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玲
摘要: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更加明確了議題式活動型課堂教學是高中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打造高質量的議題式活動型課堂,使學科素養(yǎng)更加有效落實,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的課題。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學生和所要掌握的學科必備知識,所以從這三個維度著手探究是構建議題式課堂教學重要方向。
關鍵詞:議題式;學科知識;學生;教師
【正文】
教育根本任務的歸真和升級,要求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也必須與時俱進。課堂教學改革是教育教學方式變革的具體落實。議題式活動型課堂教學是當前高中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和關鍵抓手。議題式活動型課堂的構建,可以更精準的把握和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可以改變以往政治學科重知識而忽略人文素養(yǎng)和學習體驗的狀況;可以提升政治學科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的全面發(fā)揮;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達成高階思維和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等等。學科知識、學生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那么議題式活動型思政課堂也必須從這三個維度去構建。
一、學科知識維度構建議題式活動型思政課堂
議題的形成和解決離不開學科知識的支撐。構建科學高效的議題式課堂,就必須明確學科知識在議題中的價值、作用以及呈現方式。從思政課教學內容本身看,要理解、掌握和運用政治學科原理(政治學科具體知識);從知識自身特點看,不同的知識點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層次、難易程度以及解決的具體問題皆有差異;從教學價值目標角度看,讓學科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從而提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以思政課堂不能只圍繞學科知識本身形成議題。議題的設置需要考慮學科知識的輸入和輸出;要考慮到學科知識的結構性、層次性、綜合性、邏輯性和功能性;要考慮到學科知識與學習目標的匹配度;要考慮議題探究中涉及的學科知識能否引領正確的政治方向,能否提升學生未來生活的社會能力。
二、學生維度構建議題式活動型思政課堂
毋庸置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議題式課堂教學該怎樣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呢?把握好議題與學生的關系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議題的設置要與學生有較高的契合度,表現為:議題的內容需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議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的欲望;議題呈現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多角度多層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議題的提出可以由學生來完成,學生在解決已有議題過程中生成新的議題,使議題不斷延伸;議題的解決可以是個體學生完成也可以是小組合作探究完成;可以在課堂中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課外;可以通過討論、辨析等方式完成也可通過社會實踐去完成。從學生角度構建議題式課堂,有利于讓學生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真真正正的“活起來”和“動起來”,有利于學生學習——實踐——反思——改進,呈現出良性動態(tài)學習過程。
三、教師維度構建議題式活動型思政課堂
“無用之用”應該是教師在議題式思政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作用最好的詮釋。因為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不能代替學生探究、不能代替學生獲得新知、不能代替學生獲得體驗、不能代替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不能代替學生增長政治智慧、不能代替學生成長,所以“無用”。但正如一部電影的導演,雖不能代替演員在臺前表演,卻可以掌控全局,引導演員的表現一樣,教師也扮演著“導演”的角色,所以教師發(fā)揮著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作用。這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高度的職業(yè)熱愛、靈活的組織技巧、多樣的溝通方式等等,只有教師具備很高的綜合素養(yǎng),才能在議題設置中就關乎議題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方向性和呈現方式等問題上把好關,做好篩選,讓探究的議題有質量有價值;才能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方面做好客觀評價;才能做好教學設計,組織好課堂教學,把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統一起來;引導學生動眼多看、動耳多聽、動嘴多說(發(fā)言)、動手多歸納、動腦多思考,使知識和學生通過議題的探究和客觀的評價有機融合起來。
教無止境,學無止境,教學探索無止境。議題式活動型課堂教學的構建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在常態(tài)化教學實踐中,教師以開闊的眼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縝密的思維,把知識和學生科學的結合起來,多學習借鑒成功經驗,多反思改進,把握好關鍵環(huán)節(jié),三維度打造高效的議題式活動型思政課堂。
參考文獻:
[1]《教師報》若干期
[2]陳友芳: 情境設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思想政治課教學》 2016年9月
[3]韓震《高中政治課程標準》(2020修訂版)
[4]李曉東:議題式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幾個關鍵問題 《教學月刊》2019年2期