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姝莉
江蘇省句容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句容 212400
近幾年,抗菌藥物的使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ICU 是醫(yī)院重要科室之一,收治患者普遍存在病情重、危險性高等特點,加之患者自身免疫力處于低下階段,更易合并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1]。同時隨著院內廣譜抗菌藥物使用頻率的增加,也使得感染病原菌細胞內基因產生了相應的突變,導致臨床耐藥性菌株的出現(xiàn)率大幅提升,嚴重時還可能產生多重耐藥性菌株,給后續(xù)治療工作帶來了極大阻礙。因此,及時分析病原菌種類,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治療對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生機至關重要。該文以2018 年9 月—2020 年9月該院ICU 患者378 例為例,進行痰培養(yǎng)測定常見病原菌,同時對其耐藥性進行分析,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借鑒與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入住該院ICU 患者378 例進行研究,包括男200 例,女178 例;年齡20~89 歲,平均年齡(49.4±1.6)歲。所有病例均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由患者和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收集患者痰液樣本,培養(yǎng)前進行涂片鏡檢,白細胞:上皮細胞比值超過2.5 視為合格痰液樣本,進行痰培養(yǎng),比值不足2.5 視為不合格痰液樣本,重新采樣。細菌培養(yǎng)及檢驗嚴格遵照《臨床檢驗操作標準》[2]進行,利用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對病原菌種類、數(shù)量等進行分析,并同時進行藥敏試驗。
測定病原菌種類及菌株數(shù)量,同時以臨床常用抗菌藥物進行耐藥性試驗,判定標準根據(jù)1997 年美國NCCLS 判定標準執(zhí)行[3]。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
該次378 例ICU 患者痰培養(yǎng)檢驗共檢出病原菌155 株,其中包括106 株革蘭陰性菌、46 株革蘭陽性菌及3 株真菌,具體見表1。
表1 病原菌種類分析
以臨床常用抗菌藥物進行革蘭陰性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對氨芐西林、頭孢他啶等均有較高耐藥性,對頭孢吡肟、環(huán)丙沙星、亞胺培南耐藥性較差,具體見表2。
表2 革蘭陰性菌耐藥性分析(%)
革蘭陽性菌普遍對青霉素、紅霉素均有較高耐藥性,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藥性較差,具體見表3。
表3 革蘭陽性菌耐藥性分析(%)
ICU 內所接治的患者均為危重癥,其不僅擁有多種基礎性疾病,且自身免疫功能、代謝功能等也均處于逐漸下降狀態(tài),同時ICU 內患者往往經歷了漫長的住院治療,部分伴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或呼吸功能較弱者還必須以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插管等方式人工給氧。長期的臥床使得其體位不能靈活變更,肺部受重力和自身組織的影響,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作,使得院內肺部、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概率高于普通病區(qū)[4]。呼吸道感染發(fā)生后會嚴重影響呼吸功能,輕則出現(xiàn)呼吸不暢、咳嗽、嗆咳等癥狀,嚴重時則會發(fā)生呼吸衰竭,甚至累及周圍臟器。目前治療肺部感染時為確保治療的準確性和針對性,需先開展痰液培養(yǎng)化驗,借助痰液病原菌培養(yǎng)的結果,準確判斷呼吸道內感染的病原菌種類,使抗生素的選擇更具針對性,也可有效控制耐藥型菌株的出現(xiàn)概率[5]。
根據(jù)臨床實際研究顯示,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痰液培養(yǎng)結果中革蘭陰性菌所占概率居多,主要包含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等,此類菌群更容易在呼吸道黏膜上發(fā)生定植,因此也更容易發(fā)生感染,且定植后此類菌群更容易在細胞表面形成生物膜,造成的耐藥性更加復雜,且更容易發(fā)生針對多種藥物的多重耐藥性[6]。以藥理學研究顯示,目前已知的革蘭氏陰性菌對頭孢他啶、氨芐西林等有較強的耐藥性,且如銅綠假單胞菌等耐藥性可超過70%。但該菌群對頭孢吡肟、環(huán)丙沙星、亞胺培南等的耐藥性則相對較低。另外不動桿菌類菌群較為特殊,其不僅對繁殖環(huán)境的適應性相對較強,而且還能夠在外源環(huán)境中獲取耐藥性基因,可借由碳青霉烯酶使細胞外膜的蛋白、靶位等發(fā)生改變或丟失,從而使靶向性的藥物無法發(fā)揮正常的殺菌作用,更容易產生多重耐藥菌[7]。
革蘭氏性菌在呼吸系統(tǒng)感染患者痰液樣本的檢出率低于革蘭陰性菌,其中常見的種類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表面葡萄球菌等球菌屬,還有極少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真菌感染。該類型菌株大多是由于ICU 內患者自身病情較重,其呼吸道內分泌物無法及時外排,或飲食過程中產生誤吸情況所產生的感染[8]。革蘭陽性菌的耐藥特性主要是借助其自身基因meaA 編碼所產生的,該基因能夠使菌株細胞內合成一種較為特殊的青霉素結合蛋白,此種結合蛋白則不具備和β 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較高的親和度,使得革蘭氏陽性菌針對此類抗生素產生明顯的抗藥性,例如青霉素、氨芐西林、紅霉素等,而目前藥敏試驗顯示其對于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等的耐藥性明顯較差[9]。
由此可見,提高ICU 患者院內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主要因素即為抗菌藥物的臨床使用,而痰液培養(yǎng)、藥敏試驗等則為抗菌藥物的使用提供了準確的方向,不僅能夠保障臨床治療效果,還可避免耐藥型菌株的出現(xiàn),控制整體病癥程度和醫(yī)療成本[10]。院方也需要建立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體系,加強ICU 病區(qū)內的消毒和隔離措施,在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感染后及時控制感染源的擴散,抑制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使患者可以享受更加安全的醫(yī)療服務[11]。
經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革蘭陰性菌株對氨芐西林、頭孢他啶等均有較高耐藥性,其中對氨芐西林耐藥性均為100.00%,對頭孢吡肟、環(huán)丙沙星、亞胺培南耐藥性較差,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耐藥性為6.45%。該研究結果與林建陽等[12]研究結果結論相一致,其研究中革蘭陰性菌對氨芐西林耐藥率均為100.00%,革蘭陰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耐藥性為0.00%。
綜上所述,ICU 患者痰液培養(yǎng)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較為常見,其次為革蘭陽性菌,真菌較少,不同病原菌對藥物耐藥性存在差異,應結合藥敏結果指導臨床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