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森,耿奇,董明治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中心,云南曲靖 655000
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性貧血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小細胞性貧血類型,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引起貧血的主要原因是用于體內(nèi)血液紅細胞數(shù)量/血紅蛋白低于正常水平,只有通過及時的診斷,確定病因,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提高患者的機體健康水平[1-2]。然而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及臨床表現(xiàn)存在明顯的差異,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診斷和治療,因此需要對這兩種貧血類型進行有效的鑒別,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達到精準醫(yī)療[3]。目前臨床上比較普遍使用血常規(guī)檢驗作為一種初篩實驗,主要應用紅細胞指標參數(shù):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平均紅細胞體積(MCV)、血紅蛋白(Hb)、紅細胞(RB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以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等[4-5]。該文便利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3月該院收治的120 例小細胞貧血的患者,探討血常規(guī)檢驗在小細胞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小細胞性貧血患者120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jù)小細胞性貧血類型將其分為地中海貧血組(研究1 組)與缺鐵性貧血組(研究2 組),各60例,同時選取同時期60 名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女各21 名與39 名,年齡為18~67 歲,平均年齡為(36.5±5.6)歲;研究1 組男女各20 例與40 例,年齡為18~69 歲,平均年齡為(36.3±5.1)歲;研究2 組男女各28 例與32 例,年齡為15~68 歲,平均年齡為(36.7±5.2)歲。對比分析組受檢者的臨床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①經(jīng)檢測研究組患者均符合貧血的臨床診斷標準[6];②均獲得家屬的完全同意,且得到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③研究組患者均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頭暈、心悸、乏力等貧血癥狀;④所有研究對象均無其他重大疾病,不會對該研究產(chǎn)生干擾。
①存在嚴重的血液系統(tǒng)疾??;②患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等疾病患者;③無法積極配合完成檢測。
告知所有試驗對象在進行檢測前12 h 需要空腹,于第2 日清晨7 點左右使用EDTA-2K 真空抗凝管抽取3 mL 靜脈血,并進行充分混勻。選擇邁瑞B(yǎng)C5380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及其原裝配套試劑作為該研究的檢測儀器及試劑,由工作人員嚴格按照儀器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血液樣本檢測,每天使用配套的血液分析質(zhì)控品進行室內(nèi)質(zhì)控,并參加國家衛(wèi)健委臨檢中心室間質(zhì)評,成績合格,確保檢驗結果準確、可靠。檢測的項目包括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平均紅細胞體積(MCV)、血紅蛋白(Hb)、紅細胞(RB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以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等紅細胞指標,并記錄檢測結果。
①3 組研究對象的RDW、MCV、Hb、RBC、MCH以及MCHC 等血常規(guī)指標。②血常規(guī)對研究1 組與研究2 組患者檢測的符合率、靈敏度、特異性情況。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1 組患者的Hb、RBC、MCHC 明顯高于研究2組,研究2 組的RDW 明顯低于研究1 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的Hb、MCH、MCV 水平明顯高于研究1 組與研究2 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 組研究對象的RDW、MCV、Hb、RBC、MCH、RBC/MCV 等血常規(guī)指標值比較()
表1 3 組研究對象的RDW、MCV、Hb、RBC、MCH、RBC/MCV 等血常規(guī)指標值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研究1 組相比,#P<0.05
血常規(guī)對 研究1 組與研究2 組患者檢測的符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血常規(guī)對研究1 組與研究2 組患者檢測的符合率比較[n(%)]
研究1 組患者白細胞檢測結果顯示正常率為3.33%(2/60),研究2 組患者白細胞檢測結果顯示正常率為15.00%(9/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04,P=0.026)。
貧血主要是指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外周血中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含量或紅細胞壓積減少,低于正常值以下病理狀態(tài)或綜合征,常出現(xiàn)頭暈、乏力、困倦、面色蒼白等臨床表現(xiàn),將會對機體健康及其正常生活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貧血屬于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低于正常值引起的癥狀,由于患者紅細胞容量檢測過程復雜,臨床上一般利用血紅蛋白進行代替,中國血液病學家認為海平面地區(qū)男性血紅蛋白檢測值在120 g/L 以下為貧血,非妊娠女性血紅蛋白值在110 g/L 以下屬于貧血,成年的妊娠女性檢測值應大于100 g/L,否則判定為貧血;臨床上小細胞性貧血類型主要包括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慢性病性貧血等,缺鐵性貧血主要是指因合成鐵元素含量的降低,從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長期缺鐵的不良情況,最終血紅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出現(xiàn)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不良后果[9]。β 地中海貧血在臨床中又被稱之為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主要是因血液中珠蛋白生成障礙而出現(xiàn)的一種貧血癥狀,該種貧血類型具有遺傳病的特點。通過查閱文獻以及對醫(yī)院的實際病例情況進行觀察分析,若單純通過基因診斷方式,將無法獲得良好的診斷結果,并且諸多醫(yī)院無法進行基因診斷檢測,因而無法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應用,血常規(guī)作為一種快速、經(jīng)濟、簡單的實驗檢查,能夠?qū)崿F(xiàn)對患者的貧血進行初步篩查,從而能夠提高診斷和治療效率[10-11]。
血常規(guī)是當今臨床中一種基礎的疾病檢測項目,主要采用的是在理論層面對人體是否存在貧血進行鑒別診斷的方法,該種方法可準確對人體血液細胞參數(shù)變化的幅度進行反應。臨床中對貧血進行診斷的方法較多,例如:骨髓鐵染色。但是,骨髓鐵染色會受到侵入性檢查方式的影響。血常規(guī)檢查能夠?qū)颊哓氀愋图毙詼蚀_劃分,從而為患者后續(xù)治療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12]。血常規(guī)檢驗項目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在該研究中,通過對地中海貧血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與健康人員進行統(tǒng)計分析,RDW、MCV、Hb、RBC、MCH、MCHC 等紅細胞指標存在著差異,這一研究結果與喇秀蘭[13]的研究結果一致,在其研究當中,健康人員的紅細胞指標分別為(14.23±1.33)%、(91.05±9.31)fl、(124.56±12.25)g/L、(4.16±0.63)×109/L、(30.26±3.82)pg、(332±14)g/L;觀察1 組患者的紅細胞指標分別為(23.06±1.06)%、(61.59±7.52)fl、(102.69±12.05)g/L、(5.15±0.48)×109/L、(23.06±3.04)pg、(328±6.18)g/L;觀察2 組患者的紅細胞指標分別為(17.05±3.52)%、(70.62±6.15)fl、(86.52±7.88)g/L、(3.15±0.34)×109/L、(24.15±3.33)pg、(274.6±6.82)g/L,對照組與觀察1 組患者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觀察2 組患者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通過對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血常規(guī)檢測不僅能夠明確患者是否發(fā)生貧血,同時還可以初步對地中海貧血患者、缺鐵性貧血等進行篩查和鑒別診斷,從而能夠為臨床醫(yī)生提供可靠的檢測信息,便于臨床醫(yī)生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診療方案。通過該研究的結果顯示,血常規(guī)檢測對于缺鐵性貧血檢測的符合率較高,對地中海貧血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檢測的符合率具有顯著差異,由此可知血常規(guī)檢測對上述兩種類型的檢測結果類似,還需進一步檢查,結合臨床資料,才能得到準確的診斷結果。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1 組患者的符合率為83.33%(50/60)高于研究2 組的66.67%(40/60),研究1 組患者正常率為3.33%(2/60)低于研究2組的15.00%(9/60),這一研究結論與陳冬妮[14]的研究結果一致,在其研究結果中,研究1 組與研究2 組患者的符合率分別為86%(43/50)、66%(33/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1 組與研究2 組患者的正常率分別為4%(2/50)、16%(8/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該研究認為血常規(guī)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可作為診斷貧血的和判斷貧血類型一個重要檢查指標,也可作為臨床上初步判斷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很好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