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春芬
摘 要:對話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對話教學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話教學想要得到有效實施,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搭建一個文本對話的平臺,讓學生能夠擁有自主對話的時間以及提出疑問的機會。此外,對話教學能夠得到有效實施的關(guān)鍵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師生對話的方式變成教學的一種常態(tài),同時師生之間也可以通過對話來進行情感交流及課文解讀、情感分享。為了有效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在利用對話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一機會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而充分發(fā)揮出對話教學的作用和效果。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對話教學;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8-01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60
一、實行對話教學模式的意義和目的
(一)實行對話式教學的意義
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相對枯燥單一,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因此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積極性與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激發(fā),同時部分語文教師更加偏向使用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氛圍非常沉悶枯燥,這影響了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而結(jié)合對話式教學能夠體現(xiàn)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將課堂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學習水平。
(二)開展對話式教學的目的
小學語文實行對話教學主要是師生之間利用文本、作者等主題進行對話,共享知識經(jīng)驗以及人生感悟,進而不斷提升自身學習水平,實現(xiàn)師生共同成長和發(fā)展的一個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在對話教學過程中,學生利用課文進行對話,然后理解課文當中的思想情感。在學習字詞句文章的過程中,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所表達的內(nèi)容,進而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理解。通過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對話,可以更好地感悟課文精神及內(nèi)涵,提升溝通交流的意識。
二、當前小學語文對話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占主導位置,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但是傳統(tǒng)教學中,部分教師通常以知識權(quán)威者身份自居,這種不平等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對話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部分學校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師全程講述為主,與學生沒有及時展開互動,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實際想法,習慣性地將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學生,導致師生之間缺乏交流,無法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對話內(nèi)容不夠深入,浮于表面
很多教師在對話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停留在說話的階段,對話教學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而且提出的問題也是簡單無意義。而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深奧,導致對話教學失去了真正的意義,使得語文教學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整個語文教學當中對話教學的應用沒有任何幫助。
(三)對話教學模式的應用缺乏秩序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課堂秩序的有效性是整個教學順利開展的關(guān)鍵,但是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課堂的秩序管理不夠到位,導致學生沒有紀律性,整個課堂的教學也只是處于大規(guī)模討論的狀態(tài),沒有發(fā)揮出對話教學的實質(zhì)意義,因此也導致語文教學效率相對較低。
三、有效實施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相關(guān)策略
(一)搭建師生文本對話平臺,有效開展對話教學
學生是整個語文教學當中的主體,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而有效實施對話教學的基礎,就是要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所以,我們在實行對話教學的教學模式時,一定要注意師生與文本平臺交流的搭建,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對話中,感悟文本的深層含義及思想情感。同時為課堂對話教學的有效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給學生預留足夠的閱讀時間
首先,想要讓學生更好地學好語文,一定要擁有足夠的閱讀時間,要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才能夠?qū)⒈姸嗟恼n文進行相互關(guān)聯(lián),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雖然交流十分重要,但是讓學生深入閱讀更加重要,“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只有將課文熟練閱讀之后才能夠了解到課文當中的真正情感,將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落實到位,如果對于文章當中的文字都不夠了解,又如何與文本進行良好的對話呢?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來對課文進行深入閱讀,而不是將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停留在形式上。其次,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精讀,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深入的了解。教師不應當滿足于學生獲得正確的理解,說出正確的結(jié)論,還要引導他們說出這樣的理解和結(jié)論是怎樣得出來的,使學生從中悟出一些學習方法,自己總結(jié)學習的經(jīng)驗。需要注意的是,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不是由教師生硬地講述、灌輸有關(guān)讀書方法的知識。主要途徑應該是滲透,所謂“滲透”,就是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教師有意識、有計劃地通過例子讓學生從感性上接觸某種讀書的方法,再逐步地從其他例子中領(lǐng)悟、理解這種方法,內(nèi)化為一種能力,進而反復運用。
(三)讓學生擁有提出疑問的機會,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教育其實也是一門藝術(shù),需要時間需要空間。其實就是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自己探索、自己學習。而教師此時就要發(fā)揮好引導作用,適時地進行等待,給學生更多的討論時間和思考時間。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要做好引導者和組織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學生遇到無法弄清楚的問題時再去進行指導,在學生無法很好總結(jié)出答案時再進行總結(jié),這樣才能夠保護好學生積極探討、敢于提出問題的信心,進而鍛煉學生的對話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到思維敏捷、成績較好的學生并不是全班人思維狀態(tài)的代表,我們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后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時間,課堂教學時結(jié)合文章提出本節(jié)課需要學習的問題,然后等到班級內(nèi)大部分學生接受之后再讓學生進行回答,這樣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思考當中,同時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而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時,教師不要過早去下結(jié)論,要讓學生自己進行反思,然后同學之間再進行交流并互換意見,進而增加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之間加強了交流,同時也達到了對話教學實踐的目的。而且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認知以及經(jīng)驗會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進而實現(xiàn)與他人之間思維的碰撞,最終對語文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記憶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