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猛
【摘 要】數學思維能力的好壞是學生能否學好數學的關鍵所在,也是學生開始了解數學、運用數學的階段。數學思維是以對學科的正確理解為基礎的,因此,如何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進行積極思考尤為重要。在小學數學問題中,很多學生由于不能較好的理解題目的意思,而導致解題時犯錯。為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根據小學數學思維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深入分析了影響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各種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理解能力;課堂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數學思維能力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學教師應充分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建立起獨特的數學思維模式,進而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快速掌握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進而實現良好的知識內化,小學階段進行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
(一)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
大部分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育重點都放在成績提升上。而很少有小學數學教師關注學生的數學閱讀情況。教師普遍認為,學生的數學思維主要通過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并且輔以教材內的一些簡單閱讀材料,就可以了。因為在大部分數學教師眼中他們普遍認為,數學教材比較抽象,趣味性較差,教師辛勤的教學有很多學生無法學習,讓學生去閱讀就比較困難,也難以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多進行一些有助于數學思維培養(yǎng)的閱讀內容,恰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特殊的數學思維訓練,及時關注學生的反饋,并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將數學閱讀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并引導學生長期進行堅持,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也能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二)有利于形成良性師生互動格局
數學思維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模式。數學思維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交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形象,而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的陪伴著,學生不再是命令的執(zhí)行者,而成為積極參與者,不再是被牽著鼻子走的人。在數學思維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因此其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合作意識及主觀能動性都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師生之間建立起了良好的溝通渠道,實現無障礙溝通互動。
二、影響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對“數學思維”的理解存在著誤區(qū)
語文閱讀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之間難免會因為閱讀的內容、方式等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而面對這種種的差異,就要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在當今的教育形式下,閱讀已經得到了廣泛重視,但對數學閱讀的理解依然不夠深入。雖然數學思維是一般閱讀的特殊形式,然而對一般閱讀的教學策略研究,對數學思維教學策略研究也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及啟示意義,對數學思維的發(fā)展也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要求與指導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以講授為主,通過教師的講解促進學生知識的理解及思維的建立。這樣的方式顯然效果不夠理想。而新課改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但是由于教育界并沒有對數學思維培養(yǎng)制定相關的規(guī)定,因此,大多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并未對數學閱讀引起足夠重視。同時對教材的定位也不夠準確,很大一部分教師單純的將教材視為習題集,教材的使用往往是“翻開一頁,完成一道題”。在教學實踐中很少為學生設置閱讀的時間。教學實踐中教師也極少引導學生進行詳細的教材閱讀,以至于大部分學生對教材中的閱讀部分置之不理,最終導致教材作為習題而不是閱讀課文(包括課文描述和例子)。
在大多數教師的課堂中,過度的講解削弱了學生閱讀課本、自主獲取知識及學習方法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關注點集中于口頭表述及動手操作上,閱讀指導中只是為了解決問題,更注重理解技能的培養(yǎng)。由于教師自身對數學的理解和對數學文化理解的影響,對學生的數學理解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引導,學生對數學的理解需要更深入的思維參與。因此,當沒有人被“刺激”時,孩子們往往對閱讀興趣很低。對于許多父母來說,數學思維類書籍是聞所未聞的。也有一部分家長在教師的建議下會進行一些數學閱讀材料的訂閱,資料到手后就基本置之不理了,更不用說與學生一起閱讀交流以及給孩子一些閱讀指導了。
(三)數學材料缺乏
學校為學生提供數學教科書、數學補充練習和其他練習材料。對孩子來說生動有趣的數學書籍遠不如兒童文學那樣“豐富多彩”。課本中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講過于生硬,無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些數學題目的閱讀材料是有趣的,但因為超出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
三、提升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措施
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想提升數學思維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數學思維是以對學科的正確理解為基礎的。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的數學成績才會有顯著的進步。
(一)讀題和審題習慣的養(yǎng)成
一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并不多,對于數學題目閱讀起來很困難,所以一年級的練習或試卷,我們是以圖案等直觀的題型為主,對于文字較多的題型,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獨立完成,但大多數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從幾個測試發(fā)現,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有閱讀理解障礙,導致讀題后不能明確把握題目的意思,從而導致解題錯誤。例如在一次的數學練習中(題目:農民伯伯有2筐蘋果,其中一筐有31個,另外一筐賣出了18個,里面還剩15個,請問今天農民伯伯一共挑了多少個蘋果來賣?)
生1:31+15=46(不寫單位名稱,不寫答)
生2:31-18+15=28(個)答:農民伯伯一共有28個蘋果
(以上兩人簡單看了看題目后,快速做題完成)
生3:……看了很久不敢下筆
很顯然,答案都不對,學生們都只是簡單的理解了剩余的蘋果,沒有考慮到最后的問題是最初農民伯伯帶來的蘋果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