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潛江市田家炳實驗小學結合學情和校情,在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目標內涵、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強化了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豐富了勞動教育課程內容。
一、頂層設計課程,讓勞動教育成為教育常態(tài)
現在的小學生特別是城市小學生缺乏勞動意識,缺少勞動鍛煉。學校據此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把勞動教育納入學校課程中。
1.校本研發(fā),豐富勞動課程體系
在上好部編教材《勞動課》的同時,學校還組織教師編寫系列校本勞動課程。校本課程以勞動實踐和傳統(tǒng)農事、習俗為編寫內容,以讓學生從認識走向實踐為旨歸。一是立足于勞動實踐,開發(fā)小學生自理課程。學校每學期舉辦一屆分年級段的“自理節(jié)”,通過疊衣服比賽、洗衣服比賽、系鞋帶比賽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二是立足農事勞作,開發(fā)田間課程。春季播種、夏季割麥、秋季收稻是傳統(tǒng)農事勞動,學校每到農忙季節(jié),都會組織部分學生到田間地頭,和農民伯伯一起下地勞動,讓學生切身感受農民的辛勤勞作。三是立足本地習俗,開發(fā)特色課程。潛江市有春風立蛋、春雨打糍粑等習俗,學校結合本地習俗,舉辦立蛋比賽、搗糍粑技能展示等活動,讓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同時,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勞動光榮、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2.三位一體,創(chuàng)新勞動課程模式
勞動教育不是獨立于社會的教育,不能局限于學校這個教育平臺,必須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互動模式。如此,學校教育的主導功能、家庭教育的主體功能和社會教育的協(xié)調功能才能夠有機結合。從2012年起,田家炳實驗小學就在全校學生中開展“我是爸爸媽媽小幫手”活動,活動要求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必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并請家長具體指導,同時把學生的勞動圖片發(fā)送到班級QQ群或微信群,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勞動實踐。除了與家庭合作,共同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學校還與轄區(qū)內的建設街社區(qū)、紅廟社區(qū)、東風路居委會等基層部門緊密聯(lián)系,與市交警支隊、消防支隊建立長期共建關系,組織學生參加社區(qū)勞動,參與商業(yè)街區(qū)的交通疏導、值勤、消防演練等社會服務工作。社區(qū)、交警支隊、消防支隊也會在活動開展前各自派出一名指導員,給學生詳細講解有關社會服務類勞動的細節(jié)。通過多年的實踐和完善,學校“三位一體”的勞動課程起到了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的作用,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勞動實踐,既開闊了視野,又學會了勞動本領。
3.學科滲透,夯實勞動課程基礎
勞動是光榮的,任何學科都或多或少地留下勞動的“影子”,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勞動因素,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加強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比如:英語教師把一些涉及勞動的英語單詞和句子植入一定的勞動情境中,讓學生通過勞動實踐理解含義,加深記憶。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一邊操作,一邊大聲誦讀,既增強了理解和記憶,也感受到勞動的美好。數學教師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帶剪刀和硬紙板,通過動手剪、拼,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之處。這樣的教學非常直觀,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
二、把握教育目標,讓勞動教育潤物無聲
勞動教育的目標是樹德、增智、育美。把握了這些,勞動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育人作用。
1.在勞動中浸潤傳統(tǒng)文化
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學校教育的應有之義。田家炳實驗小學根據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氣習俗,開展不同的勞動活動,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端午節(jié)包餃子活動,學校要求每個班級用一天時間開展包餃子比賽。在學校廚師的指引下,大家一起包餃子、煮餃子,學生在勞動中加深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培養(yǎng)了勞動光榮的意識。在小雪節(jié)氣,學校租來杵糍粑的石臼,讓學校廚師指導學生蒸煮糯米,運用杵棍在石臼中打糍粑。學生雖然很累,但看到自己打的糍粑,一個個喜笑顏開。在一年的24個節(jié)氣中,學校根據每個節(jié)氣特點安排了相應的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傳統(tǒng)節(jié)氣勞動中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2.在勞動中培養(yǎng)奉獻精神
為了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的品格,學校倡議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覺參與各類志愿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向全校學生發(fā)出“抗擊新冠——我也行”的倡議。不少學生自愿加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志愿服務中,如六(4)班成立了“勞動志愿者服務隊”,成員每到周末都到社區(qū)參與打掃衛(wèi)生、清理墻上污點、垃圾分類等活動。
3.在勞動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
缺乏勞動教育的素養(yǎng)教育是不完整的,真正的勞動教育是“心”的教育,而不僅僅是“身”的教育。學校在2021年6月份,組織中高年級段學生和農民伯伯一起在烈日下勞動,讓他們感受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糧食;組織高年級段學生到市中心醫(yī)院參加社會實踐,學生穿上防護服,和醫(yī)生一起巡查病房,親身感受抗疫一線醫(yī)生的艱辛和危險,培養(yǎng)他們面對危難的堅定意志。7月份,學校組織學生到市敬老院獻愛心,學生用稚嫩的手給奶奶梳頭,打掃衛(wèi)生,整理被褥。每一項志愿服務勞動,對學生來說都是心靈的陶冶。
三、科學評價,讓勞動教育有章可循
受家庭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養(yǎng)成了不愛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構建積極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可以讓學生有章可循。
1.構建評比機制,讓學生愛上勞動
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當勞動成為一種強制性的行為時,勞動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學校根據小學生的好勝心理,構建了相應的評比機制,開展諸如“勞動之星”“幫家小能手”“老師的小助手”“衛(wèi)生之星”等評比活動。每次的評比結果納入學生期末“文明學生”評比總分中,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參與評比,每一年的評比結果都要寫進學生“素質報告單”中,作為六年級“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評比依據。這樣的六年一貫制的評比提高了學生勞動的自覺性。
2.構建激勵機制,讓學生快樂勞動
當勞動成為一項任務時,學生是感覺不到勞動快樂的。學校通過“承包責任田”的方式,讓學生在勞動中收獲身心愉悅,感受勞動快樂:本著“誰種植誰收獲”原則,學校在校園里的空地、墻角開辟“責任田”,每個班級承包一塊“責任田”,可種果樹,可種蔬菜,可種花草。在這種激勵機制的驅動下,學生自發(fā)學習播種、養(yǎng)護知識,精心鋤草、捉蟲。到了豐收時節(jié),學生會邀請教師、家長一起采摘。這樣的激勵措施,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辛苦,也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3.建立成長檔案,養(yǎng)成勞動習慣
為了培養(yǎng)學生長期勞動的習慣,學校給每名學生發(fā)放了“勞動日記”,以記錄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勞動史”。“勞動日記”既記錄著學生六年來的“勞動史”,也記錄著學生的成長史,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比如,學校利用“勞動日記”開展“閱讀巴士”活動,要求學生在坐校車上學、回家的路上大聲誦讀自己的“勞動日記”,分享自己的勞動感悟和勞動快樂。
(作者單位:潛江市田家炳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