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蓉
內(nèi)容摘要:林語堂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林語堂一生有諸多文學貢獻,推動了中國文化走向西方。在翻譯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忠實、通順、美”的三個翻譯標準,并從細節(jié)之處把原文作者的心境表現(xiàn)出來。《浮生六記》是林語堂的得力譯作。該文淺析林語堂先生的翻譯思想如何在《浮生六記》譯本中得以體現(xiàn)。
關鍵詞:林語堂 《浮生六記》譯本 翻譯思想
林語堂先生學貫中西,有著眾多精彩的作品,如《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等都十分受歡迎。林語堂有過西方的教育背景,因此對中英文的用語習慣都十分了解。這使得他通過翻譯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同樣也在中國傳播了西方先進思想。林語堂先生架起了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對中西文化間的交流與傳播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對于既想了解中西方文化,又想提升英文水平的讀者來說,林語堂的作品是最合適不過了?!皟赡_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短短十四個字正是對林語堂先生整個翻譯生涯的真實寫照(俞玲,2019)?!陡∩洝肥乔宄驈退鞯淖詡黧w散文,介紹了沈復和妻子蕓娘平凡而幸福的居家生活及游覽些許地方的感慨,表現(xiàn)了作者的生活和審美情趣?!陡∩洝纷g作充分體現(xiàn)了林語堂先生關于“忠實、通順、美”的三個翻譯標準,將原文作者想表達的內(nèi)容、文化和心境很好地傳達給了譯文讀者。通過對林語堂先生翻譯思想的整理和在譯本中的實踐研究,不僅能豐富廣大譯者有關林語堂的翻譯理論研究,并且有利于培養(yǎng)自身的翻譯美感,應用于日后翻譯實踐中。
一.林語堂翻譯思想介紹
在《浮生六記》等譯著中,我們可以充分看到林語堂先生的翻譯思想。他對西方傳播中國文化,對中國傳播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必定會涉及到中英文的翻譯問題。1932年,林語堂較為詳細地談論了自己的翻譯觀,這在他為吳曙天的《翻譯論》中所作名為《論翻譯》的序論中可以找到。他首先談道翻譯是一門藝術。他認為翻譯藝術所依賴的有三條:“第一是譯者對于原文文字上及內(nèi)容上透徹的了解,第二是譯者有相當?shù)膰某潭?,能寫出清順暢達的中文,第三是譯事上的訓練,譯者對于翻譯標準及手術的問題有正當?shù)囊娊狻保ǔ虒氀啵?999)。在談論完翻譯藝術的三個依賴之后,然后提出了“忠實、通順、美”的三個翻譯標準。
(一)忠實標準
對于忠實的標準,林語堂認為在翻譯過程中只有相對的“忠實”,而無絕對的“忠實”。每一種語言都有不同的所指和范疇,兩種語言間必定有許多無法對等的概念,中英文亦是如此。原作者和譯者來自兩個不同的國家,文化氛圍也不盡相同,原作者的想法與感受,譯者不可能完全感知,因此譯文與原文不可能字字對應,忠實也絕不是將原文一字不落的譯出來,只需最大程度上將原文句意準確傳達。譯者應該對于原文的每個字都有準確了解的責任,但并沒有對原文的每一個字都翻譯出來的責任(徐蕾 宋艷萍,2014)。忠實標準的第二層意思是也要能夠“傳神”,即傳達原文的神韻。正如作畫臨摹也需講究“傳神”,這樣才能栩栩如生。在一些文本中,原文作者想表達的感情色彩或隱于字面之中,如幽默、厭惡等神韻無法從表面看出,這就需要譯者結合多種因素挖掘文字的暗示力及其言外之意,通過文字的形式把神韻傳遞給讀者,便能夠稱為忠實的譯文。
(二)通順標準
林語堂認為翻譯通順的標準,前提是要對譯語讀者負責任,即譯語讀者要能看得懂譯者表達出的東西,這也是“忠實”的內(nèi)在要求。在使譯文更通順的問題上,林先生認為句義大于字義,翻譯時要先把握整體句子的意思,整體句子理解透徹之后,然后使整個句子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再考慮字譯的問題,即以“句譯”為基礎,其次考慮具體的字義,在翻譯時先把握整句意義,避免譯者以偏概全,這利于譯者理解全文,進而達到通順的標準。林先生認為通順的第二層標準是譯者需按中文心理行文,即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心里習慣也能看懂譯文。實際上,這一點是贊成“歸化”翻譯和采取意譯的翻譯方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能夠靈活地轉(zhuǎn)換語言的表達方式,以達到“通順”。
(三)美的標準
林語堂先生認為,“美”的標準是關于“翻譯是一門藝術”的問題,譯者還要對譯文的美負責。譯文的“美”是建立在“忠實”和“通順”上的,是二者的升華。如何使譯文達到“美”的標準,這對當今譯者來說,仍然值得思考探討。理想的翻譯應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尤其是翻譯散文、詩詞這類本身具有獨特文字美的體裁時,譯者需用創(chuàng)造藝術的視角進行翻譯,把原文的形式和內(nèi)容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文本所蘊含的神韻準確傳達給譯文讀者,讀者能夠感受到原文本的美,可稱上“美”的標準。
二.林語堂翻譯思想在其譯著《浮生六記》中的體現(xiàn)
(一)譯文忠實傳神
林語堂在翻譯過程中忠實原文,力求語言傳神。下面將分析一些例子以證明。
例1.原文: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燭之夕
譯文: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
當時西方先進思想逐漸傳入中國的影響,公歷也漸為人們使用,如果把農(nóng)歷“乾隆庚子正月”字字翻譯出來,西方讀者不僅不明白含義,還會使譯文顯得啰嗦。因此,直接譯為“1780”更能達到忠實的標準。
例2.原文: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杯爽然頓釋。
譯文:After a while, the moon had already arisen from behind the forest, and the breeze was playing about our sleeves, while the moons image sparkled in the rippling water, and all worldly cares were banished from our breasts.
讀此原文美感可謂是躍然紙上。林語堂把“生”譯為“playing about”,將風擬人化,能感受到風的活潑生動;接著用“sparkled in the rippling water”把原文“月到波心”改為動態(tài)化描寫,能感受到月光灑在水面波光粼粼的模樣,可謂是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極為傳神。
(二)譯文通順易懂
林語堂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到了譯文讀者的語言習慣,譯文更為讀者所接受。
例句.原文:……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姻緣薄。
譯文:…in one hand, a red silk thread 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and …
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家喻戶曉,“紅絲”是月老連接天下有情人,撮合男女姻緣所用;可西方讀者不明白其中的含義,甚至在他們看來,紅色代表暴力的意思。林語堂在“a red silk”后面加上“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清楚地解釋了紅絲文化,使譯文通順讀者易懂。
(三)譯文具有美感
在“忠實”和“通順”的基礎上,使譯文具有美感,是對翻譯的升華。
例1.原文:清斯灌纓,濁斯灌足。
譯文:When the water is clear , I will wash the tassels of my hat, and when the water is muddy, I will wash my feet.
這句翻譯保留了原文對仗模式,用“hat”“feet”進行押韻,在準確表達出內(nèi)容的前提下,形式也具有美感。
例2. 原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譯文: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 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
此句翻譯“侵”用“touch”,“瘦”用“slender”,“肥”用“full”,不僅體現(xiàn)了用詞的精準考量,而且傳達出了秋天和菊花盛開的美感,十分具有畫面感。
林語堂先生學貫中西,擅長用中英文寫作,《浮生六記》是他的知名譯作,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浮生六記》林譯本中處處體現(xiàn)“忠實、通順、美”的翻譯標準,處處體現(xiàn)翻譯是一門藝術。他讓西方讀者了解到了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為中西文化間交流做出重大貢獻。對于廣大譯者來說,研究林語堂的翻譯思想及其譯作《浮生六記》,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翻譯技巧,培養(yǎng)翻譯美感,將極其受益。
參考文獻
[1]程寶燕. 林語堂與翻譯[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沈復. 浮生六記[M].林語堂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徐蕾,宋艷萍. 林語堂翻譯思想在《浮生六記》中的實踐[J].蘭臺世界,2014(34):70-71.
[4]俞玲. 從《浮生六記》譯本看林語堂翻譯思想[J].海外英語,2019,14:67-68.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