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北溟
我在很多博物館里吃過東西。
最初的一次是在俄羅斯圣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當時,展區(qū)內(nèi)的一家咖啡館用一杯濃郁的黑咖啡,讓逛得筋疲力盡的我迅速恢復(fù)了體力,再一次精神百倍地投身浩如煙海的展品之中。
在回味咖啡的甘香之余,我也帶著好奇的眼睛四下探尋,驚奇地發(fā)現(xiàn):吃這件事在博物館也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博物館里能吃到什么?
細數(shù)博物館里提供的飲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三明治、熱狗和沙拉等冷食為主,搭配橙汁、礦泉水或者碳酸飲料。
第二類是以蛋糕等甜品搭配咖啡或者熱茶。逛累了坐下來吃個蛋糕、喝杯熱飲,既能解饞,更是小憩。還有什么能比甜品更讓人感到幸福和愉悅的呢?而且有趣的是,博物館的很多油畫上也不乏日常生活的場景。畫里畫外的人物遙相呼應(yīng),賦予了歷史和藝術(shù)一種靈動且平易近人的美感。
第三類則是一種神奇的存在。豐儉由人的自助餐、冒著熱氣的奶酪千層面、堅果奶酪拼盤、土豆燉牛肉、濃湯、香檳或者白葡萄酒……各式各樣的地域美食不斷豐富著博物館的餐桌,也在“博物館里都能吃到什么”這一問題上不斷拓寬人們的想象力。
想想也是,像冬宮、羅浮宮、大英博物館一類的世界級博物館,實在是太大了,細細地參觀下來,沒有個兩三天根本不夠。而要更好地參觀,吃點東西補充體能很重要。
而且很多博物館不收門票,或者只是象征性地收費,因此,餐廳的收入可以作為博物館經(jīng)濟來源的補充,使博物館能持續(xù)為參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wù)。
除了地域美食,很多主題博物館還會根據(jù)展覽的內(nèi)容推出相應(yīng)的主題套餐,以增強參觀的趣味性,吸引更多觀眾。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丹麥路易斯安那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了。這是一座擁有超級無敵海景的博物館。從餐廳的窗口向外望,整片海景盡收眼底。餐廳里根本不需要懸掛裝飾畫,眺望遠處的風景就足夠了。天氣晴好的時候,甚至能夠看到對岸的瑞典城市赫爾辛堡。
餐廳主營新北歐菜,自然少不了海鮮。白嫩的蝦仁點綴上青蔥的茴香,看著就讓人垂涎三尺;水靈靈的牡蠣閃著瑩瑩的亮光,佐以黃燦燦的檸檬,有一種冷艷的美感。還有丹麥的開放式三明治,食材都露在外面,一目了然;以及濃郁的海鮮濃湯,內(nèi)涵都藏在里面。
除了自選冷盤,餐廳還提供午、晚兩餐,有烤肉、胡蘿卜濃湯、沙拉、姜汁檸檬水,飯后還可以再來一塊檸檬蛋糕。沒想到博物館里的一頓飯,竟然也能這樣圓滿。
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波蘭克拉科夫的維利奇卡鹽礦博物館餐廳。
這座開采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迄今已開采9層、深度為327米的歷史悠久的鹽礦,竟然擁有一家深入地下的餐廳。
這里提供最質(zhì)樸粗糲的東歐美食:硬得可以用來釘釘子的大列巴、口感微酸的黑麥面包、酸得令人倒牙皺眉的腌黃瓜和甘藍、純?nèi)獠ㄌm香腸,以及土豆煎餅、紅菜湯,還有果子香檳和“生命之水”伏特加。吃完這樣一頓扎實的菜肴,仿佛立馬就能提起礦燈,下井采礦去。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火車博物館的餐廳也很特別,那里的菜單封面上就是一個冒著蒸汽的火車頭,別提多“帶感”了!而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瓦薩沉船博物館,人們可以守著船艙的舷窗靜靜地品嘗美味。
瑞典的食物不以精致的擺盤、誘人的色澤和濃郁的香氣吸引人,卻偏愛新鮮的食材和各色畫龍點睛的醬汁。別看外表粗糙,卻仿佛獨得北歐海盜的冒險精神,一大盤端上桌來,非常生猛。品嘗著手中鮮甜的海鮮,眺望遠處冰冷的船舷,能感受到印象中大海的味道。
在博物館,人們用心、安靜地制作著食物,耐心地守護著一批又一批參觀者的胃,不斷豐富著他們的旅途記憶。一如各個展館內(nèi)靜謐的文物,它們在歲月中被篩選出來,成為時間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