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彬彬 范健泉
甘熙故居在南京民間俗稱“九十九間半”,位于南京城內(nèi)南捕廳歷史街區(qū),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其主人是被譽為“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甘熙故居由三組坐南朝北(南捕廳15號、17號、19號)、一組坐東朝西(大板巷42號)的多進穿堂式古建筑組成,占地面積近1萬平方米,其內(nèi)營造假山魚池,廣植花卉樹木。甘熙故居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明清建筑“三大景觀”。
故居及宅向概述
甘氏家族世代以“友恭”為家訓,至清代晚期甘熙一輩時成為以藏書、文學、地方方志聞名的金陵文化世家。甘熙故居的建造者是甘熙和其父甘福。建筑風格與徽州古民居相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風貌,注重廳堂梁架的細部雕琢。總體布局嚴格按照傳統(tǒng)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后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高潮,講究子孫滿堂、數(shù)代同堂、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大致統(tǒng)一的等級規(guī)定。
位于南捕廳15號的“友恭堂”不僅是甘熙故居建筑群的肇始建筑,更是金陵甘氏堂廟所在,甘氏幾乎所有的重大活動,如長輩議事、接待賓客、婚喪嫁娶等皆在此進行,至今友恭堂前天井內(nèi)側墻壁之上,仍保有舉行各類活動時搭建遮陽棚所需的梅花形孔道,因此友恭堂的門向就是“九十九間半”建筑群的宅向。
與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不同的是,甘熙故居的宅向呈現(xiàn)坐南朝北的格局。對于這種特殊現(xiàn)象,學術界歷來多有討論,如楊英在《甘熙故居中的儒學禮制》一文中依據(jù)《圖宅術》中“商家門不宜南向……商金,南方火也……火賊金,五行之氣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門有宜向,向得其宜,富貴吉昌,向失其宜,貧賤衰耗,火克金為兇,而北方為水,金水相生則吉”的表述,認為甘熙故居“坐南朝北”的特殊宅向主要受到傳統(tǒng)風水學說的影響。甘氏先祖來南京時依靠經(jīng)商起家,為了逢兇化吉,故“坐南朝北”。甚至有學者提出,因甘姓起源于北方的渤海,甘熙故居門向朝北表示不忘祖先之意。
傳統(tǒng)觀點
從歷史上看,金陵甘氏是一個讀書世家,只是到了友恭堂始建者甘國棟及其四個兒子時才因貧棄學從商。但是甘家子孫始終沒有放棄過讀書人的身份,這一點可以從甘家修建津逮樓,整理出版書籍,并且其孫輩的甘熙、甘煦兄弟很快考取功名就可以看出。甘家從商,更多應該是一種權宜之計?!笆哭r(nóng)工商”為主體的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在明清時期雖然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士”仍然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甘家在可以爭取“士”的社會階層的情況下而自我標榜等級地位最低的“商”則令人疑惑。
《圖宅術》是漢代的堪輿書籍,現(xiàn)存的文字都是從東漢學者王充的《論衡·詰術篇》中輯出。王充反對當時流行的讖緯學說,列舉《圖宅術》這種學說,一一加以批判,時至后世反而成為原文得以保留的途徑。不過仔細閱讀《論衡·詰術篇》原文,《圖宅術》曰:“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則商金南方火也,徵火北方水也,水勝火,火賊金,五行之氣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門有宜向,向得其宜,富貴吉昌,向失其宜,貧賤衰耗”,從上下文可知,“商家”和“徵家”相對應,而商與徵皆為古代的五音之一。故所謂“五姓之家”應該和宮商角徵羽五音有關系,“商家”不能簡單理解為從事工商業(yè)之家。據(jù)金身佳在《五姓相宅分析與批判》一文中研究認為:中國歷史上確實曾有一個五姓相宅的流派,它“依五姓的五行屬性與宅的五行屬性的相生相克關系,來判定宅的吉兇宜忌。它源于漢代的圖宅術,一方面,它與中國古代音樂學中音律學的五聲或五音有關,另一方面,它主要與漢代普遍信仰的陰陽五行觀念有關,這也是將姓氏五分化的實質所在”。因此,甘熙故居宅向朝北與甘氏經(jīng)商的歷史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至于楊英提到的另一個原因:“甘氏址南遷,不愿背棄先祖,面朝北以世世代代感念先祖,以示‘施敬,一個‘坐南朝北便全現(xiàn)了甘氏家族儒雅的家風。”平心而論,如果“五行”學說決定商家宅向的觀點成立,則此論證亦可成立,但孤立來看,則比較單薄。甘家以“友恭”為號,著實注重親族血緣關系。但是甘家歷史上多次開枝散葉,家族曾經(jīng)多次遷徙,無法確定何地為其祖先所在。甘熙在《白下瑣言》中自敘曰:“甘村距始祖晉于湖侯墓未半里?!彼^“晉于湖侯”,指的是東晉初期著名軍事將領甘卓,其死后被封為“于湖侯”。至于“于湖侯墓”的所在,姚鼐在《晉甘卓墓重修碑記》中考證:“其喪后歸葬丹楊,迄隋滅陳,廢丹楊縣,析北境入江寧,故侯墓今在江寧界,人呼其地入曰甘墓崗,甘氏居其側者,尚有數(shù)百家云,皆甘侯后也?!币ω臼乔宕┏桥纱蠹遥槿俗鞅砑牢?,但是歷來此種文章涉及的家族世系是由本家提供,所以不太可能有錯,或者說至少甘熙這一支甘氏后人自認為“始祖”是葬于江寧地區(qū)的甘卓。今日位于南京城南南捕廳的甘熙故居,相對于上文中所提到清代的“江寧”或者“小丹楊”,其位置是處在北邊的,如果是“施敬”,則應該和普通人家保持一致,將宅門面向南方。若是追溯甘家歷史上的杰出先祖——戰(zhàn)國時代的甘羅,則應該面向西北。要知道早在西漢司馬遷就已經(jīng)總結出了“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由此可見,至遲西漢,關中地區(qū)地處我國西北已經(jīng)成為世人共識,且宅門實際面北,若說與甘羅有關未免有些牽強。魏晉以來,遷徙南方的世家大族不勝枚舉,但是保留這個習慣的似乎并不多見??偠灾饰豕示拥拈T向與其祖先所在之間的呼應是比較薄弱的。
宅向新證
經(jīng)過分析,我們認為甘熙故居宅門北向應該另有原因。
一些專家學者從中國古代風水學說的角度對甘熙故居的宅門朝向問題進行思考是值得借鑒的,因為甘家不是尋常人家,甘熙曾為道光帝與咸豐帝勘測過皇陵的風水,這幾乎是封建時代一名風水師所能得到的最高認可。后人很難相信甘家會不從風水角度著手安排宅舍,而且當時看風水是非常興盛的。
友恭堂為甘熙祖父甘國棟所建,建成一年之后甘國棟即離世,由甘熙之父甘福主持友恭堂的日常事務。不難推測,友恭堂的建設過程中,因甘國棟健康狀況不佳,很多重大事情皆由甘福決定,因此若要追蹤甘家宅向選取背后的風水理論指導,必須了解甘福生平。甘福一生雅好堪輿,喜訪古今名墓,曾著《鐘秀錄》一書。原本甘氏族人的著述在其家族藏書樓津逮樓內(nèi)應該有所珍藏,但幾經(jīng)戰(zhàn)亂,多有流散,后來全部捐給南京圖書館時,這些書籍已不在其列。甘福親自校訂刊刻了晉代郭璞《葬經(jīng)》,唐代楊筠松《龍經(jīng)》、曾文遄《尋龍記》、卜則巍《雪心賦》,南唐何令通《論氣正訣》,宋代司馬頭陀《寓形論》,明代謝廷柱《堪輿管見》以及《地理犀精》(不著名氏)等八種善本。后世雖不能見其具體版本,但大多是堪輿名著,在別處仍然得見,就算略有出入,大概宗旨仍可掌握。甘福整理的書以唐宋著作為主,明顯是對唐宋堪輿之術青眼有加,而這個時期風水著述的集大成之作就是王洙編撰的《地理新書》。
友恭堂的實際門向為北偏東18°,屬于風水上的“癸位”,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根據(jù)敦煌寫本《宅經(jīng)》:“宮姓:……甘、咸、鮑、幸……”,《地理新書》卷一《五音所屬·宮音》載:“宮音……甘、閻、鹽、占”,可見甘姓確實屬于宮姓?!兜乩硇聲肪矶墩拥匦巍份d:“北高南下為宮音宅,本音居之,大吉。” 其卷八《五音粗通向》載:“宮羽音癸向,地勢西來。”地勢北高南低的宅地本來就比較適合宮姓的甘家人居住,于是他們也就順其自然,把門向設置為吉利的“癸向”。而且甘熙故居西高東低,在西面有朝天宮冶山,地勢西來。其卷七《五音所宜》載:“宮羽二姓宜北山之南,為北來山之地”,要求最好在房屋的北面有“山”。風水里的山,并不一定是山脈,也可以是土丘、高地。友恭堂門前并沒有什么山脈,今日全是現(xiàn)代建筑,很難看出有什么高地,而《白下瑣言》記載“今羊市橋畔,上踞屋舍,下穿溝渠,后為張府園、裕民坊,皆系菜圃。其地有河身一段,長十余丈,寬二三丈。清水一泓,資以灌溉;兩旁石岸猶存,乃西護龍舊址也”,可見在甘家人看來這里就是一塊高地,而后來考古發(fā)現(xiàn)此處正是南唐宮殿區(qū)所在,古代宮殿都選取高地修建,常會夯筑臺基以高于地面。這里完全被甘氏族人視為理想的前案(即前方的地勢)。這種布置屬于粗通向,其效果是差于大利向和小利向的,而甘家之所以選擇這種方案,可能也是出于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
友恭堂前面的南捕廳街今日是東西向的,這種格局在清代甘熙故居修建之時就已確立。陳作霖《運瀆橋道小志》記載:“道北有南捕廳通判署,其街即沿署名,曰南捕廳?!备始疫x中的宅地是在街道的南邊,所以整個門向的大體方向肯定是朝北的,只是后來被甘家人有意設置成癸向。而甘家人在遷入之前很可能早就考慮到了這點,只是難以割舍掉這個宅地得天獨厚與宮姓契合的其他地勢因素,所以退而求其次,采取了一個粗通向。這樣的事情歷史上是不乏先例的,如南唐二陵之一的欽陵由于受限于自然地理條件,只能選取了一個小利向。地處空曠郊外的帝王之家安置陵墓都要受限,更何況是生活在擁擠城市內(nèi)的甘家。
南北地勢與《地理新書》相符可能還是巧合,但是癸向、東西地勢以及北邊的形勢也與此相契合,則說明甘熙故居確實是遵循了這本書的指導而修建的。甘家的風水思想很可能是以此書為中心,然后用其他八本書作為校訂、參考。
雖然甘熙故居修建在南京,但是其建筑風格近似于徽派建筑,讓人不得不懷疑是否受到徽派建筑的影響。黟縣是徽派建筑的重鎮(zhèn),以黟縣屏山村為例,數(shù)百古民居,只有一間向正南,其他的都稍有偏向,有的干脆朝北。假設甘氏族人參照了古徽州的風俗習慣,則甘熙故居坐南朝北的宅向成因可能也有這方面因素。
(作者潘彬彬為南京市博物總館副研究員;范健泉為啟東楚辭研究所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