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浪
攝影這個江湖里,在我看來,先得分端機器的和耍嘴皮的,我算后者,就是做評論或者教學研究的;拍航空題材,動不動就得500、600頭,那玩意兒沉,所以得“端”。這年頭,設備普及,擁有長焦頭本來已不稀罕,航展也到處都有,所以端穩(wěn)了拍實了不算本事,“端”著的不光是設備,還有經(jīng)驗、經(jīng)歷航展的次數(shù)、空中拍攝小時,以及獲獎經(jīng)歷。
史小剛的異常在于他“騎”在兩頭中間——他不僅拍得俊俏,而且還寫書!不光寫了一本,這是第二本!而且一塊兒拍航展和寫書的還有他們家的領導兼部屬房華!
但凡人不光要做,還要寫、不停地寫了,就是這兩口子肚子里有話要說。如果他們寫了一本還要寫第二本,這些話就一定是孕育了好些時間,不說不快,而且他們知道是說給哪些人聽,且這些人是一定愿意聽的。
我與小剛兄的會面,緣于照片。在成飛的一次攝影活動上,我看到幾幅作品,大異:空空,近距離,飛機噴涂清晰到極致,大仰角或大俯角,尤其后者,使我不得不訝異于拍攝位置的神妙:這是在什么樣的飛行器里拍攝的?如何向下拍照?
于是我才知道了英國的“馬赫谷”和美國的“彩虹谷”——這些在愛好者圈子里大名鼎鼎的地方。然后我看到了在飛行中的打開艙門的運輸機艙內,拍攝者在艙內用安全繩索拴牢排成前后幾排,對著追隨飛行的戰(zhàn)斗機群拍攝的奇景。我突然意識到,航空攝影不僅有通常攝影中的構圖、意境、瞬間等一套語言,不僅有地空、空空、空地的觀察角度,還有一套只屬于空天的、與航空器相互進入的特別契機!
兩口子基于熱愛,無比地熱愛航空攝影,小剛居然放棄體制內的官職和商海中財富的誘惑投身到航空攝影。他們切入的路徑精準而且高效,這就是航展。踏遍青山人未老,踏遍航展拍飛機如打鳥。難得他們抬頭拍攝,垂首寫作,把“踏遍青山”的過程記錄下來,昭告同好。
這年頭驢友們愛寫“攻略”,關于航展和航空攝影的“攻略”,沒個四五十趟的,誰敢寫?有了這本書,這幾十趟航展,等于你也去了,心隨神馳,崔顥題詩,墻壁上的空地兒還多著呢!
中國的攝影剛剛在世界攝影中有那么一些顏色,而中國的航空攝影在世界的航空攝影中還沒有什么影響,更談不上有什么地位。我看我們先要進去玩兒,知道別人是怎么玩兒的;航展就是一個碼頭,然后走各式航路,最后再靠我們的“航線”分布和“下海人口”,總會走出點我們的套路。不過說到底,航空攝影是依托航空器和表現(xiàn)航空器的攝影,國別在這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攝影者對飛行器以及相關產(chǎn)業(yè)和文化的理解。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航空攝影的基礎與一國通用航空產(chǎn)業(yè)發(fā)展相關,即航空攝影水準與“涉空人群”(對不起,這個詞兒是我生造的)多寡以及參與航空事業(yè)的人口相關。
攝影術發(fā)明180年,人類大多是在地面上拍攝的。飛機發(fā)明以后,空對地攝影是為了戰(zhàn)爭需求的空中偵察;再過幾十年,無人機普及之后,空中攝影才為老百姓樂見。把鏡頭和眼睛提升到天上去的攝影與地上的攝影有若干不一樣,這就像畫畫與畫地圖的區(qū)別。小孩子們也能畫畫,但小孩子們不會畫地圖。
航空攝影的門檻是“上天”,隨著通用航空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上天”將會是如無人機普及一樣的事情。史小剛們是中國攝影愛好者中最早熟稔了世界航空產(chǎn)業(yè)的“碼頭”——航展的,是最早上天與世界航空攝影家們比翼拍攝的,而且,他們是頭一撥從“天上”歸來,不僅展示影像,而且把他們積累的這些信息、經(jīng)驗、數(shù)據(jù)、路徑寫出書來告訴大家的。
(本文作者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作協(xié)會員,曾任《大眾攝影》編委、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以及國內眾多攝影大賽評委。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