用,設計師通過3D掃描儀將已有的形態(tài)進行掃描直接獲得三維模型,再對之加以設計與修改以達到所需要的仿生造型形態(tài),同樣再通過3D打印設備進行成品的制作。現代新技術在陶瓷藝術仿生造型的運用改變了一成不變的設計思維,使造型形態(tài)變化更為豐富。
1.色彩設計
色彩在陶瓷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市場上常見的陶瓷產品普遍存在變色少、顏色落后、缺乏創(chuàng)新、技術含量不高、產品質量較低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陶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陶瓷設計者必須在色彩上積極融入時尚元素,采用流行色作為產品的基本色或者裝飾色調,從而切實提高陶瓷產品的競爭力。色彩往往反映在高色彩敏感度的產品,如服裝設計,每一款新型服裝,都會傳遞最新的喜好色彩趨勢,陶瓷設計師可以從中積極尋找靈感,選擇并優(yōu)化富有個性的色彩應用于陶瓷設計和創(chuàng)造,只要合理使用,其美學和商業(yè)價值將不可估量。
2.裝飾設計
一件優(yōu)秀的藝術品,其中裝飾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有的時候一個外觀平淡無奇的作品,加上獨特的裝飾也能起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而一件造型獨特的作品,完美的裝飾就更是錦上添花,因此,裝飾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不同的藝術品,裝飾的種類也是不一樣的,而陶瓷的裝飾設計,就是設計者在陶瓷上設計的“紋樣”,說得通俗一點,陶瓷裝飾其實就是在陶瓷上的圖案設計,但陶瓷藝術的裝飾設計,并不僅僅包括“紋樣”,它還包括色釉、肌理等很多方面,而紋樣在裝飾設計中是設計者關注的重點。觀察分析我國傳統(tǒng)的陶瓷設計,不難發(fā)現,傳統(tǒng)陶瓷的圖案設計,大多是各種花的類型、龍和鳳的形象,也有很多關于歷史的傳說和故事、歷史人物等等。這些都是古代人的審美觀念遺留下來的文化,但時代不停歇腳步,傳統(tǒng)的紋樣雖然有很大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在現代社會,人們更加追求自我,追求個性,傳統(tǒng)的這些“紋樣”,顯然已經不符合多數人的審美,因此,陶瓷圖案設計的時尚化也勢在必行。陶瓷藝術圖案設計的時尚化,并不是要求設計者完全摒棄我國的傳統(tǒng)裝飾,它是要求設計者在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審美觀念現代化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結合下,實現陶瓷裝飾設計的時尚化。
喜歡陶瓷藝術的都知道,瓷畫的構思布局與瓷器的器型天然合成,融為一體才是最佳的,因此,瓷畫藝人要想出佳作,先得讀透所有的瓷器的造型語言和藝術內涵,并且將它們存入自己的腦海,胸有成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有獨特的藝術構思的時候,腦海里會立刻想起怎樣的意境能賦予怎樣的瓷器之上,怎樣的瓷器能完美表達你的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