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工作中常常受到領導的批評,回到家輔導孩子功課又讓人感到心力交瘁,生活中一系列的煩心事兒奔涌而至……久而久之,量變引起質變,一點小事就想大發(fā)雷霆。盛怒之下,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甚至感到頭暈目眩。這些都是身體在發(fā)出警告:你再這樣下去就要生病了。
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逐漸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強,由此導致的心身疾病也越來越多。顧名思義,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發(fā)身體癥狀的疾病,高血壓、胃潰瘍、冠心病等都是典型的心身疾病。研究表明,來院就診的病人中約有三分之一有心身問題。
導致心身問題的客觀因素有社會環(huán)境壓力、重大事件的應激刺激等。如果你最近感到壓力很大,或者經(jīng)歷了重大的創(chuàng)傷事件,就要引起注意了。我們很難操控和改變環(huán)境,但可以通過調整自身的情緒和狀態(tài),達到預防和緩解疾病的目的。
各類心身問題來勢洶洶,除了積極的臨床和藥物治療,我們自己應該怎么做呢?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向您闡述如何預防和緩解心身疾病。關愛身體,從心做起。
美國學者M.H.弗里德曼在研究心臟病時,發(fā)現(xiàn)人格大致分為A型和B型。其中,A型人格者有較強的上進心和成就動機,做事雷厲風行、講究效率,但與此同時,爭強好勝的性格會使人長期處于精神緊繃的狀態(tài)。憤怒、焦慮等負性情緒則會削弱人的免疫力,導致高血壓等心身疾病。因此,如果你有很強的進取心,渴望做出一番大事業(yè),但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逐漸感到“壓力山大”、力不從心,那么,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來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
應對方式指個人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采取的認知行為模式,是心理應激過程中的中介調節(jié)因素,大致分為面對、回避和屈服三種類型。面對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專注于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暫時的回避則可以適當轉移注意力,降低心理壓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積極作用。而屈服往往帶有不甘、怨恨等消極情緒。例如,一個完美主義的人不得不屈服于自身的局限,則會加重心理負擔,不利于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采取面對和回避模式的人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采用屈服模式的人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請審視自身,當你在生活工作中遭受不順和挫敗時,是否常常采用隱忍和屈服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這種“大局為重”可以維持表面的和諧,可內心里卻是翻江倒海,日積月累,壓抑的負面情緒可能會在某個時間節(jié)點突然爆發(fā)——這就是為什么有些被大家公認的“老好人”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發(fā)脾氣,那是因為他情緒的堤壩終于決堤。
負面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常見的心身疾病中,高血壓和冠心病往往伴隨著憤怒情緒,而胃潰瘍患者可能存在抑郁心理,無法發(fā)泄的情緒轉而攻擊自身內部,引發(fā)不同類型的身心疾病,所謂的“怒火攻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在身心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情緒的疏泄非常重要。相比一些常規(guī)的疏泄方法,心理暗示具有即刻有效、簡單易行的優(yōu)勢,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調整心理狀態(tài),做到心平氣和、心如止水。
以憤怒情緒為例,當你感到憤怒即將爆發(fā)時,請默念下面這段話:我為什么憤怒?這件事值得我大動肝火嗎?無論是發(fā)脾氣還是生悶氣只會傷害自己的身體。我為什么要這樣懲罰自己呢?生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帶來更多麻煩。
說完這么長一段話,憤怒的浪潮已經(jīng)退去了一半,與自己進行理智的對話具有積極的心理意義。暗示內容因人而異,可以根據(jù)自身習慣進行調整。需要說明的是,心理暗示并不是回避問題,而是保護身體免受情緒的傷害,在平復情緒之后,以更加平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去解決實際問題。
社會支持系統(tǒng)指一個人通過社會關系獲得幫助和支持。人具有社會屬性,孤立無援的境地往往會使人失去斗志和信心,而來自親友的理解和鼓勵會賦予我們源源不斷的勇氣,增強自信心,激發(fā)潛能和優(yōu)勢。
社會支持是一道護身鎧甲,讓我們在遭受外界的應激刺激或傷害時,開啟自我心理防衛(wèi)保護屏障。此外,社會支持還有助于緩解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傾向,其作用機理在于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這種看不見的聯(lián)結擁有強大的力量,增強人的現(xiàn)實感受和存在感。一些因抑郁癥自殺的患者,往往就是缺乏情感聯(lián)結,失去自身的存在感。因此,當你感到壓力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范圍,不妨積極向外界尋求幫助,而不是獨自面對,哪怕只是找一個朋友聊聊天。
優(yōu)美的音樂對人具有天然療愈的作用。音樂療法具有調節(jié)心理和生理機能的雙重作用,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種康復治療技術。經(jīng)過臨床檢驗,輕柔舒緩的音樂能夠降低血壓、減慢心率、調節(jié)情緒、提升睡眠質量等。我們平時在家里,可以通過專注的音樂聆聽、從事音樂活動、演奏樂器來調節(jié)心境。
卡林巴琴又叫拇指琴,空靈鼓又稱無憂鼓,這兩種樂器簡單易學,非常適合用于音樂治療。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用音響播放旋律優(yōu)美舒緩的音樂,西方古典樂和中國民樂都是不錯的選擇。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可以根據(jù)音樂的節(jié)奏調節(jié)呼吸的節(jié)律,經(jīng)過簡單的練習就可以放松全身,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從而達到心身康復的目的。
除此之外,冥想、正念、太極、瑜伽都有利于心身疾病的預防和療愈,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必不可少,例如調節(jié)飲食、規(guī)律睡眠、拒絕暴飲暴食和熬夜等不良習慣。最重要的是,在心中給自己建立目標,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自己是第一負責人。
身體是靈魂的容器,是心靈的殿堂,在漫長的歲月中,做一名靈魂容器的擦拭者,當一名心靈殿堂的守護人,是我們一生的課題,也是我們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