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悅
阿彌是“阿彌陀佛”的簡稱,此為佛家語,意譯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無量清凈佛”;佛誕指農(nóng)歷四月八日,又稱佛寶節(jié)。時至今日,江南及皖南的農(nóng)村,當(dāng)天會以應(yīng)節(jié)食品供佛,稱之為“阿彌飯”。
此食俗由來已久,清代顧祿的《清嘉錄》即云:“四月八日,市肆煮青精飯為糕式,居人買以供佛,名曰‘阿彌飯,亦名‘烏米糕?!蹦敲辞嗑堄质呛挝铮壳以诖耸銎涫寄?。
有關(guān)記載最早見于晉代,當(dāng)時的藥學(xué)家、道家巨擘的陶弘景在《登真隱訣》中,有“青精干石饣迅 飯法”(一名青饣迅 飯)。其做法:“以酒、蜜、藥草為溲(浸泡)而曝之,以白粳米一斛二斗,用南燭木葉五斤(干者三斤),雜莖皮取汁浸米炊之。四至八月用新生葉,色皆深;九至三月陳葉色皆淺。可隨時加其斤兩。如四五月間做飯,可用十余斤葉熟香,以一斛二斗熱水浸之炊飯?!钡搅嗣鞔鷷r,《本草綱目》已有改進和發(fā)展,即“只以水浸一、二宿(夜),不必用湯,將米漉(撈)起炊之。初時米作綠色,再蒸之,便如紺色。如色不好,可淘去,更以新汁浸之,使飯作青色乃止。然后高格曝干,而再三蒸三曝,每一曝,皆以青汁混之”。其制作之繁復(fù),確實大費周章。
其實,在南宋時,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所記載的青精飯制作方式有二,其一用“南燭木,今名旱蓮草……采枝葉,搗汁,浸上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干,堅而碧色,收貯”。其二另名“青精石飯”,又稱“石脂”。其法:“用青石脂(今不詳)、青粱米(一說即精米。谷穗有毛,粒青,米色微青而細(xì),似青稞而略粗)一斗,水浸三日,搗為丸,如李大?!?/p>
兩種做法不同,服用方式亦有異,前者“用滾水量以米數(shù),煮一滾即成飯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之后,能“延年益壽”,在山居供客時,宜用此青精飯。后者“用白湯送服一、二丸,可不饑”,如果想效法漢初的張良,在進行“辟谷”(道家修煉時,不近食物)之際,最好是用后法,才能相輔相成,進而相得益彰。
“詩圣”杜甫曾以詩贈“詩仙”李白,云:“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可見具有療效,此觀唐代孫思邈所言,的確也是如此,孫思邈指出:“用南燭葉煎(湯藥),益髭、發(fā)及容顏,兼補暖,又治一切風(fēng)疾,久服輕身明目,黑發(fā)駐顏。”
所謂的南燭,一名南天燭,屬杜鵑花科,常綠灌木,多分枝,葉互生,秋季開花,漿果球形,成熟時色紫黑,味甜,可食。由于既像木,又類草,也叫南燭草木,最早著錄它的,乃《開寶本草》一書。
享用過青精飯的詩人不少,如北宋黃庭堅“饑蒙青饣迅 飯,寒贈紫陀尼”;以及南宋陸游的“道士青精飯,先生烏角巾”。
這款道家名食,隨著時間推移,制法不斷更易,甚至改變形式,呈現(xiàn)糕狀,再用之于佛寶節(jié)供佛。但可確定的是,久服此青精飯,于養(yǎng)生甚有益,應(yīng)發(fā)揚推廣。
編輯: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