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剛 王小芳
姜萍(前排)和她的兒女,后排左二為傅建軍(姜萍的日籍養(yǎng)女)
皚 皚雪山,茫茫草地,雄偉的青藏高原留下了紅軍戰(zhàn)士不朽的英雄史詩,藏羌走廊上留下了無數(shù)紅軍戰(zhàn)士的英魂。長征經(jīng)過的山川河流,處處都有紅軍犧牲的印跡。如今在雜谷腦河畔,理縣樸頭半山坡上,紅軍墓園正式建成,革命了大半個世紀的理縣英雄兒女終于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這里長眠著姜萍、楊金蓮、姜秀英、姜德成、唐志泉5位紅軍烈士、英雄、戰(zhàn)士。
姜萍的父親是成都人,在小金縣行醫(yī),小有名氣。母親是藏族,名叫板登卓(后改名楊金蓮),其父從土司那里把母親買下做二房,為姜家先生下大姐榮花(姜秀英)、大哥(姜德成)。1921年,姜萍出生,小名幺妹(姜秀珍),后改名姜萍。這段時間,姜萍一家家境還算不錯,在當?shù)厮阒猩系燃彝?。可好景不長,姜萍小弟出生不久,約在1923—1924年間,父親意外離世,姜萍一家生活陷入難以為繼的地步。不久,父親的好友唐洪山開始照顧姜萍一家,后來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1926年,唐洪山和板登卓帶著4個孩子開始向理縣遷移。經(jīng)過3個月的顛沛流離,一家人來到理縣,靠給別人做工維持生計,繼父唐洪山則四處行醫(yī)補貼家用。為了感恩,媽媽板登卓把小弟取名為唐志泉。
姜萍(后排左一)、楊金蓮(前排)、姜秀英(后排右一)、姜德成(后排中)
1928年,年紀稍長的姐姐姜秀英被迫給雜谷腦一大戶人家當童養(yǎng)媳,媽媽板登卓帶著小弟唐志泉在樸頭一戴姓人家當幫工,哥哥姜德成在戴家很遠的牧場當放牛娃,年僅7歲的姜萍被賣到馬千總家作家奴,繼父唐洪山繼續(xù)游走四方做郎中,居無定所。就這樣,姜萍一家6口四分五散,生活艱難困苦,苦苦掙扎了好幾年。
1935年,由于反動武裝的錯誤宣傳,理縣地區(qū)對紅軍的認識極其片面,當?shù)匕傩詹桓遗c紅軍正面接觸,很多大戶人家收拾金銀細軟,丟下家里的幫工和傭人,紛紛逃進山里。繼父唐洪山和媽媽板登卓趁機把分散四處的3個孩子聚集到一起,一家人在忐忑不安中度日。在與紅軍接觸中,姜萍才了解到,繼父那時經(jīng)常不在家,做事神神秘秘,實際早就在為紅軍送情報,并被推選為蘇維?;I糧委員會委員,但迫于嚴峻的斗爭形勢沒有公開自己的身份。1935年5月,姜萍聽一位和繼父一起工作的老鄉(xiāng)說:繼父在給紅軍工作隊帶路途中,遭遇反動武裝襲擊,全隊犧牲,當時情況緊急,紅軍只能將繼父與犧牲同志一起原地埋葬(如今也不知葬在何處)。
1935年初,在雜谷腦當童養(yǎng)媳的姐姐姜秀英迎來生命中的巨大轉折。在認識吳朝祥和陳再茹兩位紅軍大姐后,姜秀英在紅九軍政治部主任徐在先的指引下,參加了紅軍,分配到縣蘇維埃保衛(wèi)局工作,擔任通司(翻譯)。姜秀英一邊幫助紅軍籌糧、宣傳和翻譯,一邊盤算著如何找到自己的母親和弟弟妹妹。
后來,在姐姐姜秀英鼓勵下,媽媽板登卓和哥哥姜德成、妹妹姜萍、弟弟唐志泉都加入到幫紅軍翻譯、宣傳、籌糧工作中,成為活躍在松理茂蘇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生力軍。在一次關鍵戰(zhàn)斗中,姜秀英沖鋒在前,與反動武裝殊死搏斗,充分發(fā)揮語言優(yōu)勢,使戰(zhàn)斗取得決定性勝利。
1935年7月底,紅四方面軍繼續(xù)朝草地進發(fā)。除姐姐姜秀英早已參加紅軍外,媽媽板登卓、哥哥姜德成、妹妹姜萍、弟弟唐志泉也分別正式參加紅軍,成為當時紅軍開展民族工作的中堅力量。媽媽在紅一方面軍隨軍家屬隊擔任通司,雖然年紀較大,但從不掉隊,與同志們同甘共苦、相依為命。她在努力做好翻譯的同時,還盡力發(fā)動藏族群眾為部隊籌措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姜萍
楊金蓮
1935年10月,姐姐姜秀英調至中共大金省委,在省保衛(wèi)局擔任通司,后又奉命到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糧食科工作。在金川工作期間,雖然每天吃野菜,但她從不覺得苦和累。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她已經(jīng)從童養(yǎng)媳成長為一名堅強的紅軍戰(zhàn)士。一次,她和另外兩名女紅軍戰(zhàn)士在家留守,突然被敵人包圍,她臨危不懼,緊閉寨門并爬上寨房用石頭猛砸敵人,一直堅持到援軍到來。在翻越雪山時,她腳趾被凍壞,躲避敵機空襲又遭碰撞骨折,在無法醫(yī)治的情況下,她忍痛將腳趾砍掉,用柴灰涂敷傷口,簡單包扎后堅持行軍。由于表現(xiàn)突出,陳再茹同志介紹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哥哥姜德成因傷沒辦法跟隨部隊繼續(xù)前進,為不拖后腿,他返回樸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家人才得以相見。
姜萍因年紀小,爬雪山時受到紅軍大哥哥們的特別照顧,沒被凍著,跟隨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而小弟唐志泉則一直下落不明,后被證實,他參加了紅西路軍,是一名小號手,很受部隊首長們愛護,在臨安口戰(zhàn)斗中犧牲。
懷著堅定的理想信念,60多歲的媽媽板登卓以頑強的意志,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跟隨紅軍勝利到達陜北,成為完成長征年紀最大的女紅軍,被分配在延安紅軍總供給部工作。
到達陜北以后,媽媽板登卓和姜秀英、姜萍兩姐妹迅速加入到建設革命根據(jù)地的工作當中。板登卓住在楊家?guī)X中直機關,姜秀英和姜萍則參加衛(wèi)生隊、被服廠籌建工作,吃苦耐勞的姜萍還參加南泥灣大生產(chǎn),獲得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在繁重的勞動間隙,姜秀英和姜萍都沒有忘記學習。由于表現(xiàn)突出,組織上派兩姐妹到中央民族學院參加學習,跟天寶等很多阿壩州籍少數(shù)民族紅軍戰(zhàn)士成為同學。
延安時期,大家都憑著各自力量一面做工,一面搞生產(chǎn)自救,種地、種菜、紡線、織布、打柴、燒炭樣樣都干。田埂窯洞周圍,只要能種東西的地方,都不讓其閑著,那可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除自己用之外,還能支援前方。
1936年的延安,生活物資匱乏,時刻面臨戰(zhàn)爭威脅。當時在延安的中央領導很多,而媽媽板登卓到達延安時已62歲,比當時的延安四老年齡還大,由于平常說藏語多、漢語少,大家對她的藏族名字不知道怎么叫,所以同志們都親切地叫她“老媽媽”。有一天朱德總司令散步,看見板登卓,雙方還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從那以后,朱老總的警衛(wèi)員安排警衛(wèi)班的警衛(wèi)戰(zhàn)士每天都來幫板登卓打掃院落、挑水、砍柴,這在延安傳為佳話,老首長們都知道這個故事。李富春的夫人蔡暢以及康克清等經(jīng)常到板登卓住的地方來看望她,和她一起拉家常、干家務,一來二去就很熟悉,蔡暢便給她改名楊金蓮。從此,楊金蓮這個名字伴隨了板登卓的余生,從延安到華北再到北京中央檔案館。這個名字也越來越為人所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都曾到她的窯洞來探望過她。之后,板登卓隨中央機關先后轉戰(zhàn)陜西、華北,經(jīng)歷了14年抗戰(zhàn)和3年解放戰(zhàn)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板登卓隨中直機關進京,那時她已74歲高齡,由組織安排在中直機關休養(yǎng),于1977年病故,終年102歲。
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東北野戰(zhàn)軍第10縱隊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打了最著名的湘西剿匪戰(zhàn),由于性格潑辣果斷、經(jīng)歷豐富,姜萍被組織安排在軍械所當政治指導員。1950年8月,姜萍丈夫傅家佑領導下的某野戰(zhàn)軍醫(yī)院醫(yī)護人員松尾夏子和丈夫生下女兒“松尾八重子”。根據(jù)有關國際法規(guī),松尾夏子夫婦不久后將返回日本,在當時極其惡劣的國際環(huán)境下,他們回國生死未卜。危機重重之時,松尾夏子將女兒托付給姜萍。為孩子著想,姜萍和丈夫將“松尾八重子”改名為傅建軍。建軍童年很幸福,她比哥哥和弟弟們更受父母寵愛,順利地讀完小學、初中。1969年初,建軍光榮參軍,并在部隊入黨、提干、戀愛、結婚,直到退休。
姜萍(前排左一)、傅家佑(前排右一)夫婦和子女們
姜萍是一名果敢的戰(zhàn)士,對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如一的忠誠,這與她長達幾十年的革命經(jīng)歷分不開。
1945年,中央派出若干支干部大隊去接管東北,姜萍的丈夫傅家佑作為延安派出的高級干部之一,擔任一大隊一中隊副隊長,轉戰(zhàn)東北。姜萍則帶上長子(傅德勝)緊跟后勤隊伍馬不停蹄往東北走。在四平車站,由于物資少人員多,場面一度非?;靵y,關鍵時刻姜萍挺身而出化解了矛盾和危機。
1966年5月,姜秀英、姜德成在北京
“文化大革命”時,紅衛(wèi)兵運動最初是破除“四舊”(即所謂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隨后發(fā)展為抄家、打人、砸物。無數(shù)優(yōu)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國家文物遭到破壞,許多知識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紅衛(wèi)兵運動對社會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壞,引起各地黨組織和許多干部群眾的不滿和抵制。此時,造反派到姜萍家中搶槍,姜萍關上門不讓進,她憤怒地說道:“那槍是我的,是共產(chǎn)黨發(fā)給我的,誰都不能搶走。如有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手諭,我就交槍,否則我就動槍,你們誰敢闖!”沒有一個人敢向前。姜萍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歷盡千辛萬苦,對黨的高度信賴和深刻認識,鑄就她對黨的絕對忠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姜萍和丈夫傅家佑一起先后調中南軍區(qū)、武漢軍區(qū)工作,姜萍任武漢軍區(qū)四八九倉庫協(xié)理員、湖北省婦女聯(lián)合會委員,先后榮獲三級八一功勛章、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正師職級別。最后定居武漢。
湖北省武漢市元寶山干休所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將軍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建立的全國第一個軍隊離職高級干部休養(yǎng)所,其建立時間之早、紅軍人數(shù)之多、級別之高、范圍之廣、規(guī)模之大,均列全國之最,100多戶老紅軍里面有18位是將軍。姜萍和丈夫傅家佑從1963年住進干休所后,就一直生活在這里。姜萍既是老紅軍,也是長征精神的傳播者。退休以后的她更加忙碌,武漢市很多單位都請她作長征報告。
隨著年齡增長,姜萍越發(fā)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牽掛自己在老家的親戚,她也堅信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還在人世,多次與四川省、理縣等多個婦聯(lián)組織聯(lián)系,尋找自己的親人。1966年的一天,四川省婦聯(lián)的一封信將分別30年的親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樸頭鎮(zhèn)紅軍墓園
2008年,姜萍87歲高齡,已住院9年。5月12日,在得知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消息后,她特別囑咐兒女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家鄉(xiāng)的孩子接到家里來,減輕當?shù)卣呢摀0茨赣H吩咐,傅建長(姜萍的小兒子)和哥哥、姐姐們決定由姜萍的侄兒姜玉富、侄女王素芬和她的丈夫吳雙全,護送9名孩子,輾轉800余公里從成都搭上到武漢的火車。家里一下子多了10多口人,吃飯、穿衣、住宿、上學、看病都成問題,老人的子女都回到家中看望和照顧孩子們。這件事經(jīng)當?shù)孛襟w報道后,一時間,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武漢市洪山區(qū)區(qū)委書記帶隊,教育局、衛(wèi)生局、民政局現(xiàn)場解決問題,孩子們上學、生活、吃穿、就醫(yī)看病,一律免費。
行走再遠,還是忘不了家鄉(xiāng)。從14歲參加革命離開家鄉(xiāng),姜萍始終忘不了家鄉(xiāng)的山水,回家成了她最后的夙愿。2014年9月15日,住院11年的姜萍因病醫(yī)治無效,在武漢軍區(qū)總醫(yī)院逝世,享年94歲。傅建長和哥哥姐姐商議,決定遵從姜萍遺愿,將姥姥楊金蓮、大姨姜秀英和母親姜萍的骨灰遷回理縣安葬,在樸頭鎮(zhèn)修建5座紅軍墓?,F(xiàn)在,這里成了理縣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了青年學子緬懷先烈、寄托哀思、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的精神家園。
2018年清明節(jié)傅建長(左)在樸頭鎮(zhèn)紅軍墓園緬懷姥姥、母親、大姨、舅舅等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