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芳
【摘要】在新課改的發(fā)展背景下,如何創(chuàng)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是當前每一個歷史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影響學生后續(xù)學習素養(yǎng)、學習效能和學習質量的關鍵所在。在這一背景下,研究將從現(xiàn)實角度入手,根據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全新的教學方法,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分析
結合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xiàn)實狀況來分析,教師對于如何構建歷史課堂教學知識體系存在有一定的認知不足,而且在日常教學工作開展中,教師對于如何借助不同的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氛圍也存在有一定的行動缺失。最終,便導致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能的降低,阻礙了學生歷史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與發(fā)展。
一、引導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系統(tǒng)
歷史是對過去真實發(fā)生的史料事件的展示,初中歷史的跨度較大,涉及古代史、近代史到現(xiàn)代史等各個時代的歷史事件,其中關于這些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時間、緣由及產生的影響都需要初中生牢固記憶和掌握,知識點瑣碎,且容易混淆。立足核心素養(yǎng)的歷史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類歷史事件,而是幫助學生積累歷史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逐漸構建一條以歷史時間為主脈絡的知識網絡。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和積累,也便于學生梳理歷史知識點,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在初中歷史有關“偉大的歷史轉折”的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歷史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撥亂反正的基本史實。由于知識點瑣碎,學生難以構建健全的知識體系,且無法全面的認識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深刻意義。在此,教師便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時間為主要脈絡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包含三個時間點,即1978年12月會議召開前、中、后,并分別將會議召開前、中、后進行思維分支總結知識點,如,在“會議召開前”的思維導圖中,可以展示“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相關背景、影響和性質;“會議召開中”,需要在對應的思維分支線上展示會議召開的地點、主要內容、意義。亦或者;“會議召開后”則以撥亂反正為分支脈絡,展示平反冤假錯案等事件,引導學生跟著思維導圖梳理本課時的歷史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加強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組織多彩活動升華學生認知
歷史學科的學習應當是豐富多彩的,應當是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為此,初中歷史學科教師不能僅僅只是將視野局限于教材,停留在歷史課堂之中,還應當有意識地放寬視野,根據所教學的實際內容組織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歷史活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升華歷史學習認知,鍛煉與發(fā)展歷史素養(yǎng)及其能力,切實收獲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高速發(fā)展。
例如:教師可以在初中歷史教育實踐活動中積極帶領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歷史活動。以明治維新課程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日本明治維新對比中國戊戌變法”大辯論的歷史活動,即學生要組合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不同小組為一個單位,對日本明治維新以及中國戊戌變法這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進行橫向與縱向的多維對比。在歷史辯論活動中,一小組率先指出了兩個國家不同政治活動的最終結果,即日本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國戊戌變法卻以失敗告終。在此,教師可以提問;雖然兩國的政治運動的時間基本上相同,但為什么會出現(xiàn)結果上的明顯區(qū)別呢?是由于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這是本次辯論活動的重點,同時也是需要學生探討的關鍵問題所在。通過該方法的應用,學生會主動的參與到問題探索中,這時候學生會與歷史的解釋和歷史史料的論證能夠更加清晰。
三、結合史料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
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存在著歷史觀念不正確,甚至以反教材為榮的問題,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念,是導致目前歷史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此外,還有一些學生知曉歷史的重要性,也想學習歷史,但卻不知道如何正確的使用史料。在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帶領學生閱讀史料,提取史料中的信息。
例如:教師講述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一課時,在講到隋朝滅亡的原因是: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時,可以結合《舊唐書·李密傳》中史料記載隋末“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的情況,讓學生感受隋煬帝帶給人民的沉重災難。而在學習宋代經濟的發(fā)展一課時,重點和難點之一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首先講述宋代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發(fā)展的表現(xiàn),同時出現(xiàn)史料《真宗求占城稻種》、南北方人口變化對比表、書中的相關史料等,引導學生根據史料得出重心難移的原因。在課堂上通過史料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和史料實證意識。
綜上所述,在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自身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轉變。通過在當下教學中轉變教學理念,落實生本要求,保證學生的自主性,能夠有效的推動初中歷史課堂的發(fā)展,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姚俊英.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J].教育觀察,2019,8(42):135-136.
[2]倪利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以“洋務運動”教學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