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wèi)華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要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因此,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將“語言的建構和運用”作為首位目標,需要與“發(fā)展思維能力”進行有機融通,為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提升服務。
一、激活思維,品味語言的豐富內涵
詞語是語言中最細微的意義單元,就像是整棟高樓大廈中的一塊塊磚瓦一樣。語文教學需要從基礎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詞義、積累詞匯,這是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保證。從思維科學的角度來看,每個詞都指向一個具體的概念,直接反映具體事物、現(xiàn)象的本質特征,是學生借以了解事物、洞察現(xiàn)象的重要憑借。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詞語進行感知與體驗時,就需要借助具體的思維活動來實現(xiàn),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是不可分離的。因此,無論是從語言發(fā)展的視角,亦或是思維認知的角度,詞語的教學都很重要。
統(tǒng)編本《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描寫五位壯士在峰頂殲敵時,這樣寫道:“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边@句話中有個看似簡單的字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這個“砸”字很多學生并不陌生,但在這句話中具體富有怎樣的內涵?與我們生活中口頭常說的“砸”字有什么不同?就需要借助具體的思維實踐活動來辨析和對比?!霸摇痹臼且粋€簡單的動詞,教師可以從構字規(guī)律入手,讓學生了解“砸”的本義是重物掉落在物體上,或用重物撞擊,同時也有打擾搗亂之意。這一層次的感知就是從一個純粹的漢字角度入手,很多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或者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解決,對六年級學生來說,根本就無須將其與思維活動進行聯(lián)系與統(tǒng)整。如果停留在這樣的層面上,很顯然,教師并沒有能夠真正激活學生內在的認知體驗,更沒有能夠結合文本的具體語境,所以自然也就無法融入文本的語言內涵。對此,教師可以從文本具體語境入手:首先,可以聯(lián)系具體語句中的“像雹子”,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山頂上五位壯士快速地將石頭作為武器,砸向敵人,從“像雹子”想象到石頭的數(shù)量之多,砸向敵人的速度之快,展現(xiàn)了五位壯士想將所有敵人全部殲滅的內心愿望。其次,可以聯(lián)系具體語句中“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等語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日本侵略軍在我國實行的“三光政策”等,感受他們的罪惡行徑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重新回到課文中,這里的“砸”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用力扔的意思,更包含著濃烈的民族仇恨和憤恨的個人情感。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想象,五位壯士在用石頭砸的時候,可能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體會他們在“砸”中所寄托的豐富內涵。
由一個看似簡單的詞語,到文本表達的主題,學生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再是機械的,而是融入了積極的思維活動,是學生在理解之后的洞察、聯(lián)系與體悟,可謂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二、分析綜合,洞察語言的表達指向
思維是人腦對信息的處理過程,主要包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系統(tǒng)的和具體的過程。學生在接觸陌生事物時,要經歷從陌生到熟悉、從簡單到復雜、從淺薄到深入的過程。因此,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如果在一開始不夠清晰深入,甚至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教師要善于依據學生當時的認知狀態(tài),進行針對性的及時點撥與引導。陌生文本中的內容并不是他們真實經歷過的,學生理解它、感知它,就要經歷一個相對完整和復雜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利用教材文本中的范例資源,引導學生經歷必要的認知階段,真正促進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師可借助分析將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整體劃分和梳理,讓學生明晰不同部分之間的特點,并感知內在的聯(lián)系。以統(tǒng)編本五年級下冊中的《軍神》一文為例,學生初讀課文都十分敬佩劉伯承,居然在沒有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做眼睛手術。誠然,這樣的認知是膚淺的,卻是這個階段學生認知的真實表現(xiàn),教師不需要過于著急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而是應順應學生的認知思維,引導學生潛入到文本的語言文字之中,捕捉那些最讓學生對劉伯承產生敬佩之情的地方。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給予了學生廣闊的認知空間,學生潛心會文,圈畫重點詞語,并在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圈畫關鍵詞。這就是典型的分析,學生既理解了詞語,也更明白了詞語表達的內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進行了適度的分析,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果教師只是關注學生對于表層問題的感知,就不能給予學生廣闊自主的表達平臺,讓分析缺位,就會導致課堂教學走過場。
其次,教師可將分析過的價值點進行統(tǒng)整。對于上述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學,學生已經從文本的具體語言中初步觸摸了文本的語言現(xiàn)象,但僅僅停留在敬佩的層面,對這篇文本的解讀和人物形象的感知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統(tǒng)整的視角觀照整篇文本,形成綜合性的認知。比如這篇課文的題目是《軍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上述環(huán)節(jié)的體悟,逐步認識到這篇課文中哪些語句直接體現(xiàn)了劉伯承是一個軍神。此時,學生就可以整合運用之前已經形成的認知,比如不要麻醉做手術,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此為“神”;不用麻醉藥,是為了保持頭腦的清醒,此為“神”;在做手術的過程中,居然能夠如此淡定,此為“神”;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居然還能夠數(shù)著刀數(shù),這更是“神”的表現(xiàn)……
縱觀這一案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在依據文本語言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綜合分析,是提升學生認知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與教師在課堂中的滿堂追問不同,表面上看似較為冷清,但學生的內心卻是思潮涌動,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與理解也非常深入,激活了學生內在的言語思維,真正促進了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提升。
三、抽象概括,激活思維,體悟語言的呈現(xiàn)方式
所謂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而舍棄非本質的特征的過程。所謂概括,就是人腦在比較和抽象的基礎上,把抽象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綜合起來,并推廣到同類事物上去的過程。閱讀教學中深入感知的過程,本身就是分析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提升的過程。學生對文本內容形成了深入通透的理解之后,思維認知向著更為深入的層面邁進,在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透過語言現(xiàn)象提取出事物的本質。
《軍神》一文的主人公是劉伯承,軍神也指向劉伯承,但縱觀整個文本,作者卻在沃克醫(yī)生身上花費了大量的筆墨,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在深入閱讀之后,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這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精心構思,即借助沃克醫(yī)生對劉伯承態(tài)度的變化,反襯出劉伯承的軍神形象。這是運用抽象思維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感知。而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閱讀鏈接”欄目,為學生拓展了《豐碑》,這篇課文與《軍神》擁有諸多共同之處,都借助其他人物的情感變化來反襯主人公。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體悟和理解之后,一起走進文本的內容,概括出這一類文本在表達上的共性特征,即運用人物來描寫內容、推動情節(jié)、刻畫人物,教師與學生共同概括出閱讀這一類文本的基本方法:正面把握人物細節(jié),感受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緊扣人物的情感變化,感受文本人物形象。
如此一來,學生的認知從原本的綜合分析邁向了概括和抽象層面,不僅深入洞察了這一篇文本的內在價值,更梳理提煉出了這一類文本的閱讀策略。
(作者單位:吉林通化市通化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